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院前急救护理常见安全隐患及防护措施

2020-08-31胡秀英

健康必读·下旬刊 2020年6期
关键词:防护措施安全隐患

胡秀英

【摘 要】目的:探讨院前急救护理常见安全隐患及防护措施。方法:由专人选取(2018年10月至2019年12月)我院接收的110例危重患者以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分为对照组(n=55,行常规院前急救护理)和观察组(n=55,以常规护理管理为基础实施强化护理管理措施)。对比分析兩组患者院前急救各项指标和护理满意度。结果:呼救至院内治疗耗费时间、院外救治时间以及出车时间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均显著较短,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经实施相应护理措施后护理满意度为80.00%,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以及不满意病例数分别为14/30/11例,观察组经实施相应护理措施后护理满意度为94.55%,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以及不满意病例数分别为42/10/3例,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危重患者通过以常规护理管理为基础实施安全隐患防范措施显著缩短了呼救至院内治疗耗费时间、院外救治时间以及出车时间,同时取得了患者的较高满意度,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院前急救护理;安全隐患;防护措施

【中图分类号】R5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20)06-18--01

院前急救因为具备难度大、风险高等特点,需及时持续采取高效的得护理干预措施,积极预防发生安全隐患,从而保障患者的生命健康安全。本研究于2018年10月至2019年12月期间从我院选取110例危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院前急救护理常见安全隐患及防护措施予以了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将2018年10月至2019年12月期间作为研究时间区间,由专人于该时间区间从我院选取110例危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运用随机数表法对其进行分组,分为对照组(n=55,行常规院前急救护理)和观察组(n=55,以常规护理管理为基础实施强化护理管理措施)。对照组男女比例为30:25例,年龄最小不低于61岁,年龄最大值不大于80岁,平均年龄(70.3±3.5)岁;观察组男女比例为31:24例,年龄最小不低于,62岁,年龄最大值不大于81岁,平均年龄(69.9±3.8)岁。两组比较年龄等,均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行常规院前急救护理,比如维持患者各项生命体征处于稳定状态,评估患者伤情,稳定循环系统功能,准确转送,强化转送途中监护以及院内准备等。

观察组以常规院前急救护理为基础实施实施强化护理管理措施。总结归纳后发现,院前急救护理常见安全隐患可分为护士安全防护意识差、护士应激能力不理想、全队配合欠佳、物品准备不充分、出诊不及时以及电话出诊不规范。强化护理管理措施具体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完善院前急救相关机制。落实强化三级管理,以会议总结方式归纳急救期间存在的疏漏和相关流程,针对不同问题拟定针对性的应对措施;(2)强化院前急救护理人员的学习和培训。为确保培训发挥实效,需总结评估护理人员的培训结果和考核结果,从而提升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3)经验总结。总结摆放抢救物品的经验,定期、定量、定物、定量的保养,及时做好物品的补充,及时更换相关药品。(4)强化院前急救组织管理。以建立“120”接听模板的方式保证信息能够及时准确的记录,同时及时对求救者予以安抚,并以最快的速度安排急救车前往救治。(5)强化护理文书防范管理。院前急救期间,准确记录护理措施具有重要意义,需注重文书书写,并做好记录工作[1]。

对于院前急救护理安全隐患的防范措施主要有:(1)提高护理人员的岗位责任,规范护理人员接听120电话。对于院前急救护理的各个环节加强风险管理,在确保患者及时得到有效治疗的同时,尽量减少差错事件的发生,避免医患纠纷的出现。120接诊时护理人员需要详细询问患者的病情、具体的位置、联系方式等,若情况紧急需要指导现场的人员实施检点的急救,以保障救护车到达前患者的生命安全。护理人员需要严格遵照护理相关要求规范记录院前急救记录单,对于患者的联系电话、救护车发车时间、患者的病情和现场急救具体的处理过程进行重点记录,以防发生医疗纠纷。护理人员需要提前将潜在的风险情况告知患者和家属并且需要在记录中重点强调,同时需要记录患者再治疗过程中的配合情况,若不配合相关治疗,需要详细将其记录在册。同时在急救前需要准备好患者所需要的药品和器械,并做好相关检测,以确保其能够正常使用,同时需要做好记录以防遗漏。确保通讯畅通,以便随时联系医院和现场人员。(2)加强对急救及出诊护理人员的管理,提高其急救风险防范意识,通过考核等方式筛选综合素质较高的护理人员参与院前急救护理工作,以确保护理质量,增加患者对医护人员的信任。同时对护理人员职业暴露情况做好防护培训,以提高护理人员的防护意识,通过定期组织培训、考核等方式提高院前急救护理人员的安全意识、职业态度和专业素养,最大程度的降低急救护理中潜在的风险。例如组织压力管理培训,让护理人员具备较强的管理压力意识和能力,使得护理人员在面对困难时能够保持良好的心态,以强大的内心客服困难,并将其发展为行为本能,有效防范风险的发生。

1.3 评价指标

对比分析两组患者院前急救各项指标(呼救至院内治疗耗费时间、院外救治时间以及出车时间)和护理满意度。

护理满意度采用本院自行拟定的满意度调查量表对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实施调查,总分100分,>90非常满意;>70分,≤90分基本满意;≤70分不满意。满意度=(非常满意+满意)/总病例数×100%。

1.4 统计学处理

将本组研究数据录入SPSS20.0软件,进行统一计算。使用()作为计量资料,检验值用t值表示,计数资料以例数(n)、百分数(%)表示,X2检验。组间比较用P值表示,当P<0.05时,比较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院前急救各项指标两组比较

呼救至院内治疗耗费时间、院外救治时间以及出车时间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均显著较短,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护理满意度两组比较

对照组经实施相应护理措施后护理满意度为80.00%,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以及不满意病例数分别为14/30/11例,观察组经实施相应护理措施后护理满意度为94.55%,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以及不满意病例数分别为42/10/3例,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对于危及重症患者而言,院前急救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具体主要指帮助患者获得了抢救时间,提升救治成功率。院前急救护理作为危及重症患者急救期间所必要的一项工作内容,不仅为急救创造了条件,而且可显著减少患者死亡率[2]。

常规院前急救护理模式属于一种注重患者救治的护理模式,往往易忽视护理工作,同时在多种因素的影响下,极易导致多种护理安全隐患。本研究结果显示,呼救至院内治疗耗费时间、院外救治时间以及出车时间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均显著较短;观察组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分析原因:院前急救护理常见安全隐患可分为护士安全防护意识差、护士应激能力不理想、全队配合欠佳、物品准备不充分、出诊不及时以及电话出诊不规范。强化护理管理措施则从完善院前急救相关机制、强化院前急救护理人员的学习和培训、经验总结、强化院前急救组织管理、强化护理文书防范管理等方面入手,有效解除了安全隐患,降低了不良事件的发生可能性[3]。

综上所述,危重患者通过以常规护理管理为基础实施安全隐患防范措施显著缩短了呼救至院内治疗耗费时间、院外救治时间以及出车时间,同时取得了患者的较高满意度,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雷敏.院前急救护理工作中存在的安全隐患及对策[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8,18(70):209-210.

周志敏,陈美兰.院前急救中常见的护理安全隐患分析与处理[J].当代护士(下旬刊),2018,25(08):124-125.

孙兴凤.院前急救中常见的护理安全隐患分析与对策[J].中外医学研究,2017,15(29):93-94.

猜你喜欢

防护措施安全隐患
新栽绿化苗木越冬防护措施探索
电力系统二次安全防护措施分析
浅谈冶金装饰施工中的安全隐患及预防措施
城市燃气管网的安全隐患及应对措施
高校安全隐患与安全设施改进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