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CQI在儿科门诊静脉输液质量管理中的应用效果

2020-09-01

实用临床护理学杂志(电子版) 2020年35期
关键词:输液儿科家属

梁 盼

(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族医院,广西 南宁 530001)

临床上因儿童患者治疗依从性差,服药困难,输液是比常用的一种给药方法,虽疗效确切,但护理难度大。分析院内近年来发生的护理不良事件,也时有发生与静脉输液相关的不良事件。因此,加强静脉输液安全质量管理,做好预防控制工作能有效减少和降低医疗事故的发生。持续性质量改进管理(ContinuousQuality Im-provement,CQI)是一种质量管理方式,在原有常规护理方式质量基础上,不断改进与完善,提高治疗效果[1],减少不良反应。自2018年1月起,我院儿门输液室将CQI应用于静脉输液质量管理中,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儿门输液室2017年7月~2018年6月进行静脉输液治疗的1800例患儿为研究对象,按时间顺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900例,两组患儿在性别、年龄、病情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输液护理管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管理基础上加行持续质量改进措施,具体内容如下。

1.2.1 成立质控管理小组

护士长任组长进行统一管理,4名经验丰富的护师为组员,负责收集输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反馈家属意见,针对问题提出建设性改进建议。

1.2.2 对小儿输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1)环境因素:嘈杂环境易影响护士注意力,不适宜的温度影响血管收缩性。(2)家属因素:家属担心、焦虑、知识缺乏、错误认知和不配合态度会影响静脉穿刺成功率及输液过程顺利。(3)患儿因素:好动,不配合。(4)护理人员因素:操作技术不熟练,缺乏沟通技巧,巡视观察不到位。

1.3 改进措施

1.3.1 环境问题

各区域标识清晰,流程图简单明了,专职护士进行接单、指引及解释工作,保持输液室工作有序、环境安静、温度适宜。

1.3.2 家属因素

掌握与家属的沟通技巧,做好家属沟通解释工作,宣教到位,缓解家属紧张、焦虑的心理,理解与配合穿刺工作。

1.3.3 患儿因素

婴幼儿给予抚摸,玩玩具等建立信任感,年长患儿用安慰和赞赏的语言,播放动画片转移注意力,消除其紧张情绪,对积极配合治疗的患儿给予一定的物质或精神奖励,拉近与患儿之间的关系,提高其治疗依从性。

1.3.4 护理人员因素

①加强全科护士输液理论知识培训:包括输液治疗实践标准解读、静脉输液技术与流程、穿刺技巧、健康宣教等内容。通过实际观摩及“一对一”的指导,不断提高低年资护士穿刺技术及沟通技巧。②密切衔接输液各环节(配药、接药、输液),认真执行查对制度及患者身份识别制度。③采取负压法、轻挑法等穿刺新技术提高静脉穿刺成功率。④准确选择血管,脱水、四肢冰冷的患儿可先喝温开水、口服补液盐,进行保暖,热敷、按摩等使患儿血管扩张暴露以便于操作。⑤根据患儿的情况选用适当的输液辅助工具加强固定,防止因患儿哭闹、躁动引起针头移位、脱出,有效减少输液外渗。⑥护士规范巡视,做到三看:往上看液体是否输完,及时换药抜针,平视滴速是否符合,俯视穿刺局部有无渗漏、患儿面色、精神有无异常。及时发现及处理输液问题,提高家属对输液的护理满意度。⑦护士长及质控员定期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反馈并要求限时整改。

1.3.5 分析反馈

总结儿科门诊小儿静脉输液过程中的问题,分析原因,提出针对性改进措施进行持续护理管理质量。

1.4 效果评价指标及方法

(1)比较两组患儿静脉输液一次穿刺成功率。

(2)比较两组输液过程中输液不良事件发生率。输液不良事件指:输液环境不安全、药液配置不准确、查对不到位、输液外渗、针头滑脱、滴速不符,急重患儿预见性护理措施落实不到位等。

(3)比较两组患儿家属护理满意度。使用本院门急诊输液病人满意度调查表进行调查,包括输液环境、护士操作技术水平、服务态度、输液巡视及时性、健康宣教、处理问题及时性等10个项目,分:非常满意、满意、不满意三个内容。每月随机发放20份问卷,家属填写后及时回收统计。满意率=(非常满意人数+满意人数)/总参评人数。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分析,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患儿穿刺成功率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患儿静脉输液一次穿刺成功率比较[n(%)]

2.2 两组输液过程中输液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见表2)

3 讨 论

(1)输液治疗是治疗儿科疾病常用的一种方法,其科学性及安全性直接影响护理质量及患者满意度。儿童输液室病患多,环境嘈杂,工作繁忙紧张,使护理安全及患者安全存在一定的隐患。“以患者为中心”是持续性质量改进管理模式基本要素[2],在儿科门诊静脉输液护理中应用持续质量改进方法,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不断的进行改进,对护理质量的提高有重要的积极意义。

2.3 两组患儿家属护理满意度比较(见表3)(n=6*20*10=1200)

表3 两组患儿家属护理满意度比较(n,%)

(2)儿科输液室工作繁忙,机械重复的操作导致护士“查对疲劳”,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态度不认真,查对流于形式,省略部分查对流程等现象。将持续性质量改进管理模式运用到儿门静脉输液工作中,通过查找问题,定时召开缺陷分享会,以科室或其他医院发生的不良事件案例,人人参与原因分析和改进措施讨论,通过经常性的教育使护士时刻绷紧输液安全这根弦。

(3)持续性质量改进管理模式在原来护理之上对结果进行不断的改进,能够有效的提升护理者的专业技能,改善护理质量,将护理工作的总效率提升[3]。高水平的临床护理和高效沟通也更易获得患儿家属的认可。本次研究中,观察组的患者满意度有显著提升,证实了在儿科门诊静脉输液护理中开展持续质量改进的必要性。

综上所述,应用持续性质量改进管理模式对儿科门诊静脉输液治疗过程进行管理,促进护理人员理论知识与操作技术的提高,加强输液环境管理及护患沟通,规范输液巡视,提高护士的主动服务意识,有效处理输液中出现的问题,降低输液过程中的缺陷率,提高输液质量,提高患者对输液期间护理的满意度。

猜你喜欢

输液儿科家属
我国儿科急诊医学发展的现状与对策
南平市妇联关爱援鄂医护人员家属
SSE教学模式在普通本科-儿科专业后期临床教学中的应用
输液时短细管中为什么没有药液流出
安徽推出儿科分级诊疗规范
我国将恢复儿科本科招生8所院校今年7月招生
颈枕输液袋
注射用曲札芪苷与常用输液配伍稳定性研究
朝韩红十字会商讨离散家属团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