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问题及对策
2020-09-02田明
田明
摘 要:近年来,为进一步推进治理体系完善,提升治理能力,国家对事业单位的投入力度逐渐加大。由于事业单位接受国家财政资金支持,因而如何高效利用财政资金,提升财政资金使用绩效、提升公关服务水平是事业单位必须重视的问题,也是国家强化对事业单位监管的要求,强化内部管理水平是事业单位长效发展的关键。我国事业单位具有一定的特殊性,由于内部控制的缺失、内控体系不完善在管理中暴露出了较多问题,制约单位的发展,强化内部控制效果是事业单位的必要选择。下文就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优化策略。
关键词:事业单位;内部控制;问题;对策;探析
一、内部控制在事业单位管理的作用
事业单位主要是面向社会提供公共服务,公共服务的效率和效果直接取决于内部控制,依托于内部控制,事业单位可以制定降低成本、增加效益的硬性约束机制,从而保障单位各项运营活动的有序开展。事业单位的日常运营和管理活动受国家财政支持,如何管好用好财政资金,是事业单位的工作重担,通过内部控制,以制度为刚性约束,完善内控管理体系,可以确保财政资金高效、合理流转,提升财政资金利用效率,防范徇私舞弊现象。
二、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问题分析
(一)管理机制不完善
管理机制不完善,制约了职能的发挥。部分事业单位内部各岗位职能、权限界定不明,一些职能存在混淆、留白现象,这常常出现推诿扯皮现象,使得财务工作无法有效开展,趋于形式化,进而降低内控体系的实际作用,导致财务风险增加。一些管理人员对于会计和财务工作的理解不足,片面的认为内控仅仅是核查账目,思想上对内部控制的重视度不够。针对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相关法律法规体系尚不完善,单位的内部控制工作无据可依。
(二)管理方法落后
现如今已经是信息化时代,因而事业单位的内控管理手段也应与时俱进,但是部分单位工作人员长期采用传统的人工管理模式,对信息技术的引入响应度不够,不习惯采用信息系统进行各项操作,造成内部控制审计工作执行难度大,导致资源浪费。在预算编制环节,没有结合单位实际需求,对预算编制方法和流程进行及时更新,编制方法相对落后,降低预算编制准确性。
(三)缺乏完善的风险管控体系
事业单位性质具有特殊性,因而部分管理人员片面认为事业单位不存在风险,忽视对运营效果的评估,不注重风险识别、评估和分析,由此导致单位的风险控制相对滞后;缺乏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使得风险识别、分析、反馈工作无法有效执行。
三、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优化对策
(一)重视内控环境的营造,规范管理机制
良好的内控环境是保障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基础。首先,要重视内控意识的提升,事业单位要调动全员参与内控建设,上至高层管理者,下至基层员工, 都应积极为单位内控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事业单位可以定期组织开展培训学习活动,如邀请财务部门分管内控建设的领导来单位开展专题讲座,也可以邀请专家学者分享内控建设的经验,通过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交流学习,以提升全员对于内控的认识,训练工作人员的内控思维。事业单位还可以成立内控建设小组,由各部门、科室主要负责人组成小组成员,发挥对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的监督合力作用,不断完善内控制度。其次,健全人事管理体系,事业单位可以制定完善的轮岗制度,一方面激发工作人员的热情,消除“岗位疲劳”问题,规避舞弊事件,另一方面使工作人员接受更为全面、综合性的锻炼,丰富经验,提升工作效率。事业单位还可以建立高效的激励制度,根据事业单位的实际情况,制定与之相符的绩效评价标准,对具体岗位职责、业绩绩效目标进行明确,以加强对工作人员的绩效考核管理,发挥激励作用。
(二)完善组织体系,优化授权审批
事业单位加强内部控制建设,应注意避免权力的过度集中,可以根据内部各岗位人员的级别授予相应的审批权限,并要求各项活动的审批必须在授权范围内进行,禁止越权审批,保证审批的严肃性;尤其是针对“三重一大”等事项,单位应按照规范程序,通过召开集体会议进行决策,如重要人事任免、重大预算支出、重大审批等,都必须通过集体会议讨论决策。重视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事业单位应将本单位的决策机制、执行机制、监督机制相分离,既要相互约束,又要相互监督,如申报岗位和审核岗位分离、业务执行和业务审查岗位分离,以形成既相互监督又相互协调的制衡机制。
(三)发挥预算的控制力作用
1、保证预算规划的科学性
预算规划是单位年度工作的计划,因此尤为重要。事业单位在编制年度预算时,可以召开内部动员大会,向单位全员传达上级管理部门对本单位预算的新政策、新要求,使工作人员能够严格执行上级指示,规范上报预算,科学编制预算,避免虚报、瞒报;事业单位预算编制应遵循“由下而上、层层汇总”的基本原则,上级预算目标下达后,由各预算责任中心编制部门预算,执行“两上两下”基本流程,各预算责任中心以上期预算数据为依据,结合本年度工作计划情况,综合考虑部门各项支出,编制成部门预算,再汇总单位预算与审核,经管理层决议通过。
2、加强对预算执行环节的监督管控
单位预算执行应发挥监督的约束作用,对于各项经费支出,需针对预算需求,先向财务部门提出用款申请,经审批通过后,方能按照资金的性质、规模、用途规范使用资金,不能挪用、占用等。对于预算追加,应严格履行追加审批程序。
3、加强预算分析
行政事业单位应定期结合预算执行数据,包括本期与上期预算数据对比、不同项目经费支出对比,对预算中不合理的问题及时指明,作为下期预算的参考指标,以此保证预算资金的合理使用,避免浪费。
(四)建立健全风险评估和防范机制
风险评估和防范是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重要环节,通过建立健全风险评估和防范机制,能够有效避免单位的各类风险,提升风险应对能力。第一,提升风险认知,明确风险目标,事业单位应认识到加强风险管控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从意识层面树立正确的风险观念,可以针对单位管理层面和业务层面分别设计相应的风险目标,并将风险目标与具体岗位人员相联系,明确各关键岗位人员的风险防控责任,将风险目标落实到人,以推进风险管控工作的順利开展[3]。第二,重视建立风险评估小组,认识风险点,风险评估小组由事业单位负责人任组长,其他科室主要主管人员为成员,负责对全单位的风险评估工作进行组织、评价以及监督,并对风险评估各个方面进行负责。事业单位风险评估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开展的形式,如对于设计年度工作的,应开展全面的定期评估,可以每半年或者一年评估一次,对于重大问题或者不确定事项,应可以根据具体工作需求,随时进行风险评估,确保能够及时发现风险,解决风险隐患。第三,重视风险分析,事业单位对于各类风险,应从风险产生的动因、风险的影响程度两个方面进行可见性分析,分析过程中可以灵活选择定性分析法或者定量分析法,对风险发生的可能性进行明确,了解风险发生的影响,实时动态跟踪风险的变化情况,并编制风险分析报告,为风险控制奠定基础。第四,重视风险控制,对于制度层面的风险问题,应通过召开专题会议,讨论改进的方法;对于财务管理制度中存在的问题,应审视单位的风险预警机制是否有效执行,责任是否认真落实。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新时期,事业单位在社会发展中的功能和作用日益凸显,伴随着事业单位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构建完善的内控体系,对于提升事业单位的管理水平具有重要作用。当前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略显不足,主要表现在缺乏良好的内控环境、管理机制不完善、管理方法落后、风险管控不足等问题,基于此,作为事业单位,应将内部控制提升到单位长远发展的战略层面,从认识上高度重视,树立科学的内控管理观,注重设计科学的内控制度、注重健全内控体系,以发挥内控管理的制度保障作用,以促使事业单位更加高效的履行公共服务职能,提升内部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刘姝.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在单位层面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纳税, 2019(6):227-228.
[2]刘井胜.事业单位会计内部控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 2019(6):233-234.
[3]焦海涛.浅议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问题及完善对策[J].中国经贸, 2018(6):224-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