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营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分析

2020-09-02王海滨

中国民商 2020年8期
关键词:民营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

王海滨

摘 要:在市场经济的发展与国家政策扶持下,我国民营企业迅速发展,且逐步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性产业。但民营企业普遍规模较小,发展能力有限,在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压力下,企业经济受损,倒闭风险大幅度增加,究其原因,与民营企业内部管理松弛有很大的关系。可以说,内部控制作为现代化管理体系中的重要一环,直接影响着企业的健康与发展。本文以民营企业为主体,研究民营企业开展内部控制工作的有效性和相关策略。

关键词:民营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

一、影响民营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的问题分析

(一)内控环境尚不健全

我国民营企业具有产权结构单一的特性,即企业为投资者所有;同时,民营企业还具备管理封闭性的特征,即外界参股较少,企业股权高度集中。据相关数据显示,我国目前已经上市的民营企业中,股权集中度甚至高达80%以上。这种“一人独大”的管理模式,使得企业的决策权、执行权和监督权集管理层于一身,也就是说,企业一切重大决策方针、经营管理事务等都是由管理层自行决策。企业虽然建立了董事会,但部分董事还兼任总经理,企业重要岗位缺乏监管,这种管理模式严重影响了各项决策的科学性。

(二)风险评估缺乏全面性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民营企业经营管理所潜藏的风险隐患也越来越多,包括经济风险、合同风险等,例如:企业在项目开发前期的物料采购环节,因没有加强与工程实际需求的联系,造成项目开发成本虚高,严重挤压了企业的经济利润;在项目竣工以后,企业在与客户签订销售合同的过程中,因没有立足于市场把握政策变化规律,在合同执行过程中可能会因政策变更而给企业带来诉讼风险。另一方面,民营企业缺乏完善的风险防御机制,企业既没有对经营风险节点进行梳理和监管,也没有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建立风险预警系统,造成企业盲目投资,误入多元化发展区域,严重影响了企业的经营效益。

(三)内部控制制度不够完善

我国民营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企业内部控制尚未形成制度化的文件,各项规章制度的缺乏造成内部控制开展无据可依;其二,部分民营企业虽然已经针对项目设计、施工程序、物料采购以及销售等环节建立了内部控制程序,但由于企业缺乏相应的监管机制,在成本控制方面有所不足,使得内部控制执行效率较低;其三,民营企业存在着内控目标不够细化的问题,即企业没有针对项目开展月度工程预算,会计人员仅针对当月成本进行核算,无法实现项目全过程控制;同时,部分企业虽然制定了各项规章制度,但没有落实细化的考核标准,进而也使项目成本大幅度增加。

(四)审计与监管职能不到位

民营企业要想确保内部控制能够贯彻落实,就必须要对执行过程施以监督。但目前,我国大部分民营企业虽然建立了内部审计部门,但内部审计部门缺乏独立性,不能有效监管企业各项组织活动;同时,企业的内部审计功能还仅仅停留在会计信息的查错纠弊层面上,在工程质量监理以及现场成本管理方面缺乏责任制的支持,使得内部控制实施流于形式。

二、民营企业加强内部控制管理体系有效性的相关措施

(一)优化内部控制管理环境

首先,为了避免权力过于集中影响企业经营决策的科学性,民营企业要引进独立的董事会制度,并发挥监事会的职能,要求一切重大决策都必须要在董事会参与、监事会监督的状态下开展,有效防范决策可行性不高或决策舞弊等现象;其次,由于部分民营企业经营业务涉猎领域较广或各开发项目存在区域差异,在管理方面存在一定难度,这就需要民营企业建立合理的授权机制和内部控制管理制度,在统一的管理范围下适当放宽管理权限,实现集权与分权的平衡与联系;最后,民营企业管理层人员还要从思想上提升对内部控制的重视,并通过下发文件、组织培训等方式提高基层人员对内部控制实施重要性的认识,调动内部人员的参与积极性,为内部控制工作的开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基础。

(二)规范内部控制应用流程

基于当前民营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不够完善的问题,企业必须要结合自身的业务特征及实际需求,设置内部控制岗位,并明确各业务职能部门的具体职责,将责任与权限落实到关键岗位上。在这一过程中,民营企业一方面要编制业务流程操作规范及内部控制管理手册,以独立的内部控制管理部门作为牵头部门,实现岗位职责划分与业务流程再造工作,为企业经营管理行为提供依据;另一方面,梳理企业业务流程和增值链条,通过打通业务模块连接端口、加强部门协调配合等方式,实现企业业务链条高速运行,为企业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此外,民营企业还要紧跟时代发展,不断完善管理信息系统,尽量采用更先进的管理软件,在ERP管理辅助下以“战略——预算——执行”作为管理主线,联系客户关系管理和项目运营管理这两大管理模块,实现企业财务、业务与行政层面的有机结合,通过业财一体化的管理形式加强部门之间的互相牵制,推进内部控制管理工作顺利开展。

(三)加强关键业务环节的风险评估工作

对于民营企业来说,其经营活动受内外部环境因素影响较为直接,无论是宏观政策调整、同行业竞争,还是物料价格波动、消费者需求变化,企业都可能会因为种种因素的作用潜在着诸多风险。因而,民营企业必须要深刻认识到自身的管理不足之处,把握重点风险环节,及时做好风险因素的评估、分析与防范工作。例如:为了有效控制物料采购环节存在的风险因素,企业可以通过设置合约部门的方式,充分利用网络平台进行公开招标,与资信较好的合作商建立长效的合作关系,既能够降低采购成本,避免采购行为不规范等风险问题,还能够有效提升企业的品牌形象;对于合同风险管理层面,企业要重视销售签约合同的管理工作,在合同签署之前,由企业法务部、财务部以及市场部共同参与拟定销售合同,保证合同条款符合相关政策规定及市场会计准则,还要维护企业的经济利益,严格控制后续可能发生的政策风险或法律诉讼风险;针对建设项目安全管理风险层面,民营企业可以引用工程监理制度,加强现场施工的调度管理工作,并采用多部门联合验收的方式提高工程质量,避免因安全事故发生影响工程施工进度及企业的社會声誉。

(四)加强对人力资源的管理控制

对于一些经营业务特殊性较为突出的民营企业,在人力资源组织调配方面也应当发挥内部控制管理作用,制定可持续发展的人力资源管理政策。例如:一些项目开发周期较长的民营企业,关键岗位的管理人员需要跟随项目活动,因此,定期岗位轮换制的方式无法适应项目开发需求。因而,企业可以实行A/B岗位的方式,即顶岗和互为备岗的方式,避免因人才流动而影响项目进度。另外,民营企业也要重视员工培训工作,在保证专业技能水平达标的同时,也要不断提升员工的职业道德水准,更好地适应内部管理工作。

(五)注重企业内部监督问题

有效的监督审计工作是民营企业贯彻落实内部控制机制运行情况的工具,它能够及时发现内部控制运行缺陷,评价内控执行的有效性,为企业逐步完善内部控制管理体系提供保障。在这一过程中,民营企业一方面要发挥内部审计部门的职能作用,定期对各项业务的内控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和评价,出具相应的评价报告,并对违规行为追究责任到个人;另一方面,企业还需要借助信息技术打通上下层级、平行部门之间的沟通渠道,通过各部门信息共享的方式保证各项业务活动和经济决策的透明性,实现内部自我监督工作。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民营企业开展内部控制工作是企业提升内部管理质量的表现,在这一过程中,民营企业必须要清楚认识到自身在内部控制应用环节存在的不足之处,通过创建内控环境、规范运行程序、加强风险防控、有效管理人力资源、发挥内部监督作用等方式,逐步健全和完善内部控制管理机制,实现企业高效运行。

参考文献:

[1]狄文法.浅析民营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7(2):154-155.

[2]刘青,杨子锋,潘杰.民营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构建与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2018(5):30-31.

[3]梁玉梅.企业内控的有效性分析[J].中国市场,2017(29):181.

猜你喜欢

民营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
如何提高英语教学的有效性
制造业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实现
提高家庭作业有效性的理论思考
“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是我们自己人”
我国物流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问题及建议
房地产开发企业内部控制的认识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存在问题及对策
制造企业销售与收款业务的内部控制分析
寻租、抽租与民营企业研发投入
2014上海民营企业100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