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BIM正向设计存在的问题和思考

2020-09-01陶桂林马文玉唐克强杜奕呈

图学学报 2020年4期
关键词:建筑模型信息

陶桂林,马文玉,唐克强,杜奕呈

BIM正向设计存在的问题和思考

陶桂林1,马文玉1,唐克强2,杜奕呈3

(1. 重庆侨恩创源建筑设计有限公司,重庆 400012;2. 成都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四川 成都 610000;3. 贵州省交通规划勘察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贵州 贵阳 550016)

BIM正向设计能够减少部分建模环节、降低劳动和信息交换成本,其优点得到业界的广泛认同。随着国内BIM技术的不断推广,现有的BIM咨询模式已不能满足快速发展的应用需求,正向设计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也遇到了很多困难。通过工程经验和文献调研总结了正向设计存在的问题,如:①缺乏与之适应的标准;②国内环境的制约;③技术链和产业链不够成熟等,并对上述问题进行了思考与分析,得出以下结论:以出图为导向的正向设计是BIM技术应用的过渡性策略,需补充相适应的标准体系、加大国内BIM软件和云平台体系的开发力度、促进设计与施工管理一体化。正向设计的推广不仅需要有力的技术支持,更需要管理模式的不断创新,为BIM技术的应用和发展提供保障。

建筑信息模型;集成项目交付;正向设计;综述;项目管理

建筑信息模型(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BIM)是在建设工程及实施全生命期内,对其物理和功能特性进行数字化表达,并依次设计、施工、运营的过程和结果的总称[1]。截止2019年3月,全国出台建筑领域BIM应用标准的省市有北京、上海、重庆、天津、深圳市及浙江、安徽、福建省,极大地推动了全国BIM技术的应用发展。根据住建部印发的《关于推进建筑信息模型应用的指导意见》要求到2020年末新立项项目勘察设计、施工、运营维护中,集成应用BIM的项目比率达到90%:以国有资金投资为主的大中型建筑;申报绿色建筑的公共建筑和绿色生态示范小区。目前国内各大建设方、设计院和施工方都在努力根据相应的国家规范、行业标准和企业标准制定满足住建部要求的实施BIM计划,以期在未来的竞争中取得优势。

可将BIM技术在国内数十年的运作情况划分为4个阶段(图1):概念化阶段、制度化阶段、应用发展阶段和深化融合阶段。概念化阶段主要以住建部印发的《关于印发2012年工程建设标准规范制订修订计划的通知》为主要标志;制度化阶段主要以2014年7月1日印发的《关于推进建筑业发展和改革的若干意见》、同年12月印发的《建筑工程信息模型应用统一标准》征询意见和2015年6月印发的《关于推进建筑信息模型应用的指导意见》为主要标志;应用发展阶段主要以《P-BIM软件功能与信息交换标准》、《建筑信息模型应用统一标准》GB51212-2016和各省市出台的相应BIM应用标准为标志;深化融合阶段以期与《中国制造2025》、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结合产生出链锁式反应,迸发更强大的生命力。我国现阶段BIM技术在建筑领域正处于应用发展阶段的初级应用时期,故存在与之适应的问题和不足。如潘佳怡和赵源煜[2]通过调查问卷形式得出了阻碍BIM推广的41项因素;纪博雅等[3]从经济学角度分析国内企业应用BIM的经济阻碍,并指出政府在解决该阻碍时应发挥主导作用,经济效益是BIM应用的主要影响因素,经济激励政策可以加强BIM参与企业的应用程度,激励效果是决定激励政策的关键。BIM正向设计正是基于我国现阶段BIM推广应用困境提出的一种解决方案[4-7]。

图1 我国BIM应用阶段的划分

1 BIM正向设计的提出

1.1 正向设计概念

BIM正向设计是以三维BIM模型为出发点和数据源,完成从方案设计到施工图设计的全过程任务[8]。与传统二维设计相比较,BIM正向设计的水平、质量和效率均有提高,专业协作更加完善,内容表达更加丰富,其优势在游乐园[6]、工业厂房[7]、公共建筑[9-11]和道路桥梁[12-14]均有体现。

如果在建筑设计中实现正向设计,可为当下的BIM应用节省部分环节、降低劳动力和信息交换成本。正向设计的意义是让设计师充分利用信息化平台表达自己的设计理念,并通过BIM参数化设计快速、高效地实现设计而非将时间浪费在绘图中[9]。正向设计执行的主要形式是实现方案优化、协同作业、设计信息参数化、计算和模型一体化、出图自动化等。

1.2 为什么要做BIM正向设计

当下,现有的BIM咨询应用模式不能满足国内对BIM应用的迫切需求,全生命周期应用也不能像美国得到迅速普及,由此,正向设计作为一种解决方案便应运而生。现阶段国内的建筑行业仍以图纸为媒介进行信息交流传递,而BIM则依赖信息模型和信息应用技术平台进行信息传递。我国虽然引进BIM技术数十年,但是并没有改变我国基本的建筑行业状况,业主、设计院和施工方的人员构成、信息传递模式和建筑行业的生产力方式均以传统方式为主。这就导致了我国短期内应用全生命周期BIM技术不能像美国那样降低生产成本,带来经济效益[15]。同时我国劳动密集型和粗放的建筑市场缺乏创新能力,导致BIM技术全周期的应用反而增加成本投入,极大地限制了其在我国的应用和推广[3]。

为此,我国对BIM技术的探索被局限在了以出图为导向的正向设计,并兼顾三维模型咨询。这也间接地促进了设计方参与BIM建设的力度,从建筑设计阶段开始推行正向设计,通过图纸和模型依次贯穿甲方和施工方,减少施工变更、提升建造质量、平衡效益分配,积极推动建筑信息化建设。正向设计可以做到一模多用,不同应用阶段均只需在一个模型上完善,从而极大地节省了人力成本。BIM的精细化设计可提前发现设计中的问题,优化设计、错漏检查、同时降低施工阶段可能存在的返工风险,最终实现提升项目整体品质、节约成本、控制工期的目标[11]。除此之外,正向设计的广泛应用将会带来业务需求、标准体系、产业联动等一系列变化,且需要建筑业内的相互协同和监督。

2 正向设计存在的问题

2.1 缺乏针对性技术规范和数据标准

国际智慧建设联盟(building_SMART International)提出BIM领域的数据基础标准主要围绕数据定义(terminology)、数据储存(storage)和数据处理(process) 3部分进行编写,其分别对应字典框架(international framework for dictionaries,IFD)、工业基础分类(industry foundation classes,IFC)、信息交付手册(information delivery manual,IDM)。截至2019年11月,国内颁布的BIM基础标准见表1。除了国家标准外,还有众多的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正在日益完善。

表1 国内颁布的BIM基础标准

许多学者认为现存的建筑行业系统、国内规范标准是推动BIM发展急需破除的障碍[15]。王艺霖[16]明确了不同阶段模型的审核要点,规范了模型审核工作流。目前的制图标准和规范大都是按照二维设计进行编撰的,是服务于传统设计的产物。从BIM角度分析,一些制图和规范表达都显得重复、多余,甚至累赘。比如,现在的审批平台仍以审核图纸为主要手段,依据的是传统设计规范标准。而BIM是通过模型审核为主导,但其出发点和依据仍然相当模糊。若完全执行BIM正向设计,设计师的出图效率将大打折扣,远不及传统设计,这也是正向设计难以推广的主要原因。我国的BIM标准体系参照现行的国际标准体系编写,但传统的制图规范标准、施工队伍整体水平和欧美国家还有很大差距。欧美国家的制图标准更有利于BIM的正向推广,这就要求我国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台一些符合自身发展阶段的应用规范和标准,能够为BIM的正向设计铺平道路。

2.2 国内环境制约

正向设计难以推广的根本原因是国内环境的制约,主要包括软件技术、建筑行业信息化、分配制度等。

马智亮[17]认为BIM在国内的发展主要受软件、标准和应用模式的制约。徐博[4]利用BIM技术对铁路工程进行正向设计研究发现基础平台专业化程度偏低,正向设计效率偏低、需根据国内设计习惯加强二次开发,提高设计效率。杨杰等[18]根据给排水结构工程的正向设计研究得出需要解决的问题是模型轻量化和结构计算一体化的建立。PRUSKOVA和KAISER[19]认为从设计师的角度出发,BIM正向设计主要障碍是缺乏合适的技术工具,其不仅需要适用的软件,还要有精准数据共享及协作。国内正向设计实践证明与之相适应的国产软件设计能力还不能满足市场需求,需要加大研发力度。国内的BIM软件商主要有广联达、鸿业科技、PKPM、盈建科和广厦科技等,而能提供正向设计的却很少。且正向设计软件思路大多以二维设计流程为模板,采用简单三维模型二维化表达模式,而不是通过寻求与BIM相适应的工程运作模式和标准化设计,最终很难取得满意的应用效果。

BIM正向设计的推进依赖建筑行业的信息化程度,因为BIM融合了计算机辅助设计(computer aided design,CAD)和现代项目管理2大专业领域知识。但我国建筑行业整体信息化水平偏低,信息化率仅为0.3%,而国际水平是我国的10倍,其是导致我国建筑业利润率一直偏低的原因。高承勇[20]认为建筑的信息化和工业化相互促进、支撑,可以有力地推动建筑设计、施工和运维技术的发展。同时马智亮[21]认为应从热点信息技术和应用模式2个方面把握建筑企业信息化发展趋势。正向设计是BIM技术系统的一部分,其所创造的成果容易形成信息孤岛,不利于充分发挥效益优势。

分配制度也是阻碍正向设计推广的重要原因之一。宋家仁等[22]通过纳什谈判和威胁谈判分析业主方和设计方的利益得出建筑工程应用BIM技术对双方收益均有所增加,且对业主方的收益更大,建议业主方在合同中添加补充设计方的收益条款。颜磊[23]通过公平关切理论建立利益分配模型解析后得出合理的利益分配有益于工程参与方整体利益最大化,且业主方应根据贡献度进行公正合理的利益分配。徐瑾等[24]以大型公建项目为例运用shapely值法建立利益分配模型,研究了新环境对各参与方应用BIM技术风险和利益分配的影响,并通过修正模型实现了项目中各参与方利益分配的公正性和合理性。BIM正向设计正在逐渐打破传统的建筑行业分配体制,因此,科学分析各方运用BIM技术参与度,重建建筑供应链利益分配格局应亟待解决。目前,我国正向设计的主体是设计院,而直接受益者是建设方和施工方,但设计院需要对计算机硬件和人才进行升级,从而增加了生产成本,却很难成为正向设计的关键受益者。这种情况直接导致了正向设计源头设计院缺乏推广的积极性,整个产业链也就很难实现良性循环。

2.3 BIM技术链和产业链不够成熟

BIM不是单一的应用软件,而是一个集成专业知识、信息平台和软件功能的高层次平台,成为实现数据交换、信息交流和部门协同的核心。正向设计作为BIM技术链条中的一个环节,与其成熟度息息相关。本文主要对BIM+PM和BIM+数字加工2项技术集成进行深入阐述,因为其对正向设计具有更大影响。

传统的项目交付模式主要有CM-at-Risk (construction manager at risk),DB(design-build),DBB (design-bid-build)等,由于存在业主方、设计方和施工方之间利益和风险分配不均衡,形成了长期的竞争对抗关系,致使建设成本较高和周期较长[25]。于是欧美等发达国家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在项目中使用集成项目交付(integrated project delivery,IPD)管理模式并取得成功,有效克服了传统管理模式高成本和长周期的缺点。随着BIM技术的快速发展,其所具有的信息化、集成化和协同性等特点为IPD管理模式推广提供了强大的支持[26]。但是相较于美国,我国基于BIM的IPD协同工作模式的应用还非常有限。2011年徐韫玺等[27]基于BIM建设项目IPD协同管理研究指出BIM、协同工作流和基于价值的群决策机制是IPD框架的重要组成部分。2014年马智亮等[28]通过分析国外22个IPD项目案例,建立了基于IPD的项目信息利用框架。2016年徐友全和孔媛媛[29]通过定量分析CNKI有关IPD的文献数据,得出BIM技术应用是IPD项目成功的关键,国内推广IPD存在的障碍主要是BIM技术、政策法规和缺少适合国情的合同文本。2017年马智亮和李松阳[30]对我国IPD模式在PPP项目管理的应用研究,提出2种可操作模式并指出其所面临的挑战。2018年高崧和李卫东[31]研究BIM发展路线和一体化项目交付时指出我国BIM的应用还处于技术层级,缺乏深层次的价值应用,建议BIM和IPD的紧密协作,助推一体化交付模式更加完善。总之,BIM+IPD在我国的应用还处于起步阶段,仍有很长的路要走。2019年美国学者NGUYEN和AKHAVIAN[32]将IPD、精益施工(lean construction)和BIM整合为一个信息框架,即ILB模式,并运用扎根理论分析了美国72个真实建筑项目,完善了整个项目管理领域的知识体系。项目交付模式越来越向深度协同、高效集成和信息同步共享的纵深发展,但我国的项目管理大部分还处于传统交付模式,极大地束缚了BIM技术的应用,正向设计更是举步维艰。

BIM技术与数字化加工集成是利用制造设备将BIM模型中的数据信息进行数字加工,主要用于预制混凝土构件、管线预制加工和钢结构加工等方面,国内主要是以装配式建筑的形式进行推广。BIM的虚拟建造为装配式建筑的施工提供了坚实基础,节约建造成本、缩短施工周期、加强安全工作环境且便于精细化管理[33-35]。但目前我国装配式建筑+BIM应用技术集成还处于初级阶段,仍面临如相关技术标准不完善、装配结构设计以传统理念为主、BIM技术和装配设计结合不紧密、软硬件配置难以满足现实需求等问题[36-37]。另外,ZHANG等[38]详细分析了阻碍香港采用装配式制造的22个因素,得出了最大的影响因子有设计变更僵化(inflexible for design change)、现场储存空间不足(lack storage space on site)、引入时间长(long lead-in time)、设计周期长(long design time)、初始成本高(high initial cost)和总成本高(high total cost)。

目前的装配式建筑和传统方式相比总成本偏高和周期偏长的原因主要是构件生产企业的产能未充分发挥,无法形成规模效应降低成本、设计和施工缺乏工业化生产的实践能力效率低下[39]。这与BIM+装配式可以降低建造成本和缩短施工周期的优点是不矛盾的,实现的前提条件是该技术集成必须是成熟和完善的。对于中国建筑行业巨大的异质市场,阻碍BIM和装配式建筑应用的原因有其独特性质,且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关联构成了复杂的网络。TAN等[40]利用层级关联模型(interpretive structural model,ISM)分析了中国BIM和装配式建筑的阻碍因素,并将其分为3个层级,同时,针对每个层级提出了相应的对策。第1层级应根据国情以学术研究、标准制定和面向国内软件开发应对;第2层级应建立适合BIM应用的生态系统,如成熟的工作流和管理机制,加强个体的技能培训;第3层级应加强BIM在装配式建筑项目中的应用物有所值。在我国乃至发达国家BIM+数字加工技术应用都面临很大的阻碍,若不能有效解决这些问题,对于正向设计的产业链延续无异于釜底抽薪。

3 正向设计发展路径思考

3.1 完善正向设计制图标准

目前我国勘察设计过程中,图纸不可或缺,只能将BIM信息数据转化为图纸形式[41],正向设计由此提出。我国与美国标准体系相似,面向软件开发和建设行业2类人员有IFC、IFD和IDM 3类标准。美国和中国在施工图绘制方面有较大差别,BIM图纸绘制更适合美国体系。我国正向出图、制图仍采用二维设计时的制图标准,如09J801《民用建筑工程建筑施工图设计深度图样》、09G103《民用建筑工程结构施工图设计深度》等,其存在重复应用和效率偏低的弱点,不利于正向设计的推广,BIM正向制图如图2所示。BIM是携带信息的三维模型,其已具备了指导施工的巨大优势,可大大减少对二维图纸的依赖。未来在施工过程中将会出现无纸化操作,可利用移动设备观察模型、提取相关信息并指导施工。二维设计信息媒介传输方式和表现形式均为图纸;BIM设计信息传输途径是电子移动设备、云平台等,表现形式多样,既可以是平面也可以是3D形式和动画模拟等。我国的BIM标准体系应考虑现阶段在过渡过程中两者混合且以传统应用为主的局面,因该阶段会持续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需要制定适合的制图标准为解决BIM正向设计扫除障碍,尽最大努力实现各个专业的完全正向设计,解除目前BIM在设计中的尴尬地位。

另外,还必须清晰地看到,BIM技术是面向整个生命周期,集设计和管理为一体的复杂的技术平台,又因BIM技术标准体系编制紧促,在BIM实施过程中会出现一些问题和困惑,从客观上要求不断地完善我国的标准体系[42-44]。

3.2 加大BIM相关软件研发力度

全球建筑软件市场规模到2021年预计达到110亿美元,年复增长率11.0%;2022年预计达到115亿美元,年复增长率19.1%。世界上BIM领先的软件企业主要有美国的Autodesk,Bentley Systems,Trimble和德国的Nemetschek等。目前中国有最大体量的建筑市场,且国内BIM软件开发企业有广联达、鲁班、鸿业科技、天正、PKPM、盈建科、北京博超时代、翻模大师、广厦结构和橄榄山等。经过对比国内外典型的BIM应用软件和成熟度(表2),发现我国的BIM软件公司多为二次开发、规模较小,缺乏核心技术,受制于人,难以形成国际竞争力。究其原因,BIM软件的发展是从汽车、航空等先进制造业起步并拓展而来,从二维和三维CAD逐步演化、技术积累,再扩张到现在的多维BIM技术。近年,我国制造业水平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为BIM软件的研究开发提供了有力保障。但是这种小而多的局面无法形成像Autodesk这样集成式的软件开发商,能够针对BIM行业的开发和研究做出突出贡献,提出新颖的解决工程问题办法、改变行业运行规则。国内软件开发商研究的重点多集中在BIM行业的某一个或几个急需的点,而对BIM宏观政策、未来“BIM+”的研究投入偏少。国内软件商与施工方、甲方相比地位差距很大,资金不足、研发人才匮乏,解决工程问题的新概念和新思路很难被提出、更难成为现实。目前技术的追赶难度依然很大,面临的挑战主要来自于技术供给侧的国产软件核心技术水平和市场需求侧建筑现代化的管理水平。对此,特提出3点建议:

图2 BIM正向设计平面图

表2 典型的BIM软件公司及产品成熟度

(注:研发:市场较少使用,研发为主;成熟:市场已广泛使用,但稳定性有待提高;稳定:占该领域市场主导地位,性能稳定)

(1) 政策上。政府应给予软件业更大的政策优惠,减免税负,增加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创造良好的竞争环境。

(2) 策略上。并购小型的、先进的BIM软件公司,加速掌握核心技术,更多地依靠自主研发创新,且加强人才培养力度。

(3) 技术上。结合国内的规范和国情开发国产的BIM软件平台,系建模、计算、管理、算量、运维等为一体。另外,应重视云计算、5G技术的集成开发,保持在新技术领域不落后与人。

3.3 推进设计和施工统一化进程

推进设计和施工一体化进程是解决BIM应用向技术链和产业链深度推广的关键因素。加强工程交付模式创新、提高工程建设质量和效率成了建筑业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因存在参与者之间利益目标不一致和应用碎片化现象,传统的交付模式(如DBB, DB, CM-at-Risk)阻碍了相互协作,增加了建设成本和项目周期。而且随着国内建筑项目越来越复杂,该缺点表现的更加突出[45]。根据2.3节国内外文献研究表明,集成的信息管理需求和BIM技术平台高度契合,可以克服传统交付模式存在的大量缺陷。根据美国建筑师协会定义,IPD模式是一种集人员、平台、架构和设施为一体,让所有参与者通过充分发挥个人才干达到优化建造、减少浪费,最大限度提高项目整体效率和价值,从而使各方获取最大收益的一种交付方式[1]。IPD和BIM应用均是将设计和虚拟模拟提前到项目建造前,各方通过虚拟建造分配责任、风险和收益,然后通力合作完成实际项目建造。

现阶段,BIM技术的应用成熟度还不能完全满足IPD的理想需求,需要进一步研究开发和IPD相适应的BIM技术应用。另外,国内建筑行业交付模式还是以传统交付为主,缺乏相应的理论框架和实践经验。在实际工程项目中应用IPD模式并不容易,需要建立一系列的支持其运行的系统技术平台,如缺乏合理的补偿模型。ELGHAISH等[46]在挣值管理和作业成本法的基础上提出结合BIM自动补偿优化风险/收益共享机制。设计和施工一体化是我国推广建筑现代化重要组成部分,技术和管理模式创新是成功的基石。

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以下建议:①加速推动设计和施工的统一化进程,全面接轨国际先进管理方式,并结合中国实际摸索一套适合自身的工程管理模式。②适应新型IPD模式,强化设计先导作用,强化设计对使用功能、性能与质量的作用,充分发挥建筑师的主导作用。③全力推行工程总包,促进设计施工深度融合,提高设计水平,注重设计优化、深化,强调总包统筹。

3.4 正向设计是过渡性策略

目前国内提出的正向设计仍然是以图纸为信息载体,这主要是因为BIM技术本身还处于初始阶段,不够成熟,各项理论和实施策略充满不确定性,技术发展和工程管理尚未成熟[3]。以图纸作为信息传递载体和BIM的设计初衷是不相符的,具有很强的时代局限性。《2019上海市建筑信息模型技术应用与发展报告》提出了需要全面落实的4项任务:①加强“1+X”模式人才培养;②建立本市BIM计价规则;③加强BIM技术应用过程监督;④推进施工图审查和竣工交付由二维向三维转变。第4项针对正向设计存在的方向性问题进行了解决,同时报告提出建立基于BIM技术的建设管理智能审批平台,健全与之相匹配的管理体制和工作流程,形成在设计阶段以“审模”为主,在施工阶段以“按模”施工、验收,在交付阶段以“竣工模型”为主的新模式的解决方案。

未来BIM正向设计将遵循BIM的本质要求,强化与之相符的信息流传递,优化传统管理理念,充分发挥信息化环境下的新技术,如5G和物联网将加速BIM推广,AI和云计算将赋能BIM升级。未来建筑信息的传播应以信息模型的方式在设计方、甲方、施工方、造价方和采购方等部门传递,并以云平台为载体协作共享管理,甚至部分工作将通过AI智能完成。在信息模型替换图纸后,目前的“正向设计”也将走向终结,符合BIM内在规律的设计模式将发挥更大优势。

4 总结与展望

BIM正向设计是探索BIM技术应用的方式之一,其有力地促进了该技术的应用推广。但从国内外的研究来看,BIM技术仍处于初始阶段,全生命周期的应用还面临诸多挑战,以图纸为导向的正向设计具有很强的时代局限性。我国正向设计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 缺乏针对性技术规范和数据标准。现阶段以出图为导向的正向设计规范标准不够完善,不能和现阶段的实际情况吻合,制约了制图效率。

(2) 国内环境因素的制约。缺乏自主开发的BIM软件平台体系,且二次开发参差不齐;建筑信息化和工业制造信息化程度偏低;现有建筑行业分配体系制约BIM正向设计。

(3) 国内BIM技术链和产业链还不完善。现有项目交付模式和正向设计不匹配,影响应用效率;装配式建筑还不成熟,制约了BIM技术的推广。

针对正向设计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解决方案,并对以图纸为导向的正向设计进行了思考。

未来工程信息传递必将以信息模型为主,以云计算为基础,通过人工智能和物联网技术赋能升级,各种管理、审核和施工验收等均通过云平台实现。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建筑信息模型应用统一标准》GB/T 51212-2016[S].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6: 1-2. National Standards of P. R. China.Unified standard for 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 GB/T 51212-2016[S]. Beijing: China Architecture & Building Press, 2016:1-2 (in Chinese).

[2] 潘佳怡, 赵源煜. 中国建筑业BIM发展的阻碍因素分析[J]. 工程管理学报, 2012, 26(1): 6-11. PAN J Y, ZHAO Y Y. Research on barriers of BIM application in China’s building industry[J]. Journal of Engineering Management, 2012, 26(1): 6-11 (in Chinese).

[3] 纪博雅, 戚振强, 金占勇. 基于外部性分析的建筑业BIM应用阻碍及对策[J]. 施工技术, 2014, 43(3): 84-87. JI B Y, QI Z Q, JIN Z Y. Obstacles and countermeasures for BIM application in building industry based on the externalities analysis[J].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2014, 43(3): 84-87 (in Chinese).

[4] 徐博. 基于BIM技术的铁路工程正向设计方法研究[J]. 铁道标准设计, 2018, 62(4): 35-40. XU B. Research on forward design method of railway engineering based on BIM technology[J]. Railway Stabdara Dwsign, 2018, 62(4): 35-40 (in Chinese).

[5] 许志坚, 陈少伟, 罗远峰, 等. 基于Revit的正向设计族库建设研究[J]. 土木建筑工程信息技术, 2018, 10(6): 102-106.XU Z J, CHEN S W, LUO Y F, et al. Research on establishing family library in Revit for the forward design[J]. Journal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 Civil Engineering and Architecture, 2018, 10(6): 102-106 (in Chinese).

[6] 高一鹏. 基于主题乐园项目的BIM正向设计技术研究[J]. 建筑技术开发, 2018, 45(14): 30-31.GAO Y P. Research on BIM forward design technology based on theme park project[J]. Architectural Design, 2018, 45(14): 30-31 (in Chinese).

[7] 张朝虎. 盛吉申电子产业园二期全专业BIM正向设计实践[J]. 工程建设与设计, 2019(10): 276-278. ZHANG C H.The Practice of full professional BIM positive design of the second phase of Shengjishen Electronic Industrial Park Project[J]. Construction & Design For Project, 2019(10): 276-278 (in Chinese).

[8] 吴文勇, 焦柯, 童慧波, 等. 基于Revit的建筑结构BIM正向设计方法及软件实现[J]. 土木建筑工程信息技术, 2018, 10(3): 39-45.WU W Y, JIAO K, TONG H B, et al. BIM forward design method and software implementation of building structure based on Revit[J]. Journal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 Civil Engineering and Architecture, 2018, 10(3): 39-45 (in Chinese).

[9] 张淇. BIM正向设计过程研究—以广州空港高层办公建筑为例[J]. 低碳世界, 2019, 9(5): 162-164.ZHANG Q. Research on BIM forward design process, Guangzhou Airport high-rise office building[J]. Low Carbon World, 2019, 9(5): 162-164 (in Chinese).

[10] 浦至, 郑昊. 超高层办公楼建筑多专业协同BIM正向设计[J]. 土木建筑工程信息技术, 2019, 11(1): 110-119.PU Z, ZHENG H. BIM-based multi-speciality collaborative forward design for super high-rise office building[J]. Journal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 Civil Engineering and Architecture, 2019, 11(1): 110-119 (in Chinese).

[11] 魏欣. BIM正向设计的应用与优势南航武汉机场南工作区综合保障楼[J]. 中华建设, 2018(8): 112-114.WEI X. BIM forward design application and research, Southern Airlines Wuhan Airport south work area comprehensive security building[J]. China Construction, 2018(8): 112-114 (in Chinese).

[12] 王文虎, 张易辰. 公路设计BIM正向设计理念探讨[J]. 工程技术研究, 2019, 4(5): 190-191.WANG W H, ZHANG Y C. Highway design BIM positive design concept[J]. Engineering Design, 2019, 4(5): 190-191 (in Chinese).

[13] 何其桧. 公路工程BIM正向设计探讨与实践[J]. 价值工程, 2019, 38(26): 231-232.HE Q H. Discussion and practice of forward design of highway engineering BIM[J]. Value Engineering, 2019, 38(26): 231-232 (in Chinese).

[14] 刘玮. 独柱型钢塔斜拉桥设计及BIM正向设计应用[J]. 工程建设与设计, 2019(15): 158-161.LIU W. Design of a single-column-shaped steel tower cable—stayed bridge and the application of BIM forward design[J]. Construction & Design For Project, 2019(15): 158-161 (in Chinese).

[15] LIU B S, WANG M, ZHANG Y T, et al. Review and prospect of BIM policy in China[M]. Bristol: IOP Publishing LTD, 2017: 245.

[16] 王艺霖. BIM正向设计模型审核工作的研究[J]. 山东工业技术, 2019(12): 113-114.WANG Y L. Research on BIM forward design model review[J]. Shandong Industrial Technology, 2019(12): 113-114 (in Chinese).

[17] 马智亮. BIM技术及其在我国的应用问题和对策[J]. 中国建设信息, 2010(4): 12-15.MA Z L. BIM technology and its application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in China[J]. Information of China Construction, 2010(4): 12-15 (in Chinese).

[18] 杨杰, 杨海涛, 罗晨皓, 等. 基于BIM的给排水工程结构正向设计研究[J]. 中国市政工程, 2018(4): 71-74, 111-112.YANG J, YANG H T, LUO C H, et al. Study on the forward design of water supply & drainage engineering structure based on BIM[J]. China Municipal Engineering, 2018(4): 71-74, 111-112. (in Chinese).

[19] PRUSKOVA K, KAISER J. Implementation of BIM technology into the design process using the scheme of BIM execution plan[J]. IOP Conference Series: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2019: 471: 022019.

[20] 高承勇. 以信息化推进建筑工业化进程[J]. 中国勘察设计, 2014(9): 40-43.GAO C Y. Promote the process of construction industrialization with informatization[J]. China Inestigation & Design, 2014(9): 40-43 (in Chinese).

[21] 马智亮. 全球建筑业企业信息化发展趋势[J]. 施工企业管理, 2015(4): 97-98.MA Z L.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informatization of global construction enterprises[J]. Construction Enterprise Management, 2015(4): 97-98(in Chinese).

[22] 宋家仁, 申玲, 李云飞. BIM应用中业主与设计方利益分配博弈分析[J]. 价值工程, 2017, 36(6): 42-44.SONG J R, SHEN L, LI Y F. The game theory analysis between owner and the design company on the benefit distribution of BIM application[J]. Value Engineering, 2017, 36(6): 42-44 (in Chinese).

[23] 颜磊. BIM项目业主与设计方公平关切利益分配研究[J]. 水利技术监督, 2019, 27(4): 155-158.YAN L. Research on fair concern distribution between owners and designers of BIM projects[J]. Technical Supervision in Water Resources. 2019, 27(4): 155-158 (in Chinese).

[24] 徐瑾, 陈相勇, 钟炜. 基于Shapely修正的BIM项目利益分配模型研究[J]. 价值工程, 2017, 36(26): 58-61.XU J, CHEN X Y, ZHONG W. Research on BIM project profit distribution model based on shapely amendment[J]. Value Engineering, 2017, 36(26): 58-61 (in Chinese).

[25] AIA National, AIA California Council. Integrated project delivery guide 2007[EB/OL]. [2019-12-13]. https://help.aiacontracts.org/public/wp-content/uploads/2020/03/IPD_Guide.pdf.

[26] 黄聪聪, 姚传勤. 基于BIM和IPD协同管理模式的浅析[J]. 四川建筑, 2017, 37(6): 230-232.HUANG C C, YAO C Q. Analysis of the cooperative management mode based on BIM and IPD[J]. Sichuan Architectural, 2017, 37(6): 230-232 (in Chinese).

[27] 徐韫玺, 王要武, 姚兵. 基于BIM的建设项目IPD协同管理研究[J]. 土木工程学报, 2011, 44(12): 138-143.XU Y X, WANG Y W, YAO B. Study on the construction project IPD collaborative management based on 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J]. China Civil Engineering Journal, 2011, 44(12): 138-143 (in Chinese).

[28] 马智亮, 张东东, 马健坤. 基于BIM的IPD协同工作模型与信息利用框架[J]. 同济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14, 42(9): 1325-1332.MA Z L, ZHANG D D, MA J K. BIM-based collaborative work model and information utilization framework for IPD projects[J]. Journal of Tongji University: Natural Science, 2014, 42(9): 1325-1332 (in Chinese).

[29] 徐友全, 孔媛媛. IPD模式的国内研究现状及展望[J]. 工程管理学报, 2016, 30(5): 12-17.XU Y Q, KONG Y Y. The research status and forecast of IPD in China[J]. Journal of Engineering Management, 2016, 30(5): 12-17 (in Chinese).

[30] 马智亮, 李松阳. IPD模式在我国PPP项目管理中应用的机遇和挑战[J]. 工程管理学报, 2017, 31(5): 96-100.MA Z L, LI S Y.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for IPD in PPP project management in China[J]. Journal of Engineering Management, 2017, 31(5): 96-100 (in Chinese).

[31] 高崧, 李卫东. 建筑信息模型的发展路线及一体化项目交付[J]. 工业建筑, 2018, 48(2): 8-15.GAO S, LI W D. BIM development route and integrated project delivery[J]. Industrial Construction, 2018, 48(2): 8-15 (in Chinese).

[32] NGUYEN P, AKHAVIAN R. Synergistic effect of integrated project delivery, lean construction, and 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 on project performance measures: a quantitative and qualitative analysis[J]. Advances in Civil Engineering, 2019, 2019: 1-9.

[33] 冯晓科. BIM技术在装配式建筑施工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 建筑结构, 2018, 48(S1): 663-668.FENG X K. Application of BIM technology in assembly building construction management[J]. Building Structure, 2018, 48(S1): 663-668 (in Chinese).

[34] 田东, 李新伟, 马涛. 基于BIM的装配式混凝土建筑构件系统设计分析与研究[J]. 建筑结构, 2016, 46(17): 58-62.TIAN D, LI X W, MA T. Research on design and analysis of prefabricated concrete building component system based on BIM[J]. Building Structure, 2016, 46(17): 58-62 (in Chinese).

[35] ZHANG J Y, LONG Y T, LV S Q, et al. BIM-enabled modular and industrialized construction in China[J]. Procedia Engineering, 2016, 145: 1456-1461.

[36] 林树枝, 施有志. 基于BIM技术的装配式建筑智慧建造[J]. 建筑结构, 2018, 48(23): 118-122.LIN S Z, SHI Y Z. Intelligent construction of prefabricated building based on BIM technology[J]. Building Structure, 2018, 48(23): 118-122 (in Chinese).

[37] 薛茹, 王新渊, 史科. 基于建筑信息建模技术的装配式建筑施工问题及对策分析[J]. 工业建筑, 2018, 48(11): 207-210.XUE R, WANG X Y, SHI K. Construction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 analysis of prefabricated building based on BIM[J]. Industrial Construction, 2018, 48(11): 207-211 (in Chinese).

[38] ZHAGN W, LEE M W, JAILLON L, et al. The hindrance to using prefabrication in Hong Kong’s building industry[J].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 2018, 204: 70-81.

[39] 张健, 陶丰烨, 苏涛永. 基于BIM技术的装配式建筑集成体系研究[J]. 建筑科学, 2018, 34(1): 97-102, 129.ZHANG J, TAO F Y, SU T Y. Research on BIM-based prefabricated building system[J]. Building Science, 2018, 34(1): 97-102, 129 (in Chinese).

[40] TAN T, CHEN K, XUE F, et al. Barriers to 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 (BIM) implementation in China’s prefabricated construction: an interpretive structural modeling (ISM) approach[J].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 2019, 219: 949-959.

[41] 孙同谦, 徐峥. BIM标准对市政给排水专业的指导[J]. 中国给水排水, 2016, 32(4): 28-31.SUN T Q, XU Z. Guidance of BIM standard for municipal water supply and drainage professional[J]. China Water & Wastewater, 2016, 32(4): 28-31 (in Chinese).

[42] 高崧, 李卫东. 建筑信息模型标准在我国的发展现状及思考[J]. 工业建筑, 2018, 48(2): 1-7.GAO S, LI W D. Some thoughts on the state-of-the-art of BIM standards in China[J]. Industrial Construction, 2018, 48(2): 1-7 (in Chinese).

[43] 周洪波, 施平望, 邓雪原. 基于IFC标准的BIM构件库研究[J]. 图学学报, 2017, 38(4): 589-595.ZHOU H B, SHI P W, DENG X Y. Research on BIM component library based on IFC standard[J]. Journal of Graphics, 2017, 38(4): 589-595 (in Chinese).

[44] 王茹, 宋楠楠, 蔺向明, 等. 基于中国建筑信息建模标准框架的建筑信息建模构件标准化研究[J]. 工业建筑, 2016, 46(3): 179-184.WANG R, SONG N N, LIN X M, et al. Research on BIM component standardization based on cbims frame[J]. Industrial Construction, 2016, 46(3): 179-184 (in Chinese).

[45] MA Z, ZHANG D, LI J. A dedicated collaboration platform for integrated project delivery[J]. Automation in Construction, 2018, 86: 199-209.

[46] ELGHAISH F, ABRISHAMI S, HOSSEINI M R, et al. Integrated project delivery with BIM: an automated EVM-based approach[EB/OL].[2019-12-23]. https:// 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abs/pii/S0926580519312142.

Problems with and reflections on BIM forward design

TAO Gui-lin1, MA Wen-yu1, TANG Ke-qiang2, DU Yi-cheng3

(1. Chongqing Join Creation International Architectural Design Co. Ltd, Chongqing 400012, China; 2. Chengdu Architectural Design & Research Institute, Chengdu Sichuan 610000, China; 3. Guizhou Transportion Planning Survey & Design Academe Co.Ltd, Guiyang Guizhou 550016, China)

The BIM forward design has become widely recognized due to its advantages of simplifying the modelling process and reducing costs of labor and information exchange. As the BIM technology has been increasingly popularized in the architecture industry in China for many years, the current BIM consulting model cannot satisfy the highly demanding application. Many challenges still remain when the BIM forward design was applied in the practical projects. This study performed a critical survey based on the practical experience from many projects and the literature investigation, so as to summarize the existing questions as follows: ① the lack of adaptive standards; ② domestic constraints; ③ underdeveloped related technical and industrial chains.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mentioned questions, several conclusions can be drawn such as: The drawing-oriented application is a transitional strategy. The effective solutions for developing the BIM forward design should be based on the adaptive standard. The domestic BIM software and cloud platforms should be developed, and the integration of design and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should be reinforced. Not only is the strong support of technical required, but the innovation of management mode is needed to guarantee the applic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BIM.

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 integrated project delivery; forward design; review; project management

TU 17

10.11996/JG.j.2095-302X.2020040614

A

2095-302X(2020)04-0614-10

2020-02-14;

2020-04-13

13 April,2020

14 February,2020;

陶桂林(1986-),男,河南商丘人,中级工程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BIM正向设计及其现实应用,建筑领域衍生式设计等。E-mail:taoguilin2940@126.com

TAO Gui-lin (1986-), male, intermediate engineer, master. His main research interests cover BIM forward design and its practical application,generative design of architecture.E-mail:taoguilin2940@126.com

猜你喜欢

建筑模型信息
适用于BDS-3 PPP的随机模型
《北方建筑》征稿简则
重要模型『一线三等角』
关于建筑的非专业遐思
建筑的“芯”
模型小览(二)
订阅信息
离散型随机变量分布列的两法则和三模型
独特而伟大的建筑
展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