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四联四通”模式的探索与思考

2020-09-01蒙良秋

高教论坛 2020年8期
关键词:四通通识专业课程

陈 媛,蒙良秋

(广西民族大学 课程思政研究中心,广西 南宁 530006)

课程思政是当前高校教学改革创新的热频词。2016年12月,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议上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同向同行[1]。此后,各高校以推进其他课程与思政课程的同向同行为目标,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实践探索和理论研讨。从2017年至今,中国知网收录篇名含有“课程思政”一词的文献已近3000条。各高校纷纷建立课程思政研究中心、建设课程思政示范课堂。在各级各类高校教育教学项目立项中,课程思政项目亦占有一定比例。然而,关于何为课程思政、如何开展课程思政建设,在认识和理解上还是比较模糊,课程思政建设的理论研究和经验总结亟需强化。本文通过厘定课程思政的基本内涵,分享高校课程思政“四联四通”模式的基本构架和设计原则,反思高校课程思政“四联四通”模式的实践得失,以期为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一定启发。

一、课程思政内涵的“星丛式”理解

何谓课程思政?为何提出课程思政?这是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前提性问题。从中国知网上发表的代表性研究论文以及笔者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接触的相关教师观点来看,对课程思政基本内涵的理解与认识,尚处于一个比较模糊的阶段。目前主要有以下四种理解:第一种理解可以概括为“策略说”或者“途径说”,这种理解认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孤岛’困境”[2],课程思政是突破“孤岛”困境的策略或者途径,通过在专业课程、通识课程中拓展思政课程空间,将思政课程相关内容融合到专业课程、通识课程教学内容中,强化思政课教学实效性,弥合长期以来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专业课的两张皮问题。第二种理解可以概括为“理念说”,即认为课程思政是一种教育教学价值理念,认为“所谓课程思政,简而言之,就是高校的所有课程都要发挥思政政治教育作用”[3]。除思政课程之外,其他专业课程、通识课程也要承担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协同育人。第三种理解可以概括为“课程说”,即将课程思政理解为一类课程,并将之与思政课程相并列,认为“‘课程思政’是将马克思主义理论贯穿教学和研究全过程,深入挖掘各类课程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资源,从战略高度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综合素养课程、专业教育课程‘三位一体’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4]。第四种理解可以概括为“融入说”或“拓展说”,认为“‘课程思政’是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教学的各环节、各方面,以‘隐性思政’的功用,与‘显性思政’思想政治理论课一道,共同构建课程育人格局”[5]。按照这种理解,课程思政就是在专业课程、通识课程中,主要是在专业课程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以实现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的同向同行。

以上关于课程思政的理解和认识都有其合理性和实践意义,不同的理解和认识之间实际上也有内在关联,因而可以说,当前关于课程思政基本内涵的各种界说之间存在一种星丛关系。笔者以为,在这种星丛关系中,作为教育教学理念的课程思政内涵是光源点。课程思政作为教育教学新理念,首先直指长期以来形成的关于专业课程和通识课程的教学目标定位,即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政课专有功能,其他非思政课程课程的功能是传授专业知识、公共知识以及开展技能培养。这种观念根深蒂固,在本质上割裂了知识教育与价值教育、思想养成与技能培养的整体性关系。个别教师甚至持有更为偏执的观点,认为专业课程、通识课程可以做到价值中立或者以价值中立为追求。这种关于专业课程、通识课程的“价值中立”理解,不仅造成了专业课、通识课程在育人上的“功能缺失”,更为严重的是,在某种意义上、在某种条件下影响了思政课程的实效性。因为这种观点在表面上拒斥“价值教育”,但由于人的整体性存在,使得价值中立对于现实的人而言其实根本不可能。知识本身可以是价值中立的,但传授知识、运用知识的人都有价值取向、价值立场和价值准则,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选用和构建的教学话语、处理课堂事务的态度和行为、教师与学生围绕教学的讨论等,背后都不可避免地隐含着价值判断,从而使教学活动的“价值中立”成为不可能。因此,如果专业课程、通识课程教师缺乏“价值自觉”,很有可能导致在教学过程中传递消极的甚至是错误的价值观念。这些消极的价值观念、错误的价值观念,与学生在思政课上接受的价值观念以及主流价值观念发生冲突时,就会导致学生价值观上的困惑和混乱,进而怀疑、质疑思政课所传达的价值观念的正确性,极大影响思政课的育人效果,影响学生价值观的塑造。其次,课程思政作为教育教学理念是适应世界新发展的教育自觉。进入21世纪经济全球化进程加速发展,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带来许多新的挑战。在这样的背景下,人类日益成为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面对诸多全球性问题,没有哪一个国家能够独善其身,也没有哪一个国家能够独自解决,价值共识成为解决全球性问题的前提条件,没有价值共识就没有命运共同体的共同面对。因此,价值教育问题在当今世界变得更为突出,价值判断能力、价值选择能力、价值沟通能力变得更加重要。再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是要培养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关键课程必须有与其相互支撑、同向同行的课程体系支撑。同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成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社会发生了更深层次的变革,人民渴望有更好的教育,其必然引发教育创新的需要。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上海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先行区,其高等教育界率先提出课程思政理念,并在实践中探索了课程思政建设的有效机制。

二、高校课程思政“四联四通”模式的基本构架和设计原则

课程思政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相关部门、教师协同努力,需要专业课程、通识课程教师的积极参与,不断增强立德树人的自觉,在所有课程中都渗透价值观教育,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这是一个需要长期努力的过程。各高校需要结合本校的办学传统、专业结构特点建立相应的机制。广西民族大学在人文社会科学方面具有显著的传统优势,同时理工科近年发展较快,新工科如人工智能专业等也走在前列。鉴于此,广西民族大学适时成立了课程思政研究中心,以此为组织依托,统筹规划全校的课程思政建设,探索并初步构建“四联四通”课程思政模式(模型见下图)。

图 “四联四通”课程思政模式

“四联四通”课程思政模的基本构架包括四个联通:第一,部门联动,上下联通。学校成立课程思政研究中心负责课程思政建设的顶层设计,学校党委书记、校长任研究中心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其他相关部门担任成员,研究中心办公室设在马克思主义学院,由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担任办公室主任,研究中心是全校课程思政建设的“总设计师”,明确相关部门的责任,统一规划全校课程思政建设。以学校课程思政研究中心为轴心,马克思主义学院、专业学院、教务处以及其他党政部门协同联动,形成不同部门之间的协同育人机制,实现部门之间的真正联动和上下贯通。第二,课程联动,目标贯通。在教务处的统一协调下,由课程思政研究中心具体负责,学校各类课程进行梳理,有针对性地在不同的专业课程中立项建设课程思政示范课堂,促进思政课程、专业课程、通识课程、实践课程实现联动,打通各类课程同向同行协同育人机制。根据不同专业课程的性质特点,深入挖掘思政元素,把知识教育、能力教育与价值教育结合起来,发挥各类课程的思政教育功能。第三,教师联动,团队联通。专业课程教师团队与思政课程教师团队共同组建课程思政教学团队,以教学团队为依托,促进专业课程、通识课程与思政课程之间的教师联动,打造成育人共同体,使思政教师和专业教师职能互补、优势叠加,通过集中研讨、集中培训、集中备课、集中展示等方式实现各类课程任课教师的有效沟通合作。学校课程思政研究中心设立课程思政系列讲堂,促进课程思政教学团队的交流、借鉴、融合,深化对课程思政的认识。在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专业学院与马克思主义学院组织双方教师联合攻关,通过集体备课挖掘专业课程思政教育元素,共同把握课程思政切入点,建设课程思政示范课堂。第四,课堂联动,评价联通。以立德树人为核心目标,将思政教育元素贯穿通识教育课程和专业教育课程的教学大纲、课程标准、教学设计等各个方面,融入教学各个环节,具体落实到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案设计、教学评价中,根据学生成长发展规律,系统设计思政教育的递进教学路径,并固化于教学大纲中,使思政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特别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内容融入所有课堂,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将正确价值观传导给学生,使课堂教学过程成为引导学生学习知识、锤炼心志、涵养品行的过程,实现协同育人效果最大化。

“四联四通”课程思政模式建设遵循以下三个基本原则:第一,“统”的原则。首先,遵循“八个相统一”原则,即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6]原则,以此统领课程思政建设的全过程。其次,全校一盘棋,统一部署、统筹规划、统筹资源、统一标准、统一评价。第二,“联”的原则。以“联”为法,打破各部门、各学院开展课程思政建设各自为政、各行其是、条块分割的自发状况,促进专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各职能部门联动联通,整合优质资源,开展多领域、多维度的课程思政建设,有效激发课程思政建设的内生动力。同时,破除以往专业课程、通识课程、实践课程、思政课程各门课程育人目标取向的单向度局面,构建全面覆盖、类型丰富、层次递进、相互支撑的课程体系,促进四类课程互相借鉴、互相配合、同向同行,发挥协同育人的作用;破除以往思政课教师、专业课教师、通识课教师、实践课教师单兵作战的困局,将各类课程教师联合起来,共同挖掘课程蕴含的思想政治元素,共同开发打造课程思政示范课。第三,“通”的原则。学校以“通”为目的,依据价值教育规律,形成“爱知行信”协同育人新理念,贯通情感认同、理论接受、实践内化、价值形成四个环节,打破专业课程、通识课程、实践课程与思政课程在课程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的壁垒,促使各类课程在教学环节实现联动联通,建立管理机制、课程建设规范、教师交流制度,优化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教学资源,使课程思政成为一种教学常态,以推进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协同育人大格局的构建。

三、高校课程思政“四联四通”建设模式的实践反思

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四联四通”模式坚持将课程思政的最本质内涵理解为一种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其发展空间极其广大。作为一种新的教育教学理念,要转化为具体的教学模式、教学机制、教学行为,需要日积月累、久久为功的建设过程。从广西民族大学的实践探索来看,有以下三个方面的成效和启示:

第一,顶层设计与实践推进相结合,实现课程思政建设的“统”。学校根据全校课堂教学改革工作总目标,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统一部署课程思政建设,建立了课程思政研究中心。学校课程思政研究中心统筹制订了全校课程思政建设总体规划,建立了课程思政建设发展的制度,制订了试点课程、示范课程和培育课程的建设标准和评价标准,打造了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共建、共享、共惠的教学平台,协调全校各部门的联系,及时调配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所需的资源。通过课程思政研究中心,校、院两级分管思政和教学工作的条线紧密结合,学校其他职能部门整合资源,为课程思政工作的实施、研究和创新提供技术支撑,建立和形成以顶层设计为中心的“四联四通”课程思政建设机制。实践证明,高校要做好课程思政建设,必须要先做好顶层设计,以实体平台依托,统筹多方资源,建立常态化的行之有效的领导机制、管理机制、运行机制及评价机制。

第二,示范推广与全面铺开结合,实现课程思政建设的“联”。课程思政建设是一个“新事物”,各学院各专业对于如何开展课程思政尚处于探索过程中。广西民族大学“四联四通”课程思政建设,采取示范推广和全面铺开同步进行的方式。一方面选择若干课程试点,连点成线,以线拓面,点线面结合,渐次推进,建设示范课程和样板课堂;另一方面要求所有课程都要贯彻课程思政的理念,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在教学过程中切实承担起思政教育功能,在传授知识、培养技能中传递正确的价值观。通过点面的结合,推进“四联四通”课程思政模式的形成。学校课程思政研究中心发挥抓总作用,基于专业学院和具体专业长期积累的基础开展课程思政建设,优选出课程思政前期基础较好、任课教师积极性比较高的专业课进行课程思政试点。在确定试点课程后,学校组织思政课教师、专业课教师组成课程思政教学团队共同备课,梳理蕴含思政元素的知识要点,制作基础教案、讲义和课件;通过共同听课,共同评课,现场交流,共同商讨改进课堂教学的方法,提升课堂教学效果。率先成为示范课程的《微生物学》课程不仅形成了思政教学要点方案,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而且与思政课教师联合制作“科学战‘疫’”系列微课,不仅帮助学生深化了微生物专业理论知识的理解,推动了该课程的教学方式创新,而且在全校起到了示范引领作用,学校已经打造的20多个课程思政示范课堂实现了有效联通。

第三,思政课教师引领和专业课教师主动,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通”。教师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因素。课程思政的效果取决于教师的育人意识和育人能力,教师必须自觉树立牢固的育人意识。长期以来,专业课教师具有偏重传授知识与能力、忽视价值教育的倾向,而思政课教师则注重立德树人,注重价值观的培育,双方通过优势互补,互动互通,可以有效提升课程思政建设的效果。学校课程思政研究中心通过统筹协调,思政课教师在课程思政建设中发挥引领作用,专业课、通识课教师发挥主体作用,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通识课教师协同研究,开展精准滴灌教育,切合时政开发系列课程思政特色示范课堂以及系列主题课程思政微课,引领课程思政建设。2020年春季学期,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和攻坚战中,广西民族大学课程思政研究中心结合防控疫情的需要,不仅有针对性地联合专业课教师制作推出科学战“疫”系列微课,而且发挥思政课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组织思政课教师推出了四个系列共30节战“疫”微课,系列微课不仅面向全校学生在线播放和通过学校官微推送,还在“学习强国”广西学习平台、教育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网络集体备课平台”、自治区教育厅官微、易班学习平台等推送。

课程思政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先进教学理念,能够有效促进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才培养中长期存在的瓶颈问题的解决,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时而新,推动和带动教育教学的改革创新,真正实现“三全育人”目标,持续推进协同育人大格局的形成和优化。

猜你喜欢

四通通识专业课程
秦州是姜堰高新区 “四通八助”奏响企业发展最强音
基于“互联网+”的应用经济学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通识少年小课堂 无线电寻宝之旅
通识少年“种”石油
通识少年小课堂 血液之旅
通识少年·拿破仑
中美综合大学在音乐专业课程上的比较与启示
中俄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与思考
空调四通换向阀的检测与更换
康复专业课程多媒体教学新模式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