APP下载

互联网消费金融对居民消费需求的影响机制

2020-09-02安静

商业经济 2020年8期
关键词:居民消费约束消费

安静

[摘 要] 互联网消费金融是传统的消费金融与互联网技术相融合的新业态,它通过创新供给来催生新的消费需求,从而助力供给侧改革。通过以流动性约束作为切入点,系统分析了互联网消费金融对居民消费行为的影响路径,分别是缓解储蓄压力,提高居民消费的收入效应;降低流动性约束,对居民消费产生平滑机制;降低不确定因素,促进居民消费升级。这对于创新多元化的互联网消费金融提供主体,更好地刺激居民消费、促进消费升级,发挥消费金融对消费需求的促进作用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互联网消费金融;居民消费需求

[中图分类号] F832.4[文獻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9-6043(2020)08-0150-04

Abstract: Internet consumer finance is a new business form that integrates traditional consumer finance and Internet technology. It generates new consumer demand through innovative supply, so as to facilitate supply-side reform. Taking liquidity constraint as the entry point, the paper systematically analyzes the influence path of Internet consumption finance on residents' consumption behavior, which is respectively to relieve the pressure of savings and improve the income effect of residents' consumption; reduce liquidity constraints, household consumption smooth mechanism; reduce uncertainties and promote the upgrading of household consumption. This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innovating diversified Internet consumer finance providers, better stimulating household consumption, promoting consumption upgrading, and giving full play to the role of consumer finance in promoting consumer demand.

Key words: Internet consumer finance, consumer demand

一、前言

供给侧改革的关键是提高供给质量,立足供给侧扩大内需。2019年国家发改委提出要“以高质量供给催生创造新的市场需求”。随着数字普惠金融发展,互联网金融对原有的金融消费贷款业态也进行了革新,将传统的消费金融与互联网结合,形成了互联网消费金融这一新的业态。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完善促进消费的体制机制,增强消费对经济的基础作用”,这为互联网消费金融的发展提供了良好机遇。根据易观数据显示,2018年互联网消费金融信贷余额环比增幅达到64.16%,互联网消费金融渗透率增加到4%。根据2019年《互联网络发展统计报告》显示,2019年6月中国手机网民规模高达8.47亿元,互联网普及率达到61.2%,比2018年提高了1.6个百分比。特别是80后、90后这批互联网的原住居民,他们逐渐成长为消费主体,由理性消费转变为超前消费,改变了缺钱才消费的传统消费理念。因此,在国家政策支持与市场需求双重利好下,互联网消费金融爆发式增长,在很大程度上方便了消费者,是金融市场的重要创新。但是由于受不同收入、消费观念、消费习惯、流动性约束、不确定性等影响和缺乏有效的金融支持和成熟的消费金融文化,导致居民的消费水平和结构都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十九大报告强调“通过优化经济结构,让消费需求发挥新主体作用”。那么鼓励居民“消费升级”,以居民的消费需求带动消费型经济发展显得尤为重要。既然京东白条、蚂蚁花呗等为代表的互联网消费金融产品对消费模式产生了实质改变,既增加了消费金融的便利性,也降低了使用人群的准入门槛。那么互联网消费金融能否激发居民的消费潜力?互联网消费金融又会对居民消费会产生什么影响?这些问题都需要进一步深入思考。

二、理论基础

(一)确定情况下的消费理论

根据凯恩斯(Keynes)的绝对收入理论,在短期内,居民收入对消费具有促进作用,收入与消费的关系体现了边际消费倾向(MPC),如果收入的增长大于消费的增加,则边际消费倾向递减。当收入增加一单位时,高收入者的消费增量要小于低收入者的消费增量,所以低收入人群的边际消费倾向较高。

根据杜森贝利(Duesenberry)的相对收入理论,消费存在“示范效应”和“棘轮效应”。示范效应指的是消费者自身收入与他人收入之间的相对关系会影响居民的消费水平,这意味着不同消费者的消费行为相互影响,即高收入者对低收入者产生示范效应。棘轮效应是指消费者的收入会促进消费增加,而且由于消费习惯的不可逆性,前期的消费习惯会对当期的消费产生影响,即当居民收入减少时,消费支出的下降幅度反而较小。

根据迪利安尼Modigliani、安多(Ando)等提出的生命周期理论,消费者在有限的收入约束下,将一生的全部收入合理分配在各种物品的消费上,以获得最大的效用。相对于绝对收入理论,它更强调在一生的各个阶段进行针对性的消费分析。而消费者必将会在当前消费和预期消费之间进行选择。它们都为消费金融的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根据弗里德曼Friedman的持久收入理论,收入有暂时收入和持久收入两种,消费者进行理性选择的依据是持久收入。消费者可以借助于消费信贷进行平滑消费,但消费水平会受到当期收入和持续收入的影响。

根据马尔萨斯、凯恩斯等构建的有效需求不足理论,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资本边际效率递减、流动性偏好等因素可能会导致有效需求不足,而有效需求不足会降低产品销量、减少生产、增加失业,引起经济萧条,因此,刺激消费,增加有效需求可以促进经济增长。消费金融的发展可以增加居民消费、刺激总需求,为研究消费金融对居民消费的影响机制奠定了理论基础。上述经典的理论从不同的角度展开分析,为分析消费金融对居民消费的影响机制奠定了理论基础。

(二)不确定下的现代消费理论

不确定下的现代消费理论主要用来研究消费者进行跨期选择下的最优行为,符合居民的实际消费情况。它主要包括的是预防性储蓄假说与流动性约束假说。

预防性储蓄理论(Laeland,1968)指的是面对未来收入的不确定,风险厌恶型消费者会增加储蓄以防未来消费不足,而预期未来消费给消费者带来的边际效应更高。如果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那么在不确定条件下,消费者的支出和收入将更为谨慎和小心,消费者将会减少当期消费,而把当期收入用来储蓄,用于应对未来消费支出,从而降低不确定因素给消费者带来的冲击。

持久性收入理论只有在信息对称、信贷市场发达的理想状态下才能实现,但在现实中,有些消费者会可能无法通过信贷支持进行平滑消费。扎德斯(Zeldes,1989)提出的流动性约束理论指的是当受到流动性约束的影响时,消费者会减少当期消费而增加储蓄,消费会受到短期收入的影响。而对于收入较低、资产水平不高、受流动性约束较强的消费群体,则会依据当期收入及来来收入进行消费,因此会出现“短视行为”。因为该类消费者由于受到流动性约束的影响,无法对整个生命周期的消费进行合理规划,总是会先储蓄积累财富,进而进行消费达成最近目标,然后再储蓄达成下一目标,因此这种“短视行为”造成的储蓄仅能实现短期储蓄目标。

三、互联网消费金融对居民消费需求的影响路径

在前面的理论基础上,我们将从不同的角度去深入分析互联网消费金融对居民消费的影响路径。根据凯恩斯的绝对收入理论,互联网消费金融可以提高消费者的边际消费倾向;根据弗里德曼的持久收入理论,消费者在互联网消费金融的作用下,可以提前支配个人可支配收入;根据生命周期理论,互联网消费金融可以将消费者的未来消费提前到现期消费,实现消费者的最优选择,即让本来应在中年或老年时期的消费提前到青年时期来进行。虽然分析方法不同,角度不同,但得出的结论是一致的。互联网消费金融对居民消费的具体影响路径有以下几种:

(一)缓解储蓄压力,提高居民消费的收入效应

影响居民消费的重要因素便是流动性约束。而互联网消费金融可以帮助消费者摆脫当前可支配收入的约束,使得预算收入增加,导致预算线向右平移,缓解了消费者由于大额的刚性支出带来的生活压力,使总效应最大,提高了消费者的幸福感,最终实现消费者均衡。

人一生都要经历出生、成长、买房、结婚、生子、子女教育、养老等阶段,这些阶段都可能会产生大额的刚性支出。特别是在物价涨幅较大、经济增速放缓的情况下,必然给消费者带来消费约束,影响消费支出,增加消费成本。而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消费金融的发展以及国外消费观念的影响,居民选择在大额刚性支出上提前消费,同时还在教育、医疗美容、租房、3C、装修等方面进行提前消费。

而其中的关键因素就是互联网消费金融,它是消费金融与互联网技术相融合产生的新型金融服务,为消费者提供了跨期消费的支持,它结合风控模型和用户交易数据,建立的信用评分体系,为消费者设定不同的授信额度,并将授信额度与个人消费紧密结合。当消费者存在流动性不足时,互联网消费金融供给方会结合信用记录为消费者提供消费信贷或分期付款服务。而此时,通过互联网平台也把产品和服务融入到整个过程中,使得商品和服务不受地域的限制,满足了消费者对于商品和消费信贷的需求。居民可以从互联网消费金融机构获得消费贷款或消费分期,便可以提前实现大额消费支出,这样就缓解了其流动性约束,从而减少了储蓄,增加了当期消费,提前获得消费产品及服务的效用。因此,弱化居民当期消费的流动性约束是互联网消费金融对居民消费影响的主要路径。

(二)降低流动性约束,对居民消费产生平滑机制

互联网消费金融对居民消费行为的平滑机制体现在预算平滑和支付平滑。

1.支付平滑机制。支付平滑指的是互联网消费金融主要利用互联网技术,除了原来的银行卡支付方式外,还运用银行网银支付和非银行类的第三方支付等网络支付方式,改变了传统的现金结算的方式,促进了居民消费。支付平滑机制也可以用芝加哥大学经济学家塞勒(Richard Thaler提出的“心理账户”理论来解释。居民在做出消费选择时由于心理账户的存在,可能会产生非理性行为,集中表现为沉没成本效应、非替代效应和交易效应等三大心理效应。而在心理账户中,网络支付与现金支付都属于非替代效应,但是现金支付引起实际账户受损所导致的心理损失远远高于网络支付的受损程度。

2.预算平滑机制。指的是在流动性约束和预算约束的双重约束下,消费信贷帮助消费者实现的当期和跨期的消费平滑。假设居民消费选择是带有跨期特点的,就是居民现期消费决策会受到过去消费习惯的影响,同时也会影响到未来的消费决策,所有居民要在更长的时间甚至是整个生命周期去考虑消费决策。例如购房、教育等在人的生命周期中的大额支出都会对抑制消费者的当期消费,会产生预算约束并导致人们减少未来的预算支出。而互联网消费信贷主要有以下几条途径来缓解预算约束:一是依据居民可支配收入等因素来设定信用额度,对耐用品提供信贷支持的刚需预算约束,把消费者未来收入提前,进行现期消费,满足大型刚需;二是缓解了因刚需预算约束带来的食品、服装等非耐用品消费的预算约束平滑,而消费者因应对大额刚需性支出所带来的压力将会逐渐缓解;三是减少了信用卡带来的小额、分散性的约束,随着信用卡支付和第三方支付的不断普及,合作的线上线下的商家不断增多,在具有“心理账户”的同时还兼有优惠力度和透支功能、分期偿还功能,因此,会促进消费支出的显著增加。

(三)降低不确定因素,促进居民消费升级

由于消费金融减弱了居民的流动性约束,使得消费者的消费范围更广阔,能够根据自身的偏好来自由选择消费品。在前文消费金融与消费额的关系的研究基础上,许多学者认为消费金融可能会影响居民消费结构和消费观念的变化,促进消费结构的升级。

1.支付方式的便利性促进了消费结构升级。目前,消费者常用的互联网支付、手机支付、电话支付等非现金支付方式,优化了支付环境,促进了消费结构升级。这些网络支付方式的便利主要体现在:首先,银行卡支付和网络支付不需携带现金,改变了消费者因现金不足而抑制的消费需求,不但能够让消费者快捷、安全地消费,而且还满足了电商企业和个人消费者多方面的支付需求,从而产生新的消费需求。其次,支付环境的变化能够使消费摆脱空间、时间的束缚,使消费更加多样化、个性化,建立一种移动支付的消费惯性。银行卡支付和网络支付给消费者提供全场景线上、线下支付需求,并提供消费金融、便民生活等应用功能,给消费者带来全新的消费体验,产生新的消费热点,刺激消费者的消费行为,使消费者享受到消费的乐趣,足不出户就能够购买到所需的商品和服务。

2.提升即期消费能力,推动消费升级。提高消费能力的一个重要手段就是增加居民可支配收入。除此之外,消费者的借款能力也会对消费能力产生影响。居民通过互联网消费金融机构获得信贷支持,缓解了流动性约束,提高了消费者的支付能力,形成了新的消费热点,尤其对促进引导性热点的形成,起到了推动作用。例如,90后群体中有25%的消费者开通了“蚂蚁花呗”,从而使用户的月消费支出比以往增加了50%,月消费能力有了显著提高。“花呗分期”也使得签约商户的月交易额和客户订单价格都提升了一半。因此,互联网消费金融极大地延伸了网购人群的消费潜力。

而且这群偏好网络购物和超前消费的80后、90后年轻人会逐渐成长为劳动力市场和消费市场主力人群,他们的消费观念更加开放。同时其产生的示范效应带动了整个网络经济的发展。大家习惯于杠杆消费,更加追求生活的品質和享受,越来越多的人通过杠杆消费追求生活享受,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消费金融的进一步发展。在消费金融链条中,首先是消费者消费需求的产生,其次才是相关消费金融服务的产生。许多本身具有较强的用户黏性的电商消费平台希望最大限度刺激用户消费欲望,因此推出各自的消费金融产品,使得消费者能够以较低的经济压力提前享受到优质产品。

因此,互联网消费金融改变了消费者的消费周期和消费结构。那些热衷于网络购物消费的“月光族”在不使用消费金融产品的情况下,消费行为会集中在获得收入的一段时间内,然后消费频率和金额逐渐降低,直到下一个周期开始循环往复。互联网消费金融改变了“月光族”的消费频率,消费行为的趋势由集中化向分散化发展。

3.增加消费者经济风险,产生挤出效应。互联网消费金融的门槛较低,主要的用户群体又偏年轻化,如果有人盲目消费,超出了自己的还款能力,就容易产生失信现象。例如,一般没有固定收入来源的学生群体,刚刚踏入社会工作的年轻人,还款能力较弱,有可能难以按时偿还。杜森贝里的相对收入假说认为,居民前期收入和消费水平决定后期消费支出,但同时会受到其他人的消费行为的影响。有一些消费者受身边的人或者网络上行为所影响,超前消费,预支的金额超出所能承受的范围,加重了个人的经济负担。分期付款对消费者有很大的吸引力。但是有的消费者会在商品价格不足分期付款限额时选择拼单分期付款,无意中购买了原本不需要的东西,造成盲目消费。

学者们普遍的共识是消费金融对居民消费支出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但往往忽略了消费金融对居民消费支出的挤出效应。挤出效应指的是随着互联网消费金融业务规模的不断增加,消费支出的规模及增速都减少。从原理上讲,消费金融可以不断的为居民提供信贷支持而促进消费支出的增加,并且消费者可以用现期的消费贷款去偿还过去的债务。但实际上,对于任何人来说,单单依靠消费信贷来进行消费的能力毕竟是有限的,一旦超过授信额度,便不能通过获得消费贷款来进行消费了。因此,一般情况下,居民都会通过减少非互联网消费金融型消费来偿还消费金融型贷款的本息。如果可以采取措施,降低消费金融型消费对非消费金融渠道的消费的挤出效应,则互联网消费金融还是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整个消费支出的增加。

四、结论

综上所述,互联网消费金融对居民消费行为的影响路径包括:第一,缓解储蓄压力,提高居民消费的收入效应;第二,降低流动性约束,对居民消费产生平滑机制;第三,降低不确定因素,促进居民消费升级。而缓解流动性约束是互联网消费金融的主要作用渠道。互联网消费金融缓解了消费者对于未来收入不确定的担忧,减少了预防性储蓄的压力,增加了当期消费。尽管互联网消费金融可以缓解居民短期流动性约束、支持消费平滑,但支持居民消费增长的最根本的因素仍然是居民收入水平。只有提高居民可支配收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缩小城乡消费差距、激活各级消费市场,才能真正增加居民的消费意愿,释放消费动力,使消费者逐渐产生对消费金融产品的需求,引发持续消费行为,从而促进居民消费升级,更好地发挥消费金融对消费需求的促进作用,有助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入推进。

[参考文献]

[1]黄小强.我国互联网消费金融的界定、发展现状及建议[J].武汉金融,2015(10):39-41.

[2]尹一军.互联网消费金融的创新发展研究[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6(6):67-71.

[3]谢平,邹伟传,刘海二.互联网金融的基础理论[J].金融研究,2015(8):1-12.

[4]李燕桥,臧旭恒.消费信贷影响我国城镇居民消费行为的作用渠道及检验[J].经济学动态,2013(1):20-31.

[5]崔海燕.互联网金融对中国居民消费的影响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16(1):162-166.

[6]刘湖,张家平.互联网是扩大居民消费的新引擎吗?[J].消费经济,2016(2):17-22.

[7]马德功,韩喜昆,赵新.互联网消费金融对我国城镇居民消费行为的促进作用研究[J].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2017(9):19-27.

[8]邢天才,张夕.互联网消费金融对城镇居民消费升级与消费倾向变动的影响[J].当代经济研究,2019(5):89-97.

[9]吕雁琴,赵斌.数字普惠金融与城乡居民消费差距[J].金融与经济,2019(12):76-81.

[10]赵保国,盖念.互联网消费金融对国内居民消费结构的影响—基于VAR模型的实证研究[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20(3):33-43.

[责任编辑:潘洪志]

猜你喜欢

居民消费约束消费
房价上涨对居民消费的影响研究
新的一年,准备消费!
2017年居民消费统计数据资料
“新青年消费”,你中了几条
马和骑师
消费舆情
信用消费有多爽?
CAE软件操作小百科(11)
人类性行为要受到约束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