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组工作视角下大学生目标缺失的问题
2020-09-02孙菁婧辜琳舒雷坤
孙菁婧 辜琳舒 雷坤
摘 要:本文将针对目标感的缺失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未来发展造成的阻碍,分析大学生目标缺失的原因和社会工作介入的必要性,并立足于B大学的目标制定小组活动的实践经验,以认知行为理论为指导,将线上线下两种活动方式相结合,提出从认知、行为和环境三个方面进行社会工作介入,以解决大学生目标缺失问题。
关键词:小组活动;大学生;目标缺失
一、引言
2018年,全国各类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达3 833万人,虽然国家教育整体水平提升、教育普及率更加广泛、学生的整体素质全面提高,但发展过程中也暴露出了一系列问题。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开始墨守成规,有的大学生没有明确的目标,有的大学生设定了目标也很难坚持下来,这些情况都严重影响到他们的学习、就业、深造等。因此,有必要从社会工作的角度探究当前大学生的目标缺失问题,进而为解决这个问题提供一些可行的方案。
社会小组工作是社会工作的方法之一,它通过有目的的团体经验,协助个人增进其社会功能,以及更有效地处理个人、团体或社区的问题[1]。对于大學生目标缺失的问题,社会工作运用专业的方法组建小组,并引导组员关注自身目标缺乏的问题,可以帮助成员摆脱困扰,使其获得自我提升。
二、当代大学生目标缺失的成因
日常生活中可能不会去考虑缺失目标对个人发展的影响,但这种负面因素的确影响着大学生的方方面面。对大学生来说,目标缺失可以从个人、家庭、学校三方面进行探究。
(一)个人层面
截至2018年6月,20—29岁年龄段的网民占全体网民的27.9%[2],青年群体所占比例较大,这里不乏大量大学生。无数大学生经历了高考的洗礼后,由一个家长督促、学校封闭管理的紧绷状态突然转换到一个相对放松、远离父母管束的自由状态,无法适应身份的转变。到了大学,自我支配时间增多,不恰当的计划安排将会导致大学生趋于安逸、享乐的生活。看电视剧、打游戏、玩手机这些都不需要过多思考,却可以使人们获得精神上的即时满足,许多大学生为了填补迷茫、空虚而沉迷于此。
(二)家庭层面
“家风”是一种无形的道德约束、行为标准以及精神风貌,一个家庭在长期延续中会形成自己独有的“家风”。在家庭教育中,父母的价值观念会直接影响到子女的认知、理解和判断,这种影响根深蒂固,在生活的点滴积累中,最终内化为子女自身的价值观。从小到大,大多数的孩子都被灌输着“你要做听话的小孩”的思想,要考一个好大学、找一份稳定的工作。在成长过程中,总是通过他律的方式完成目标,这就导致自我约束的弱化,最后演变成自控力差、自身能力不足和制定目标能力缺失。家庭教育对大学生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父母一代的价值观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目标的确立。
(三)学校层面
在高中,教师会给予学生更多关心,强调课堂纪律,明确要求学生完成各种目标任务,而踏进大学的校门,一切都产生了巨大的变化——老师不再是那个时刻围绕在你身边的人,你能见到老师的次数可能等同于你上课的次数。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大学生从小没有养成良好的习惯,将会目标意识淡薄,无法作出最优选择。
刚刚进入大学的大学生还拥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可塑性极高,如果能让他们尽早养成良好的习惯,制定一个个小目标,循序渐进地完成自己的目标计划,他们的大学生活将会更加丰富、更加有价值,并且对日后的求职、生活都大有裨益。因此,了解当代大学生目标缺失的原因,找出解决的办法,在目标制定实施方面给予他们一些帮助,这些都是当代大学生和高校急需解决的问题。
三、当代大学生目标制定的必要性
(一)微观层面
大学生设立恰当的目标并采取行动,不仅能够提升自我控制能力,而且能够提升自我满意度。依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人的最高需求是自我实现,而为了促成自我实现,非常有必要具备设定目标、独立完成目标的意识和能力。在完成目标的过程中,既可以带来心理上的满足,也可以提升自我效能感。在日常生活当中,自我效能感高的人会充满信心、勇气,有着乐观的精神,因此,他们能最大限度发挥自己的潜能,正常甚至超额完成任务,最终获得成功。相反,目标的缺失会导致大学生成绩下降和生活状态变差等问题,在后续的就业升学等发展中,大学生也会因为大学时期的碌碌无为和目标的缺失而遭受巨大挫折。
(二)宏观层面
新的历史时期,大学生被赋予了新的使命。无论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还是建设共产主义社会、实现中国梦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都无法离开大学生作出的贡献和努力。这就需要当代大学生以国家整体的目标为目标,以国家社会的发展为己任,落实到自己学习、生活中的小目标上来。当代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缺乏目标以及缺少完成目标的能力,势必会影响到他们的价值观、未来的职业规划和社会建设,进一步来说,会对国家和社会的整体建设造成影响。因此,出于对社会发展的考量,培养制定目标和培养完成目标的能力成为大学生成长与发展道路上的重要任务。
四、小组工作介入大学生“目标缺失”的方案设计
小组性质:成长性小组
小组目标:首先,让组员认识缺乏目标的成因;其次,让组员学会如何规划时间,合理利用时间拟定生活目标;再次,让组员形成努力完成目标的生活态度。
小组形式:为了更好地开展小组活动,实现组员的目标,本次小组活动采用“线上+线下”的形式,线下正常开展小组活动,线上进行QQ签到打卡辅助。
激励制度:为帮助组员更好完成任务,参加活动的组员需缴纳25元的保证金,每周三打卡完成可返还5元。
小组活动分为前期、中期、后期三个阶段,小组工作介入大学生“目标缺失”的方案设计如表1所示。
五、小组工作介入大学生“目标缺失”的具体方式
(一)从认知方面介入
认知行为理论认为,如果自我认知是非理性的、错误的,他的行为就可能是错误的,因此,对人的行为进行干预时,首先就要使其改变错误认知,建立正确认知,以达到改变人的情绪和行为的目的。改变不良行为,要先从认知入手,让大学生明白自己作主、目标制定的重要性,不能一味地依靠他律。小组活动可以帮助组员习得正确的认知。社工将这群目标缺失的大学生聚集在一起,进行需求评估,填写《目标完成调查量表》,既可以使社工更加了解组员的问题,也可以使组员更好认识到自己的问题。在组员自我了解之后,每个人给自己定下一个“21天好习惯养成”的短期目标,通过完成21天的短期目标,为他们完成长期目标打下扎实的基础。小组活动既可以让组员进一步理解目标制定的意义,又可以通过群体力量促进组员的改变,激励组员完成自己设定的目标,最终达到认知转变的目的。
(二)从行为方面介入
社工突破传统小组工作的开展方式,将线上活动与线下活动相结合,采用多种手段共同实现组员行为方式的转变,促进组员目标的设定与实现。观察和模仿学习是学习的重要过程,而通过对行为正确的组员加以奖励,也是在为其他组员树立榜样,模仿学习的一个过程,这种方式基于行为强化理论,可以用来训练组员养成目标制定的好习惯。因此,社工借助QQ软件,进行线上签到,让他们把自己制定的目标以及完成情况按照规定在群里打卡,社工会针对不同组员目标制定的完成情况,进行引导、监督以及鼓励,在小组下一次活动时进行分享。社工还可以让组员根据自己目标的完成度进行打分以及做出评价,对积极完成任务的组员给予奖励,而对完成任务较少的组员进行小小的惩罚,进而通过正强化与负强化的方式使其行为发生转变,让他们在未来的生活中能够更好地制定目标和完成目标。
(三)从环境方面介入
人的行为是通过内部环境与外部环境共同作用,产生相对应的结果,在与社会环境的不断互动过程中,我们要不断地提高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家庭、学校、朋辈群体等外在环境都对我们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它们共同作用,形成了个人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为个人的社会化提供了重要的支撑。
在小组活动中,社工通常会为组员营造一个温馨舒适安全的小组氛围,这种氛围使他们在活动中打开心扉,积极参与互动。在活动前期,为营造一个低陌生感和高凝聚力的环境,社工可以开展一系列“破冰游戏”,使小组成员感受到小组不仅有专业关系还有亲密的伙伴关系,共同促进行动改变,并和组员签订小组契约,保障小组活动的秩序性和小组成员的安全感。在活动中期,为创造具有关怀特性的环境,社工可以将组员进行一对一的分配,每位社工要著重关注自己负责组员在小组活动中的表现。组员出现问题时,负责的社工应私下找组员单独了解情况,如果组员需要,可以进一步为组员做个案工作。通过部分组员认真制定目标、完成目标的同时,对其他组员形成一种激励作用,促成他们发自内心的改变,从而为后续的小组活动营造一个更加良好的局域环境,协助组员的目标达成。在活动后期,让成员一起巩固活动中的有益转变,分享他们在小组活动中的感受,鼓励组员说出自己是在什么样的环境、什么样的时间下完成的目标以及自己对未来的期望与计划。
六、小结
综上所述,“目标制定”对大学生来说至关重要,关系到他们的学习、生活以及就业等,小组工作的方式可以很好地帮助大学生解决目标缺乏的问题。
但是,在变革传统社会工作模式,通过“线上+线下”的方式进行小组活动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一些问题。例如:线上的方式虽然节省了大量时间,但如果完全以线上活动为主,会导致组员缺少凝聚力、归属感不强、热情度不高。因此,日后小组工作还是要以线下方式为主,线上活动只能作为辅助。
参考文献:
[1]王思斌.社会工作概论[M].3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
[2]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4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2019-08-30)[2020-03-17].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43273150897516314&wfr=spider&for=p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