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物长宜放眼量
——对智慧城市建设的思考
2020-09-02赵启成
文|赵启成
随着物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发展,二维码、人脸识别等技术得到广泛应用,智慧医疗、智慧交通、智慧物流、工业互联网等一些新业态、新模式迎来了加速发展的窗口期。城市化和数字化的深度融合,给城市管理、社区治理、生态安全、民生服务、产业升级等带来不小的改变,为解决城市发展的诸多难题提供了新鲜方案。数据流动代替群众跑腿,成为新型智慧城市的重要标志。
放眼全球,我国智慧城市建设还处在起跑阶段。国家信息中心最新发布的《新型智慧城市发展报告2018-2019》显示,我国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区域发展还不均衡,东、中部城市集群在智慧城市建设各个领域内有较大程度提升。工业和信息化部通信发展司司长闻库指出,智慧城市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一些关键技术有待突破,商业模式有待探索,应用需求挖掘还不充分。因此,智慧城市建设不能盲目跟风或简单地复制、模仿,应根据当地产业结构和发展阶段的不同有所侧重。
今年的疫情是对多年智慧城市建设成果的一次压力测试。从全国各地应急反应情况来看,由于部门间的数据没有完全打通和开放,“数据孤岛”现象依然在一定范围内存在,数据监测分析、病人追踪、资源调度、防控救援等工作受到影响,有些环节的协调运转也遇到了阻力。不少地方还在靠人工采集信息,降低了应急反应的速度和精度。
这次测试也使人们感受到新技术市场的巨大潜力。今年国家提出将人工智能融入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国家人工智能战略落地,为我国城市从信息化到智能化、智慧化描绘了一张宏伟蓝图。“新基建”突出体现了数字化的特征,对各行业与IT 的深度融合,以及整个IT行业都是巨大的机遇,将对我国未来几十年科技创新和产业转型升级产生深远的影响。
放眼未来,智慧城市建设要走向何处?未来的智慧城市什么样?
一、它是智慧的“生命体”
“生命体”这个概念,最早是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期间提出来的。当人们把智慧城市看作是一个生命体时会发现,它是一个可以自我迭代成长的生命,数字化和人工智能让它进化出了密集的神经网络,并经由大脑中的神经中枢进行指挥和协调,整个神经系统各负其责进行感知与反应。
当前,不少地方正在加快布局多功能杆、柱、桩等新型智能感知设施,通过对视频监控和图像采集设备的补点扩面,完善城市的触角感知系统,组成城市的“神经元网络”。信息流、交通流、物资流、社交人流等这些血液中的养分使这个智慧生命体得到新鲜血液补充。城市的血管通畅了,城市就有了自己的灵魂,产业发展和社会治理也就有了鲜活的生命力。
“城市正在变成一个高度发达、敏感的高级生物,当前,它处于一场重要的从生命体到高级生命体的转变过程中。”中国工程院院士、同济大学副校长吴志强说。
二、它是温暖的“生活家”
近些年来,各地通过市场化运作方式,在智慧平台和智慧方案的探索中取得了不小的突破,在电子政务、民生服务、企业和社区的日常运营等方面积累了不少经验。智慧城市建设最新成果和生态合作伙伴的引入,必将给城市治理和群众生活带来更多全新的体验。
以基层社区治理为例,物联网、5G和人工智能给社区治安、环卫保洁、身份识别、物业和家居智能、远程办公学习、就医养老、移动支付等提供了大量场景服务。在商业活动中,整合各种生产要素,将物流全程数据化、平台化,通过对整个过程的分析、研判和干预,让物流变得有迹可循,实现精细、高效运营。
精准的数据、便捷的传输,有利于将服务下沉,延伸到每一个社区、每一座楼栋、每一户居民,给人们提供便利、到位、贴心的生活服务。这样智慧城市已经不是冷冰冰的设备和流量系统,而是一个有温度的家园,它使人民群众的物质和精神生活有了美丽的人间烟火气。
三、它是绿色的“产业云”
网络消费、视频会议、远程办公等数字化的生活方式将虚拟空间和城市的物理空间连通起来,有利于带动区域连片发展,形成智能城市或城市群。著名顾问公司麦肯锡预测,到2023年,连接物联网的装置数量将达到430 亿部,网络流量将增长两倍以上,随之而来的一些生态环保问题开始显现出来。当前我国5G和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也会增加能源消耗和碳排放,人们在享受新技术带来便捷的同时,城市的环境承载压力与日俱增。
新技术催生出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将集约化的资源、产业与清洁、可再生能源的使用相结合,呈现出资源节约化、产业集群化和生态能源绿色化的特点。新颁布的《民法典》提出,更紧凑、更清洁将成为我国新型智慧城市发展的方向。因此,在建设新设施、新终端的过程中,要持续加大新兴、可再生能源的推广力度,增加充电桩、换电站,推广新能源汽车,激发新消费需求,引导健康、低碳的消费方向,助推产业升级。
要重视高端创新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加强与世界先进城市的合作,以平台化思维推动智慧城市发展,吸引上下游产业资源、技术和资本向智慧平台聚集,积蓄城市发展后劲,争取打造世界级的产业创新制高点。
四、它是可靠的“安全港”
智慧城市是由设备、系统、平台和用户组成的高度复杂又相互依存的体系,政府、企业和中小规模方案提供商的融合越来越立体化、多元化。从各种数据采集、汇总到数据资产的输出,数据用户、应用程序和使用环节不断增多,网络和数据安全风险可能隐藏在任何的应用场景中,潜在的危险性随之升高,新型智慧城市建设面临系统性挑战。
新基建的背后是设施、产业、政府和社会的全面数字化,必然带来跨越式的革命,经济发展模式和人们生活方式面临重大变局。一些网络恐怖、犯罪组织、黑客组织对企业重要资产、国家关键基础设施、重要公共资源一直怀有觊觎之心。一个简单的攻击指令就能够控制重要设备、改变业务流程、中断工业生产、瘫痪电力、交通、造成重大社会风险。
卡巴斯基实验室研究发现,仅2019年上半年,全球针对物联网装置的攻击就超过了一亿次。悄无声息的渗透、潜伏,复杂的攻击链条,高级别的攻击手段……对数字空间的安全保障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安全防护技术研发要跟上智慧城市建设的脚步,切实保护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安全感,我们一刻也不能放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