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宋武:百利达研修班的多元模式传授的是设计创新的“能力系统”

2020-09-02宋武

设计 2020年14期
关键词:研修工业培训

宋武,华侨大学美术学院、工业设计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机电及自动化学院工业设计学科带头人;中国机械二工程学会工业设计分会理事;中国人类工效学学会理事;全国艺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专家;福建省工业设计协会顾问;福建省室内设计师协会副会长;厦门市工业设计协会顾问;泉州美术家协会副主席;福建省高层次人才;厦门海外高层次留学归国人才;日本千叶大学博士;日本武藏野美术大学研究员;日本筑波大学访问学者。

12月14日至15日,中日工业设计教育高峰论坛暨百利达工业设计研究班22周年纪念会在广东工业大学东莞华南设计创新院举办。来自日本和中国的多位资深教授、企业家和设计教育界翘楚为东莞的产业和设计界发展献上了一场关于工业设计的思想盛宴,增强了中日两国之间的学术交流,对设计与设计教育事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日资企业东莞百利达健康器材有限公司自1997至2007,连续十年为中国高校工业设计教师、学生和企业设计师免费提供研修培训,学员来自国内46所大学,累计240多名。如今他们都已成为中国设计与设计教育事业的中坚力量,其中一些学员已成为国内外著名企业和设计机构的领军,人物。

宋武当年作为沈阳航空学院选派的教师参加,了第三期研究班为期20天的培训。

《设计》宋武

《设计》:百利达健康器材有限公司连续十年为中国高校工业设计教师、学生和企业设计师免费提供研修培训,您参与了第三期研究班,请介绍一下是怎样的契机下加入了这个研究班,当时您正在从事什么工作?

宋武:由东莞百利达健康器材有限公司原董事长谷田大辅先生开创,连续十年为中国培养工业设计人才的研究班可谓“育苗东莞花开神州”。能够有幸成为来自全国46所大学,240名学员中的一名,我实在与有荣焉。

1999年第三期研究班培训了全国11所大学工业设计专业的21位青年教师。参加的11所院校分别是沈阳航空工业学院(现沈阳航空航天大学)、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现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北京理工大学、天津美术学院、西北工业大学、郑州轻工业学院(现郑州轻工业大学)、湖南大学、无锡轻工学院(现江南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广州美术学院。当时我在沈阳航空工业学院工业设计系任教杨向东老师联系学院领导选派1-2名青年教师前往东莞百利达健康器材有限公司参加研学活动,我和刘涛老师作为沈阳航空学院选派的教师参加了培训。当时我和大多数学员一样,是高校工业设计专业的青年教员,在教学工作中主要讲授“设计基础”、“设计方法学”、“专题设计”之类的课程,平时也有参与一些产学合作项目。第三期研究班的导师有佐野邦雄先生、朱钟炎先生、西泽信雄先生、杨向东先生、张宝成先生、佐藤正明先生和池田贤次先生。对于当时的青年教师来讲,时间充裕、内容专业系统的全国性研修活动还是比较少的,所以充满期待。当时国内的交通条件还不像现在这样发达,我们从北方乘坐绿皮火车辗转两天才到达东莞,1999年的东莞百利达工厂周边还比较荒凉,相邻的企业只有一家金霸王电池工厂到了晚上周围一片静寂,好在百利达工厂的全体员工对研修学员们非常热情,在企业里的研修生活充实而快乐。

《设计》:您所参加的那期研究班为期多长时间?课程设置和老师.的授课方式给您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宋武:第三期研究班的课程为期20天,课程内容系统而丰富,有理论方法、生产线观摩、专题讨论、专题设计、设计方案制作等,研修日程表清晰地注明了课程的主要内容和任课教师等信息(表1)。授课方式注重与企业的生产实践相结合,理论方法与实际应用相结合,采用当时比较先进的方法和设计辅助技术。为了保障专业的授课方式,研修活动还为学员们准备了丰富的学习资料、模型制作工具和材料,以及专业的绘图工具等。资料内容很有价值,包括企业商品开发计划、生产技术原理及标准、商品营销策划方法等。设计方法包括“设计推演法”、“KJ法”等。设计绘制、模型材料及工具包含马克笔、专用纸、发泡材料、各种套装制图模板、模型制作的专业工具等。当年百利达研究班提供给学员们的马克笔套装许多同学至今仍珍藏着舍不得使用。

研究班的老师们都非常亲切,第三期研究班的主讲老师是佐野邦雄先生,他是一位和蔼亲切的师长,总是不厌其烦地回答同学们提出的问题。还有杨向东老师和朱钟炎老师,他们在担任专业主讲的同时还担任着中日文翻译工作,非常辛苦。正是老师们辛勤的付出才使研究班能够连续举办十年,备受赞誉。

《设计》:研究班的结业课题“测”您是如何理解和完成的?

宋武:接到这个结业课题时觉得很特别,一个“测”字的命题解放了设计思路上的限制。多数常规的课题任务都是以具体的设计要求来定位范围,比如像“青年人使用的家用体重秤”之类的。为了进一步启发学员们的思路,导师为我们讲述了“测”字在日文中的丰富内涵,“测”日文写法为“測る”读音“hakaru",相同读音下有如下几种不同的写法和含义:“図る”为意图功夫、“計る”为计算计划、“測る”为测定测量、“量る”为计量、“諮る”为征求意见商量、“謀る”为谋划计略,真没想到日语的测会有这么丰富的含义。

在学员们展开方案设计之前还被要求发表各自对“测”的理解以进行讨论,表述的形式比较自由,多数同学采用文字描述的形式传达对“测”的理解,这种多样的思考方式也起到了相互啟发的作用。我受课堂启发后产生了许多想法,如:测定物体物理属性的量,如重量、体积、面积之外,还有计测生理和心理活动指标的量,策划制定方案时的考量和权衡,制定一项标准的水准等。当时我对其中以“计测生理和心理活动指标的量”来进行用户分析的方法产生了浓厚兴趣,,因为当时在设计领域的用户研究方面更多的是采用定性的调查方法来评价的,而如何量化用户需求以及转化身心数据为产品设计服务一定是有价值的发展方向。基于这个思路,我在提出方案时设计了一款不止是能测量人体重量和脂肪率,同时也能在一台集成产品上测量人体的其他身体信息,从而对用户的健康及自我管理起到积极作用的概念产品。

《设计》:研修过程中,给您印象最深刻的事情是什么?

宋武:印象深刻的就是老师们学识渊博、严谨勤奋、和蔼亲切,对培养工业设计青年人才充满热情!这方面每一位研修学员都有难忘的记忆,如:松丸隆先生首创研究班的辛劳,佐野先生的严谨治学,大田先生的改革创新,清水先生的诲人不倦,特别是谷田大辅社长对研究班的热情关怀和支持,十分令人难忘。第三期研究班的佐野邦雄先生的治学严谨,给我们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佐野先生有个不离手的记录本,经常利用空挡时间绘制设计草案,思考设计问题,他告诉我们,要养成平常就通过绘制草图思考解决方案的习惯。看到佐野先生的记录本感到非常震撼,即使是针对一项任务思考也有几十张,甚至上百张草图方案,其中有许多精妙的设计方案给我们带来深刻的启示,这种启发不止于一个设计问题的解决,更有先生对事物本质的思考,也体现出先生对待工作的态度,对设计的挚爱!在第三期研究班结束六年后,我有幸再一次于东京六本木见到了佐野邦雄老师。那是参加先生的个人设计作品展,展览展出了佐野先生的许多作品,我在东京再一次被先生的设计智慧和敬业精神所感动(图1)。

另外印象深刻的事情是学员们之间的交流与相互学习。研究班学员,来自全国各地高校,地域文化之间的差异,办学理念特色的不同,又是,同样的年龄段,使學员间的交流非常融洽,讨论异常热烈,有些同学主动发表他们的研究成果,介绍先进方法和经验,在这个过程中产生出浓厚的同学情,直到今天许多学员之间还保持着联系,这也是百利达工业设计研究班促进交流发展的一项重要成果。

《设计》:参加研究班后,对您的职业生涯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宋武:研修学习在东莞百利达工厂里展开,直接接触企业的工程技术,紧密结合生产实践,从设计方案开始到商品化全流程的研修方式,不仅培训效果好,也进一步激发了学员们对工业设计的热爱(图2)。我在这次研修后的教学及科研工作中,更加重视理论与实际生产的紧密结合,重视以用户市场为导向的路径,关注先进科学的设计方法。研修使我对日本的工业设计产生浓厚兴趣,于六年后赴日本深入学习工业设计。留学期间我确立了以“人”为本的设计研究方向。从2005年以来,一直从事以人因工学为基础的工业设计方法的研究和教学工作,同时也与企业合作开展一些实践课题,这些工作强调以人为本的基础研究,并结合应用技术完成设计转化。这种重视人因科学研究、结合跨领域技术融合及设计应用转化三位一体的方式方法正是百利达工业设计研究班给我的重要影响。

《设计》:随着设计日益受到重视,为设计师开设的培训课程也百花齐放,您认为当年的百利达研究班具有怎样独特的价值和意义?

宋武:由企业牵头全国性的工业设计研修班在九十年代并不多见,百利达企业领导和日本众多专家学者倾情奉献培养中国设计人才,在中日工业设计交流史上可谓重要一笔。连续十载培养的学员现今在中国各大院校及众多知名企业发挥重要作用,反映出研究班的价值和意义。正如清水吉治先生所讲:“相信以5000年的文化传统为基础的中华思想,和以此为背景所构建的中国独特的新设计模式,定会在不久的将来席卷全球的设计界,期盼各位不断进步,更上一层楼”。这句话代表了百利达工业设计研究班的创办理念,以及清水吉治、松丸隆、佐野邦雄、大田尚作等日本设计家和设计教育家对中国工业设计事业的厚望,并热情地投入到对中国工业设计青年,人才培养的事业当中,践行他们地理念,我想这正是百利达研究班所具有的独特价值和意义的核心。研究班所倡导的“重视实践”、“重视文化交流”、“重视科学方法与学科融合”的理念,以及严谨的工作态度、服务于用户的创造精神,都是百利达工业设计研究班独特的价值和意义。近年来设计日益受到重视,为设计师开设的培训班也百花齐放,特别是在线网络培训也越来越多,内容呈现几种主流形式,一种是创新思维类的培训、另一种是设计方法工具类的培训、还有一种是商业模式及品牌创造类的培训,这些培训都与当下时尚理念相适合,有需求、有粉丝,体现出知识信息网络经济时代的特征。但是与当年百利达研究班相比,在注重培养设计师对工程、商业、科学、文化的协同把握能力上面显得单薄和碎片化。这种综合能力是专业设计人员的必要素养,是持续学习的基础,这也是百利达工业设计研究班的独特价值和意义所在。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伴随改革开放,在中国工业设计快速崛起的进程中很有影响力的研究班大概有三个,一是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的师资班、二是日本千叶大学与湖南大学设计学院的校际合作培训、再就是百利达工业设计研究班,这三个研修活动为中国工业设计教育做出了不可低估的贡献。

《设计》:从个人职业角度出发,您认为现在工业设计师最需要怎样的研究班?

宋武:个人觉得,现在大致有两种培训或研修趋势,一个是由于工业设计的领域内容越分越细,导致专题型设计技能培训多现,再一个就是商业模式型的设计管理和设计思维研究班热度很高,这是符合时代发展需要的。同时,基于工业设计的学科交叉性和实践性较强的特征,还应该建立和推动一些重视多元内容的工业设计创新方法的研修活动。这其中应包含利于科技成果向应用转化的方法,也要包含社会文化提升附加价值的方法,还要包含生产和商业实践的基本原理。这种要素混合模式培训对于设计师的成长具有积极意义,就像当年百利达工业设计研究班所重视的多元模式,因为这样的培训所传授的是一种设计创新的“能系统”。

编辑_Edit_李杰李叶

猜你喜欢

研修工业培训
一主六维:深度卷入的研修模式
会议·培训
广东省校外培训风险防范提示
会议·培训
“研训导一体化”教师研修方式的实践与探索
教师培训还需“精准滴灌”
掌握4大工业元素,一秒变工业风!
“过程设计”提升校本研修品质
校本研修应避免“四重”“四轻”
工业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