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余秋雨先生《中国文脉》中的精神主脉
2020-09-01王靖宇
王靖宇
摘 要:《中国文脉》是现代中国在文史研究领域最为重要的文学作品之一,本书以我国古代的文字历史起源为理论指引,从《诗经》开始讲起,到古代春秋战国两汉时期再到秦汉时期、魏晋六国时期、唐宋及明清,逐一对其进行详细的梳理,使古代的文化历史与当今的现代相紧密连接,通过生动的文化历史形象深刻表达出其内在的历史文学,为社会广大读者深入解读了古代中国五千年来文化的形成和演化过程。《中国文脉》不仅介绍了古代中国五千年来的传统文化形成和发展的历程,更是唤醒了这个历史时代对于传统中华文化的高度重视。本论文将从这本书当中的一些作者的观点和思想入手,对《中国文脉》内容进行简要的分析和概述,提出一些个人的见解。
关键词:中国文脉;文化;精神
中图分类号:K20;I207.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20)07-0041-05
一、中国文脉的概述
如果说《文化苦旅》是余秋雨先生亲身走过每一个地方后对古老民族文化的深思,那么《中国文脉》则是余秋雨先生用自己独特的视角,对中国几千年文化做的一个总梳理。首先从这本文学书的内容和书名我们就可以很清楚地看出它的气势,余秋雨先生通过一本书串联起来了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千变万化,这个千变万化的脉即称之为“中国文脉”。这本全书共二十三章,书中以《中国文脉》和《笔墨历史》两个部分总结了整本书。这两个部分,带我们走进了三千年来的中国传统文学的精神和主脉,是一部作为中国文脉重要载体的当代中国文学和书法史,并对每个时代中国文脉分别的特点进行了详细的论述,余秋雨先生站在他个人的文化历史角度,展现了他的文化历史观和研究的心得,余秋雨先生更是在打开这本书的第一句话中就详细的介绍道:“中国文脉,是指中国文学几千年发展中最高等级的生命潜流和审美潜流。”然而所谓中国文脉,在余秋雨先生的看来,便是一个减法。减才能见其文学筋骨,减才能显露神韵,减才能得以知道何为文脉。但是所谓的减法,其实是由一个个加法演变而来。如若一个文脉没有中国古人那么多的文化底蕴,没有中国文人的文学力量和高度,便也不会有这样的文脉一说了,正如作者余秋雨先生所说,研究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和文学历史,应当先做加法,然后去后做减法。
二、中国文脉的精神
本书从古老的神话和传说开始,带领我们穿越古代的一个个历史朝代,领略各个历史朝代中那些文采斐然、才思敏捷和极富魅力的著名文人,探寻历代文人们内心的文化思想,了解历代圣贤们的思想生平,追随他们的宝贵历史生活足迹。在这本文学书中,通过余秋雨先生的历史文化讲述,可以和中国的皇帝、炎帝乃至和远古的女娲、盘古相遇,还有可能会和先秦时期的诸子闲聊上几句,例如,我们可能会和孔子请教仁,和孟子谈谈义,和庄子讨论红楼梦,或许会和韩非子探讨一回法这些都是有可能的。继而我们会发现,这些文人都是一代又一代的著名圣贤和文人,都在以他们的历史文化精神深深地影响着一代中国的文化。
孔子本着一颗礼和仁爱之心周游列国,他整整步行走了十四年,这十四年,他遇到的,有冷眼,有嘲讽,有摇头,有威胁,有推拒,有轰逐,却一点儿也没有让他犹豫停步。当他再次回到自己的家时,家里的每一个人已经都已经不在了,他虽然让中国的天下人懂得了民族和国家,却也失去了自己的家。韩非子步行走了十年,只是为了去抵抗和阻止这样一场毁灭性的战争,他以非常艰苦的生活方式和完全牺牲忘我的爱国主义精神,把无比沉重的责任和使命承担起来。而墨子本身則实际上是对“义”最好的诠释,墨子学派的弟子人数以非常块的迅速发展壮大的,所有的弟子们在接到墨子的委托和指令后都可以赴汤蹈火,死不旋醒。据史书中的记载,一次墨家的数百名弟子,接受某君的委托各自守城,但此君后来因无法接受君王的追究而逃走离城,因此,墨家弟子所接受的这份守城请托很难再继续坚持,这数百名弟子便全部自尽了。这时墨家的司马迁首次派两名委任的弟子离开自己所在的城池,前去委任新的弟子做首领,可是两名接受委任的弟子在完成了任务之后,也仍旧选择了回城自尽。新被委任的两名首领阻止他们赴死的行为,他们也没有听首领的。为什么要去选择集体自杀呢?只是为了一个 “义”字。既接受首领所委托之事,就要说到做到,宁肯以自己生命为巨大代价也要保全自己的信誉。司马迁受到了宫刑之辱后,他的身心遭受了巨大的痛苦,他的眼神再也没有亮过,但依然发奋地写下了《史记》,人固有一死,或重如泰山,或轻如鸿毛,这就是司马迁的人格和志气。历史上像这样的人物和例子并不在少数,比如像李白、屈原、苏东坡、曹操、陶渊明、杜甫、曹雪芹、和现代的鲁迅等。他们都各有各的人格和精神,读的时候有时深深地会被他们感动,有时又深深地会为他们而觉得悲痛。但也正是从他们的文字和故事中,使得读者真正认识和看到了中国人的精神尊严和道德气节。读懂他们的故事就读懂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文脉。
三、中国文脉的思想精神多元
要想考察我国古代的历史和精神文化主脉,就不得不说起一个十分重要的地方——泰山脚下。在泰山脚下的这个文化话题要跟随余秋雨先生的文字从稷下学宫开始了解。
稷下学宫在当时曾是世界上第一所由中国官方教育部门举办、私家教育部门主持的,具有特殊高等教育形式的综合性高等学府。这样的综合性学府在当时中国的学术和思想史上不可多见,稷下学宫以非常高的文学地位和礼遇召集各个地方的人才,给予他们自主的选择去发展自己的学派,并互相间平等的参与学术争鸣,形成了当时齐国在思想学术上的一片繁荣景象。所以这样的一个结果,就使得学宫不仅是齐国一国的学术智库,而是成为当时规模体系最大的中国民族精神文化的聚集之处,也是最高学术等级的中国文化艺术哲学的交流地。各种学派包括儒道墨法、名家、阴阳五行家、兵家、纵横家等学术及流,都曾很频繁地活跃在学宫所造就的舞台中。因为当时稷下的各个学者有不同的学派,学者们所持不同的价值观、世界观和思想体系。又由于论争中的稷下学者政治的倾向、思维的方式、价值观念以及其看待社会问题的价值观和角度、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等都有所差异,这样就可能会导致争论激烈不已,最终这些论争使得稷下学宫出现了中国文化历史上前所未有的百家争鸣的生动局面。
在这些论争中,不仅充分地展示了各自的思想和理论学术优势,而且在论争中使得学者们也充分认识到各自的思想和理论存在弱点、差异,促使他们不断地吸收新的思想,修正、完善、发展自己的思想和学说。这些相异的学术争论极大程度上促进了不同种类的学术观点和思想渗透及融合。在这种论争的形势下,稷下学宫已经成为中国文化发展、繁荣的重要学术中心。所以,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全面传承和发展,真正需要得益稷下学宫的存在和传承,可以说稷下学宫本身就是传承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一个思想摇篮。
除了各种思想学派共存以外,稷下学宫与政治之间的关系更为让人出乎意料。他们不参政,却问政。比如孟子经常会给皇帝提出政策意见,即使被否定很多,但这并不会影响孟子在学宫地位,而当时在朝廷中备受推崇的黄老之学,也就是道家,也不会因他的荣誉在学宫内得到更高的待遇,各家学派的思想、地位都不受当时当权者的影响。真正地做到了只论学术。余秋雨先生提到中国的传统文化整体和政治的结构是表儒里道法,而且还永远离不开一个真正的兵家。这也表示说,在现今中国传统文化的这所极其庞大的学术宫殿里,一家学派独霸是永远不可能的,出现两方"你死我活"的斗争同样不会经常发生。所有学派的意见都应该是灵动起伏、中庸且随和的,或许偶尔会走向偏执和极端,但不会长时间的持续下去,不久就又会重新走向中间道路,正是在这样的发展下奠基了当今中华民族最古老的优秀传统文化。在书中稷下学宫的这一章节,余秋雨先生还将中国的稷下学宫与希腊的雅典学园进行了对比,继而使读者在读书时联想到中国的孔子、庄子、墨子、孟子、韩非子,佛教的释迦牟尼、西方的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德谟克利特、阿基米德也许他们是属于同一历史时期的人,让人不自觉地惊叹于这就是历史的有趣之处。而雅典学园和稷下学宫在时间上算也不过前后相差了二十年。但是我们人类的文明历史那么长,怎么能够看到让这么多开辟道路、建立学派的活在精神文明世界里的巨人,看到这么多常人远远没办法超越的那么多文学经典和艺术高峰,涌现于一时?虽然这个问题无法究其原因找到答案,但是当今人类却已经从根本上已经完全告别了荒昧,开始逐步发展走向了人文和理性。
四、中国文脉的人格精神
关于先秦诸子百家的各种思想暂且告一段落。随后,自秦汉至魏晋这一个时代,中国的文化历史上又兴起了历史文化的三座高峰即司马迁、曹操、陶渊明。在《魏晋绝响》这一章节余秋雨先生曾经告诉我们的读者,任何一个历史时代,文化都会被划分出很多的层次,而这些人的层次远比比我们在社会和生活的其他方面复杂得多。例如,要准确衡量曹操和诸葛亮在政治和文化上的地位高低,就不如把他们在政治和军事上的成败、输赢去做对比更方便,因为,他们之间的共性不同,无论是在文化和人格上都有所差异,很难在军事上找到统一的衡量标准。但是,如果与后来那批昔日沉溺于游乐、饮酒的魏晋时期的名士相比较,就会显现出他们两个人的共性。不妨让我们认真地设想一下,他们如果多活一些年月,他们未必听得懂魏晋名士们喝酒见面的谈话,宁肯转过身来,对着昔日在战场上的双方对手去示意、去交谈。这种的情景就好比当代中国两位年迈的老兵,不管他们曾经立场是否一致,不管他们年少时在战场上对抗了多少年岁,时至今日假设见到孙儿们已经有了另一片不同的世界和天地,才会使他们发现真正的朋友和知音还是来自对方。然而,如果再一次放宽自己的视野,引出另一个新的视角,那么则会发现,可能曾经觉得有共通之处的曹操、诸葛亮与魏晋的名士之间也并不完全具有共通点。
《魏晋绝响》中还对阮籍与嵇康进行了详细的解读,阮籍与嵇康二者在其人格上的影响在整个魏晋时期,乃至中華历史的上空余音绕梁。阮籍与是在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特立独行的人,他经常会驾着车马独自走到一个没有道路的偏僻地方开始哭泣,感叹那个时代已经是没有了太多的英雄,使得很多的无名之辈都变成了豪杰。但他又经常会亲自去很远的山里去拜访一些隐士,他的思想和行为处处使很多人觉得不能接受和理解。但一个在生活方面独立随心的年轻人,让很多人意想不到的是在仕途生涯依旧如此独特且有想法,他大刀阔斧地在当时进行改革,简化繁杂的政治纪律和法令,提高了当时中国朝廷上下的政治行政力和办事效率。然而当朝廷内部逐渐开始恢复一片廉洁时,又一次选择了潇洒的离去。而此后的另一次选择走上仕途,竟是为了喝到当地的厨师酿的好酒,实在让人觉得令人惊奇。阮籍的为人一直不喜尔虞我诈的社交和官场,不喜众人眼中所谓的正统思想、无视传统礼法,在对母亲的重孝期间依然喜欢喝酒吃肉,但又是一个性情中人,为了母亲的逝去悲伤的不成一个人样,他对于母亲的这种哀思方式实则是只有他悼念方式的另一种,阮籍的真性情无疑是他为这一生演奏的绝响。《魏晋绝响》这一章内,前面部分写阮籍,写到他对于前往家中进行吊唁亡母的宾客态度十分冷淡,让前来的客人都心情不悦,但也有的客人并非皆是如此,其中有一位年轻人就能明白他的心中所想,带着琴和一瓶好酒上门进行拜访。这一次的举动看似有些突然,没想到却让阮籍大为佩服和动容,两人从此结为忘年之交。这个少年就是魏晋三国时期闻名遐迩的竹林七贤之一嵇康。余秋雨先生从阮籍与嵇康的深厚友谊的过往中开始,向广大读者详细展现了嵇康的旷世绝响。仔细回看这两人的友谊和过往,嵇康之于阮籍,可谓是人们常说的青出于蓝而胜于蓝。魏晋时期算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个有名的乱世,统治阶级随着朝代和政权的更迭,同室操戈,世人多对这些统治者的政行失望,无心于从政。嵇康亦是如此。他只是醉心于自那片清澈、淳朴的内心世界,毫不理会于官场之中的黑暗,他从不为了自己的权势阿谀奉承、违背本心,甚至与他至交多年的好友举荐他做官,也不为之改变,甚至竟然还提出了如果再这样做从此以后便与之绝交。而当一代名门之后的嵇康好友钟会,带着浩浩荡荡的车队和许多宾客大张旗鼓地去那里看他时,觉得被打扰的嵇康却是连一个人的正眼都没有仔细看过,继续努力做自己所应该做的一件件事情,一刻未曾有停歇。嵇康的冷漠待人态度更是让钟会顿时觉得自己的颜面几乎尽失,告辞后愤然离去。并自此怀恨在心,后来在一次牵涉到嵇康的案件中,恶意企图陷害嵇康向司马昭进谗言,最终结果致使嵇康被判死并处死刑。而嵇康对于这一死亡的最终结果也已经预想到,没有做出任何的抗争,在自己弹奏完一曲旷绝远近古今的《广陵散》后,嵇康选择了慷慨的以身赴死。一代江山名士,就此黯然陨落,但他的傲然和过人风骨却随着这些光辉事迹广泛流传,以致后来闻名后世。
综上所述,阮籍与嵇康的这种狂放行为,多不被当时的世人所完全认同和理解,乃至为中国传统的礼法所不容。但是他们却自始至终都不为自己取悦他人,活得无所拘束,真正地做到了一切遵从本心而活。他们的人格高洁傲岸,不随俗浮沉。正如后世周敦颐有言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说的就是这样的人格了。斯人远去,且不说阮籍与嵇康的风骨和绝响难以觅及,就连当今备受世人推崇的魏晋风骨,也随着后代时间的流逝和推移逐渐地消逝。《魏晋绝响》的结尾处这样写道:“当文明的成果逐代繁衍之后,当年精神开拓者们的奇异形象却难以复见。阮籍、嵇康在他们后代眼中越来越显得陌生和乖戾,陌生的像非人,乖戾得像神怪。”那个遥远国时代早已不可触及,阮籍与嵇康的魏晋风骨也慢慢地成为一场魏晋绝响。
五、中国文脉之思考
在这整本书中跟着余秋雨先生的文笔,随着他思想看中国历史发展的波澜壮阔,我们已经看到了许许多多中国文人的足迹生平、挫折坎坷和辉煌成就。从中窥见这些历史上的圣贤文人,本身就是历史朝代中笔墨的精神传承者,他们自己的历史也在这一过程中用自己的文字和精神升华书写而成,但是,倘若历史上没有了文字,历朝历代的中国文人们又何以用文字书写呢?如果换个角度,笔墨又是历朝历代文字的精神升华,不论是历朝历代中国的文化还是西方的文化,如埃及、古巴比伦等纵使西方文化经历千年,文字都被很好地保留和传承下来了。从最初的文字刻到了石碑上,而后又开始有了历朝历代笔墨的传承和产生。正是最初的刻刻画画,刻出了一个中华民族永久的灵魂和生命线。
等级,是文脉的生命是全书中给人印象比较深的一句话之一,余秋雨先生认为品位决定文学的等级,等级和品位构成了文脉。有些文人甚至认为,对待中国传统文学,应该要让文字被人们自由地取用,不要以品位来划分文字的高低。但如果在其精神和文化上也不分文字的高低,那什么才是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真正主心骨,同时也有可能会失去那位曾经流浪于草泽、即将投水的屈原,会害怕失去那位曾经受过了酷刑、耻而握笔的司马迁,会害怕失去那位僻居于荒村、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因此不管是不是因为我们处于一个文化资源日益匮乏的社会主义时代,对待中国文学我们都应有大胆探索和取舍的勇气和精神。
除此之外,回顾当下的中国文脉和发展亦是十分重要的,在历史和人类社会现代快速变迁和发展的今天,仍要重新审视和回顾当下我们的传统文化是否已经失去了一个已经传承数千年的文脉,只是书中的一段简单描写了。唐诗还在,国人的传统思想和心灵寄托便还在,诗的意境还在,中国传统文脉的发展和历史延续就还在。由此我们可见,所谓的文脉,是一个不断在缓慢中逐渐得到沉淀的一种东西,在这一沉淀的过程中或许如失去了沙子般的重量,也或许如失去了风一般的轻盈,但归根到底都需要用大量的时间精力去沉淀和验证。因此特别是在当今的网络时代下,各种媒体受到网络语言的冲击时,我们更应该迫切地重新意识到当今中国的文化究竟是由何而兴起的,是从哪里诞生并开始得到传承的,我们应该要知道它是一个源于四书五经,源于老子孔孟之道,应该要了解这中间还有丰富庞大的传统文化教育体系例如包含道教、佛学、儒学。只有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及其历史,才能更好地帮助我们保护和促进文化传承。而且我们回顾中国古人历史就是要在以学习和了解中国文化为主的基础上,讲究学习的方式和方法,不是说方方面面都要效仿中国古人,推行时代的文化艺术復兴,而是说我们要讲究符合这个时代的社会发展文化规律。每个人的时代都应该有自己的属于其个人独有的文化特色,因此我们要学习的东西并非中国古人的文学表现形式,是为什么古人可以为我们创造一个这样的文学时代。
反观我们当今社会,大浪淘沙,历史盛衰,那一条贯穿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的精神文脉正面临着艰难抉择的一个关键时期,我们共同面对着文化继承与创新发扬的历史性机遇与严峻挑战。余秋雨先生的这一部作品正是深刻地点明了我们当代社会的基本现状与发展背景。现在我们的文化距离时代与伟大显然有着遥远的一段距离,经典文脉是永远不可能被复制的,所以在当今的改革与文化创新环境下,我们首先应该在改革中重启经典文脉之思,应该在创新中尊重我们的经典,忠于我们的经典,然后在创新中唤醒人们对于经典的尊重与保护意识,只有如此,才能在文化创新中继续推进当代中国文脉的新发展。
——————————
参考文献:
〔1〕余秋雨.中国文脉[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2.56.
〔2〕胡思捷.文明的忧思与文脉的转接——读余秋雨《中国文脉》[J].黑河学刊,2013(08).
〔3〕赵亦雅.中国文脉与民族精神——读余秋雨《中国文脉》[J].中国文论,2014(09).
〔4〕王方全.一场秋雨润心扉——从《中国文脉》读余秋雨[J].新教师,2018(12).
〔5〕冯常荣,孔鑫.《中国文脉》的语言艺术探究[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19(02).
〔6〕袁从亮.中华文化四十七堂课[J].贵阳文史,2017(09).
〔7〕耿丽华.对文化人格的多元探讨——余秋雨散文主题的文化解读[J].东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07).
〔8〕韦薇晓,林业锦.“重写文学史”之后的余秋雨“文化散文”[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5(05).
〔9〕赵芳璇.余秋雨及其文学创作述评[J].文学界(理论版),2012(07).
〔10〕吴穹.余秋雨散文的理性与感性[J].名作欣赏,2011(03).
〔11〕任志华.浅析余秋雨笔下苏轼形象解读[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5(11).
(责任编辑 赛汉其其格)
On the Spiritual Mainves of Mr Yu Qiuyu's Chinese Context
WANG Jing-yu
(Chifeng University, Chifeng 024000, China)
Abstract: This book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literary works in the field of literary history research in modern China. The book takes the origin of ancient Chinese literary history as the theoretical guide, starting from
Keywords: Chinese Context; Culture; Spir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