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音乐结构理论融入曲式与作品分析课教学的实践研究
2020-08-31邬娟
邬娟
文章开篇笔者首先要厘清两个概念:曲式与作品分析,音乐分析。前者讲授音乐作品的具体曲式结构,如奏鸣曲式、三部曲式等,并将该理论运用于作品分析实践;而后者则更为广义,除涉及曲式结构的讲授与分析之外,还对和声、复调、配器等一系列音乐特征进行全面而系统的讲解与分析。就本科教学而言,国内大部分院校将该项教学内容称之为“曲式与作品分析课”,很多学者并不认同,并将其逐步修改为“音乐分析课”,并给予相应的论述与解释。笔者认为,在地方音乐专业高校,学生专业基础普遍偏低,大部分学生都是本科阶段才开始接触和声曲式知识,且在结业时也并没有学完全部的内容。在还没有掌握和声、曲式知识便涉及复调、配器的教学条件下,全面地开展音乐分析教学尚不可取。因而,普通音乐专业高校的基础本科教学中,尤其面对音乐表演专业的学生,首先讲授曲式内容,并教会学生会划分基本结构,是随后开展更为全面的音乐分析课的首要前提,如此进阶式教学才是循序渐进、符合实际教学现状的。
随着音乐理论体系的更新与高等教育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转变,曲式与作品分析课不在是传统意义上的教授曲式理论结合作品分析的独立环节,而是渐渐转变为教授学生从分析音乐作品材料出发,延伸至剖析材料发展的程序,直至总结作品结构的更具逻辑性的、实用的专业音乐理论学科。同时,曲式课处于一系列专业音乐理论课的“中间地带”,对于基础内容的巩固,以及对后续音乐理论课的学习、创作实践及毕业论文写作都是重要的一步。
一、中国传统音乐结构理论融入曲式与作品分析课教学之缘起
当前,国内外高校所教授的曲式理论,均为欧美音乐理论家总结并系统梳理的一套知识体系。基于前人学术成果,学者们又针对不同国家、地区、学校、专业的教学情况,提出因地制宜的专项化教学模式。他们从不同视角对高校曲式课程教学模式做出相应论述,基本可分为三个思路:其一,对学校曲式(音乐分析)课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给予论述。这类研究成果对国内大部分学校都很受益,他们统一采用国内学者编著的曲式与作品分析或音乐分析教材,以教材中附带的谱例为分析对象,在规定的教学时间内完成教學进度。这也成为我国高校音乐分析教学的主流模式。其二,特定背景下对曲式(音乐分析)课教学的探讨。如新兴多媒体与传统教学的结合,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下的教学改革与探索等。在具体的背景之下,针对不同专业教学的不同论述,从而概括特色化的教学成果。其三,曲式专业术语引发的学术探讨,并延伸到该术语的教学方式上,属于较具象的研究。这有益于对曲式专业术语的深入探讨以及对音乐分析理论体系的精进完善,在授课过程中也能够增加学生的知识量。
据调查,国内曲式与作品分析课的教学现状为:部分学生,尤其是民乐演奏、中国传统音乐专业的学生,对西方作曲家并不了解,更不用提作品风格,课程开始便是西方曲式理论讲解与遥不可及的音乐作品分析,会让学生感觉力不从心,加之国内部分高校有相当一部分少数民族学生,受语言限制,他们较难理解学术性的语言从而普遍表现出消极学习状态,这成为曲式课教学的阻力。而很多高校轻视教学缺陷,执着于“披荆斩棘”,在讲授完基本音乐理论课程之后便万事皆休,以至影响学生主课技能的提高与日后工作的顺利投入。
基于以上研究成果及教学现状,笔者认为,以西中融合的曲式结构理论为授课内容,用学生感兴趣的音乐作品为分析对象来解释晦涩难懂的理论知识,是当前曲式与作品分析课改革势在必行的举措。而将中国传统音乐结构理论融入西方曲式理论知识当中,是符合我国教学现状且必将是重要的教学模式。那么如何探索一条既能完成理论体系教学进度的同时,又可以达到较为有效的教学效果,推进学术理论前进一步,正是本文要提出并解决的问题。
二、中国传统音乐结构理论融入曲式与作品分析课教学之策略
本文旨意提出相关教学策略,欲解决如何在曲式理论讲解的同时,结合对民族民间音乐的分析,让学生厘清对音乐材料、材料发展程序、以及最终构建的曲式结构,三者之间形成逻辑化的关系,以便深入学习与实践。主要从教学思路、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实践环节四个方面论述。
(一)转变教学思路
基于国内音乐专业学生所接触的音乐作品的现实所需,曲式与作品分析课的教学思路需以两方面进行。一方面,以欧美音乐理论体系为主要框架,以西方音乐作品分析为导引,由基础性材料讲解,延伸至讲授曲式类型并用于作品分析的具体实施步骤,这样成型且科学的教学思路是可取的。另一方面,渗透讲授中国传统音乐结构理论,分析中国作曲家作品的音乐材料特征、音乐发展程序以及宏观曲式结构,对于学生深入学习以及全面实践也较为有利。因而,笔者认为,在进阶式讲授的过程中,将西中音乐理论与音乐作品结合起来的教学思路,是较为全面且实际的。
(二)改革教学内容
第一,从传统曲式课教材中选取一本适用于本校人才培养方案与学生实际情况的教材是为首要前提。当前出版的曲式课教材较为繁多,吴祖强先生编著的《曲式与作品分析》和高为杰、陈丹布编著的《曲式分析基础教程》是对西方曲式结构由浅入深的介绍,李吉提先生所著的《中国音乐结构分析概论》是专门针对中国音乐结构的论著,贾达群所著《作曲与分析》则是对音乐分析理论的新拓展。基于以上研究成果,笔者将上述教材中的西方基础理论、中国音乐理论以及新分析理论融合起来,选择具代表性的、对实践分析更有利的理论知识,以教材附带的谱例以及笔者编写的《曲式与作品分析谱例集》为分析对象,按照曲式结构由小型向大型曲式延伸的教学步骤,全面、完整、有序地进行讲解。
第二,因材施教、兼收并蓄的教学内容是当前曲式与作品分析课的重要实践。首先,从音乐材料特征入手,讲解各类型动机、乐节、乐汇特征,以及典型的材料发展原则如重复、对比、展开、再现,以及中国音乐语言(音阶、调式等)特色、音乐发展手法(如鱼咬尾、螺狮结顶)及结构功能等,从西方音乐主题材料以及中国民族民间音乐中选取代表作品进行分析,从材料到程序进行讲解。其次,曲式结构类型的进阶式讲授。即从乐句、乐段、乐部以及按照一定曲式发展原则而构成的多种曲式类型,结合相应的音乐作品逐步进行介绍。在此需要提及的是,传统曲式授课只讲西方传统曲式类型、分析大量的西方音乐,而笔者认为,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国传统音乐结构在民间音乐乃至当代中国音乐作品中都占据重要的地位,若想通过曲式与作品分析课充实完备分析能力,唯有在课程内容中加入中国音乐结构理论的讲解方可解决。除一部、单二部、单三部、复三部、奏鸣、回旋曲式之外,变奏曲式、循环曲式、混合自由曲式、套曲也需要纳入曲式课内容当中。
(三)调整教学方法
曲式理论的讲解与实践分析相结合是较为科学的授课方式,只有将二者结合起来,方可达到理解理论、应用理论的目的。在这一教学过程中,运用具体的教学方法极为关键。首先,摒弃教师机械讲授、学生被动接受的教学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需增加课堂互动比例。如在第一课授课之前,老师举例一部易产生共鸣的作品给学生分析,并以自我视角结合本专业进行讨论。其次,在教师布置课后作业的同时,依据当堂所学的内容,让学生主动寻找代表性音乐作品,如找五首平行乐段作品,风格、体裁不限,并于下节课发言讲解。若班级人数较多,可进行分组研究讨论并发言。以上两种“翻转式”的课堂,更有益于让学生对曲式理论产生好奇,增加学生自主探索能力,并积极投入学习。再者,因材施教、因地制宜的教学方法极为关键。根据高校地域化特点、学生的专业特殊性,来讲授不同的内容。如在少数民族地区高校的曲式课中,容纳一部分本地区本民族的音乐作品分析,针对音乐表演、音乐教育、作曲指挥专业的特殊性,分别加入不同的教学内容,对于学生专业能力的提高与后续音乐理论课的学习也很有效。因而,掌握灵活的教学方法,是曲式课教学改革的另一重要举措。
(四)探索实践环节
在课程中加大实践比例,实现理论讲授与分析作品互通联合的教学目标。很多学生对课堂所学内容掌握得较好,能够基本理解曲式理论与课堂分析实例,但再拿出同一理论运用的作品,便显力不从心,甚至完全不知所措。因而,大量分析并写作成文,对于曲式课的学习以及日后毕业论文的撰寫也将是极为有益的。除老师平日布置的分析作业之外,增加写作完整的分析报告或分析类论文,对于学生实践分析起到积极的作用。
三、中国传统音乐结构理论融入曲式与作品分析课教学之意义
(一)完善西中曲式知识结合的理论架构
西方曲式理论中包含古典曲式结构以及西方音乐体裁的介绍,而中国传统音乐结构理论中囊括的内容更为广泛且实用,如传统音乐的审美特征、音乐语言特色、音乐发展手法、结构功能、传统音乐与文学戏剧结构的关系、中国传统曲式等,这些内容也将填补国内高等音乐教育的空白。而在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建立民族特色化的曲式与作品分析课,专门针对少数民族学生的专项教学,填充少数民族曲式曲牌类型,填补少数民族和声调式分析内容,也将会为我国曲式教学乃至中国传统音乐的研究做出有益的贡献。
(二)提高学习兴趣,提升分析能力
中国传统音乐理论的融入以及“翻转式”的教学课堂,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对耳熟能详的音乐作品进行分析,学生更能深切的理解曲式类型并愿意再次投入到下一首作品的学习与分析当中,特别是在日常聆赏中便能产生分析动力。而“翻转式”教学,将会引发学生积极思考,并主动研究探索,提高学习兴趣的同时更能增加信心、提高分析能力。
(三)提升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
通过全面的理论讲解以及大量的作品分析,学生对音乐的理解能力大大增加,能够准确而深入地理解音乐形象、音乐情绪、作曲家表达目的,既丰富了专业视野,又提高了专业素质。由此便能在音乐表演中准确表达,在音乐创作中诠释音乐形象,在论文写作中准确判断出音乐中传达出来的各种信息。该项教学改革,对于学生各方面的专业学习都将是大有裨益的。
(四)为音乐分析学课程做铺垫
曲式与作品分析课的教学效果直接影响音乐分析学课程的学习。学生在掌握一定音乐材料分析、材料发展原则、全面的结构类型基础之上,再融入复调多声化对位理论、音色构建以及色彩化音响知识,以及更深层次的音乐理论如音级集合、申克分析、新里曼主义等内容,对于学生全面解读一部作品作出良好铺垫。只有先掌握一个学科中的主要环节,才会完成整个音乐分析课程的分析实践,再逐步添加深层内容,以达到更完善的教学效果。
综上所述,曲式与作品分析课中融合西方曲式理论以及中国传统音乐理论,对于国内高等音乐专业教学将是极为重要的。以西中融合的结构学为理论支撑,以各民族的音乐语言为分析内容,以多风格的音乐作品为分析对象,从音乐题材、体裁、音乐功能、音乐学等多个领域多重层面,以多元的视角引导学生探索音乐结构的诸多问题,在本科教学阶段教会学生判断音乐结构的逻辑关系,并为之后研究生阶段的进一步研习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而对于学生走向社会,排演、创编、教学工作中涉及到的曲式与作品分析相关工作,也将是极为有价值的参考。
参考文献:
[1]贾达群:《音乐分析学的任务和使命》,《音乐研究》2010年第1期,第5-8页。
[2]康长安:《“曲式与作品分析”课程教学再思考》,《美与时代》,2014第9期,第63-65页。
邬 娟 上海音乐学院在读博士、鄂尔多斯应用技术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