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禹锡&柳宗元:苦涩世道中的“兄弟糖”
2020-09-02华伟
华伟
元和十四年(819年)深秋,衡阳野外天色晦暗,一架送葬的马车缓缓行来,走在队伍最前面的是个瘦削的中年汉子,躺在棺材里的是他的母亲。
他叫刘禹锡,时年48岁。母丧固然让他伤心,但更可怕的是,此时大唐帝国也挣扎在死亡线上——皇帝成了傀儡,宦官只顾捞钱,文臣纸上谈兵,武將瓜分国土……他的脸上泪痕未干,但仍不时掏出小本写几行字,满腹文采就是这样一点一滴攒出来的。
因为聪明又勤奋,他在24岁时就成了太子伴读,后来更是名动江湖,那些混文坛的多半是他的好友,但也有关系差的,比如韩愈就曾当众指着他的鼻子骂道:“你这个家伙,坏得很!”他笑而不语,每当他被骂时,平时看似呆呆笨笨的柳宗元都会跳出来为他帮腔甚至动手。
然而就在刚才,他收到一个不好的消息——柳宗元因在贬谪之地水土不服而生了重病,卧床已久。他太了解柳宗元了,这家伙以前仗着年轻体壮,生病从不肯乖乖吃药。可如今上了年纪,他还能熬过这一关吗?
他的担心并非多余,刚离开衡阳地界,柳宗元病逝的噩耗就传来了。尽管早有心理准备,他还是泣不成声,神志几近癫狂。
刘禹锡只比柳宗元大一岁,他们同年中了进士,后来又都在御史台办公,是“永贞革新”阵营里不可多得的干将。事业上相互砥砺、文学上歌诗酬唱,他们成了肝胆相照的至交。
在宦官和军阀的内外夹击下,朝局失控,历时一百多天的“永贞革新”宣告流产。王朝倾覆的迹象之一就是皇帝更换太勤,从代宗到武宗,刘禹锡一辈子竟见识了八个皇帝。其中顺宗是最有出息的,可惜身体不争气,在即位前一年就因中风而不能说话,没来得及施展抱负就被赶下台去,被他器重的刘禹锡、柳宗元等也跟着倒霉。他们一手组建的“大唐改革研究会”被查封,哪儿最偏僻就被往哪儿发落。
公元815年,经过将近10年的流浪,刘禹锡和柳宗元终于回到长安。他们身心俱疲,只能靠写诗、写信互相打气。可这短暂的安定被刘禹锡的冲动搞砸了——他们同游玄都观,刘禹锡含沙射影地说:“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就算宦官们的文化水平再低,这点轻蔑还是看得出的,就这样,回京不到一个月的刘禹锡和柳宗元再次被贬——刘禹锡要去播州,柳宗元要去柳州。
播州条件差是出了名的,刘禹锡倒不怕吃苦,但还要带上年近八句的母亲,老人家显然经不起折腾。这时,柳宗元大方地说:“兄弟,我跟你换!”然后向朝廷递交了申请书。虽然柳州的条件也好不到哪儿去,但刘禹锡还是心头一热。
宦官们又想捣鬼,这时柳宗元的老乡裴度站了出来,在他的帮助下,刘禹锡的流放地被改为条件稍好的连州。他们结伴南下,一路写下无数诗篇,直到衡阳才恋恋不舍地分开。
刘禹锡后来总想,柳宗元生病大概也跟他的多愁善感有关,他常在诗中渲染“千万孤独”,而自己是个高呼“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的傻大胆。
柳宗元的遗嘱大半都在说刘禹锡,而刘禹锡用后半辈子守望着他留下的一切——为他扶棺下葬并撰写墓志铭,将他的儿子视如己出,帮他整理遗稿并出版专著,为他写了几十篇悼文……如果没有刘禹锡,《黔之驴》《捕蛇者说》《小石潭记》等名篇可能早在乱世中灰飞烟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