悬吊运动锻炼对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康复效果的影响
2020-09-02赵梦霞刘款宋桢桢余小佳
赵梦霞, 刘款, 宋桢桢, 余小佳
我国脑性瘫痪(简称脑瘫)发病率为1.8%~4%[1],而痉挛型脑瘫为最常见的类型,其所占比例达60%~70%[2]。常表现为肌张力增高,异常步态,长期肌肉痉挛易对患儿姿势运动发育造成严重影响。临床常规康复多为被动训练的干预模式,对患儿粗大运动功能、肌肉痉挛程度等改善效果不明显[3]。悬吊运动锻炼是由国外引进的神经肌肉反馈的重建干预方法,或许其应用于痉挛型脑瘫患儿中会有不错的效果,基于此,本研究旨在探讨悬吊运动锻炼改善痉挛型脑瘫患儿粗大功能、下肢肌张力及平衡功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18年9月至2019年8月我院收治痉挛型脑瘫患儿76例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8例。对照组中男18例,女20例;年龄3~8岁,平均(5.36±1.36)岁;病程0.5~4.4年,平均(2.24±0.69)年。观察组中男20例,女18例;年龄3~8岁,平均(5.41±1.40)岁;病程0.6~4.5年,平均(2.26±0.70)年。两组患儿在性别、年龄、病程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参照《中国脑性瘫痪康复指南(2015):第一部分》中痉挛型脑瘫的诊断标准[3]。
1.3 纳入标准 (1)符合痉挛型脑瘫的诊断标准;(2)年龄3~8岁;(3)韦氏智力测验结果智商60分以上者;(4)粗大运动功能分级为Ⅰ~Ⅲ级;(5)患儿家属知情同意且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4 排除标准 (1)合并骨关节疾病者;(2)合并严重肝肾功能损伤者;(3)入组前接受过相关治疗者;(4)合并恶性肿瘤者。
1.5 康复方法 对照组予以常规康复训练:包括端坐位10 min,保持平衡站立位15 min,指导患儿家属协助其进行上下楼梯训练20 min,肌力训练15 min,上述运动每天训练1次,每周训练5次,连续干预训练3个月。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悬吊运动锻炼干预:首先在进行训练前需对患儿进行弱链测试并根据测试结果针对患儿薄弱缓解着重训练。具体包括5个项目:分腿训练、蹬踏训练、蹲起训练、重心平衡训练、骨盆旋转训练。(1)分腿训练:患儿侧卧后将吊带包裹患儿上侧踝关节及膝关节,护理人员将患儿下侧下肢固定后将吊带缓慢升高,与此同时予震颤技术,共10 min;(2)蹬踏训练:根据患儿身高调整吊带高度,吊带中放置踏板,患儿握住吊带并借助下肢下蹬的动作完成训练,共10 min;(3)蹲起训练:护理人员指导患儿将一侧下肢置于吊带上,然后对另一侧下肢进行伸膝、屈膝等动作训练,共5 min;(4)重心平衡训练:协助患儿抓紧吊带,双足与肩同宽并置于悬吊板上,且身体与地面垂直,共10 min;(5)骨盆旋转训练:患儿仰卧,一条腿平放,另一条腿膝关节下方放置吊带,护理人员在此期间对患儿进行伸髋、伸膝、抬臀等运动指导,同时使双腿之间保持一定距离并旋转骨盆,共5 min。每天训练1次,每周训练5次,连续干预训练3个月。
1.6 观察指标及疗效评价 观察两组患儿粗大运动功能、下肢肌张力及平衡功能。(1)粗大运动功能:采用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88(gross motor function measure-88,GMFM-88)[4]评价患儿D区(共13个条目)和E区(共24个条目)运动功能,0~4级评分,粗大运动功能越好则得分越高;(2)下肢肌张力:采用改良Ashworth痉挛等级量表(modified Ashworth scale,MAS)[5]对下肢肌张力进行评价,0~5级评分,肌张力越高则得分越高;(3)平衡能力:采用躯干功能障碍量表(trunk impairment scale,TIS)从动态平衡(共10分)、静态平衡(共7分)和协调(共6分)3个维度进行评价,平衡能力越好则得分越高。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GMFM-88评分对比 见表1。
表1 两组患儿GMFM-88评分对比分)
表1结果表明,两组干预后D区和E区GMFM-88评分均较干预前高,且观察组干预后D区和E区GMFM-88评分均较对照组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患儿下肢MAS评分对比 见表2。
表2 两组患儿下肢MAS评分对比分)
表2结果表明,观察组干预后不同时间点下肢MAS评分较对照组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两组患儿TIS评分对比 两组干预后各维度TIS评分较干预前高,且观察组干预后各维度TIS评分较对照组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儿TIS评分对比分)
3 讨论
当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后,高位中枢将产生异常的调控,使脊髓牵张反射过强引发痉挛。长时间肌张力增加,将导致肌肉僵硬,关节挛缩等情况。对患儿运动功能造成严重影响。因此降低肌张力、协调平衡能力及改善运动功能是护理康复中重要的环节。以往临床常规干预模式多采取被动训练,缺乏对肢体主动运动的诱导,导致患儿运动功能、平衡能力不能得到有效训练[4]。
悬吊运动锻炼是通过激活“休眠”的神经肌肉,重建正常的神经控制和运动功能模式的神经肌肉反馈干预方法。其主要特点:(1)营造不稳定环境,促使机体采取主动训练,纠正异常的躯体运动,强化对躯干和膝关节的控制,以锻炼深层肌肉群,提高核心肌力;(2)刺激运动感觉器官,使运动器官和感觉器官的协调能力提升,从而改善平衡功能[5-6]。
核心肌群是控制运动能力和运动方向的主要力量来源,其为四肢的运动支点并决定了四肢的稳定性,而痉挛性脑瘫患儿中枢神经系统异常等因素导致其对四肢控制能力较差,故训练核心肌群具有重要意义[7-8]。GMFM-88量表是临床用于测量粗大运动功能的量表,D区可对站立进行评价,E区则是针对步行、跳、跑进行评价。本研究中,观察组干预后GMFM中的D区和E区评分较对照组高(P<0.05),说明痉挛型脑瘫患儿应用悬吊运动锻炼可改善粗大运动功能。究其原因:悬吊运动锻炼注重利用重力对整体生物力学和功能进行调整。在训练过程中,始终将重力作为训练手段,利用可调节的吊带等外界物体在不稳定环境下,激活深层肌群,实现运动功能的主动输入,从而改善患儿粗大运动功能。
痉挛性偏瘫患儿因颅脑支配的肌肉出现紧张性增加,髋内收肌群、小腿三头肌等抗重力肌群会出现痉挛从而导致相关肌肉出现“休眠”,表现为运动和姿势异常。当患侧肢体长时间活动受限,将与健侧肢体出现差距,从而导致核心肌群肌力下降[9]。MAS评分是痉挛等级量表,可用于评价肌张力。本研究中,观察组干预后不同时间点下肢MAS评分较对照组低(P<0.05)。说明痉挛型脑瘫患儿应用悬吊运动锻炼可改善下肢肌张力,缓解痉挛。究其原因:悬吊运动锻炼通过激活神经肌肉,促使大脑、脊髓内的感受器传递的信号进行重新整合,与此同时对运动程序进行重新编码,对休眠的肌肉重新唤醒,从而改善肌肉张力,重建正常功能模式。
平衡障碍是痉挛型脑瘫患儿功能障碍之一,其导致的平衡障碍原因与保持身体平衡的基本器官失调有关。其中视觉、本体感觉与前庭系统是维持身体平衡的系统,以上系统发出的冲动均传入脑干,并聚集在脑干网状结构中,进行整合、协调,然后将信号向大脑皮质感觉区传递,从而产生正确的定向体验,维持平衡姿势[10]。本研究采用TIS量表对患儿动态平衡、静态平衡和协调进行评价,结果显示,观察组干预后各维度TIS评分较对照组高(P<0.05),说明痉挛型脑瘫患儿应用悬吊运动锻炼可改善躯体平衡能力。究其原因:悬吊运动锻炼在不稳定环境下,借助吊索、吊绳等工具,通过多方位不稳定的平衡刺激,对髋关节、膝关节及踝关节等进行感觉输入,消除大脑控制失常而出现的异常姿势,从而激活躯干对平衡的控制能力,改善患儿平衡功能。
综上所述,悬吊运动锻炼改善痉挛型脑瘫患儿粗大功能、下肢肌张力及平衡功能的效果确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