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文体学视角下浅析《致橡树》及其英译本
2020-08-31王磬苗
【摘要】《致橡树》是诗人舒婷创作的一首现代诗,因其语言优美动人、主题多样、内涵丰富而成为现代诗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其英译本也广为传颂。近年来,文体学已成为一个热门研究领域。本文首先以普通文体学的视角简單分析《致橡树》的原文,意在探究《致橡树》从哪些方面对读者的理解产生了影响,如词汇、修辞、句子等方面。其次,以Johanna Yueh的英文译本为例,运用普通文体学和英语语言学的理论知识,用英译本与原文进行对比,从词汇和修辞的角度详细分析其英译本是否能够产生同样的效果,意在提升读者阅读《致橡树》的体验并加深读者的理解,同时帮助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增强文体意识、提高翻译质量。
【关键词】《致橡树》;文体学;翻译;分析
【作者简介】王磬苗(1999.02.03-),女,西安外国语大学,英语专业,本科在读,研究方向:英语语言学。
文体学在国内是一门新兴学科,运用普通文体学理论对诗歌开展研究的少之又少,对《致橡树》的普通文体学研究就自不必说了。《致橡树》是当代诗人舒婷的代表作之一,这首诗因其优美动人的语言和独特的写作手法而为人所称道。尽管对《致橡树》的解读与研究十分丰富,但极少有学者从文体学角度将其英译本与原文进行对比研究。
一、研究方法
本文采取的研究方法是对《致橡树》及其英译本开展文本对比分析。浅析原文时采用了中文文体学理论。在进行对比分析时,主要以词汇和修辞作为切入点,以普通文体学和英语语言学理论为依托,探索外籍专家Johanna Yueh的译本是否很好地再现了原文的文体学特征。
二、《致橡树》的文体学特点
刘国学指出,《致橡树》具有强烈的浪漫主义特色,措辞简单,语言生动形象,上下文衔接生动流畅,句法结构简单明了,采用的修辞手法多样,主题突出,语气庄重深情,口吻亲切平和。
首先,从词汇角度看,作者运用的词语相对来说较为简单、好理解而又富深意,如“攀援”“慰藉”等名词和“衬托”“相握”“相触”等动词,这些词汇的使用从侧面体现了象征主义手法,全诗对于爱情的探讨表明了诗中主人公的态度是先进坚贞的。
其次,从句子结构角度来看,如董军所说,这首诗中的句子长短错落有致,句子类型以单句和一重复句为主,如“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和“我如果爱你/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类似简单的句子结构增强了这首诗的韵律感,也使得重点更为突出,大大提升了读者的阅读体验。
再次,从修辞手法的角度来看,作者在这首诗中很好地结合了拟人、比喻和对偶等修辞手法,为读者描绘出一幅关于爱情的、富有生机的美丽画面。而从主题和风格的角度来看,这首诗富有浪漫主义的艺术感,先以主人公“我”的内心感受为切入点,再将主人公内心的感受投射在外部世界,又回归到内心感受。作者以第一人称的直接叙述将主人公“我”的想法娓娓道来,这样拉近了与读者之间的距离,给了读者亲切感。
译者对原文文体特征的把握会直接影响其对原文的翻译,所以译者必须要把握住原文的文体特征以后才能准确地开展翻译实践,力求在译文中再现原文的文体特征。
三、《致橡树》的译文与原文的对比分析
1. 词汇层面。原文中的动词十分生动传神,形容词也用得非常形象贴切,意象也多种多样,但是在被翻译成英语以后,词汇的选择在一定程度上减弱了这种特点。
(1)我如果爱你——
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
译:If I love you ——
I will never be a clinging trumpet creeper
“攀援”这一形容词刻画了凌霄花爱慕虚荣的形象,在这一语境下,这个词的使用表达了作者对于凌霄花这种依靠自己伴侣获得好处的行为是持贬低态度是的。在英文译本中,这个词被翻译成了clinging。Clinging虽然很好地描述了凌霄花盘绕在其他树上的形态,营造出了很强的画面感,但是它表达不出作者本来的贬低态度,这一处翻译就削减了原文形容词使用上的灵动感。
(2)也不止像泉源
常年送来清凉的慰藉
译:Or be a spring
Bringing cool solace all year long
泉源之于橡树的作用,就是经常为它带来凉爽的感受。原文中“清凉的慰藉”被直接字对字地译成了cool solace。用cool来修饰solace不是一种常用的搭配,相对于原文,它的意义过于抽象,破坏了全诗简单用词带来的美感。
(3) 也不止像险峰
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
译:Or be a steep peak
Increasing your stature, reflecting your eminence
“险峰”的作用是从高度上衬托橡树的高大威猛。戎超指出,“威仪”一词显现出了橡树的姿态和外表十分高大威猛,有气场,然而被翻译成eminence之后这层意思就被曲解了,就会被理解成显赫的地位。这种意义上的转化又和前文的“险峰”这一意象产生了矛盾,削弱了“险峰”营造的氛围感。
这首诗中运用的修辞手法多样,包括比喻、对偶、排比和拟人,这些修辞手法共同作用,营造出了语言的韵律感和美感。这首诗的英文译本也很好地再现了这些修辞结构。
(4) 我如果爱你——
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
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
译:If I love you ——
I will never be a clinging trumpet creeper
Using your high boughs to show off my height
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十分明显,先否定了“我”和凌霄花之间的相似之处,又赋予了攀援的凌霄花趋炎附势的人格特点,形象地突出了凌霄花和橡树之间的关系。在英文译本中,译者采用了和原文相同的主谓宾(S-V-O)式句子结构,用never坚定且决绝地表明了本体“我”的否定态度,后紧接be这一系动词引出喻体trumpet creeper。短语show off的使用将凌霄花人格化,大大增强了拟人的修辞效果,充分体现了语言的美感。
(5)绝不学痴情的鸟儿
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
也不止像泉源
常年送来清凉的慰藉
也不止像险峰
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
译:I will never be a spoony bird
Repeating a monotonous song for green shade
Or be a spring
Bringing cool solace all year long
Or be a steep peak
Increasing your stature, reflecting your eminence
通过对比可以看出,原文部分的前两句和后四句在用词和句式上有着细小的差别。同样都是表示否定其他恋爱观的含义,第一句中出现的是“不学”,而第三、四句中出现的都是“不像”;到了详细描述这种恋爱观的表现时,第二句开头先用了介词“为”引出对象,而后具体的动词才出现,但是第四、六句中没有出现对象,直接把具体的动词放在了句首。英文译本的处理方式是隐去这几句之间用词和句式的细微差别,第二句中把对象green shade放在了句尾,第四、六句则全部采用动名词做状语的方式,把動名词放在句首,营造出了原文所不具备的排比的修辞手法,增强了情感的感染力和韵律感。
(6)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
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
仿佛永远分离
却又终身相依
译:Well share cold spells, storms and thunder
Well share mists, hazes and rainbows
Seemingly always apart
But also forever interdependent
这两组对偶描绘了主人公“我”畅想和橡树成为伴侣后的经历。英文译本也很好地把握住了对偶的修辞手法,前两句采用了同样的句式结构,两个well share 后加名词直接引出各种天气现象。后两句中的always和forever相对应,都是表示时间和频率的副词,修饰表示状态的apart和interdependent,使两句的意思相互补充,更为完整,也营造了语言的和谐感。
四、结论及启示
《致橡树》的原文具有语言优美、用词简单、修辞丰富、富有意趣的文体特点。从词汇角度来看,其英文译本中形容词和名词的选择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原文意义的传达,破坏了语言的美感。从修辞角度来看,英文译本不仅很好地体现了原文的修辞效果,同时弥补了原文的部分不足,增强了情感的表达。
对于读者来说,从文体学角度研读诗歌能够获得更好的阅读体验并加深对于诗歌的理解。而对于译者来说,在翻译诗歌的实践中仅仅关注语言层面是远远不够的,译者更应该从词汇、句法、修辞、语法等多个角度综合考虑,最终将原文的文体学特征重现在译文中。
参考文献:
[1]刘学国.语言精巧,意境深远——读舒婷的《致橡树》[J].语文教学通讯,1992(Z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