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铜仁区域恶劣能见度分布特点及主要影响因子初探

2020-09-02谢仁波黎凌云

中低纬山地气象 2020年4期
关键词:天气现象海拔高度大雾

谢仁波,杜 柯,聂 云,黎凌云

(1.贵州省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气象局,贵州 印江 555200;2.贵州省铜仁市气象局,贵州 碧江 554300)

0 引言

能见度的高低影响着人们日常的工作生活和交通出行,当低能见度现象出现时,常会造成飞机起降延误和交通事故增加[1],原气象台站拍发的航空天气报将能见度小于1 km规定为恶劣能见度的拍发标准[2],气象部门还将小于500 m的雾列为预警内容[3],作为常态化公共气象服务内容。目前铜仁区域已县县通高速,通村、通组公路里程明显增加,大气恶劣能见度已成为了政府和公众关注的焦点之一。

多年观测证明,铜仁区域相对湿度大,空气质量优,造成恶劣能见度的原因大致可以概括为“湿”的现象。前期夏晓玲等[4]对贵州山区地形雾做过研究;廖波等[5]认为贵州山区降雨与能见度存在雨雾型、对流性降水型及对流性降水转雨雾型3种典型的关系;张序等[6]对机场的大雾特征进行了分析。考虑到能见度目测和器测差距较为明显[7],且2014—2016年间,10个国家级自动气象站新增了能见度自动观测仪器,使能见度及其影响因子分析结果可以更好地表征铜仁区域能见度特征。由于搬迁台站较多,使能见度随高度变化的研究成为可能。

1 数据与方法

1.1 数据引用及划分规则

为充分利用现有数据,并保证结果的可靠性,本文择优选用国家级气象台站逐小时观测数据,其中包括器测能见度及地面常规气象要素(天气现象、降水量)数据。10个国家级台站在2016年1月—2018年12月间都未变动,沿河、江口2站2019年1月已搬迁到新址正式观测记录。

按危险天气通报(危险报)电码(GD-22Ⅱ)中规定的恶劣能见度的发报标准为有效水平能见度<1.0 km,同时按照雾的预警标准,将恶劣能见度分为轻度(能见度为[500 m,1 km))、中度(能见度为[200 m,500 m))、重度(能见度为[0 m,200 m))3个等级。

考虑大雾预警的规定,雾使最小能见度<500 m时称为大雾,能见度<200 m时称为浓雾。

在分析降水对能见度影响时,分为一般降水(小时降水量[0.1 mm,9.9 mm))、较强降水(小时降水量[10.0 mm,19.9 mm))、强降水(小时降水[20 mm,∞ mm))。

1.2 数据校正方法

在对资料人工判别时,考虑夜间不守班,对最小能见度、天气现象进行初步校正:

①当天气现象记录有雾时,器测最小能见度>1 km,最小能见度用天气现象栏中记录的最小能见度代替。

②当器测最小能见度<1 km,天气现象却没有雾的记录,则按照以下方法标注原因:有降水时(不含微量),用最小能见度出现时间所对应的小时累积降水量来进行标注。当有毛毛雨又达不到量时,认为雾的现象被漏记,予以补记。无降水时(含微量),最小能见度出现时间前后整点有能见度<1 km的情况,则认为雾的现象漏记,予以补记;前后整点有能见度<3 km时,判定为可能漏记,但不补记;整点最小能见度在3 km以上,判定最小能见度有错误或有人为影响,则该日最小能见度用整点最小能见度代替。

2 铜仁区域恶劣能见度分布

图1给出了2016—2018年共3 a铜仁各区县各级恶劣能见度和雾出现日数的空间分布情况。从图1可以看出,铜仁区域有2个恶劣能见度中心:一是梵净山西部的德江站,二是梵净山东部的万山站。考察其海拔高度,西部以德江海拔最高,东部以万山最高,恶劣能见度中心与台站海拔高度有关。但是,值得注意的是,低中心并不对应最低海拔。

从图1还可以看出,各级雾日高值中心与恶劣能见度高值中心一致,也与海拔高度有关,但雾不是引起恶劣能见度的唯一因素,部分县市还不是主要因素,未搬迁站体现最为明显。

图1 2016—2018年铜仁区域恶劣能见度及雾日分布图

3 铜仁区域恶劣能见度的影响要素分析

3.1 大雾及降水现象对恶劣能见度的贡献分析

考虑到台站已将能见度<500 m列为大雾预警前的报警内容之一,所以重点通过逐日逐时器测能见度与逐日逐时降水、天气现象共同研判影响程度,研判结果见表1。

表1 2016—2018年铜仁区域能见度<500 m主要影响因素及所占百分比

从表中可以看出,西部德江、印江,东部的万山、玉屏大雾对中度以上恶劣能见度贡献大,依能见度来设定大雾预警的报警指标,可以获得较高的预警准确率和提前量。

3.2 搬迁对恶劣能见度的影响

前面已指出,台站海拔高度与恶劣能见度有一定的正比关系,但县与县之间可能会受不同的天气系统的影响,地形地貌也所不同,有必要对2019年搬迁站进行初步分析。

图2给出了沿河、江口2019年1—6月恶劣能见度与2016—2018同期的比较情况,由图2得知,沿河、江口因为搬迁点较老站海拔高度增加量分别达到124.5 m和168.6 m,是目前投入正式观测的搬迁站海拔增量最大的两个台站,其恶劣能见度和雾日均有明显增加,雾日在<500 m的能见度日中的占比也由搬迁前的6.9%、25.8%分别上升到92%和99%,达到发布大雾预警信号的日数显著增多,预警任务明显加重,设定大雾预警的报警指标后,准确率和提前量的增量会更加明显。

图2 搬迁前后沿河(a)、江口(b)1—6月恶劣能见度日及雾日变化

4 结论与讨论

①2016—2018年统计表明,铜仁区域有2个恶劣能见度(大雾)中心,市级气象台发布大雾预警需要重点关注。

②气象台站向高处搬迁后,大雾已成为影响恶劣能见度的主要因素,大雾日数呈数量级增长,预警任务明显偏重,对本县代表性增强。

③研究气象要素“突变”时,要充分考虑能见度仪的广泛使用,值班员通过能见度仪所测数值倒推雾的存在以及探测环境变化可能对研究结果的影响,其影响情况需进一步研究。

猜你喜欢

天气现象海拔高度大雾
大雾帖(组诗)
不同海拔高度对柳杉生长及材质的影响
《奇怪的天气:关于天气的50个秘密》
故障状态下纯电动汽车环境压力及海拔高度估算方法
与龙卷风共舞
新巴尔虎左旗常见天气现象分析
趣谈大雾的功与过
天气现象的隐喻化方式分析
大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