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平原客》的现实书写

2020-09-01李丛雨

青年文学家 2020年23期

摘  要:平原大地是李佩甫创作素材中取之不尽的源泉,平原上的植物和人是他笔尖下的主人公。《平原客》作为反腐题材的小说,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通过对作品的深入探讨,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对自己心中最真实的平原的描绘,不仅是富含寓意的植物象征下的人生,更多的是作者对矛盾冲突的揭示和对人性丑陋面的批判,也表达出了作者对内心热爱的平原家乡所寄予的美好期盼。

关键词:平原客;城乡冲突;现实书写

作者简介:李丛雨(1994-),女,汉族,河南许昌人,青海师范大学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当代地域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20)-23-0-02

从平原三部曲(《羊的门》、《城的灯》、《生命册》)到新作《平原客》,作者李佩甫以他独特的笔触记录着他心中的平原家乡。在《平原客》里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对真实的平原的书写,这其中不仅包含随着时代的变迁,城乡之间在时间和空间撕扯下的二元对立,也包含着作者对日渐扭曲的人性的批判。纵观全书,字里行间都体现着作者对他心中最真实的平原的描述和期盼。

一、真实的平原生活

李佩甫曾多次提到:“‘平原是生我养我的地方,是我的精神家园,也是我的写作领地。在一些时间里,我的写作方向一直着力于‘人与土地的对话,或者说是写‘土壤与植物的关系。”[1]在平原乡村,农民赖以生存的便是土地,土地和人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发展的,人是深深扎根于土壤之中的。历来植物和土地都是李佩甫笔尖下的主人公,它们与人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茫茫平原有千百种植物,纵然也有千百种人生。那么李佩甫笔下不同的植物自然也寓意着不同的人生。

在平原,麦子是主要的农作物。《平原客》的序言写道:“麦子黄的时候是没有声音的”。[2]李佩甫也在一次访谈中提到:“‘麥子黄的时候是没有声音的,正是这句话奠定了我的写作情绪和写作方向。我是从最缓处写起的,就像植物的成长一样,三个线头,各表一枝,加上麦子的成熟过程,花的种植过程,这就构成了这部长篇的生长走向和结构方式。”[3]在《平原客》中,作者塑造了一系列丰满的人物形象,最具代表性的便是李德林、刘金鼎、谢之长、赫连东山……文章是从花匠刘全有带着儿子刘金鼎卖花开始的,由卖花引出刘全有种植的“梅王”,是在平原上享有名气的梅花。而“梅王”也是文中某一人物的象征,作者以花喻人,以花显兆,但他不是精明狡黠的刘金鼎,也不是巧舌如簧、活泛圆滑的谢之长……古桩“梅王”的一生经历了大起大落,每一次沉沦和重生的际遇与文中李德林的人生有着不约而同的相似之处。李德林有三段失败的感情经历,他的由感情所引发的人生起沉事件与“梅王”经历嫁接,开出惊世之花,但花期被执意修改,它所赖以生存的气候和土地被抛开时,便成了朽木的经历有着相似之处,当杀妻的李德林最终被判为死刑的时候,成为朽木的“梅王”也面临着斧斤和火焰的折磨。“梅王”也就是李德林的象征。

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形容说:“从中国乡村宣泄出外的人,像是从老树上被风吹出去的种子,有的找到土地生存扎根,形成新的群落,有的则四散零落……”[4]在小说中,李德林、刘金鼎、谢之长三人均是由梅陵乡村走向城市的代表,在旁人看来他们如同麦子般悄无声息的成熟,但他们为了在官场和生意场上扎根生存是经历过一番挣扎的,虽然三人都获得过成功,但三人的奋斗方式却完全不同。李德林是一次次地回归到土地里潜心研究小麦才得以拥有声誉、爱情、地位的,可以说他是先拥有了“小麦”,再拥有了人生的。刘金鼎作为花匠之子,他人生中最幸运的便是遇见谢之长和李德林两位贵人,才得以从初出茅庐的学生到左右逢源的一市之长,这之间离不开谢之长和李德林的帮助。拥有超强“人情运营”能力的谢之长,他最大的能耐是精通“关系学”。花匠刘全有的盆栽更是成为谢之长打开自己“关系”大门的一把钥匙,通过自己多年来经营下的关系网,谢之长打造出了自己的“花世界”商业集团。纵观这三人的人生,从贫苦到成功之间经历着一系列的转变,他们以不同的奋斗方式从农村走向了城市,但最终还是在物欲横流的都市迷失了自己,从而走向沉沦和衰败。就像熟透了的麦子一样,不及时收割,麦粒会脱落到土地上,最终只剩下空壳的麦穗。

二、“城”与“乡”冲突下的悲剧

李佩甫曾说:“我个人认为,作家是离不开时代生活。作家一旦离开了对时代生活的认知,他的创作就成了无源之水。……我出身于工人家庭,三代赤贫,我家中所有的亲戚都是农民,我自幼在大杂院里长大,对于底层人的生活有一种天然的亲近。这也是我最熟悉的生活领域。我一写到他们,就会左右逢源。”[5]正因为自身的成长经历,在李佩甫笔下的“平原”便是他心中最纯粹和真实的存在。《平原客》在塑造一个个主人公故事的同时,揭露出了在时间和空间的碰撞下“城市”和“乡村”之间的矛盾冲突。

李德林的人生是实现由“乡”到“城”的转换的,但在他的婚姻生活中“城”和“乡”之间的冲突也日益凸显。当李德林遇上第一任妻子罗秋旖的时候,他还只是搞小麦研究的学者,而罗秋旖从小家庭条件优渥,出身于省城的书香世家,这时李德林是“乡”的代表,而罗秋旖是“城”的代表。两人结婚后,矛盾开始于在李德林的农村老家办婚礼,面对乡人的习俗和生活习惯,罗秋旖自然无法忍受。于是,回去后的她向李德林约法三章:“第一条:不准乡人再踏进家门(无论亲疏,包括李德林的父亲)。第二条:不准在屋内抽烟。第三条:戒酒。第四条:为保证戒烟成功,工资卡上交,由罗秋旖统一保管。第五条: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注重仪表。出门换干净的衣服,进门换拖鞋。上床前刷牙、洗脸、洗手、洗脚。”[6]这些对于从小生活在农村的李德林来说是一种难言的约束,但面对站在对立面的妻子,他不得不妥协。这是处于“城”和“乡”之间最直接有力的碰撞了。最终,这场婚姻因李德林走向仕途而以离婚告终。后来,经刘金鼎的牵线,李德林认识了第二任妻子徐二彩,此时的李德林已是人民心中的“平民省长”了,而徐二彩却是一个没有文化、没读过书的农村女子。这时“城”与“乡”的角色发生了转换。刚开始,在李德林眼中,徐二彩是与罗秋旖完全不同的女子,她和自己有着同样的农村成长经历,并且会尽心尽力的照顾自己农村的父亲,贴心的打理好自己的生活。而令李德林最预想不到的是,在权力和金钱的驱使下,质朴贤惠的乡间女子,逐渐暴露出自己的自私、丑陋、贪心和欲望。此时,处于“城”这一面的李德林,忍受不了徐二彩的无知和粗俗,但又无力终结此段婚姻,便想出了“雇凶杀妻”这一办法。这是作品中“城”与“乡”之间最大的碰撞了。“这种冲突作用于个人如李德林,便是一种撕裂——身与心、理智与情感、主观意志与客观环境、理想与现实的撕裂。”[7]李德林的人生悲剧,实质是自己不幸的婚姻所引发的,而对介于“城”“乡”不断对抗之间的李德林来说,这之间的矛盾冲突是将他推向谷底的根本原因。

三、平原生活的真实书写

作为现实主义作家的李佩甫,作品中大量素材都来源于他土生土长的平原家乡。《平原客》也不例外,李佩甫取现实生活中的人物和故事情节,再经过艺术加工呈现在读者面前。我们从李佩甫文字里读出来最大的感受便是作品中弥漫着的真实、浓厚的乡土气息。无论是《平原客》还是“平原三部曲”(《羊的门》、《城的灯》、《生命册》),我们都能从平原中找到那些人物、那些故事的原型。取材于现实生活,作品中也帶有对人性的批判和审视,《平原客》是根据河南省某位副省长杀妻案改编的,小说成功地塑造了一系列的人物形象以及他们的成长历程。

刘金鼎在凭借谢之长、李德林的帮助拥有权力之后,便一心想要与“一号”李德林捆绑在一起,只有这样,他才能向上“爬”的越快,于是他帮助李德林解决身后的事情,帮他寻找情人王小美并协助李德林谋划杀妻,如此他和李德林便是一条绳上的蚂蚱,一方牵制着另一方。他们不断被自己的私欲、贪欲吞噬,而正是拥有这些权力,他们才敢于肆无忌惮的与底层的逆来顺受者之间产生正面冲突。

关于对权力者和底层群众之间冲突的描写,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对那些如同李德林、刘金鼎般的权力者的批判,也揭露出人性的自私和阴暗面,但仍会有人会顺着藤蔓不择手段地往上攀爬,以满足自己内心的欲望。他们在平原里是真实存在的人物,李德林的原型是原河南省副省长吕德斌,刘金鼎的原型是原新乡市副市长尚玉和,被杀者吕德斌的第二任妻子徐二彩曾经就是一个小保姆……所以,故事中虽有虚构的情节,但大部分都来源于平原里的真实故事。《平原客》这部作品是在现实的整体框架中呈现给读者的,它也是作者对心中真实平原的一种审视和批判,揭露时代的不断变迁下人性的扭曲面。

结语:

在李佩甫心中,他深深扎根的中原大地,不仅是他作品中描绘出来的景象和文字,更是因为他生于这里、长于这里,他对这片土地有足够的了解和热爱。所以,他笔下描绘的植物和人都与中原大地有着密切的联系,植物依靠土地扎根,而植物象征下的人也同样离不开自己的根。通过《平原客》我们看到了作者心中真实的平原和作者对人性扭曲的批判,随着时代的不断变迁,作者试图将自己对人性美好的希冀寄予在作品中,也展现出了作者对理想的现代化人性的期盼和向往。

注释:

[1]王学谦.李佩甫:一个被低估的作家[J].小说评论,2013.

[2]李佩甫.平原客[M].广州:花城出版社,2017.

[3]刘宏志、李佩甫.“平原”与小说——李佩甫文学访谈[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18.

[4]费孝通.乡土中国[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5]刘宏志、李佩甫.“平原”与小说---李佩甫文学访谈[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18.

[6]李佩甫.平原客[M].广州:花城出版社,2017.

[7]李勇、宋木子.“这焦虑而忧郁的‘平原——论李佩甫新作《平原客》”.长沙大学学报,2017.

参考文献:

[1]李佩甫.平原客[M].广州:花城出版社,2017.

[2]刘宏志、李佩甫.“平原”与小说——李佩甫文学访谈.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18.

[3]王学谦.李佩甫:一个被低估的作家.小说评论,2013.

[4]费孝通.乡土中国[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5]李勇、宋木子.“这焦虑而忧郁的‘平原——论李佩甫新作《平原客》”.长沙大学学报,2017.

[6]岳雯.“麦子黄的时候,是没有声音的”.解放日报,2018.

[7]段乐川.“《平原客》探寻现实背后的文化意蕴”.中国艺术报,2017.

[8]潘磊、黄鋆鋆.沉重的底色与狂欢的突围——从李佩甫《生命册》看河南作家的乡土叙事.殷都学刊.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