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习近平人民观的产生

2020-09-01史文

新西部下半月 2020年6期
关键词:新时代习近平

史文

【摘 要】 本文分析了习近平人民观的理论基础,论述了习近平人民观的文化渊源,阐述了习近平人民观的现实依据。

【关键词】 新时代;习近平;人民观

党的十八大以来,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的精彩论述,到“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铮铮誓言,习近平的人民观逐渐深入人心。

在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中,关于人民的哲学思想和重要观点,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中一共有203处使用了“人民”一词,并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思想上升为治党治国的基本方略之一,处处强调着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充分体现着他对人民的殷殷情怀。人民始终是他心中“最重要的”和“更重要的”,依靠人民、为了人民是他治国理政的一条亮丽主线,也是他作出一系列重要判断和重大部署的出发点、落脚点。

习近平人民观的形成不是偶然的,而是有着重要的理论基础、文化渊源、实践经历和现实依据。习近平的人民观根植于马克思主义人本观,在吸收和借鉴中国传统民本思想和西方近代人本主义的基础上,结合新时代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要求不断丰富。

一、习近平人民观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人本观,符合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是习近平人民观价值判断理念的灵魂,对习近平人民观的形成具有方向性的指引作用,是习近平人民观的根本理论来源。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民”的论述明确界定了人民群众的历史地位,他们认为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和创造者,对鲍威尔兄弟的“英雄”精神进行反驳:决定历史发展得是“行动着的群众”,认为人民群众才是历史发展的推动力。在总结巴黎公社经验时,马克思提出:“干部是人民的公仆”。《共产党宣言》指出: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1]马恩对人民主体地位的尊崇、对人类解放目标的揭示、对共产主义社会的阐述渗透着深刻的人本主义精华。列宁早期为维护人民的生存权,提出“依靠工人阶级,武装推翻沙皇俄国帝国主义政权,建立布尔什维克苏维埃人民政权”的思想。社会主义建设阶段,他本着以人为本的理念,制定过渡性农村发展道路,运用马克思主义人本观的理论指导国家建设和发展,这是马克思主义人本观首次被运用到具体实践中的伟大尝试和探索。

回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显而易见也是关于“人”的探索过程,中国共产党人结合具体实际,不断为马克思主义人本观注入新鲜血液。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中说过:“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2]他充分肯定了人民群众在社会变革中的决定性地位,依靠群众,关心群众,发展群众,始终贯彻群众路线,带领人民取得了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改造的伟大胜利。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始终把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放在治国理政的首位,提出“三个有利于”价值标准,以人民利益为核心进行经济建设,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不断累积物质财富。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领导集体创造性地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自觉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以胡锦涛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这一重大战略思想,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尊重人民的价值,不断推进马克思人本观中国化的进程。习近平的人民观继承和延续了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核心的人本思想,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明确指出了其人民观的深刻内涵:“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依靠人民创造历史。”[3]他时刻关注人民期盼,坚持为人民谋利益,不断实现人民美好愿望,真正体现着一个无产阶级革命家的社会责任和时代担当。

二、习近平人民观的文化渊源

(一)对中国传统民本思想合理内核的继承

自古以来,中国的统治者和思想家都非常重视百姓的疾苦,从“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民贵君轻”到“君舟民水”“民者,万世之本也。”等思想中可以看出,古代思想家们都认为人民生活的好坏关系着国家社稷的兴衰成败,把顺应人民愿望视为国家发展的根本。因此,历代统治者为维护自身统治,确保国家长治久安,都会出台凸显民本思想的政策,善待子民,轻赋生息。明清时期,顾炎武、王夫之等人在对宋明理学的批判与继承下,提出“经世致用”,指明只有保障人民的利益,国家才能有长远发展。近现代以来,康有为的“仁者,博爱”,梁启超的“新民说”以及孙中山提出的“三民主义”思想等都无不体现着领导人对改善人民现实生活的真切愿望,彰显着深厚的民本理论。习近平的人民观,正是吸取了民本思想这一古人治国的优秀理念,奠定了其思想文化的基础。

(二)对西方人本主义思想的借鉴

古希腊时期,普罗泰戈拉就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反映了人对自身的认识和肯定。苏格拉底注重人生和社会问题,强调德性和理性。同时,德谟克利特提出“幸福论”,强调人对幸福的追求是人自然本性的需要。这些思想体现出了西方人本主义的萌芽。文艺复兴时期,哲学家把人看作“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他们认为人天生就有自由意志,要个性解放,要自由平等。启蒙运动期间,一些先进的思想家宣扬人文主义,强调人的主体性,提出争取个性解放、追求人生快乐、建立公正的社会制度等人本主义思想。伏尔泰提倡人权,宣扬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狄德罗提倡人道主义,维护民主、自由和人的权益。卢梭提出“主权在民”思想,认为国家的权力属于民众。费尔巴哈提出的人本主义哲学,把人从宗教神学的束缚和残害中解放了出来。这些思想对习近平人民观的形成、发展及丰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习近平人民观的现实依据

“人的问题”是检验一个政党、一个政权性质的试金石。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4]处在新的历史方位,世情、国情、党情、民情都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与此同时,社会的主要矛盾、亟待解决的问题也随之变化。十九大报告对“新矛盾”作出重要论述: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5]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仅对基本的物质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的社会环境、绿色健康的生態环境、多元开放的文化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更加突出的问题是发展的不平衡与不充分,这已然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最主要制约因素。

身处新时代,习近平站在国家、民族、人民的立场,肩扛历史赋予的使命担当,回应人民提出的愿望要求,身体力行地践行和充实着新时代人民观。他指出:我们的工作还存在许多不足,也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一些突出问题尚未解决,发展质量和效益还不高,创新能力不够强,实体经济水平有待提高,生态环境保护任重道远;民生领域还有不少短板,脱贫攻坚任务艰巨,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群众在就业、教育、医疗、居住、养老等方面面临不少难题。[6]要解决当前我们所面临的各种问题,习近平强调要坚持问题导向,对新时代社会建设中出现的新问题进行合理研判,有针对性、目的性地提供更多更好的解决办法。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必须使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等各个领域的发展更加均衡更加充分,而不论是缩小城乡差距、提高社会治理水平、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还是提高收入水平、建设生态文明、充实文化活动等,都必须紧紧围绕“人民”二字,从人民群众关心的事情做起,从让人民群众满意的事情做起,坚持把人民群众的小事当作自己的大事,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穿到解决不平衡不充分发展问题的全过程,这是适应新要求、引领新时代、开启新征程的必然选择,也是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日益增长的多样化需要的必然要求。

解决民生问题,同时尊重人民主体地位,都无不体现着习近平深切的人民观。他指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7]习近平始终将人民摆在至高无上的位置,把人民主體地位视为是国家建设的强大根基,不断激发人民群众创造活力,尊重人民实践创造,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将“人民主体”的思想贯穿在治国理政的全部过程中。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22.

[2] 毛泽东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31.

[3][4][5][6]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18.

[7]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28.

【作者简介】

史 文(1991—)女,陕西延安人,延安大学政治与法学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研究.

猜你喜欢

新时代习近平
习近平总书记寄语广大少年儿童
习近平的外交足迹
搁浅的“新时代”,“朴氏外交”因何三鼓而竭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
习近平总书记在清镇职教城考察
标题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