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裂谷热疫情形势及应对策略*

2020-09-02田丽丽马建新王全意黎新宇陈丽娟

寄生虫与医学昆虫学报 2020年2期
关键词:裂谷伊蚊蚊虫

田丽丽 贾 蕾 马建新 吴 钶 王全意 黎新宇** 陈丽娟**

(1.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北京市预防医学研究中心传染病地方病控制所,北京 100013;2.北京市朝阳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流行病与地方病控制科,北京 100021)

2016年7月23日,北京市报告1例裂谷热(Rift valley fever, RVF)输入病例,该病例为我国首例裂谷热病例,这也是截至目前为止,我国唯一的裂谷热输入性病例。裂谷热是以急性高热为特征的烈性、病毒性人畜共患病,裂谷热对疫情发生国的畜牧业以及居民健康构成威胁(Pachkaetal.,2016)。世界动物卫生组织(International Epizootic Office,OIE)将其列为A类传染病,在我国被列为一类疫病。裂谷热病毒还可能被用于生物恐怖和生物战(李林等,2011)。该病最早于1912年在肯尼亚被首次发现,1931年在肯尼亚裂谷地区首次分离到病毒并且定名为“裂谷热”,最初该病主要在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地区流行。2000年9月,裂谷热疫情越过红海,延伸至阿拉伯半岛的沙特和也门地区,这是疫情首次发生在非洲以外的国家和地区。该病的疫源地范围不断扩大,增加了亚洲和欧洲的疫情发生风险,全球疫情形势严峻(吴岳等,2014;Birdetal.,2016)。本文总结裂谷热研究进展,分析国际疫情形势,结合我国蚊媒种类和季节消长情况,对我国当前裂谷热的输入和传播进行风险分析,为疫情防控提供理论基础,降低疫情传入我国的风险。

1 裂谷热病毒特征

裂谷热病毒(Rift valley fever virus,RVFV)为RNA病毒,仅有1 个血清型。该病毒属于布尼亚病毒科白蛉病毒属,病毒呈球形,有囊膜,直径80~100 nm,表面有糖蛋白突起对理化因素的抵抗力较强。该病毒在室温下可存活7 d,在血清中4 ℃条件下可存活数月,56 ℃ 40 min才可灭活,病毒对酸(pH 3.0以下)、脂溶剂、去污剂和甲醛敏感。

2 流行病学

蚊虫是裂谷热的主要传播媒介,病毒在反刍动物和蚊虫之间循环。目前已证实包括伊蚊、库蚊、按蚊、沼蚊和曼蚊属的至少25个蚊种参与该病传播,其中伊蚊在疫病流行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1982和1984年动物流行间歇期,曾在肯尼亚草原上孵化出的未采食雌性和雄性曼氏伊蚊中分离到RVFV,从而证实RVFV的自然循环可能是由伊蚊经卵传递而持久维持。人类主要感染途径如下:(1)媒介昆虫可造成该病的远距离传播;(2)人若食用未经高温消毒或未煮过的被感染的动物奶和肉制品,可能导致RVFV感染;(3)与受感染动物的血液或动物器官直接或间接接触可导致人间病例的出现。宰杀、接生、处理动物畜体或胚胎为人间病例感染的危险因素,牧民、农民、屠宰工和兽医为该病感染的高危人群。研究表明,急性期病人血液和咽喉部有病毒存在,但目前尚无人与人之间直接传播的报道(陈为民等,2006;俞东征等,2009)。

RVF潜伏期为2~6 d,人感染裂谷热病毒多为隐性感染,只有少数患者突然出现发热,头痛、乏力、肌肉关节疼痛、畏寒、寒战等症状。多数患者临床表现相对轻微,多在两周内完全恢复。部分病例可表现为多器官受累,肝肾功能严重受损、视网膜炎等症状。

该病毒可感染反刍动物(Oliveetal.,2016)。疫源地多种动物,如绵羊、山羊、牛、水牛、骆驼、羚羊等可感染裂谷热病毒,绵羊对RVFV易感,其次是山羊。骆驼感染裂谷热会出现较高的死亡率和复杂的症状(Daouametal.,2016)。不同年龄的动物易感程度差异较大,RVFV可引起怀孕动物的流产及仔畜死亡,怀孕母羊和母牛流产率高达80%~100%。羔羊和牛犊一般在接触病毒后36 h内死亡,羔羊死亡率为90%,成年羊的死亡率不足10%。因家畜RVFV表现为不明原因的流产,且动物疫情比人间疫情出现的早,因此,可将动物不明原因流产异常增多作为裂谷热流行先兆。

3 疫情概况

3.1 国际疫情形势

截至目前为止,全球已有30多个国家曾出现过裂谷热流行,疫区主要分布于非洲东部和南部地区,埃及、沙特阿拉伯、也门也有本病的报道,随着疫区范围的扩大,可能会进一步威胁与之相毗邻的亚洲和欧洲(唐家琪,2005)。全球疫情发生情况详见表1。本病一年四季均可流行,发病时间分布主要与媒介的活动有关。RVF流行常伴随着特大降雨的周期循环,以3~10年为周期,频繁发生在降雨量较大的草原地区,较少发生在半干旱地区(鄢志强等,2007)。

表1 全球裂谷热流行概况

3.2 我国疫情形势

我国既往无裂谷热输入性病例报告。2016年7月22日,北京市某传染病专科医院接诊一例由安哥拉回国的重症病例。7月22日23时,经北京市疾控中心检测,患者血液和唾液标本裂谷热病毒核酸阳性,结合患者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测结果,诊断为裂谷热病例。该病例为我国报告的首例输入性裂谷热病例。

患者男,45岁,河南省安阳市人。2014年2月赴安哥拉工作(开铲车),居住罗安达郊区,自述常被蚊虫叮咬,无牛羊等动物接触史,无发热病人接触史。患者于安哥拉时间7月14日发病,曾就诊于我国驻安哥拉某医院。患者于北京时间7月20日自安哥拉起飞经迪拜转机,7月21日晚抵达首都机场,由120救护车转送至北京一传染病专科医院住院治疗。

4 我国蚊媒监测结果

可以传播RVF的蚊种以伊蚊属Aedes和库蚊属Culex为主,有研究报道,波尔伊蚊Aedesdeboeri、叮马伊蚊Aedescaballus、希氏库蚊(纹腿库蚊)Culextheileri为RVF的主要媒介,此外,埃及伊蚊Aedesaegypti、三列伊蚊Aedestriseriatus、黄圈伊蚊Aedescircumluteolus、非洲伊蚊Aedesafricanus、窄翅伊蚊Aedeslineatopennis、具齿伊蚊Aedesdentatus、尖音库蚊Culexpipiens均为RVF的传播媒介。我国地跨寒、温、热三带,具有裂谷热传播媒介适宜生存的自然条件(刘建利等,2016)。我国常见的可传播RVF的蚊种有埃及伊蚊、尖音库蚊、纹腿库蚊等(俞东征等,2009)。我国在蚊传疾病的防治方面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境外输入压力大,而且随着气候变暖和全球一体化,蚊类的分布范围向地球两极和高海拔地区扩展(王英,2019)。

5 疫情研判

5.1 输入风险

中国作为经济开放的国家,国际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频繁,与曾经或现在有裂谷热传播的国家存在持续的人员往来,旅行者数量增加,不排除今后继续发现输入性裂谷热病例的风险(霍达等,2018)。

5.2 传播风险

我国夏秋季节是蚊虫孳生繁衍的高峰期,如果蚊媒高峰期有病例输入,不能完全排除由输入病例经蚊媒导致进一步传播的风险。我国既往无RVF疫情,如果输入性病例入境后及时隔离,并采取有效防蚊灭蚊等措施,发生本地传播的风险较小。

6 预防和控制措施

近年来,由于全球气候的变化、生态环境的破坏、人口流动大、生活方式的变化及社会等因素影响,目前我国传染疾病谱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对新发传染病和新输入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成为我国传染病研究领域的重要课题(樊红霞等,2019;高洁等,2019;易波等,2019;阳帆等,2019)。近年来,虫媒病的高发病率对人类和动物的健康造成严重的危害,气候变化对一些虫媒媒介传染病的扩散、病原、媒介的分布、虫媒的生命周期造成影响和机制(王华等,2016)。RVF的流行和传播与周期性的降水量有关,夏秋雨季为该疾病流行的高发期。

裂谷热会对畜牧业生产以及人类健康造成严重威胁,应采取综合性防控措施,外防输入,内防扩散。虽然已经有针对裂谷热的动物疫苗可以使用,但在非流行季当地居民不愿意让动物接受定期预防接种,因为接种疫苗可能会导致牲畜免疫力下降、体重减轻。但是待动物疫情发生再注射疫苗,达不到预期效果,甚至完全无效。在美国和其他一些国家,只有经过政府批准才能开展人群疫苗接种。

裂谷热在动物发病情况早于人体发病,因此,建立动物卫生监测系统早期预警机制效果显著,同时由于裂谷热媒介生物特异,可通过卫星遥感技术建立气候模型进行早期预警(吴岳等,2014;Williamsetal., 2016)。此外,应严格落实以下防控措施能降低疫情输入风险:(1)密切关注全球疫情态势及研究进展情况,并开展早期预警工作。(2)RVFV可随着进口动物传到进口国家。我国应加强对动物及其制品的检疫工作(谈奕丝等,2013; Munyuaetal.,2016),建立安全高效的动物卫生监测体系,禁止从疫区进口动物及其产品。在入境动物中一旦检出该病,对阳性动物进行扑杀、销毁处理,同群动物在指定地点隔离观察。(3)加强国境口岸入境人员监测工作,采取相应措施及早发现人间输入性疫情。(4)全国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和疾控机构应积极做好裂谷热的相关培训,并做好防护用品、采样检测试剂等相关物资的储备。(5)国境口岸应加强蚊虫的监测和检测工作,防止裂谷热病毒经蚊虫输入我国。做好灭蚊、防蚊工作,控制和消除蚊虫孳生地。(6)开展健康教育,提高旅行者公众自我防病意识,前往疫区防止蚊虫叮咬。

猜你喜欢

裂谷伊蚊蚊虫
辛巴狗幽默日常
带您了解蚊虫驱避剂
夏天来了 实用防蚊虫妙招请收好
羟哌酯驱蚊液和柠檬桉醇驱蚊液驱避白纹伊蚊的效果对比
地球上一道美丽的伤痕 云南武定己衣大裂谷
天水市刺扰伊蚊晚秋生长发育的观察
与肯尼亚裂谷连接导致埃塞俄比亚裂谷停止扩张
中非裂谷盆地构造演化差异性与构造动力学机制
裂谷盆地复杂地温场精细表征方法
快乐大讲堂③蚊虫叮咬止痒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