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层方式对煤层开采覆岩活动的影响研究
2020-09-02张缓缓叶永芳
张缓缓 叶永芳
(江西省煤田地质局二二四地质队,江西 南昌 330002)
在厚~巨厚煤层条件下,煤层一次采全厚和分层开采对覆岩活动的影响是否一致,若不一致,哪种开采对覆岩活动产生的影响大,不同的分层方式又会有什么不同。论文拟围绕上述问题,依据FLAC3D数值模拟软件,以淮南潘二矿11223工作面3煤开采为理论研究对象,以期建立较为完整的厚煤层多分层开采覆岩活动规律,为该地区或类似地区厚乃至巨厚煤层开采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
1 研究工作面概况
11223 工作面位于潘二矿东一采区,工作面走向长度1400m,倾斜长180m,回风巷标高为-464~-496m,运输巷标高为-521~ -556m。区内可采煤层3煤厚3.0~8.4m,平均厚度为5.5m;1煤厚3.1~4.8m,平均厚度为3.53m。3煤顶板由泥岩、砂岩及中细砂岩组成,岩性变化大,厚度不稳定,属于不稳定~中等稳定顶板;1煤底板岩性也为砂泥岩层,煤层赋存较稳定。地质构造为一单斜构造,煤层倾向北。
2 数值模拟研究
2.1 数值模型建立原则
由于岩体及其结构的复杂性,在使所建模型尽可能反映原始地质条件的情况下,对其作了一定的假设和简化,以利于数学计算。本次模拟作了如下假设:
(1)由于松散层与上部岩层厚度大,在一定范围内可用补偿荷载来代替;(2)岩土层在岩组内为均匀连续介质;(3)采用自重应力场为原始应力场。
2.2 数值模拟分析研究
根据实勘及井下资料,结合11223工作面工程地质条件,选取-550m水平为背景,以3煤层为特征煤层,嵌入地质模型,岩层厚度根据实勘钻孔数据资料近似取整,各层模拟厚见表1。依据岩石力学相近的原则将模型材料参数分为五大类,即泥岩、灰岩、砂质泥岩、细粒砂岩和煤层,数据来源于安徽理工大学承担的《淮南矿区深部A组煤底板构造及采动变形破坏规律探测研究》项目。
表1 模型参数
模型形状:长270 m,宽125 m,高222 m。模型底部荷载15.776MPa,平均密度2562kg/m3。模型边界条件设置:底部全固定,四周水平方向限制,顶部自由边界,并施加上覆岩土荷载。煤层沿走向分三种方式进行开采模拟:(1)一次采全高;(2)分2层进行开采;(3)分3层开采。其模型见图1。
图1 计算模型
2.2.1 一次采全高模拟
分别模拟开采50~135m和135~220m两种情况,即工作面分别推进85m和170m。根据莫尔库仑理论,采用迭代法并利用 FALC3D计算出3煤层开采后顶板岩层的采动变形破坏特征,获得岩层屈服破坏特征图、应力云图和位移图,见图2。
图2 一次采全厚模拟覆岩变化图
结果分析:
(1)应力重分布特征
随工作面推进,工作面两端煤壁出现应力集中现象,最大垂直应力为17.827MPa。这是由于开切眼和工作面煤壁处支撑顶板,使得此处形成应力增高区。而采空区顶、底板由于上覆岩层垮落,应力减小,且卸载范围逐渐增大,垂直应力呈现“两端大,中间小”的盆状形态,如图2(a)所示。
(2)岩层位移变化特征
随工作面推进,底板岩层卸荷回弹量逐渐增大,影响深度也逐渐增加,顶板岩层下沉量同样在逐渐增大,如图2(b)所示。工作面推进170m时对应的顶板最大下沉量为26.506cm,对应的底板岩层最大卸荷回弹量为22.639cm。
(3)塑性破坏特征
随工作面推进,顶、底板破坏范围沿走向加大,破坏深度增加的并不明显,如图2(c)所示。当工作面推进170m时,其顶板破坏深度为16.0m,底板破坏深度为16.0m。
2.2.2 分2层开采模拟
此时,分三种不同的开采方案,具体如下:
(1)第一种方案:先开采上分层2m,再开挖下分层的4m。
模拟方法同一次采全高,对应的特征图见图3。
图3 第一种方案(分2层)模拟覆岩变化图
结果分析:
① 应力重分布特征:变化规律与一次采全厚类似,如图3(a)。最大垂直应力为17.685MPa。
② 岩层位移变化特征:变化规律与一次采全厚类似,如图3(b)。此时,顶板最大下沉量为26.042cm,底板岩层最大卸荷回弹量为20.143cm。
③ 塑性破坏特征:变化规律与一次采全厚类似,如图3(c)。顶底板破坏深度分别为16.0m、13.0m。
(2)第二种方案:3m/层模拟。
模拟方法同一次采全高,对应的特征图见图4。
图4 第二种方案(分2层)模拟覆岩变化
结果分析:
① 应力重分布特征:变化规律与一次采全厚类似,如图4(a)所示。最大应力值有所差异,此时,最大应力为17.924MPa。
② 岩层位移变化特征:变化规律与一次采全厚类似,如图4(b)所示。此时,顶板最大下沉量为25.915cm,对应的底板岩层最大卸荷回弹量为20.034cm。
③ 塑性破坏特征:变化规律与一次采全厚类似,如图4(c)所示。顶板破坏深度为16.0m,底板破坏深度为13.0m。
(3)第三种方案:先开采上分层4m,再开挖下分层的2m。
模拟方法同一次采全高,对应的特征图见图5。
图5 第三种方案(分2层)模拟覆岩变化
结果分析:
① 应力重分布特征:变化规律与一次采全厚类似,如图5(a)所示。最大应力值有所差异,此时对应的最大应力为17.98MPa。
② 岩层位移变化特征:变化规律与一次采全厚类似,如图5(b)所示。此时的顶板最大下沉量为25.688cm,对应的底板岩层最大卸荷回弹量为19.982cm。
③ 塑性破坏特征:变化规律与一次采全厚一样,如图5(c)所示。顶板破坏深度为16.0m,底板破坏深度为13.0m。
2.2.3 分3层开采模拟
将3煤层平分为3层进行开采,每分层2m。模拟方法同一次采全高,对应的特征图见图6。
图6 分3层开采模拟覆岩变化图
结果分析:
(1)应力重分布特征:变化规律与一次采全厚类似,如图6(a)所示。最大应力值有所差异,此时对应的最大应力为17.833MPa。
(2)岩层位移变化特征:变化规律与一次采全厚类似,如图6(b)所示。此时的顶板最大下沉量为27.251cm,对应的底板岩层最大卸荷回弹量为19.401cm。
(3)塑性破坏特征:变化规律与一次采全厚类似,如图6(c)所示。顶板破坏深度分别为16.0m,底板破坏深度分别为13.0m。
3 模拟结果对比分析
根据前文模拟结果,工作面推进完全时对应的应力最大值、顶底板位移量、塑性破坏深度见表2。
表2 各模拟结果最大值统计
从表2可以得出:(1)分层开采时,整体上煤壁两端应力集中的最大值比一次采全厚时均要大。这是因为在上分层开采完后,采煤已造成了覆岩的破坏,重复开采下,应力重新分布,使得应力进一步增加。除分3层顶板下沉量大于一次采全厚外,其他情况下的开采顶板岩层下沉量均小于一次采全厚时的下沉量。(2)分2层开采与分3层开采对比分析可知,在累积采厚相同的条件下,分3层开采时,应力最大值相对较小,但是顶板覆岩下沉量较大,此时,不利于顶板的控制。由此可以推断,分层越多,在多次重复采动下,对地表的损伤较大,容易引起地表沉陷。(3)分2层开采时,三种方案相比,上分层越薄,对应的应力值越小,而顶底板岩层位移随着上分层的厚度增加而减小。(4)顶板塑性破坏大小基本一致,整体上来看,分层开采的情况下,底板塑性破坏范围小。另外,从图及数据还可以看出,当顶板垮落,采空区充填后,顶、底板破坏深度是趋于稳定的。
4 结语
根据前文模拟结果及表格分析可以得出累积采厚、分层采厚对岩层运动的影响规律:
(1)针对于厚~巨厚煤层,可选择分层进行开采,以降低顶底板岩层的位移量及底板的塑性破坏。
(2)在相同累积采厚条件下,分层次数多,每分层采厚相对就较薄,此时,上覆岩层的下沉量增大,且多次重复采动增加了顶板失稳的概率。
(3)在相同累积采厚和分层层数相同的条件下,先开采的煤层厚时,顶底板岩层位移量就小,反之则大。结合上述模拟情况,在不考虑岩层应力的情况下,应优先选择先厚后薄尽量少分层的开采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