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玉祥诗祭吴芳吉
2020-08-31罗学蓬
罗学蓬
76年前,冯玉祥将军在重庆江津黑石山九曲池边白屋诗人吴芳吉坟茔前,创作了一首讴歌吴芳吉的诗《黑石山》。此诗缘何创作,背后有着怎样的经历?
受邀讲演,凭吊爱国诗人
1944年4月28日,冯玉祥由重庆乘“民裕”轮溯江而上,始到江津,继到白沙,奔走呼号,动员各界献金抗日。5月9日,他应聚奎学校董事部主任邓缡仙与校长周光午之邀,前往黑石山,给山上聚奎与山脚新本女中两所学校的师生讲演。
对黑石山和聚奎学校,冯玉祥早有所闻,曾在重庆听梁漱溟提及。梁漱溟在黑石山断续考察三月,对聚奎师生的精勤淬励颇为欣赏,认为可与西方的农士学校媲美。冯玉祥到白沙镇后,迁移此地的中央图书馆馆长蒋复聪也说:“我常去黑石山,见聚奎校风质朴,学生于课业之余,学习耕种,刻苦求知而不堕耕读之风,足为我辈钦佩。”
故而,当邓缡仙、周光午盛情相邀,冯玉祥便欣然答允。
黑石山,乃一座奇山!冯玉祥等一行坐滑竿出白沙镇,南行八华里,便见田坝中兀然崛起一座孤峰。从山脚到山巅,林木葱笼,蔚然深秀,楼堂亭舍,掩映其间,黑石隐约,星罗棋布,遍于全山。待至山脚,只见校门两侧巨大石柱上,刻着一副对联:“知国家大事尚可为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
冯玉祥连连赞道:“气魄宏大,巴山蜀水,真乃藏龙卧虎之地啊!”周光午笑指邓缡仙,说:“冯先生,此联正是缡仙所撰写哩。”
“了不起,了不起,邓氏满门,皆如此倾心教育,中国人要都有这份热心,国家也不会羸弱如此了。”
他们登上山顶,但见林木如海,涛声不绝,且多为挺拔繁荫的佳木,有松,有柏,有杉,有楠,而尤以香樟居多。大者四五人方能合抱,枝叶婆娑,亭亭如盖。
“前面是吴芳吉先生之墓,先生可要看看?”周光午指着九曲池畔、苍松翠柏掩映下的一座坟茔问道。
“吴芳吉?”冯玉祥微微一诧,“可是写《婉容词》《两父女》《护国岩词》的白屋诗人?”
邓缡仙道:“正是此君。白屋诗人幼时在聚奎就读,少有大志,13岁时写了一篇《读外交失败史书》。3000余言,历数国耻,语多精辟,学校倍加赞赏,将此文印发,流传全川,时被誉为神童。”
冯玉祥不待主人相邀,便率先往墓地大步而去。对吴芳吉,冯玉祥早已久仰在心。他不仅读过吴芳吉许多别具一格的新诗,尤其欣赏诗人“三日不书民疾苦,文章辜负苍生多”的佳句。
冯玉祥站在用中、英两种文字刻成的墓碑前,长时间肃立、沉默,凭吊这位著名的爱国诗人。随后,他低声吟出《婉容词》:“天愁地暗,美洲在哪边?剩一身颠连,不如你守门的玉兔儿犬。残阳又晚,夫心不回转……”感叹道:“白屋诗人去世时才36岁,英年早逝,真是不幸呐!”
即兴作诗,以表崇敬之情
1910年,吴芳吉考入北京清华园,后因同学遭美国教授侮辱,打抱不平被校方开除。同学劝他去悔过,吴芳吉慨然道:“留洋事小,人格事大;前程事小,国格事大。我争的是人格、国格。屈子说,虽九死其犹未悔,做人要紧,留洋算什么!”他揣上吴宓、何鲁等同班好友资助的十几块银圆,愤然离开清华园。后过黄河,到宜昌,穿三峡。盘缠用尽,就沿途拉纤或乞讨,行四千余里路,历时逾五月,才从北平走回了江津老家。
九一八事变后,时任江津中学校长的吴芳吉不仅写出了许多气壮山河、鼓舞民心士气的诗作,还到重庆、江津四处讲演,宣传抗日。在重庆的一次集会上,他登台朗诵了自己刚创作的抗日诗歌《巴人歌》。此诗传诵一时,成了唤起民众抗战的动员令。当他返回江津后,再次朗诵《巴人歌》时,卻突然脸色惨白,倒下了,于1932年5月9日辞世。
听完邓缡仙对吴芳吉的介绍,冯玉祥道:“白屋诗人,出自聚奎,是聚奎之骄傲,也是国人之荣耀啊!”
激情难抑的他当即在坟前口占一诗,以表达对吴芳吉的崇敬之情。诗名《黑石山》,诗曰:
白沙镇,黑石山。
吴芳吉,有坟园。
吴先生,是铁汉。
求真理,能苦干。
在清华,不回还。
中外人士把头点。
被围八个月,那是在西安。
把米送给人,自己饿死亦安然。
志士仁人心,既是英雄又好汉。
我走到坟前,诚恳来祭奠。
好朋友,未见面。
彼此永远记心间。
谁想到,今日经过黑石山,
男女同学两大片,
永远桃李无边缘。
此诗后来由书法家侯正荣刻于吴芳吉坟茔左侧一尊巨石之上。虽经半个多世纪风蚀雨剥,今犹清晰可见,与白屋诗人墓相得益彰,汇为一景,成为留给后代莘莘学子的一份珍贵的爱国主义生动教材。
编辑/杨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