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国家标准体系提升城市治理精细化水平
2020-09-02高凡
文|高凡
每年7、8月份,我国大部分地区进入雨季,降雨集中,随着城市的发展,原有的排水系统等基础设施已不能满足城市日新月异的变化所带来的需求,内涝现象堪忧。为了改善暴雨后城市看海的情况和安全、水生态、水污染、水短缺等问题,必须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在2013年底召开的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在提升城市排水系统时要优先考虑把有限的雨水留下来,优先考虑更多利用自然力量排水,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从此,“海绵城市”走入了人们的视野。
我国政府陆续出台相关政策部署,支持海绵城市建设工作。做到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水体不黑臭,热岛有缓解。2020年4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通知,为深入贯彻《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5〕75 号)精神,落实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工作部署,决定开展2020年度海绵城市建设评估工作,要求各省级住房和城乡建设(水务)部门负责组织本地区所有设市城市,以排水分区为单元,对照《海绵城市建设评价标准》(GB/T 51345—2018),从自然生态格局管控、水资源利用、水环境治理、水安全保障等方面对海绵城市建设成效进行自评。
目前我国城市内涝频发,一方面由于恶劣的天气条件导致,另一方面也与城市建设与管理息息相关。暴雨天灾难以避免,唯有人定胜天,要通过海绵城市、智慧城市建设提高人力的边界。当前全国智标委围绕海绵城市建设、智慧城市建设、城市精细化管理等领域,正在开展城市综合管理标准体系编制、智能井盖国家标准修订等工作。今年6月全国智标委与中国气象局就智慧城市及国际智慧城市气象示范区试点建设标准进行研讨,计划开展气象工作与智慧城市融合的相关标准制订工作。
中国地形地貌、气候条件、水文环境各不相同,城市建设与管理更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前些年北京暴雨,故宫能够避免“城中看海”,因为故宫建筑中对雨水的处理利用十分到位,显示出古代海绵城市建设的智慧。救灾不如防灾,古人的海绵城市建设智慧让今人大为赞赏,今人亦可利用智能化、智慧化的手段对灾害进行预警,对城市加以改造,通过智能井盖应用、地下管廊智慧化管理,加快排涝的速度,提升城市治理精细化水平。新基建背景下,要加快海绵城市、智慧城市的建设步伐,实现人、城市与自然的和谐共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