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智老人照护服务的社会工作介入研究
2020-09-02宋振玲彭蕾
宋振玲 彭蕾
摘要:近几年我国患失智症的老人比例越来越高,失智老年照护问题已然成为一个社会问题。当前,我国失智老人的照护主要依赖于家庭,社会化和专业化的照护服务十分匮乏。社会工作作为以助人为己任的工作,在失智老人的照护方面可以发挥很大的作用。本文首先介绍失智老人家庭照护的现状,然后分析失智老人社会照护服务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社会工作介入失智老人照护服务的策略。
关键词:失智老人;照护服务;社会工作介入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2017年4月发布的通报,全世界约有5000多万名失智症患者,预计到1050年,失智症患者将会增加到目前人数的3倍。我国是世界上老年人口基数最大的国家,到2050年,预计我国60岁及以上失智老年人口将达到2734万,占世界失智老年人口的1/4。
失智症老人数量的急速增长侧面反映了社会对长期照料服务的需求不断增加。然而,在我国目前的社区服务中,老年人福利设施和资金都严重不足,针对失智老人家属的支持服务匮乏,社区里具备接受失智症患者提供照顾服务的日间照料机构数量也是极少,社区服务资源十分有限。世界卫生组织曾指出,“当家庭成员被诊断患有失智症后,其家人护理者很容易成为第二个病人”。这种说法在一定程度上道出了失智老人的居家养老困境。失智老人照顾本是个社会问题,但在现实中照顾失智老人的压力几乎全部落在患者家属肩上,公众对失智症的认识也十分狭隘。因此,需要加强失智老人照顾的相关社会服务,完善长期照护服务体系。
一、失智老人家庭照护者面临的困境
失智症是一种因脑部伤害或疾病导致的渐进性心智功能退化。这种退化会影响到患者的记忆力、注意力、思维判断力和语言沟通等能力。当失智症老人的智力衰退越来越严重时,其自理能力会逐渐丧失,并需要他人照顾日常生活。病情严重的失智老人几乎连最基本的日常生活事项都不能自理,需要他人照顾,失智老人很容易因此产生挫败感,长此以往会产生心理疾病。由于身心因素,失智老人大部分时间在家中静养,与外界接触越来越少,长期封闭的环境会导致其有周期性的脾气爆发,与家人争吵的次数会越来越多,甚至会有攻击他人的行为。面对这样的照顾对象,缺乏专业照顾经验和方法的家庭照护者不仅力不从心,而且自身的身心健康也会受到影响。
(一)家庭照护者经济压力大
家中存在失智老人,往往意味着大部分亲属照料者失去了全职工作的机会,因为老人生活中的琐碎小事都需要照料者亲力亲为,同时还要兼顾家务活,劳心又劳力。因此,只能从事一些收入低于平均水平的工作。收入水平不高,照顾失智老人花销又大,导致家庭照护者经济压力大。
(二)家庭照护者常常陷入负面情绪
面对繁重且长期性的照料工作,加之缺乏压力缓解服务,家庭照护者的负面情绪会不断增加。面对这种状况,他们既不能向老人发泄,也不能跟其他家人流露出不满情绪,这样不仅会承受很大的心理压力,还会因为没有倾诉渠道而产生郁闷、愤怒、无力等不良情绪,进而厌烦感与抑郁感慢慢积累,久而久之会成为家庭矛盾的导火线。
(三)家庭照护者与社会脱节
照顾失智老人几乎花费了家庭照料者的全部时间,他们无法去工作,也没有时间参与社会活动,渐渐地他们的生活圈子变小,与朋友变得疏离,无法去赋予自己社会角色,实现社会价值,导致个人与社会脱节。
失智老人家庭照护者面临的困境不仅不利于对失智老人的妥善照护,而且影响失智老人家庭照护者个人及其家人的生活,甚至会影响到整个社会。至此,失智老人照护的社会化和专业化问题提上日程。但从整体上来说,目前我国失智老人照顾的相关社会服务非常有限,且存在不少问题。
二、失智老人照护社会服务存在的问题
(一)预防性服务缺失
预防性服务指的是通过自身、家庭与社区对老人进行预防性干预,比如:控制其不健康的生活习惯(吸烟、喝酒等)、提倡健康的家庭生活方式、在社区内开展失智症知识讲座、对社区中的老人进行专业的失智症筛检评估等。预防性服务能够实现对失智症的预防,及时发现早期与轻度失智症患者,并进行不同程度的预防性服务安排。同时,也可以减少社会公众对失智老人的偏见,增强失智症老人的社会支持,使更多的老年人能够愉快地享受老年生活。预防性服务的设置与安排是完善长期照护服务体系十分重要的一环,然而,这种预防性的服务会增加成本,目前并没有在社区中广泛普及。
(二)连续性服务匮乏
连续性服务常见于医疗卫生服务领域,指的是居民可以接受不间断、不重复的一系列协调服务,建立社区、医院、家庭清晰的服务路径。当在医院确诊为失智老人后,家庭病床服务、社区健康服务等连续性服务的后续衔接可以使家中疗养的失智老人得到专业照顾,减轻照料者压力,产生较好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同时,为不同健康状态的失智症老人提供连续性服务,就可以将预防、保健与护理三合一,更好地满足老人的多元化需求。然而,遗憾的是目前我国的长期照顾服务中缺乏这种连续性服务,针对失智老人及家属提供的社区支持服务十分匮乏,无法在社区、医院、家庭间建立清晰的服务路径。
(三)政策支持力度不足
“十三五”规划提出了探索建立长期护理制度,然而,从探索到实施还需较长时间。目前,我国政策重点强调的是对服务主体的建设,缺乏相应的具体规范和措施来解决养老实际问题,比如:失智老人需求的解决、服务经费的来源、服务的方式等都缺乏明确的规范和具体的措施,失智老人得不到应有的照料。同时,长期照顾政策的出台群众知晓程度不高、覆盖面狹窄,比如:之前兴起的帮助失智老人回家的“黄手环”活动,只覆盖了少部分地区,并不能涵盖整个失智老人群体。
三、社会工作介入失智老人照护服务的途径
患失智症老人的致残几率较高,且治疗成本高昂。因此,失智老年人规模的持续增长不仅会影响其自身,还会影响其家庭,甚至会对国家经济的发展造成影响。因此,为失智老人及其家庭照护者提供专业化的社会服务十分重要。对此,应发挥社会工作在失智老人照护服务中的重要作用,以社会工作的专业方法介入,从失智老人自身、家庭照料者、社会政策三个角度来探寻解决失智老人照护服务问题的方法与策略。
(一)失智症老人的社会工作介入
对于失智症老人的社会工作介入,社会工作者可以从预防和治疗失智着手,介入的重点是老年人的身心健康与正常的社会交往,通过专业服务来提升失智症老人的生活幸福感。比如:在社区开展锻炼身体的老年活动来预防失智、定期对社区中的老人进行失智症筛检评估等。失智症老人的社会工作介入理念是以人为本,强调视长者为一个有价值的人,以每位长者的实际情况来设计适合其自身的、不同的照料活动,让长者在人际交往中得到对方的肯定来实现自身价值。具体来说,社会工作者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介入。
一是身体层面的干预。“身”方面的干预主要是通过在社区开展一些小组活动来帮助老人强身健体,如手指操、瑜伽、全身操等,从而增强老年人身体的灵活性,降低患病的可能。
二是精神层面的干预。由于老年人不需要工作,失去了社会角色所赋予他们的社会价值,从而易产生抑郁、失落的情感。因此,社会工作者应当了解老人的喜好,发掘老人的才能,开展关于艺术、书法、唱歌方面的比赛活动,让老人发现自我价值,预防失智。
三是社会交往方面的干预。长期封闭的环境会导致失智症老人产生周期性的脾气爆发,因此,增加他们的社交机会是必不可少的。社工可以發挥自身作用,将老人们聚集在一起,通过回忆往事、唱红歌等小组活动来增进彼此之间的感情,丰富老年生活。
社会工作者作为一种新兴力量,在失智症老人的社会工作介入中,不仅要关注失智症老人自身,更重要的是关注老人的失智症预防。通过开展团体活动、个案服务等一系列优质的专业服务,对老人进行身体机能、心智、社会交往方面的干预,使他们远离失智症,有一个幸福安康的晚年。
(二)家庭照料者的社会工作介入
社会工作介入家属照料者,可以通过开展一些支持性服务来实现,比如:护理常识的普及与技能培训、对照料者的情绪疏导、放松疗法等,鼓励他们以积极乐观的心态、正确的方法与技巧去照顾失智症老人。
1.提供个案服务
对老人的照顾几乎花费了家庭照料者的全部时间,他们会因此承受很大的心理压力,产生郁闷、愤怒、无力等一系列不良情绪。首先,社会工作者可以对这类家庭照料者进行心理辅导,运用专业的价值理念与技巧,如同理心、鼓励、倾听、专注等来理解家庭照料者的内心世界,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培养积极乐观的态度。其次,枯燥的照料工作可能会引起家庭摩擦与矛盾,社工可以开展家庭成员关系调节服务,让照顾者学会控制自我情绪,让家属学会体谅照料者的辛苦,从而促进家庭的和谐。
2.开展小组工作
家庭照料者因照顾老人而失去了正常的社会交往。因此,社会工作者可以将需要情绪宣泄的家庭照料者集中起来,开展互助性小组活动,探讨他们照顾老人的过程中遇到的共性问题、压力和困难,通过活动来获得彼此间的共鸣和支持,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舒缓情绪。这样不仅可以在小组活动中帮助自己,收获快乐,还可以探讨如何照料老人,给失智症老人更好的照顾。社会工作者也可以组建照料者学习小组,安排专业人员为家庭照料者提供照料培训,从而提高其专业照料水平。
3.建设失智友好社区
社会工作者的社区服务主要是调动社区资源、发挥社区力量以及用专业的价值观帮助社区居民解决问题。为了减轻家庭照料者照顾失智症老人的负担,社会工作者可以参考新加坡、日本所推行的关于失智友好社区的建设经验。在这个社区里,以失智性老人为主导者,他们有权根据自己想要的状态来改造社区。社会工作者要使社区内的居民、组织和机构做好配合工作,使失智症老人在社区中感受到舒适、愉悦、有成就感,觉得自己对社区有所贡献。社区的设计要符合失智老人的需求,如社区步道要减少岔路口,社区中应保留一定数量老人熟悉的或易理解的建筑物,以防老人迷路等。这样不仅能提升失智老人的生活质量,还能减轻家庭照料者的负担。
(三)社会政策的社会工作介入
从根源上讲,改善失智症老人生活,需要完善对失智症老人长期照护服务的政策制度。只有政府主导才能引起国民的重视和支持,才能在真正意义上改善失智症老人的生活。社会工作者的宗旨是助人自助,因此,社会工作者应充分利用自身资源,做好衔接者工作,发挥桥梁作用来影响和推动政策的制定与实施。首先,社会工作者需要了解失智症老人的需求,从法律和政策上寻找可以提供的正式、系统的支持,促使政府将老年失智症的保障性措施列入老年社会保障体系,用制度保障老人的利益。其次,通过社区、媒体等宣传平台呼吁社会各界关注失智症,赢得他们的支持,减少失智老人所受的社会歧视,为老人提供一个友好的社会环境。最后,帮助失智症老人及其家属寻找资金、医疗以及服务方面的补助,吸引社会资金来改善失智症老人的生活。社会资本是社会服务和社会发展的有力补充,可以利用社会资本促进个人、社区、机构结合起来共同行动,确保连续性服务和预防性服务的跟进,从而为老年长期照护服务提供基本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