床旁即时血浆D-二聚体检测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危险程度的早期评估价值
2020-08-31郭芳杨会欣张彦敏
郭芳 杨会欣 张彦敏
【摘 要】目的:探究床旁即时血浆D-二聚体检测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危险程度的早期评估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8年1月~2020年1月9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研究,按随机数表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5例,对照组为血浆D-二聚体<600ng/ml者;观察组为血浆D-二聚体≥600ng/ml者,观察1个月内不同血浆D-二聚体患者的危险因素产生的影响,并分析其早期评估价值。结果:并发症的发生率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产生的危险因素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患者的并发症以及各项危险因素均无统计学价值以及危险预估价值,单项危险因素对病症的预估价值较小,通过对其进行联合检测可能获取一定的预估价值。
【关键词】床旁即时;血浆D-二聚体检测;急性心肌梗死;危险程度;早期评估价值
【中图分类号】R542.22【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1002-8714(2020)08-0096-01
1 資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8年1月~2020年1月收治的9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按随机数表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5例,对照组为血浆D-二聚体<600ng/ml者;观察组为血浆D-二聚体≥600ng/ml者,对照组男性21例,女性24例,年龄20~71岁,平均年龄(52.48±4.46)岁,观察组男性29例,女性16例,年龄24~79岁,平均年龄(56.17±5.25)岁。患者一般资料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符合《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疾病》的相关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纳入标准:①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②需进行即时D-二聚体检测者;
排除标准:①存在其他血管疾病以及恶性肿瘤或感染者;②合并严重肝肾功能障碍者。③接受过抗凝治疗者;
1.4 方法
1.4.1 检查方法
采取床旁即时采血分析的方式,以专业的培训人员对其进行分析,以血浆D-二聚体检测标准600ng/ml为分界,对所有患者进行1个月内的回顾分析[1]。
1.4.2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在一个月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各个危险因素的统计。
1.4.3 判断方法
患者急性心肌梗死治疗后的并发症记录主要包含高血压和高血脂、冠心病和陈旧心梗以及糖尿病。
危险因素统计则记录患者1个月内各项危险因素的产生情况。
1.4.4 统计学方法
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18.0对资料进行分析处理,采用计量资料()与计数资料(%),分别应用t、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1个月内的并发症统计
患者的并发症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情见表1
2.2 患者各项危险因素对比
观察组患者的危险因素于对照组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情见表2
3 结果
纤维蛋白溶解系统主要反应了人体的抗凝系统,而血浆D-二聚体的检测对体现其功能具有重要作用,只要患者体内有活化血栓,血浆D-二聚体指数便会升高,通常用于判断肿瘤以及静脉血栓等病症。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最大的危险因素属于心脏功能损伤,脑钠肽和左室射血分数可对其损伤程度进行评估,但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往往无法进行血流监控以及反复抽血,因此,尽管脑钠肽和左室射血分数可对患者进行危险评估,但还为保证患者预后需要进行进一步优化[2]。
本文研究得出结果:并发症的发生率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产生的危险因素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见,单项检测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评估价值较小,其原因可能为血栓影响了患者的预后,有关研究也指出血浆数值的高低与患者的危险因素无密切联系,但也有其他实验证实较高水平的血浆D-二聚体与患者的各项危险因素存在一定联系。同时血浆D-二聚体检测可能会受到治疗效果以及肝素使用的影响,因此可能影响临床
判断。
综上所述,患者的并发症以及各项危险因素均无统计学价值以及危险预估价值,单项危险因素对病症的预估价值较小,通过对其进行联合检测可能获取一定的预估价值。
参考文献
[1] 赵艳军, 李富利, 刘超, 等. 床旁即时血浆D-二聚体检测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危险程度的早期评估价值[J]. 山东医药,017,7(46):70-72.
[2] 陈丽倩, 黄明伟. 纤维蛋白原及D-二聚体检测在急性肺动脉栓塞临床诊断中的应用[J]. 中国基层医药,017,4(16):2435-24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