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本科生转专业现象研究
2020-09-02李悦陈小雨
李悦 陈小雨
摘 要:现如今转专业越来越受到各大高校的重视,高校转专业更是呈现出开放性、宽松化的趋势。本研究以江苏大学为例,从学校、学生和社会三个方面对转专业现象进行分析与思考,选取了各学院部分转专业生作为样本,并与学校内的普通学生进行对比,试图论证各学院的不同政策是否会对转专业产生影响,同时对学生转专业之后受到的影响进行调查研究,探究本校的转专业政策是否有可以进步之处。
关键词:大学生;转专业;高校转专业政策
一、转专业的价值
我国高校学生所在专业一般由高考志愿填报决定,但由于各种原因,许多学生在入学后对自己所学专业不满意,并考虑转专业。然而,教育部一直到2005年才在新修订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中将转专业政策权力下放到高校。
对于高校,转专业政策是学校自主招生权利的体现,表达了学校对学生选择权的尊重,同时也有利于学校提高学科专业的资源投入建设效率,是吸引更多生源的有利条件。
对于学生,转专业政策为广大学生提供了一个有别于高考志愿的选择路口,打破了以往单纯由志愿录取决定的僵化体制,尤其是在服从专业调剂的机制下,让部分学生真正拥有自主选择专业的机会。学生能以心仪的专业为目标去学习,可以大大提高学习积极性,增强信心。
通过對转专业的分析,可以更直观地了解到如今学生选择专业的考虑因素,为专业管理与升级提供第一手资料。同时,对高校自身的转专业政策也能给出适当的分析和建议。
二、调查研究的数据
本次调查数据来源于江苏大学本科学生。由于调研者能力有限,最终得到有效样本数为142个。在初始调查里,83%的学生有过转专业的想法,最终转专业成功者占70%。本文将数据分为转专业成功者、转专业失败或放弃人群以及转专业政策三块进行归纳分析。
(一)转专业成功者的数据
在转专业成功的调查中,性别比例上,男生占31%,女生占69%;年级上,大一25%、大二41%、大三16%、大四18%。
在转专业理由的调查中,比例最高的是“对当前专业不感兴趣”,占46%;其次是“对当前专业的就业前景不看好”,占31%;最后则是亲友的建议和其他,占到了23%。
而在选择转入专业的调查(多选)中,认为自己在转入专业方面有天赋、对转入专业感兴趣是第一位,达到了61%;第二位依旧是就业前景,占到了55%;相信自己能力和天赋的占33%;其他理由占5%,包括转入专业有崇拜的老师和熟悉的同学,又或者是家长要求等。
在这些转专业生中,专业调剂生的比例达到了49.61%。他们在转入新专业后的适应情况,感到满意的达到了51%;认为和原来专业没有什么区别的占30%;而7%的受访者表示不满意,甚至认为比起之前还有所下滑。
在家人对转专业有何反应的调查里,绝大多数受访者表示父母表示支持或者顺其自然,只有2%的家长明确传达了不支持的态度。
(二)转专业失败或放弃人群的数据
对于没有转专业成功的原因调查(多选)里,35%的受访者选择“不满足转专业条件”,30%的人选择了“经过同学、亲友或者老师的劝解而留在了本专业”,72%的人选择了“经过了自己的考虑留在了本专业”,最后15%的学生选择了“其他客观因素,如学分互换、留级等问题”。
(三)江苏大学转专业政策的数据
在本次调查中,最终转专业成功的所在年级,大一占43%,大二占47%,可以看出绝大部分转专业生都是在前两个学年内完成了转专业。
而对江苏大学转专业政策的态度,59%的受访者认为非常宽松,16%的受访者认为转专业的过程中有许多没有必要的拖拉环节,而13%的人认为转专业要求过于严格,剩下12%的人表示对转专业政策并没有多少理解与思考。
对“转专业过程中谁帮助过你”这一问题(多选)的调查数据显示,有过转专业经验的同学是转专业生最好的依靠,达到了70%;其次是学生们自己查阅相关方案以及求助于本专业的老师和辅导员,分别占57%和50%,而专门负责转专业的老师则占比最少,只有32%。
在“转专业成功后是否有专门负责的老师跟进过”的调查里,40%的受访者选择了“有”,29%的学生表示在转专业成功后就没有和老师再联系过,31%的学生选择了“从来没有和他们接触过”。
三、数据分析
在“是否有过转专业的想法”的调查里,70%选择“是”的比例可以看出大多数学生都或多或少地对自己的专业感到不满。依据国内外先行研究和我们的调查问卷,我们分析了以下几种主要原因。
(一)兴趣问题及学习能力
就国内外先行研究得出的数据,最普遍的原因是兴趣问题,在我们的校内调查中,转专业原因中占比最大的同样是“对本专业不感兴趣”。而在“为何转入新专业”的问题中,“兴趣”及“认为自己在新专业上更有天赋和能力”都占了不小的比例。
许多学生在大学以前只是单纯地接受知识,不太清楚自己的兴趣,填报志愿后进入了不感兴趣的专业是很普遍的现象。其中,专业调剂制度也扮演了部分负面的角色。专业调剂的本意是提高考生的录取几率,但这只是考生们保证自己至少能够入学的“保底手段”。这就导致学生可能进入自己不擅长、不感兴趣的专业学习。在我们的调查里,转专业生一半都属于调剂生,这个比例足以说明问题的严重性。
目前,我国高校的人才选拔方式还有很多局限,加上专业调剂制度不完善,致使许多学生最后学非所长。
(二)就业前景
在调查中“专业的就业前景不好”的回答占到了31%,就业压力让学生必须关注自己所学专业的就业前景,每年毕业季都会有无数家长学生追逐着当时的热门专业,这也导致许多学生在填报志愿时就要在自身兴趣和热门专业中作出选择。在2013年的一份针对江苏十所高校展开的转专业调查中,1150份有效问卷中认为就业前景影响了自己转专业的人数达到了61%。现实逼迫着高校学生尽早的做出了自己的职业规划。
(三)亲友建议及影响
在中国普遍的家庭环境里,父母的意见会影响他们的专业选择。一方面,一部分学生在填报志愿时就会受到父母的干预,最终选择了不感兴趣的热门专业,导致进入大学后才开始考虑转专业;另一方面,许多人在专业学习上感到挫败后会和父母倾诉,最后孩子在父母的影响下转入新专业。
而同学的意见也会影响学生的判断,因为身边同学转专业而对现在的专业产生怀疑,老生对专业的负面评价也会成为影响学生转专业的因素。
(四)其他
包括一些不可抗力和比较小众的原因。不可抗力指生理因素,部分专业对学生的身体条件有硬性要求,不满足或出现问题就必须选择转专业。其他小众原因包括专业资源、学费问题等。
四、对我校转专业政策的建议
在转专业政策的相关调查中,數据显示我校的转专业行为更多依靠学生们的自发努力和互相帮助,但在对本校转专业政策的态度的调查里,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都是认可我校的转专业方案的,许多转专业生对负责转专业的老师一无所知的现象只能说明我校在转专业政策的宣传方面还不够及后续跟进情况并不好。
针对宣传力度不足的问题,我们建议在学校的企业号及综合门户网站里增设转专业版块。尤其对于新生可以在大一学期开设转专业相关的科普讲座,让学生对各专业的课程设置、教育资源有更清醒的认知。
“找不到专门的负责人”“转专业成功后的我们同样是学生,后续跟进的工作质量有很大的提升空间”,这些回应说明了我校在转专业成功后的跟进工作上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希望转入专业的辅导员及专门负责转专业的老师能对转专业生有专门的沟通交流,让这些学生可以更好地调整自己的状态。
在“为什么没有转专业成功”的调查里,有15%的学生选择了“学分互换或降级问题”,在转专业生对转专业政策的回应里,有很多人表达了对学分问题及降级问题的不满,如一名大二学生所言:“建议大二结束之后再对没有补修满学分的同学进行降级处理;转过去就降级对于一部分想按原时间毕业的同学来说压力会很大,而且这里面有很多事情很难处理:体测成绩、多上的那一年的住宿问题、各种考试(尤其是外语专业的专四、专八都是在固定的学期才能考)等。”
对于这个问题,希望我校能够对每个转专业生因事为制,每个学生的情况是不同的,在学分问题上希望能够考虑到部分学生的需求。
五、研究总结
本文以江苏大学为例,通过对我校学生的调查数据的收集,分析了转专业中的普遍问题,并对我校的转专业政策提出了一些建议。
我校学生转专业的主要原因包括兴趣问题、能力问题、专业就业前景、家庭干预、专业资源等。而我校转专业政策的问题主要集中在宣传和转专业后续跟进情况上。随着学生自主性的提高和转专业政策的完善,转专业会朝着宽松化、大众化的方向发展,在这期间,不仅是学生个人,社会、市场、高校政策、专业条件都会影响到这一过程。
转专业政策面向的是高校学子,本质是满足学生们专业学习的需要,这是教育理念的进步,也是高校教育改革不断完善的必然。在对学生合理的转专业需求予以支持的同时,高校也要注意到部分学生不合理的转专业情况,不合理的转专业只会浪费教学资源,增加管理成本。对于学生的转专业理由,学校要做好充分细致的调查,如随大流、对专业前景没有自信、处理不好班级人际关系等情况,就可以进行相关的心理辅导,让学生更加自信理智地选择专业。
参考文献:
[1]黄俊利.大学生转专业现状及原因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8.
[2]李盾.大学生转专业的数据规律——以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为例[J].统计与管理,2017(11):16-17.
[3]申磊,曲橙橙.我国高校本科生转专业现状及对策分析[J].高教学刊,2019(21):186-187,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