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海的悲鸣

2020-09-01闫雯雯

青年文学家 2020年23期
关键词:大海信仰

摘  要:《多佛海滩》是英国维多利亚时期著名诗人马修·阿诺德的代表诗作,它曾被选为英国人最喜爱的诗歌之一。这首从英国维多利亚时代响彻至今的名诗,因诗人独特的情感体验与对社会人生的反思探索,成为文学史上的经典,也成就了诗人的思想高度。诗中最精彩之处就在于诗人对于“大海”意象的运用,围绕“大海”这一意象,诗人渐渐展开对社会、人生、命运的种种思考。本论文通过解读该诗中“大海”这一意象,进而探索维多利亚时期工业文明发展之下,诗人对宗教信仰与道德约束的思考,进一步展现了人类在工业社会中的彷徨与失落。

关键词:《多佛海滩》;大海;维多利亚时期;信仰

作者简介:闫雯雯(1988-),女 ,汉族 山东济宁人,齐鲁理工学院助教,研究方向:翻译研究、比较文学。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20)-23--02

马修·阿诺德(Matthew Arnold, 1822-1888)是英国维多利亚时期的著名诗人兼文学评论家,他曾提出 “诗歌即人生批评”的创作理念,在当时的英国文坛以及英国文学思想史上都占据一席之地。《多佛海滩》是马修·阿诺德的代表作,也是英国文学史上最著名的哲理诗之一。此诗是诗人携爱妻在多佛海滩蜜月之时所作,主要描写诗人在夜晚海边的所见、所听与所思。诗人多次运用大海的意象,将大海与人生联系到一起,用大海串联起文学、历史、思想,在潮水进退间看到了个人、社会与宗教的命运,在海浪拍打悬崖的咆哮声中听到了人类的恸哭。本文解读大海这一意象,分析《多佛海滩》的内容、思想与情感,旨在从大海的“哭声”里寻找诗人对人类悲苦命运的叹息。

一、平静的海

《多佛海滩》开篇是传统的写景,描绘的是月光下的海滩。诗歌的第一小节,诗人站在窗口俯视月光下的海滩,在他的笔触下,一片静谧的美景,一望无际的海灘展现在读者面前,平静而美丽的海面,皎皎的月光倾洒下来,诗人在平静而美好的心情下铺陈着眼前之美。在这里,大海在皎洁月光的映衬下有一种沉寂而平静的拙大,有包容与吞噬一切的力量。诗人写海滩,也写明月如镜,月光柔耀,于是月亮与大海的相融相称构成了大海真正的意象。诗中“calm”、“fair”、“tranquil”、“sweet”等宁静优雅的词汇,仿佛将月光与平静的海面挪移到读者窗前,在这一份宁静的肃穆里享受平静的美好。

这就是大海的力量。大海是马修·阿诺德最爱用的意象之一,他爱大海的狂怒翻涌,也爱大海的宁静无澜,在大海面前,诗人常常感叹自己的渺小,尤其在诗歌的开端,在诗人的笔下,月光照亮窗前的海滩与平静的海面,在这寻常的宁静与安逸间有一种孤独萦绕人的心间。分外的平静带来分外的孤独,而分外的温馨带来的将是意想不到的滔天巨浪。诗人起调的平静与优雅其实带给人无限想象的空间。《多佛海滩》是诗人与新婚妻子在多佛欢度蜜月时所作,了解这一写作背景的读者或许带着阅读一首浓挚甜蜜情诗的期待而来,但在诗歌的开头,也许平静,也许优雅,也许掺杂着一丝爱情的氤氲,诗人把全部关注点都给予了大海。这大海是那么的寻常,平静、沉默、肃穆,仿佛与生俱来,又仿佛永不离弃,但这大海又那么的不寻常,它格外孤独,又格外安静,仿佛在无边的沉寂里即将掀起一场暴风骤雨。

诗人在这里得体地使用了他擅长的大海意象,但用的并不激进,而是缓缓将大海之景铺设在读者眼前。大海在这里寓意着平静和安逸,寓意着维多利亚时代社会的信仰体系,它就像人类最忠诚的朋友,没有人觉得它会消失,过去历史、文化、宗教带来的一切美好都蕴藏在大海的平静里,看上去无波无澜,也会一如既往,千万年永无变化。不过,诗人把这美好的大海描摹得太过平静,这绝对的平静又为后面的波澜壮阔埋下了伏笔。在诗歌的结尾,诗人站在窗前,看着大海即将发生的一切,此刻是独醒者的孤独,也是每一个个体在社会里冷暖自知的孤独。

二、哀伤的海

果然诗人没有在平静与孤独中沉寂太久,他的思绪很快随着潮起潮落翻飞起来:“浪花沿着孤寂的海岸四处飞溅,月光染白的大地和大海连成一线”。”平静很快被打破了,浪花四溅,惊涛拍岸,浪花裹挟着冲击海岸,又逐渐褪去,如此循环往复,茫茫大海在冷淡月色下风怒潮疾,潮水惶惶退去,大海变得羸弱而忧伤。诗人用“grating roar”、“fling”、“tremulous”这些富有张力的词汇,描绘着这一片风云突变的海滩。此时此刻,视觉与听觉交错,潮浪与咆哮交融,静谧优雅的海景立刻被打破,转变成一片残破灰暗的惨淡。正当读者沉浸在大海这翻腾的景致中时,诗人将目光从眼前的大海收回,思绪过渡到历史上的大海。他的转变可能是因为他的心绪随着这海的波涛而起伏,也可能是他原本就打算用眼前的海来联系历史的海。

诗人在诗歌的第二小诗节引入了对人类命运的反思。这种意识使诗人联想起古希腊悲剧作家索福克勒斯(Sophocles)。这位古希腊的先哲曾经静伫爱琴海边, 生发出《安提戈涅》中的悲叹,在这潮涨潮落的悲戚中,感叹过人类悲苦的命运皆是如此的相似。潮起潮落间,阿诺德想到了人类文化的衰落以及信仰价值体系的崩塌,英国日新月异的工业文明与宗教改革对传统体系的破坏,对社会稳定的冲击,而无数人就像海潮中的小石子一样无所适从,人的社会价值因而变得虚幻,对于理想信仰的坚定变得缥缈。从当时诗人的立场来看,他否定这种社会变化,又对个人的无能为力感到悲哀,他同情无数个体在社会巨变中的悲惨命运,认为这是人类的苦难与悲剧。诗歌中充满着人性的关怀,充满着对社会与人的思考,这种思考不仅来源于当下的社会现实,也来源于诗人跨越时空对人类的同情与敬意。

三、幻灭的海

在这首诗的前半部分,作者的思绪已经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开始,他注视着大海,觉得大海是他忠诚可靠的朋友,社会中的一切美丽优雅和平静都浸润其间。可是很快他发现潮水奔涌冲击着海岸,发现无数海底的石子在海水中颠簸。大海不再平静,潮水渐渐退去,道德得不到约束,信仰得不到救赎,诗人眼中那可亲可爱可敬的大海也变得深不可测。而与大海对立的则是陆地,陆地越来越坚硬,就像工业文明的轰鸣声越来越嘈杂。诗人在诗歌的第三小节终于点明了诗歌的主旨。他把大海比喻成信仰失落之前的美好世界,把陆地比喻成麻木灰暗的工业世界,当工业世界越来越发达,当轰轰烈烈的宗教革命占据着一块又一块坚实的土地之时,大海在悲鸣,海浪裹挟着泥沙与石子,不断摔打在沙滩上。潮水渐渐退去,仿佛道德与信仰的力量逐渐散去,而那些泥沙与石子,那些在诗人眼中如同人类一样不能掌握自己命运的小喽啰,就在文明与野蛮的冲突之下,在信仰与道德逐渐褪去之时,重复着人类悲剧的命运。诗人赋予大海“信仰之海”的意义,暗示传统宗教信仰在过去的岁月里塑造了人类的精神与行为,提供了安慰和意义。而如今只剩下“海波悠长感伤的叹息,渐渐融入夜风的呼吸,沿着广漠幽暗的边际,和裸露的卵石融为一体”。

诗歌的最后,阿诺德巧妙地过渡到另一个类比上:信仰之海宛如一条彩带环绕着全球的海岸,成为梦幻般的大地。这梦幻般的大地如此美丽、如此绚烂,却终是虚幻。信仰支柱的倒塌和传统文明的失落带来的只有“战争和溃逃交汇成一片惊恐和混乱/愚昧的军队在黑夜里不断厮杀”。作者始终坚信没有信仰与道德的支撑,再富足的生活也满足不了人类对于精神的追求,再发达的科技也只会让人类生活在黑暗和愚昧之中。悲哀的是,诗人能感受到社会的心跳,能体会到人类的悲欢,但始终对于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浩浩汤汤无能为力。诗歌的最后,诗人仍然想不出拯救社会与人类的良策,唯有鼓励所有人与爱人相携,彼此真诚相待,在悲哀与沉默中听来还有丝丝慰藉。

四、结语

在文学史上,《多佛海滩》被评价为最深刻地反映了维多利亚时期英国信仰危机的优秀诗作。在这首精妙绝伦的诗歌中,阿诺德运用了他最喜欢和最擅长的一个比喻:大海与人生。诗歌一共赋予了大海三种形象:一开始,它是平静的、优雅的,它代表着传统宗教世界的秩序,让人类能在其中获得信仰的力量与道德的约束,人类能从大海中获得平静与安宁;但很快,海浪翻涌起来,潮起潮落,呼啸冲击,传统世界开始逐渐崩塌,那退去的潮水是褪去的信仰与道德,那纷飞的石子与泥沙是被社会裹挟的可怜的人类;最后诗人点明主旨,与大海对立的是陆地,是工业革命与宗教改革,大海只能成为作者幻想中的一条美丽彩带,它的美丽与绽放最终却只能幻化成泡影。而诗人在其中扮演了一个孤独观察者的角色,他从平静的海面上看到不平静的暗涌,从眼前的潮起潮落看到人类命运注定的殊途同归,最后又在一切信仰崩塌之际出来安慰世人,当人类与上帝无法相爱之时,还可以与身边爱人相互依偎,悲凉里还不忘给予读者一丝温暖。

《多佛海滩》是一首杰出的诗作,它将声音和景色融入充满哲理的思考,将大海比喻成信仰的世界,将陆地幻化成工业文明,以大海为意象层层递进,不知是景色挑动思绪还是思绪幻化成景色,诗人在流动的思绪间,抒发了对信仰世界坍塌的焦虑,对社会变迁中人类渺小的哀叹,以及对人类悲剧性命运的理解与关怀。在月光的照耀下,在潮起潮落的浪声中,在多佛的海滩上,一位孤独的观察者将永远矗立,倾听大海的哭声。重读这首诗歌,对思考当下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有深刻的意义。物欲横流的社会,《多佛海滩》中体现出的诗歌美学与道德训诫对当代人的精神与信仰构建有一定的感召作用。

参考文献:

[1]刘守兰.英美名诗解读[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 481-482.

[2]马修·阿诺德.文化与无政府状态[M].韩敏中译.北京:三联书店,2002: 16.

[3]浦立昕.“詩歌是人生批评”— 重读马修·阿诺德的《多佛海滩》[J].《外国文学》,2009 (12): 116.

[4]王守仁.英国文学选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 134.

[5]殷企平.夜尽了,昼将至:《多佛海滩》的文化命题.外国文学评论[J].2010(4): 90.

[6]张玉能.西方文论[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39-240.

猜你喜欢

大海信仰
大海捞金
大海才是我的家
与信仰同行
信仰之光
问大海
大海依旧在那儿
论信仰
铁的信仰
冬日的大海
不灭的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