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术期护理指导对人工关节置换术后患者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的临床应用效果
2020-09-01于雯,米巍*
于 雯,米 巍*
(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江苏 扬州 225001)
作为目前有效治疗髋关节损坏性疾病的手术方式,人工关节置换术(Artificial joint replacement)可矫正关节畸形、改善关节功能,并消除疼痛[1]。这类患者多为老年人,且身体功能较低,术后患者易发发生并发症,对患者的生活及生产会造成影响。本文研究的是围术期护理指导对人工关节置换术后患者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的效果,以我院接诊收治的100例行人工关节置换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我院2019年1月~2020年1月接诊收治的100例行人工关节置换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电脑随机分组,对照组患者为50例,其中,男26例,女24例,年龄65~80岁,平均(70.18±3.72)岁,受伤到手术时间25~160 h,平均(75.85±10.30)h;观察组患者为50例,其中,男25例,女25例,年龄65~79岁,平均(76.23±3.67)岁,受伤到手术时间24~159 h,平均(75.85±10.30)h。对照组与研究者患者的临床信息经过统计学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文研究经过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同意,患者及家属均知晓此次研究,且自愿加入,研究具备合法性与合理性。
1.2 研究方式
1.2.1 对照组
组内患者实施常规护理,并开展健康知识教育。
1.2.2 观察组
实施围术期护理指导,包括:(1)术前康复训练,指导患者合理使用助行器,术后进行肢体功能锻炼,加强患者肌力训练,降低术后血栓及肌肉萎缩发生率;(2)手术当天,待患者意识清醒、且身体状况稳定后,指导患者排痰、咳嗽,为避免假体脱落,可协助患者更换体位,并注重肌肉收缩训练,冷敷手术伤口;(3)术后1~4 d实施功能训练,在保障患者安全的基础上,逐步增加训练难度;4.7 d后延长半卧床时间,并为离床做好准备,护理人员协助开展功能锻炼,患侧退着地后借助助行器站立;5.2周后在护理人员的陪同下,协助助行器开展上下楼训练,嘱咐患者日常生活中注意患肢。
1.3 评价指标
对比两组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状况及临床疗效。
疗效评定:若评分≥85 分,即为优;评分>75 分,且<85分,即为良;若评分>65分,且≤75分,即一般;若评分≤65 分,即为差。总例数×100.00%=优良率。
髋关节功能恢复状况:患者术后6月,评定其疗效,实施X线复查,结合既定的Harris评分评价,包括:疼痛(44分)、功能(5分)、行走(33分)、关节活动度(18分),共计100分,分值与髋关节功能好坏成正比。
1.4 统计学方法
本文研究数据统一使用SPSS 23.0软件处理,卡方检验计数资料[n(%)],t检验计量资料[n(±s)],组间对比以P<0.05为标准,探讨组间数据是否存在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对比两组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状况
观察组使用助行器的天数低于对照组,Harris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对比两组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状况(±s)
表1 对比两组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状况(±s)
组别 用助行器(d) Harris评分(分)观察组 5.5±5.9 88.7±5.4对照组 29.6±8.9 87.5±6.9 t 31.6995 14.7317 P 0.0000 0.0115
2.2 两组临床疗效对比
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94.0%,对照组治疗有效率为8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临床疗效对比[n(%)]
3 讨 论
文献报道表明,髋关节患者人数不断增加,这也是目前的一大公共卫生问题,引发了医学界的关注[2]。该病目前选择的是人工关节置换术手术方案,但由于手术复杂,且患者多为老年人,身体功能减退,疗效并不显著。大量实践表明,实施人工关节置换术患者术后临床治疗期间,配备围手术期护理指导措施,可加速患者关节功能恢复,提升患者生活质量。
本组研究表明,通过对患者实施围手术期护理指导,观察组使用助行器的天数低于对照组,Harris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94.0%,对照组治疗有效率为8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见,该指导的实施就这类患者效果显著,可促使患者尽早恢复行走功能。这与权威文献学者研究结论一致,表明这类指导的应用效果显著。
综上所述,围手术期护理指导就人工关节置换术患者而言,可加速术后功能的恢复,提升疗效,缩短助行器使用时间,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