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发投入与企业财务绩效的影响研究
2020-09-02屈可心刘思彤
屈可心 刘思彤
[摘 要] 2019年中美贸易战再次升温,华为作为信息通信和智能终端的领军企业也遭到了美国的打压。华为面对美国的打压化危机为动力,将长久以来的研发投入落到实处,自主研发的芯片和系统相继问世,由此可见华为的研发投入是有效的,也是必要的。通过研究分析华为的研发投入与财务绩效的关系,可以认定华为的研发投入为华为长远的发展与收益提供了基础,并通过此营造了良好的企业形象。
[关键词] 研发投入;财务绩效
[中图分类号] F473[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9-6043(2020)08-0146-02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更新和应用,信息通讯和人工智能产业渐渐成为先导型、基础型的核心产业,不断的引导着新形式的经济形态和各其他产业的改造升级。尽管我国在信息通讯和智能服务等方面发展时间较短,但近些年来也有不小的进步,发展速度也大幅提高,其中不少企业在国际已取得领先地位。我国为进一步推动企业的发展也制定和出台了不少的规划和政策,在资金方面也给予不小的扶持,进而鼓励企业不断加强研发创新能力,加大科研力度。研发能力对于信息通信和智能服务领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要想在信息行业中保持长久的发展,就必须提高研发活动在企业中的地位,才能保障企业长远的竞争力,进一步推动整体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将以华为公司为案例,对华为公司的研发投入和财务绩效的现状进行分析研究,进一步分析研发投入对企业的综合作用和影响。
二、文献回顾
研发投入对企业财务绩效的影响在国外已有了六七十年的研究历史,也已经形成了相对成熟、丰富的研究成果,而随着科技竞争的日益激烈,企业管理者也越来越重视研发投入,不少管理者认为研发投入是企业未来收益的重要来源,对企业的发展有重要影响。大多数的学者认为研发投入与企业未来财务绩效正相关,能够对企业产生正向效应,还有一些学者认为研发投入对企业当期的财务绩效影响较小,但可以提高当前的企业价值;研发人员的强度对接下来的两年的经营收益会产生积极影响,研发投入对企业的实质影响具有短期滞后性。
国内学者对于研发投入的研究较晚,还没有形成詳细、成熟的研究体系。朱焱等(2013)等指出,企业的研发投入是企业财务绩效的重要影响因素,而管理层的人力资本投入也将促进研发投入对财务绩效的影响。李俊成等(2017)认为,研发投入能够提高企业创新能力,在市场程度较高、政府鼓励时研发投入对企业的创新能力的影响更为显著。国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制造业、信息行业、电子通信、制药业等方面,大多数学者认为研发投入能够给企业带来正向效益,能够提高企业财务绩效。
总体而言,对于研发投入与财务绩效的关系,虽然国内外学者没有形成统一结论,但大多数学者认为研发投入与企业财务绩效具有正向相关性,研发投入还能反作用于企业,有利于企业优化产品和服务,有利于降低相关经营管理成本,有利于提高企业收益,营造企业良好形象,提高企业竞争力。
三、案例分析
(一)案例简述
华为创立于1987年,主要业务涉及通信网络、IT、智能终端和云服务等,目前在ICT(信息与通信)基础设施和智能终端方面处于全球领先地位,其业务遍及170多个国家和地区。2018年华为全年销售收入721202百万元,同比增长19%。
(二)案例分析
华为公司一直十分重视企业的研发创新能力,坚持每年将10%以上的营业收入投入研发,截至2018年,近十年累计投入研发超过人民币4800亿元,具体研发情况如下表:
从表1可以看出,近八年华为的研发投入强度整体处于上升趋势,近四年虽有回落,但仍保持在14%以上,可见华为十分重视研发投入,并且重视研发营造了企业高度重视产品研发、重视高新科技的良好形象,也进一步提高了企业的产品核心价值和竞争力。
从表2中可以看出,华为的专利授权每年都在不断增加,研发人员数量现已超过80000人,并且研发人员占总员工比例一直保持在45%,良好的研发能力也使得华为成为目前全球最大的专利持有企业之一。并且华为90%以上专利为发明专利,专利质量十分可靠。同时,2018年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公布的国际专利申请报告中显示,华为拥有已公布PCT申请5405件,成为国际专利申请量第一,是排名第五位中兴通讯(2080件)的两倍之多,同时也高于日本三菱电机株式会社、美国英特尔、美国高通。由此可以看出,华为每年大额的研发投入是十分有成效的,这不仅可以成为华为日后不断的产品技术来源,也是华为核心竞争力的表现。华为公司所处的信息与通讯技术行业市场环境十分严峻,中兴通讯在业务范围和经营规模上与华为具有可比性,故而将中兴通讯作为参照企业,其研发投入及有关指标如下表:
由表3可以看出,华为的研发强度和毛利率同期均高于中兴通讯,营业收入也是数倍高于中兴。华为长久的研发投入不断变成新的产品和服务,从而提高了华为的盈利能力,而较好的盈利能力又为研发投入提供了保障,为企业带来更大的利润和收益,进而形成良性循环,使得华为的综合实力和产品服务质量在同行业中一直处于领先地位。为进一步分析研发投入与财务绩效的关系,选取了以下几个具有代表性的指标:
从表4中,可以看出华为在每年将大量资金投入研发的情况下,资产负债率仍能够保持在稳定水平,同期中兴通讯的平均资产负债率为71%,华为的资产负债率与同行业相差不大。这表明华为有长期的偿债规划,偿债能力可以保障,并且也说明了华为能够合理运用企业资本,创造更大的价值。净资产收益率近五年保持在25%左右,2015年更是达到了31%,同期中兴通讯排除2018年受禁令和罚款影响,华为的净资产收益率也约等于是中兴的2倍。华为的总资产周转次数保持在1.2左右,高于同期中兴0.74的平均总资产周转次数,说明华为的销售能力更强,资产投资效益更高。代表发展能力的三项指标变化较大,2016年、2017年受竞争影响和消费者业务增长,各项费用增多,收入增多,所得税费用增多,而使得总资产增长率大幅度下降,净利润增长率低至0.38%,但这两项指标在2018年有所回升,增长率恢复正常变动。
从表6可以看出,收入增加额与研发费用增加额的比值并不大,这说明每增加一单位的研发并没有带来超额的收入,除18年接近10%以外,2014年到2017年该比值并未大于8,而华为每年将收入的10%以上投入研发,这一投入带来的收益率并不高。综上,华为公司的研发投入与财务绩效是有关系的,华为跻身于全球同行业的领先地位与研发密不可分,不断加大的研发力度逐步转换为华为的产品和服务,进一步稳定并扩展市场,为企业带来更多的收益,收益又进一步为研发提供支持,从而实现“增加研发—提高收入—增加研发”的良性循环,也使得华为保持着快速又稳定的发展。但由于研发本身具有滞后性和不确定性,使得华为收入增加额与研发费用增加额的比值略小,投资收益不显著,并且研发作为一项支出,还会影响企业利润。
四、总结与建议
(一)总结
华为坚持每年10%以上的研发投入,研发投入也在逐年增加,保持了较好的研发能力。专利作为研发投入的成果之一,华为的专利也取得了不小的成就,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际同行业中都占据了领先位置,研发人员一直保持在稳定结构,保持在总员工数的45%。对比华为的四项财务指标,可以看出近两年的财务绩效增长幅度有所变化,但整体保持增长趋势,研发的投入对财务绩效是正向相关性。原因一是研发费用的投入可以促进产品服务的升级和优化,增加企业的营业收入,收入增加研发也随之增加,形成良性循环,从而可以提高企业财务绩效。原因二,研发的投入也是华为专利的基础保障,研发专利在产品服务升级、降低产品成本、领先抢占市场、提高企业产品价值等方面也有积极作用,所以研发专利也是提高企业绩效的重要因素。近两年研发投入对财务绩效的影响变小,一方面是受到国际市场的压制和竞争,导致企业收入增长不及预期,研发投入仍保持较高的比重,从而使得研发投入收益不高;另一方面,根据边际效用分析,过多的研发可能会导致资源浪费,再加上研发投入的滞后性和不确定性,使得研发收益不理想。
(二)建议
1.适当提高研发投入强度,提高研发效率
企业研发资金的投入需要根据自身情况、市场需求、产品结构等要素进行精确预算,需配合企业的经营状况和财务实力,以及研发对于市场的需求,不合理的研发投入会影响企业的正常经营。虽然政府對华为有财政补助和政策优惠,但企业才是研发投入的主力军,所以应合理分配企业资源,适当提高研发投入强度,保障企业应对各项风险的能力。此外,研发投入具有滞后性和不确定性,华为近年的研发投入收益不足10%,所以应合理制定研发投入计划,优化研发投入结构,及时调整研发策略,坚持以市场和客户需要为导向,完善研发反馈体系,加强研发成果监督机制,提高研发资金利用率和研发效率。
2.重视研发人员培养
目前华为研发人员占总员工的45%,这一规模的研发人员是保障企业研发的关键力量,所以应当继续加强对研发人员的培养。完善市场化的人才培养机制,鼓励研发人员深造学习,提高团队科研能力,进一步加强奖励机制,完善员工评价体系,提高整体研发效率。
[参考文献]
[1]朱焱,张孟昌.企业管理团队人力资本、研发投入与企业绩效的实证研究[J].会计研究,2013(11):45-52+96.
[2]李俊成,马菁.R&D资金投入与科技创新——基于融资环境视角的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17(2):135-142.
[3]袁学英,代婧.研发投入对企业财务绩效的影响——基于联想集团的案例分析[J].科学管理研究,2014,32(3):105-108.
[4]王雪.股权激励、创新投入与企业财务绩效[J].财会通讯,2017(27):32-35.
[5]武咸云,陈艳,李秀兰,李作奎.战略性新兴产业研发投入、政府补助与企业价值[J].科研管理,2017,38(9):30-34.
[6]江南春,戴桂荣.企业研发投入的财务绩效与滞后效应实证研究[J].财会月刊,2015(33):51-54.
[责任编辑:赵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