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的新机遇
——人工智能
2020-09-01冯东琴
冯东琴|文
本文梳理了近年来关于人工智能方面的相关国家政策,结合人工智能在助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应用情况进行了分析,展望了人工智能产业在后疫情时代下的发展趋势。
2020年伊始,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成为广泛关注的焦点,全国紧急开展防疫工作。在这场疫情攻坚战中,除了日日夜夜辛苦奋战的医护人员外,人工智能技术也起到了不可小觑的作用,成为抗疫战线上特别的“逆行者”。本文梳理了近年来关于人工智能方面的相关国家政策,结合人工智能在助力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应用情况进行了分析,展望了人工智能产业在后疫情时代下的发展趋势。
人工智能概述
1.人工智能定义
人工智能是利用机器学习和数据方法赋予机器模拟、延伸和拓展人的智能的能力,本质上是对人类思维过程的模拟。AI 概念最早始于1956年的达特茅斯会议,受限于算法和算力的不成熟,未能实现大规模的应用和推广。近年来,在大数据、算法和计算机能力三大要求的共同驱动下,人工智能进入高速发展阶段。
2.人工智能产业分类
当前,人工智能整个产业可以分为基础层、技术层和应用层三部分。基础层,是人工智能的基础,包括人工智能适配的传感器和计算芯片等;技术层,是人工智能的核心,主要包括计算机视觉、图像识别、文字识别、语音识别等;应用层,是人工智能服务方面,主要聚焦在医疗、机器人、智能驾驶、智能家居、智能安防、智能教育等各个垂直行业的创新应用。
人工智能政策
人工智能自2016年起进入国家战略地位,相关政策进入爆发期,从2017年的“加快人工智能等技术研发和转化”,到2018年的“加强新一代人工智能应用”,到2019年的“深化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研发应用”这一系列关键词的出现,人工智能已相继在2017、2018、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中三次被提及,特别是2019年,相继出台了《关于促进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指导意见》《新一代人工智能治理原则——发展负责任的人工智能》《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实验区建设工作指引》《加快培育共享制造新模式新业态 促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关于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文件,可以看出我国人工智能产业从初步发展步入了快速发展的阶段。尤其今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鼓励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数字技术,在疫情监测分析、病毒溯源、防控就职、资源调配等方面更好发挥支撑作用。人工智能在特殊时期走向前沿一线,在实战中发挥了巨大作用,说明人工智能产业已经日趋成熟,和实体经济的融合持续深入,正在呈现蓬勃发展的良好势头,人工智能产业将迎来难得的发展新机遇。
人工智能应用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人工智能在抗击疫情中大显身手,发挥了独特作用,无论从疫情监控、医疗救治还是复工复产方面,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随着大量人工智能技术投入到实际应用,给各行各业都做了赋能,催生了新的应用场景。
1.疫情监控方面
自动体温监测。人口大量流动为疫情的防控带来巨大的挑战。面对密集的人流,高铁站、机场等交通枢纽采用传统的手持式额温枪显然难以满足筛查要求。人工智能图像识别技术结合红外热成像技术,可以在一定面积范围内对人流区域多人额头温度进行快速筛选及预警,提升在人流聚集处的筛选效率,百度、商汤等公司推出的自动体温监测产品已在公共场所大量使用。
疫情追踪。疫情的传播扩散与人员的流动息息相关,但是在中国14 亿人口的基数下,普通的统计方法在复杂多变的人员流动情况下几乎完全失效。人工智能可以利用其强大的数据挖掘技术,通过旅客的手机漫游信息、航空数据、地图数据、行程信息等进行快速筛查分析,帮助工作人员掌握人口流动信息,比如百度、搜狗、360 等企业推出的疫情地图、疫情跟踪、同乘查询等信息服务系统,极大方便有关部门、用户自查疫情风险,搜集高风险人员信息,及时做好防范应对工作。
2.医疗救治方面
AI 影像分析。在新冠肺炎疫情下,AI 医疗企业通过构建医疗影像诊断系统CT+AI 的模式,减少错诊漏诊并协助基层医疗机构辨别感染者,为快速隔离、诊断、治疗争取时间,做好疫情网格化管控的辅助工作。
病毒基因检测。在严峻的疫情形势下,快速精确的诊断对疫情防控尤为重要。在此次疫情防控中,浙江省疾控中心上线的自动化全基因组检测分析平台就是一种全新的尝试,该平台采用一项全基因组检测技术,对疑似病例的病毒样本进行全基因组序列分析比对,能够有效防止病毒变异产生的漏检,大幅提高疑似病例的确诊速度和准确率。它利用阿里达摩院研发的AI 算法,可将原来数小时的疑似病例基因分析缩短至半小时,大幅缩短确诊时间,并能精准检测出病毒的变异情况。
药物研发。本次疫情中,利用人工智能辅助的虚拟药物筛选系统,能够以2019-nCoV 冠状病毒主蛋白酶的高分辨率晶体结构对收录已上市药物进行计算筛选,获得打分较优的潜在有效药物,为药物研发提供技术支撑作用。
智能问诊。在疫情关键时期,AI远程在线问诊通过人工智能系统与用户多轮问答的方式了解患者的病情,进而对患者进行分析并给出建议。
医疗机器人服务。在新型肺炎病患救治过程中,利用机器人完成送药、送餐、消毒等工作,减少医患感染风险。
3.复工复产方面
在线教育。针对疫情对学校不能正常开学造成的影响,各个学校纷纷利用人工智能、互联网、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妥善做好教学安排,保证全国学生“停课不停学”需求,例如阿里巴巴的钉钉app,通过灵活的在线功能,帮助数千学校开展在线教育,推动人工智能技术为教育赋能。
远程办公。疫情期间,远程办公成为特殊时期下的新常态。越来越多企业开始尝试使用企业微信等软件开展远程办公,这些软件不仅具备OA 应用、文档在线协作、视频会议等功能,同时结合疫情防控、企业复工等需求,增加了健康日报等功能,为企业复工复产提供了有力支撑。
健康码。健康码为国内复工主要疫情监管手段,通过GPS、出行记录等多维数据实现轨迹拟合,旨在让复工复产更加精准、科学、有序。
人工智能在后疫情时代下的发展趋势
这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危机,让很多产业面临巨大困难,但是危机是大考,更是自我锤炼、谋求更大发展的时机。回望我国2003年“非典”和2008年金融危机两段危机下的商业发展史,会发现有一批优秀的企业果断抓住了危机中的“势”和关键质变要素,从而穿越危机、逆风前行。新冠肺炎疫情危机给经济造成的短期震荡是显著的,但是也带来了智能化新需求,社会各领域已经充分认识到人工智能正在与各行各业快速融合,助力传统行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为人工智能发展和应用奠定了良好的氛围。这次危机没有成为人工智能产业的绊脚石,反而成为其发展的加速器。可以说,疫情过后的经济复苏将由迅速发展的人工智能所驱动,也将作为更加适宜的大环境,加速人工智能的应用进一步发展。一是打开人工智能深度赋能各个行业的新局面,人工智能已经开始进入落地应用的新时期,助力传统行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二是加快推动人工智能技术突破,未来将努力实现从专用人工智能向通用人工智能的跨越发展;三是加快推进人工智能标准化体系建设,以标准化支撑相关政策的制定,规范和拓展人工智能的应用领域,优化行业市场环境,促进人工智能产业稳定良好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