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外国文学作品翻译中的语境影响

2020-09-01齐昕彤

青年文学家 2020年23期
关键词:喜福会傲慢与偏见翻译

摘  要:优秀的文学作品是一个时代生活的真实写照,对人们的生活工作起着引导作用。英美文学作品中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写作手法,鉴赏方式。英美文学作品《喜福会》和《傲慢与偏见》,是英国比较经典的两部著作,其内容主要是以人民最熟悉的日常生活开展的,将当时的生活环境与社会背景呈现出来,并且在其作品中蕴含着一种特殊的美感。本文主要基于文学作品中的美学概念,以《喜福会》《傲慢与偏见》为例,重点分析和探究了语境对外国文学作品翻译的影响。

关键词:语境;外国文学作品;翻译;影响;美学概念;《喜福会》;《傲慢与偏见》

作者简介:齐昕彤,女,吉林辽源人,东北师范大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翻译。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20)-23--02

由于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在对文学作品翻译的过程中也应该注意其与我国文学作品翻译的区别,同样的一句话,表达方式的不同,会给读者不一样的感受,所以,在对英美文学作品翻译时,应该从其文化内涵,语言的表现方式等方面入手,采用有效的翻译方法,从而使《喜福会》和《傲慢与偏见》翻译更加全面具体,让读者更全面的掌握作品内涵。

一、文学作品翻译中的美学概念

通常情况下,文学作品中都蕴含着一种独特的美感,对这种美感的理解,有助于对文学作品的赏析,尤其是对其进行翻译时,更需要充分考虑文学作品中的意境美。

英语与汉语之间在语法、用词等方面都存在着很大的区别,往往会因为意境的因素,使其翻译存在一些差别。为了防止这一情况的发生,可以通过移情的方式对其意境美进行了解。例如,在进行文学作品翻译时,可以先将文章的总的中心思想体现出来,然后在对作者所表达的内在思想,进行深入的探究,最后再以受众比较熟悉的句子形式将其作品意境直观地呈现出来,降低其理解难度。

二、翻译过程中俗语的使用

在翻译英美文学作品时,为了能够更加贴近生活,被广大读者所接受和理解,不可避免会使用一些俗语,在英美文学作品《喜福会》中,在翻译过程中俗语也得到了有效体现。例如:在对“Andshehad a daughter who grew up speaking only English andswallowing more Coca-Cola than sorrow.”這句话翻译时,翻译者一般都会将其翻译成我国人民所熟悉的俗语“打落牙齿和血吞”,但若是依据书面上的表现来翻译,则是“她有一个女儿,在以英语为母语的国家长大,只会大口喝可乐。”显然,这样翻译语义不符合,这正体现中西方文化的不同。而《喜福会》这部小说,主要是对解放前中国人到美国生活的真实内容写照,以及与在美国出生长大的孩子间存在的各种矛盾冲突问题。事实上,之所以会产生隔阂与矛盾,与他们所受的中国传统教育及中西文化差异有关,正因为这种传统思想早已根深蒂固,所以,他们以这种思想去教育他们的子女,就算孩子是中国人,但他们从小在美国长大,受到当地文化、思想等的熏陶和影响,所以,思想观念必然不同于父母,在与父母交流沟通的过程中,产生矛盾也是必然的。在上文翻译中“打落牙齿和血吞”中国色彩十分浓厚,而有的人觉得这种翻译并无多大意义,因为作者本身就生活在国外,从小受到国外教育,他们所知道的中国文化也是从父母口中得知的,因此,添加这一俗语,会让读者对原作者产生误解。因而,在翻译过程中,需要翻译者对原作者的写作背景、文化等各方面内容进行全面了解,恰当地使用俗语。

三、汉语节奏的有效运用

各国间语言文化不同,其语言表达也存在很大的差异性,汉语注重其意,在造句时,更为注重隐形及连贯性逻辑,而英语表达中,更为注重行合,在造句时,往往都利用各种连接词将各句子连接起来,也就是一种显性连接。在英美文学作品《喜福会》中,我们可以发现,母亲和女儿在对话时,会出现中英文混用现象,且运用到英文也比较破碎,而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有两种:(1)中国人初来美国,英语表达能力比较弱,因而,在具体使用英语时,自然显得非常破碎;(2)体现了中文形和及语句间的区别。《喜福会》中,出现了大量的断续、破碎语句,但在翻译时,并未将其表现出来。 翻译的句子都很通顺,所以,读者也没有过多关注,这样就难以达到原文的作用。

四、作品定位的全面分析

在翻译英美文学作品《喜福会》时,应该进行定位。有些翻译者在翻译外国作品时,并未回归本国文化,若是采用归化法,则无法将文化现象真实地表现出来,也无法表达出作者的真实情感。站在国内读者的角度来看,他们在阅读外国作品的过程中,对其汉文版本的研究分析,并非只是打发时间,而是为了让华裔人更清楚地了解他乡生活情况,从而弄清他们心理及思想上的变化,这在文化翻译时,通常都是将规划策略作为根本方式。虽然,差异化的翻译也需要将华裔思想文化保留下来,但是,在具体翻译时,还是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地选择异化或者是归化方法,让读者更加全面的认识和了解华裔生活,将原著内容真实地呈现在读者面前,这对于中西方间的沟通交流有着很大的引导作用,还能进一步扩宽读者的文化视野,增加他们的知识储备。

五、文学作品翻译中的语境

(一)原著的背景意图

了解作品的写作背景是读者深入理解文章的前提,同时对其理解作品的含义也具有一定的作用。例如,在对作品进行阅读或者翻译时,了解作者写作动机、写作的社会环境、意图等各个因素是十分必要的。只有对其相关背景及信息进行了解, 才能提升翻译的效率与质量,才能使翻译者更好的理解作品中的语境,使其翻译的内容、含义等与原著更加贴近。

例如,《傲慢与偏见》中写道:“Whatt at finet thingt fort ourt girls!”针对这句话,有很多版本翻译,给读者也让留下了不同的阅读体验[1]。但是要想让读者获得更真实的阅读体验,还需要对原著的背景意图进行深入的了解。如这句话中的 fine 的词性属于形容词,而且在不同的语句中表达的含义也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因此,在进行翻译的时候,必须对作者简·奥斯汀及写作的背景进行深入的了解。19世纪英国作家JaneJ Austen从家庭的平常的小事出发,将家里成员的性格表现得淋漓尽致。在《傲慢与偏见》这部作品中,虽然运用了叙事的手法,但是在叙事中却不失幽默,在幽默中又隐藏着讥讽。作者主要是围绕班纳特家庭,展现了争夺财产的画面,尤其是班纳特妻子的目的比较明显,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反应了作者的写作意图,所以翻译者应该把握好原著作者创造意图语境。

(二)人物角色关系

微妙的语言是其著作中一大特色,虽然提升了作品的高度,但是给翻译者也带来了一定的困难。针对这一特殊语境,翻译者必须要对作品中的人物关系进行透彻的了解。从《傲慢与偏见》这部作品中的人物对话情景来看,其语言是具有艺术性的。从不同人物角色关系来看,其中不仅隐藏着人物之间的矛盾,而且也体现着人物的性格特点。例如,作品中当达西向伊丽莎白表达时,伊丽莎白所回应的话语:“It havet ellt nevert desiredt yourt goodt opinion,andJ youJ haveJ certainlyJbestowedJ itJ mosJ unwillingly.”在伊丽莎白的拒绝话语中,不仅将二者的自身性格特暴露出来,而且也蕴含着特殊的语境。但是由于对话语言的艺术极强,所以具有不同的翻译。有的人将这句话翻译成:我自始至终都没有渴望得到你的美意,并且你所对我表达的情意,也不是你的真心。还有人将此句话翻译为: “我才不在意你的抬举,而且这样的抬举也不是自愿的。”而原著中伊丽莎白所说的这句话实质上是她太反感达西的骄傲自大、自以为是,所以才运用这样的特殊语境来表达自己内心拒绝的情感。另外,由于达西还故意挑拨姐姐与宾利的关系,所以这时的伊丽莎白是比较厌恶他的。在这一语言环境中,也能够看出伊丽莎白对达西的态度也是冷淡的,在其面前表现了自己的高冷的形象。只有掌握了这一人物角色关系,将人物进行准确定位,掌握特殊语境,才能将作品翻译的更加贴切,进而将原著更好的再现。如,翻译家王科就很好地掌握了这一语境,将该句话翻译为:“我从不稀罕你的抬举,何况你的抬举我也很勉强。”相对而言,王科的翻译不仅很好地体现了伊丽莎白高傲的态度,而且也在某种程度上也将达西的人物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

(三)社会文化时代环境

社会文化时代,对文学作品的文化语境具有直接的影响。不同的社会文化环境所呈现的语境也不同。与此同时,社会文化语境在一定程度上还会影响作品的主题与思想。因此,在对作品进行翻译时,必须对其社会文化时代背景进行充分的考虑和分析。

《傲慢与偏见》作于1795年,在作品中,不仅对当时的社会情况进行了比较细致的描写,而且也反应了当时的社会思想。所以作品中的语境与这一社会环境息息相关。例如,“Mr,J DarcyJ bowed.”虽然是简单的一句话,却有不同的翻译。有的翻译写到达西先生怂了怂身子。而翻译家张玲、张扬翻译为:“达西弓下身子”。与此同时,他们还结合当时社会环境,对达西这一动作进行了解释。注明了是表达自己优越之处的一种形式。这一解释更能让读者看清达西骄傲的性格,有利于读者更好地把握作品思想感情。

六、结论

总而言之,不管是国内翻译还是国外翻译,两者既有差异又有联系,每种翻译方式都有自身的优势,在具体翻译的过程中,需要对中西文化差异进行全面考虑,在保留原著思想内涵的基础上进行翻译,真实地展现作者的写作意图,使读者更深刻的认识和了解作品。为了更好地对文学作品进行翻译,使其翻译更符合原著。就必须对当时的社会时代文化环境进行充分考虑,并且要掌握作者的写作背景意图和人物角色关系,这样才能更好地体会和了解作品语境,将人物性格表達得淋漓尽致,进而为读者提供良好的阅读体验,使其能够把握作品感情基调。

参考文献:

[1]语境制约下的文学作品翻译分析——以《远大前程》一张便条为例[J]. 陈君铭.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11).

[2]论文学作品翻译中模糊语义的处理[J]. 李华. 黑河学院学报. 2017(05).

[3]现代文学作品翻译的理论与实践——评《文学的多体裁翻译研究》[J]. 张静华. 中国高校科技. 2019(12).

[4]儿童文学作品翻译中译者主体性的发挥——以赵元任译《阿丽思漫游奇境记》为例[J]. 潘玉琴. 开封教育学院学报. 2017(06).

[5]文学作品翻译中模糊语言的误译现象分析[J]. 周志宇. 齐鲁师范学院学报. 2015(04).

[6]论文学作品翻译的审美补偿问题[J]. 张淳. 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06).

[7]文化性在现代文学作品翻译中的处理和分析[J]. 李焱. 海外英语. 2016(20).

猜你喜欢

喜福会傲慢与偏见翻译
跨文化视阈下的中美文化冲突
浅析《喜福会》的叙事结构
可怜又可悲的女人
《傲慢与偏见》汉译文片断对比评析
商务英语翻译在国际贸易中的重要性及其应用
小议翻译活动中的等值理论
电影《喜福会》中母女双重文化境遇中的自我追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