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防控背景下大学生“四个自信”教育路径的探析
2020-09-02朱丽冰
朱丽冰
摘 要:新冠肺炎病毒疫情防控期间,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迎来巨大的挑战。疫情一方面给高校带来丰富的思政教育资源,为引领大学生在疫情中坚定“四个自信”和促进学生个人成长提供重要的契机。另一方面,疫情期间的思政教育更凸显高校开展“四个自信”教育存在的问题。本文分别从学生层面、教师层面、学校层面、社会层面进行原因分析。对大学生“四个自信”教育路径进行探析,做到防疫与育人相结合。
关键词:疫情防控;大学生;四个自信;教育路径
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危机,对全世界都造成巨大的影响,它改变了人们的行为、心理和生活日常。这次疫情大考,高校可以充分抓住这次机遇,开展大学生“四个自信”教育,探索创新且有效的教育路径。
一、疫情防控背景下开展大学生“四个自信”教育的意义
在这次疫情防控中涌现许多事例。放眼国内,奋战在一线的医护人员、警卫人员、雷神山、火神山医院建设的农民工,坚守岗位默默奉献的社区工作者……放眼世界,中国与世界各国携手抗疫,力所能及地提供国际人道主义援助、经济援助、医疗物资和人员支持,扩大防疫用品生产出口。这都是“四个自信”教育鲜活的教材。高校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沿阵地,必须牢牢跟进疫情形势的发展,充分利用疫情防控的资源,有效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让学生牢记时代赋予的使命,认清肩上的责任,帮助学生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1]。在疫情防控背景下开展大学生“四个自信”教育有重要的意义。
第一,增强高校“四个自信”教育的实效性。面对疫情,大学生争当志愿者、宣传防疫知识,积极响应国家居家隔离号召,用实际行动彰显了新时代的使命担当。身在其中的他们深切感受到家国情怀和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通过网上思政课教育引导学生进一步接触社会、了解国情,充分挖掘身边同学的典型和榜样,讲好他们的感人事迹、动人故事,教育引导大学生强化责任、敢于担当,知行合一、身体力行,把“四个自信”教育自觉融入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
第二,利于加强与巩固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疫情防控期间,高校要充分发挥意识形态教育主要阵地的作用,透过对热点事件的详细分析,帮助学生不断提高辩证思维能力。同时,为了阻断疫情向校园蔓延,确保师生生命安全和健康,全国学校都开展“停课不停教、不停学”的疫情应急之举。“停课不停学”是对教师和学生的全面考验,这就要求高校要积极开展“互联网+教育”,充分探索网络教育平台,牢牢把握线上思政育人平台。
第三,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需要。身心健康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基础。大学生拥有较强的健康意识、具备强健的体魄和积极的心态是他们作为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因此,我们应高度重视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教育。大学生拥有健康的身体和良好的心理状态,才能在教育中增强情感体验,引导学生产生积极情绪,构建情感与意识层面的政治归属感,进一步强化行为养成,激励大学生“四个自信”的知行合一。
二、大学生“四个自信”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学生方面
大部分大学生,高中的时候分文理科,很多理科学生没有系统学习中国近现代史、思想政治理论基础等内容。尤其高职高专院校扩招,其部分学生从中专、社会招考升学进入高职院校继续学习,这部分学生相比其他类型的高校大学生理论基础更薄弱[2]。
大学生对“四个自信”缺乏清晰的认知。在对大学生“四个自信”教育的研究调查中发现大学生对“四个自信”存在以下认知偏差:部分大学生对“四个自信”的认识具有较强的实用性与功利性,对“四个自信”的理解深度不够,他们认为“四个自信”是空泛的政治理论,与个人的学生生活、人生理想难以结合[3]。因此,在“四个自信”教育中部分大学生处于被动的接受地位,他们厌倦相关理论的学习,从而缺乏相应的认同感与践行力[4]。
大學生人生阅历有限,辩证思考的能力有待提升。部分大学生由于政治敏锐性不强、缺乏理性分析判断的能力,容易受到互联网上良莠不齐的信息影响,在“四个自信”培养和价值观塑造的关键期容易信仰迷茫,甚至价值取向扭曲。[5]
(二)教师层面
一部分教师对“四个自信”的教育缺乏深刻的理解。高校部分思政教师在上课的时候容易陷入照本宣科的误区,难以结合大学生实际情况对“四个自信”的理论知识进行深入浅出的论证。
教师的教学方法缺乏创新性,课堂枯燥。大部分高校思政教师仍然采用传统的课堂讲授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与教学过程设计相对单一。“教师讲,学生听”的知识灌输、理论说教模式,这样开展“四个自信”教育难以调动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容易忽视引导他们对“四个自信”的情感和价值认同,导致部分大学生忽视“四个自信”学习与实践的社会价值和生活意义,仅把“四个自信”教育当学习任务,应付了事。
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中忽视学生的实际需求。思政教育工作者只从宏观方面讲述“四个自信”的内容,未能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四个自信”教育不仅仅是理论,更应成为学生个体的认知、情感和人生信仰体系的组成部分,是改造精神世界的重要内容,这样才能避免成为空洞的说教和单纯的理论学习。
(三)学校层面
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专业队伍素质参差不齐。由于高校扩招的原因,高校专职思政教师人员配给不足,许多兼职思政教师、专职辅导员、党团建设干事、党政领导干部等并非思政相关专业。
高校缺乏充足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专项经费。一方面,高校科研、培训经费相对紧张,导致思政教育工作队伍建设经费不足,相关教育工作者缺乏进一步培训学习的机会。因为缺乏经费的原因,大部分高校无法满足学生参与实践课的需求。同时,也导致开展学生“四个自信”教育活动的形式受限,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缺乏。
高校对思政课程重视程度不足,课程设置不合理。大部分高校思政课课时量被专业课程挤压,实际课时量尚未达到教育部的统一要求。思政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尚未完全落到实处,效果不明显。课程设置不合理,容易让学生产生“思政课是副科不重要,学好专业课程才是王道”的错觉,忽视对自我政治素质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