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教材中《联想·质疑》栏目的特点及应用
2020-09-01尹丹丹热娜古丽阿不都热合曼
尹丹丹,热娜古丽·阿不都热合曼
(喀什大学化学与环境科学学院,新疆喀什,844008)
依据《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于2019年出版了高中化学新版教材(简称“鲁科版教材”),最新版教材设置了《联想·质疑》《活动·探究》《交流·研讨》《迁移·应用》等学习活动栏目。[1]《联想·质疑》栏目一般出现在新章节学习之前,基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或熟悉的现象,设置密切相关的学习情境,然后再提出新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引发学生的思考。[2]虽然该栏目在每个章节都会出现,但在实际教学中极容易被忽视或淡化。所以,教师应明确《联想·质疑》栏目的意义和功能,发挥和运用该栏目的教学价值,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引发学生对化学课程学习的兴趣。本文对《联想·质疑》栏目的特点及其在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了探析,希望能为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提供参考。
一、《联想·质疑》栏目的特点
(一)位置特殊,类型多样
《联想·质疑》栏目设置在章节开始,彩色印刷栏目图标,标题字体加粗放大,吸引读者注意,且具有引出本章节科学学习方法和核心知识的双重功效,是学生知识构建的开端。《联想·质疑》栏目中的问题类型丰富多样,主要包括日常生活类、化学史实类、自然现象类、工业生产类和科学探究类。该栏目以各式各样的情境创设和问题驱动,促进教师的有意义教学和学生的有意义学习。
表1 以鲁科版必修一、必修二为例,统计《联想·质疑》栏目的类型
(二)高度概括,图文并茂
该栏目文字虽少,但凝练有度、简约精巧,同时,搭配生动的实景图片弥补文字表达的不足,抓住问题的本质,基于核心概念简单明了地概括了本节内容所涉及的重点问题。例如,必修二第2章“化学键与物质构成”一节中,《联想·质疑》栏目利用彩色图片展示了贝采里乌斯、范托夫和路易斯三位化学家对微粒间结合方式的认识,随后提出问题:同学们根据三位化学家的观点,认为氯原子是怎样结合成氯分子的,氯离子和钠离子是如何形成的,它们又是怎样结合成氯化钠的。[3]简短的几个问题将本节重难点全面覆盖,明确了学生的学习方向,在设置问题的同时可以培养学生触类旁通的能力。例如,学生可以通过氯化钠的形成过程联想二氧化碳、水、甲烷分子的形成过程,加深对化学键和物质构成过程的理解。
(三)立足学生认知水平,结合生产、生活实际
栏目的设计基于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和认知水平。例如,在必修的两本教材中,该栏目的部分问题来自对初中知识的拓展与延伸。选修教材中的部分问题情境创设基于必修教材中的知识,具有承上启下的功能,充分关注了学生的认知发展及学习进阶规律。栏目的素材大多选自生产、生活实际,从真实情境中提炼出的化学问题及知识蕴含着学科思想和价值观,为培养、提升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社会责任”核心素养奠定基础。高中化学学习节奏快且知识点繁多,学生在学习新章节前可能会因为担心学不会而感到焦虑。教师创设真实的问题情境能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减轻学生的焦虑情绪,使学生以积极的心态带着问题探索新知识。
(四)宏微结合,科学合理
栏目的设置将宏观与微观科学地结合在一起,引导学生透过化学宏观现象去探究微观本质。例如,必修一第2章“氧化还原反应”一节中,《联想·质疑》栏目先让学生回顾初中阶段学习过的铜及一些含铜化合物的化学反应,随后呈现铜及含铜化合物的一些反应现象图,之后又根据反应现象提出问题:铜元素在以上这些反应中发生了哪些变化,最后一个反应与前三个反应的特征存在哪些不同,前三个反应的实质是什么,含铜元素的物质在以上的反应中分别表现出哪些性质。《联想·质疑》栏目将反应现象图与问题结合在一起,引导学生透过宏观反应现象探究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栏目的设计能提高学生将宏观与微观结合起来的意识,为培养学生“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核心素养奠定基础。《联想·质疑》栏目的科学性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栏目的设计紧扣高中生的认知情感水平,符合高中生身心发展规律;另一方面,相对于初中化学而言,高中化学难度大大增加,内容更加复杂且知识覆盖面广、知识更加抽象[4],而《联想·质疑》栏目在内容、形式表述和设计各方面都符合高中阶段化学学科的特点。
二、《联想·质疑》栏目在教学中的应用建议
基于对鲁科版化学教材中《联想·质疑》栏目特点及价值的分析,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和教学内容,提出对该栏目在教学应用中的几点建议。
(一)利用该栏目创设导入情境
课堂导入的方式有许多种,创设合理有效的情境引导学生探索知识是成功教学的基础。教师可以利用该栏目设置问题情境,以栏目提供的素材为核心,引入本节的教学,以问题导学的方式引导学生学习。例如,必修二第1章第1节“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联想·质疑》栏目展示了三张彩色卢瑟福实验示意图,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根据初中所学想象原子的结构,再借助Flash动画或其他互联网技术再现卢瑟福实验。然后,教师再组织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交流、讨论,并引导学生基于实验现象构想出原子结构模型。最后,教师激励学生大胆质疑,提出与原子结构相关的问题。教师在引出本节核心知识时,也要重视引导学生初步了解模型、假说等方法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二)利用该栏目贯穿整体,构建框架
《联想·质疑》栏目能提示章节内容的逻辑结构,是对章节内容的概括与统领,为学习新知识提供认知框架。教师在利用该栏目时可以立足整体布局,结合教材的其他栏目,通过构建知识框架优化学生的认知结构,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和掌握。例如,必修一第3章第2节“硫的转化”的《联想·质疑》栏目以一幅火山喷发时的真实彩色图片引出了一系列问题,且这些问题与本节教学内容逻辑一致。教师可以利用这些问题将本章知识构建成知识网络,按照如下过程进行教学:认识自然界不同价态时硫元素之间的转化→通过实验探究认识硫单质→探究怎样把硫及含硫化合物转化成生活、生产中所需的物质(研究实验室里不同价态时硫元素之间的转化)→分析人们在使用硫及其化合物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酸雨及其防治)[5],通过栏目问题与教学内容相结合的形式,使知识在学生头脑中更加系统化,也充分发挥该栏目的隐性功能。
(三)利用该栏目及时复习和巩固知识
《联想·质疑》栏目虽然都出现在章节开始,但在每一节学完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再次回顾该栏目中的问题,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及时复习巩固知识。同时,学生也可以利用该栏目进行自我反思与评价。例如,在必修二第3章第1节“认识有机化合物”教学结束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顾《联想·质疑》栏目中的问题,即“经过本节的学习你能说出哪些有机化合物,它们在结构和组成上有哪些特点、人们可以利用它们的哪些性质”。章节末的《概括·整合》栏目是对整节知识的系统归纳与整理,教师在引导学生巩固复习时可以将《联想·质疑》栏目与《概括·整合》栏目结合起来,让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内容和结构都有更深入的认知,不断提升学科素养和学习能力。对于《联想·质疑》栏目中的问题,学生在新课学习之初难以完全回答正确或者存在认知误区。在章节学习之后,学生再次回答这些问题也会有不同的答案。所以,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前后对比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逐步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四)注重开发与创新
教学要基于教材,但也要超越教材。[6]虽然《联想·质疑》栏目创设了丰富的问题情境,但教师可以对原有的问题情境进行开发创新。例如,必修一第2章“电解质的电离离子反应”一节的《联想·质疑》提到了药用泡腾片,教师可以利用药用泡腾片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实验,探究药用泡腾片与电解质电离之间的关系;也可以查阅相关资料,利用药用泡腾片的相关知识点设计课后作业、考试试题等,让学生知道泡腾片也有极大的科学意义和探究价值,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科学探究精神。在新课标的引领下,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摆脱教材内容和形式的局限,同时也要不断充实自己,关注化学学科研究前沿,创造性地开发新内容。
(五)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新课标提出,教师应重视开展“素养为本”的教学,应该以发展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为主旨,充分发挥化学教学的育人功能。[7]教师可以结合《联想·质疑》栏目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启发学生对知识进行联想,继而引导学生产生疑问并主动探索,使学生逐步掌握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和方法,为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奠定基础。在利用该栏目开展教学时,教师应注意与学生的互动。不同的学生具有不同的知识经验水平,教师在与学生的互动交流中应该洞察学生已经掌握了哪些知识,在愉悦、轻松的教学氛围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热爱化学、热爱学习的情感态度。
总之,《联想·质疑》栏目是鲁科版教材栏目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编写者精心设计的内容,具有丰富的教学价值。教师应充分认识到《联想·质疑》栏目的重要意义,在教学中结合实际合理利用教材栏目,深挖栏目内涵,注重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使教学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