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积累力”的有效建构
2020-08-31王丽
王丽
古人云“厚积而薄发”,只有大量积累、充分积蓄才能做好每一件事,而数学学习亦是如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积累数学学习的经验,通过一系列动手操作、独立思考、合作探讨、互动反思等,从探究中发现数学的规律和验证过程。当学生这种经验积累到一定的程度后,就会形成数学的领悟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进而内化形成自身的“积累力”。“积累力”能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是找出知识内容的共性并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能力。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需要通过学习积累经验,形成数学“积累力”。
一、自主学习中“积累力”的拓展建构
数学教学中学生的主动学习与被动学习有着较大的区别。主动学习完全随学生兴趣来,是愉快的学习,没有任何压力,从而学习效率更高。小学数学学习是一个螺旋发展的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不断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学生积极参与教学的过程,并激发自身的内驱力,唤醒已有的学习经验,进入新知识的学习中。这是一个建构过程,实现了数学“积累力”的发展。
例如,“多边形面积”的第一课时“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教学目标是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并理解平行四边形公式推导过程。教学过程:给每个学生准备一个平行四边形,先让学生观察一下平行四边形和之前学习的长方形有什么不同。教师抛出问题:什么是面积?请同学们观察一下,两个花坛哪个比较大呢?从中引导学生对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的思考,运用割补法使学生回忆原来的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从而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底×高,S=ah。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从原有的知识储备推导新的面积求解公式。学生将原有的知识进行内化,形成数学“积累力”。
二、 设想求证中“积累力”的实际建构
数学教学是一个设想求证的过程,学生通过实践练习领悟知识内容的真实性,该过程贯穿每个数学环节,常用的排除法、假设法等都是通过学习让知识由不确定性向确定性发展的一个过程,从而加强学生的验证猜想,从中可以培养学生学习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类推迁移能力,以及去伪求真能力等数学的“积累力”。
例如,运用上文中的教案,从平行四边面积计算公式展开联想,推导求证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教学过程:给学生抛出问题,三角形的面积应该怎么计算呢?是运用长方形推导较快还是用平行四边形推导较快?学生都会回答“平行四边形”,教师暂时未给学生答案,引导学生运用教学拼图,并动手画一画,验证运用平行四边形推导三角形面积公式会更快,从而引导学生在数学知识内容求证过程中,形成数学“积累力”。
三、 概念形象化中“积累力”的认知建构
數学教学中的很多概念对学生而言都是比较抽象的,学习起来难度较大。教师应引导学生将知识形象化、生活化,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内容。可将数学抽象内容直观形象化教学,通过课堂内容联想生活内容;还可以让学生动手操作探索新知识,从中强化学生的数学“积累力”,实现认知的有效建构。
比如,教学“三角形面积”时,可以引导学生联想生活中的事物:生活中都有哪些东西是三角形的(如花基、栏杆、车标等)?它们的面积应该怎么计算呢?教师应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画一画三角形,试一试从平行四边形如何转化为三角形,并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求解公式,从而加深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进一步将抽象概念简单化,实现抽象知识内化发展的“积累力”建构。
综上所述,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应积极创设有效的课堂,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浓厚兴趣,并引导学生多开展数学活动。还应使学生运用内在知识储备拓展新知识,从而形成有效数学知识链,提升学生的数学“积累力”。
(作者单位:江苏省无锡市尚贤教育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