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葛根、防风、桔梗角药配伍及证治特点的探究

2020-09-02杨晋翔汪正芳顾亚梅

光明中医 2020年16期
关键词:痘疹桔梗防风

贾 玉 杨晋翔 汪正芳 顾亚梅

中医临证中,药物遴选方案一般有单行和配伍。《神农本草经》将药物单行应用和药物间配伍关系归纳为药物“七情”。当代中医临床中,中药配伍可分为对药、角药、方药等[1,2]。研究表明,“角药”在临床中的应用早于其概念的提出,而《伤寒论》则开角药配伍运用之先河[3]。随着学者深入研究,认为角药配伍不仅体现了药物性味、归经、病机配伍等特点,还起到协同增效、制约减毒作用,蕴含丰富文化内涵、具有独特的临床效果[4]。

导师杨晋翔教授,曾担任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分会副主任委员、北京中西医结合学会副会长等职,师从国医大家、中国工程院院士董建华教授,从事中医内科教学、医疗、科研工作30余年,在中医药防治脾胃病方面积累了丰富和宝贵的经验。笔者有幸跟从杨师临证,杨师在辨证和辨病的基础上,经常联用葛根、防风、桔梗角药组合,在改善患者痞满、肠鸣、腹泻等症状方面,以及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等疾病疗效确切。

余思杨师配伍独具匠心,试回答一组多用于治疗外感病的角药如何辨治脾胃内伤病,以及含该组角药相关方剂有何特点。故此,基于中国中医药数据库检索系统,探究该角药配伍特点,以及对含该组角药相关方剂数据初步挖掘,以飧同道。

1 角药配伍特点分析

1.1 中国中药数据库单味药物检索结果中国中药数据库是中国中医药数据库检索系统的一个字库,全面介绍中药信息的参考工具型数据库,收录中药约8173种,综合参考《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国药材学》《中华药海》《中药大辞典》《常用中药成分与药理手册》《中华本草》等权威工具书及专著。在该库分别检索葛根、防风、桔梗,整合归纳相关信息。

1.1.1 葛根葛根,为豆科植物野葛或甘葛藤的干燥根,栽培或野生于山野灌丛和疏林中较阴湿的环境。葛根,味甘辛性凉,归脾、胃、肺和膀胱经,具有解肌退热、发表透疹、生津止渴、升阳止泻等功效。主治外感发热、头项强痛,麻疹初起、疹出不畅,温病口渴,消渴病,泄泻,痢疾。此外,生葛根汁用于治心热吐血不止(《广利方》);治酒醉不醒(《千金方》);治食诸菜中毒,发狂烦闷,吐下欲死(《补缺肘后方》)。《神农本草经》云:“主治诸痹,起阴气,解诸毒”。李杲认为,葛根气轻浮,鼓舞胃气上行,生津液,又解肌热,治脾胃虚弱泄泻圣药也。现代药理药理研究表明,葛根的有效成分大豆素对小鼠离体肠管有解痉作用,并对抗乙酰胆引起的痉挛。葛根还具有改善心脑血管循环、调节血糖血脂等作用[5]。

1.1.2 防风防风,为伞形科植物防风的的干燥根,生于草原、丘陵或多古砾山坡等凉爽干燥的环境。防风,味辛甘气微温,归膀胱、肺、脾、肝经,具有祛风解表、胜湿止痛、解痉、止痒等功效。主治外感风寒、头痛身痛,风湿痹痛、骨节酸痛,腹痛泄泻、肠风下血,破伤风,风疹瘙痒,疮疡初起。《药类法象》云:“治风通用。泻肺实,散头目中滞气,除上焦邪”。李杲认为,防风治一身尽痛,随所引而至,乃风药中润剂也。若补脾胃,非此引用不能行。《本草经疏》云:“防风治风通用,升发而能散,故主大风头眩痛,恶风风邪,周身骨节疼痹,胁痛、胁风头面去来,四肢挛急,下乳,金疮因伤于风内痉”。现代药理药理研究表明,防风可降低致敏豚鼠离体回肠平滑肌收缩高度。防风具有解热镇痛、抗炎、抗氧化和免疫调节作用[6]。

1.1.3 桔梗桔梗,为桔梗科植物桔梗的干燥根,生于山地草坡或林下等凉爽光照充足环境中。桔梗,味苦辛气平,归肺、胃经,具有宣肺、祛痰、利咽、排脓的功效。主治咳嗽痰多,咽喉肿痛,肺痈吐脓,痢疾腹痛,小便癃闭。《神农本草经》云:“主治腹满,肠鸣幽幽”。《本草求真》云:“桔梗系开提肺气之药,可为诸药舟楫,载之上浮,能引苦泄峻下之剂,至于至高之分成功,俾清气既得上升,则浊气自克下降,降气之说理根于是”。现代药理药理研究表明,粗制桔梗皂甙在低于1/5半数致死量的剂量时有抑制大鼠胃液分泌和抗消化性溃疡作用。桔梗还具有抗炎、抗肿瘤、免疫调节等作用[7]。

1.2 检索结果分析及讨论葛根、防风、桔梗三味药物均为干燥根,李东垣论药有“根升梢降”之理、且将三味归为味薄象春之“风升生”类,足见配伍以升生气机为主。葛根喜阴湿之地,防风桔梗喜干燥之地,喜恶不同而升生有异,葛根秉濡润之气而生津,益胃阴而滋汗源,监制角药配伍升散太过伤津耗气;葛根又可助脾气升而散津入肺,肺气宣发则疹随汗透,津液四布而渴止;清气在下则生飧泻,脾气升清则飧泻止。防风较葛根、桔梗性温,故辛温走散擅入经络,寒去收引止而一身痉痛消;防风秉燥气而胜湿,湿去脾健而泄泻止,辛甘发散解表祛风而痒止。桔梗味辛喜光,擅入肺络且秉盛满阳气,故能载药上行,涤秽浊阴邪而搜痰排脓;肺与大肠相表里,肺气宣肃畅通,则水道通调,水液归于正化而不走肠道,则肠鸣泄泻可消;桔梗味苦可通降气机,升而复降,气机调畅。综上所述,葛根助脾升、滋胃阴,益水谷生化之源;防风祛风湿、通经络,疏通肺外水道;桔梗涤肺络、统宣肃,疏通肺内水道;气机升降得复,水液归于正化,则痞满、泄泻等脾胃病证得除。正如《素问·经脉别论》云:“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入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中医理论认为水饮乃至水谷精微的疏布,尤得益于胃、脾、肺三者的相互协调。而葛根、防风、桔梗三者互相配伍,温凉并用、燥润相济、升中有降、相反相成,通水道而益化源,通过调理水饮代谢而助脾胃健运。见图1。杨师临床常在辨体质、辨疾病、辨证候的基础上配伍该角药,尤适用于舌体胖大边有齿痕、苔白腻,脉滑,脾虚湿盛的患者;对于病程迁延难愈、病情虚实夹杂、证候寒热错杂之痞满、泄泻等脾胃病,与主方配伍使用,也常取得较好疗效。

图1 角药配伍特点

2 中国方剂数据库检索含葛根、防风、桔梗角药方剂结果

中国方剂数据库是中国中医药数据库检索系统的一个字库,提供有关方剂药味组成统计信息。数据库共收录了来自710余种古籍及现代文献中的古今中药方剂84464首。高级检索字段选择“药物组成”,相同药物的别名以OR连接,每味药物间以AND连接。具体检索策略:YAOWZC=(铜芸 OR 回云 OR 回草 OR 百枝 OR 百种 OR 屏风 OR 风肉 OR 防风) AND YAOWZC=(干葛 OR 甘葛 OR 粉葛 OR 葛葛根 OR 葛麻茹 OR 葛子根 OR 葛条根 OR 鸡齐根 OR 葛根) AND YAOWZC=(符蔰 OR 白药 OR 利如 OR 梗草 OR 卢茹 OR 房图 OR 荠世纪 OR 苦梗 OR 苦桔梗 OR 大药 OR 苦菜根 OR 桔梗)。最终检出方剂164首。

2.1 检出方剂一般特征检出含目标角药方剂164首,方剂剂型以汤剂(82首)、散剂(49首)最多;其次,膏剂、丹剂、丸剂、曲、茶以及其他(饭灰和颗粒冲剂)(共33首),剂型丰富多样。方剂出自医书96种,该角药组合首见于《金匮要略·妇人产后病脉证并治》竹叶汤,主治“产后中风,发热面正赤,喘而头痛”。医书以明清时代为主,入选方剂最多前三位医书为:明·徐谦《痘疹仁端录》,明·万全《片玉痘疹》,以及清·张琰《种痘新书》。

2.2 检出方剂按主治分科检出含目标角药方剂164首,按主治类型不同分为传染病、内科、外科、喉病、妇科、儿科、口齿、眼疾、杂病,具体分科见图2。尽管传染病类方剂多数出于儿科专著,便于分类故从儿科分出;妊娠痘疹仍归于妇科。方剂剂型为膏、丸、曲、茶等,因其药味多而杂,制作方法繁复,主治范围广泛,故列为“杂病”类,不同于一般“内伤杂病”中“杂病”的概念。各分科主要病证分类见表1。

2.3 传染病类方剂高频中药聚类分析检出方剂中73首归为传染病类,其中56首主要辨治痘疹类,占传染病类总数76.7%。73首方剂中,统计出现频率≥10%中药共24味。见表2。采用SPSS 20.0软件对24味高频药物进行系统聚类分析。方剂名作为个案,中药作为变量,对变量进行聚类。变量数值1表示“有”,数值0表示“无”。该变量为二分类数据,采用平方Euclidean距离进行Ward法聚类,聚为2~5类,聚类结果见图3。结合聚类的稳定性以及专业可读性,最终聚为三类。见表3。

图2 主治分科

表1 主要病证分类

表2 高频药物统计

图3 聚类结果树状图

表3 聚为三类结果

2.4 方剂数据库检索结果该角药配伍可见于各种方剂剂型,可做为长期服用的治疗杂病的茶、曲剂型。角药在方剂中的应用可散见于各科分类中,涉及除“杂病”外的40余种病证。在治疗痘疹类传染病方剂中,涉及痘疹预防、初起热症、痘疹欲出不畅、毒邪内陷等疾病防治转归多过程的干预。纵观方剂证治特点,归纳其治疗中医病证病理因素,主要集中在偏属外感的“风毒”和偏属内伤的“湿郁”。如外感疫气、风毒为患,故该类传染病多以祛风、解毒药物治疗;风毒盘踞于人体皮肤则发为痈疽疔等中医外科疾患,盘踞于眼口喉则发为疳眼、喉风、牙龈肿痛等五官科疾患。内伤湿郁,郁于上焦则可发为咳嗽胸痹,郁于中焦则可发为痞满腹痛,郁于经络则可发为头痛痹证,郁伤神明则可发为癫狂中风。风毒与湿郁内外相合,则可发为诸般风证、六郁五积等杂病。葛根配防风可解毒祛风,防风配桔梗可通行肺内外水道而解湿郁。葛根可益化源,扶正同时又减弱毒邪致病力;与防风相配伍,可发散风邪并托毒于表;再配桔梗,通水道解湿郁而祛邪于外。三者相配伍,在助机体通调水谷精微布散的通路的同时,祛邪外出。将治疗传染病类方剂中高频中药进行系统聚类分析,该类方剂主要防治天花、水痘、麻疹等病证。①与角药组合聚为一类的药物为荆芥、连翘、牛蒡子,此类药物均味辛入肺经,以清解上焦风热邪毒为主,可用于防治传染病初中期热症,主要针对“风毒”。

②聚为第二类的药物有白芷、柴胡、赤芍、川芎、前胡、羌活、升麻,以理气活血、透疹发斑为主,可用以防治传染病中后期邪扰血府、气血壅滞、痘疹难出。③聚为第三类的药物有薄荷、蝉蜕、陈皮、当归、黄芩、木通、人参、山楂、枳壳、紫苏叶。黄芩苦寒、薄荷辛凉,辛开苦降除湿热痞满;陈皮、紫苏叶、山楂相伍,行气和中导滞;蝉蜕、枳壳、木通相伍,宣畅上焦风热、通降中焦痞塞、清利湿热下行;当归、人参补益气血、助生化之源。第三类药物通过调理中焦脾胃枢机,达到扶正祛邪的目的,而盘踞中焦之邪多与湿邪有关。传染病类湿热之邪盘踞中焦如油入面、胶着难去,多借辛开苦降、宣畅气机之法,使得中焦恢复气血化生之职。《素问·刺法论》云:“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强调自身正气在发病中的重要性,而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顾护脾胃在防治传染病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故此,第三类药物可用于素体虚弱而外感疫毒之初期;也可用于正邪交争剧烈,正气托毒外出中期;更可用于正虚邪恋,扶正祛邪之后期。总之,第三类药物反映了防治传染病时顾护调理脾胃的思路,在祛邪的同时是否扶正,则要视具体情况而言;如检出方剂中增损八物汤(《片玉痘疹》)在配伍应用人参、当归、黄芪、白术时指出,用于气血本虚、痘疹迟出者。

综上所述,角药葛根、防风、桔梗配伍温凉并用、燥润相济、升中有降、相反相成,主入胃、脾、肺,通水道而益化源,通过调理水饮代谢而助脾胃健运。检索含角药方剂用于40余种专科病证防治,以防治温热类传染病最多。归纳方剂治疗中医病证病理因素,主要体现在外感“风毒”和内伤“湿郁”,与角药配伍特点相对应。治疗传染病类方剂高频中药聚为三类,与角药关系最近的仍是针对外感“风毒”的药物,三类药物体现了防治此类病证的祛外毒、理气血和调脾胃主要治则。

猜你喜欢

痘疹桔梗防风
桔梗皂苷D在抗肿瘤作用机制中的研究进展
大楼的防风攻略
荨麻疹瘙痒难耐,何不试试防风通圣散
江医家喻嘉言食疗治痘探析*
皮肤型鸡痘诊断与治疗
桔梗及其种植技术
桔梗之真伪
——辨别味之苦甜
ZTGC-TD-2011D便携式色谱仪防风处理
千家妙方·我来荐方
浅谈堆料场防风抑尘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