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专业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现状分析及培养建议
2020-08-31李亚飞王军辉
李亚飞 王军辉
摘要:目的:通过对比国内外对创新研究的现状,分析医学生创新创业思维能力现状以及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培养建议。方法:主要是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从本校的各个专业中随机抽取300人进行作答。结果:通过收集的300份问卷得出结果,大多数医学生对于曾经是否参加大创项目和是否选择参加大创项目出现了截然不同的回答。结论:由于专业自身的限制,医学生对于创新创业项目主观能动性不高,究其原因有项目选择性窄,创新创业经验的缺乏等。为了增强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需要学生自下而上培养创新创业意识和学校自上而下提供创新创业平台双向努力。
关键词: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G40-03 文献标识码:A
1 国内外对创新研究的现状
国外对于创新的研究是着重于创新型人才的研究,通过对个例的创新人才特征的研究,得出创新型人才所具有的共性[1],通过这些共性再去选择具有创新潜能的人对其进行培养,着重于培养其创新能力和引导其创新思维。国外的学者普遍认为,创新人才主要是个人能力与个性的全面发展,只有创新人才才能引领社会的进步与发展[2]。
国内学者对于创新人才的概念目前无法得出统一的标准,但是对于创新型人才应该具备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等品质达成了共识[3-4]。与国外不同的是,对于创新人才和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理解,我国专家学者大多是从对社会的贡献、社会发展需求以及个人主观能动性等方面进行了阐述,这对我国大学生对于创新的认识以及对自我创新意识的发现与判断造成了影响。
2 调查对象与方法
2.1 调查对象
调查以从各个专业随机选择的300名在校大学生作为调查对象,包括预防医学专业、口腔医学专业、临床医学专业、基础医学专业、卫生事业管理专业、卫生检验专业、妇幼保健专业、护理专业、中医专业、生物技术专业、医学生物工程专业、生物制药专业及其他专业。
2.2 调查方法
本次研究主要是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围绕医学院校中大学生对自我创新创业能力的认识,对就业的影响因素等方面展开调查,共得到300份有效问卷,用 SPSS 17.0 对得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统计学方法是卡方检验和交叉分析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结果
统计结果显示,有66.67%的学生未在大学期间参与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但是在题目“如果重返校园,你是否会选择参加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有81%的同学选择了“是”。
医学生选择创新创业项目的类型中有58%的同学选择了创新训练类的项目,有25%的同学选择了创业实践类的项目,仅仅有17%的同学选择了创业训练类项目,如图3所示。
3.2 分析影响医学生创新能力的因素
3.2.1 选择范围窄
医学生相对于其他大学生对于创新项目的选择范围更窄,不仅是因为其面向的人群比较集中与单一,也由于各专业间专业性较强所导致。除了这些外部因素,也有医学生自身专业限制的原因,如课业压力过重、学习任务多、空闲时间精力较少,大多数时间用于夯实医学专业的基础知识,没有过多的精力拓展第二课堂和课外训练。其次,由于医学专业对于实际操作的要求标准极高,需要日复一日地练习以追求更规范更精准的操作,所以很多专业的医学生并没办法长时间紧密且专注地跟进其所选择的创新创业项目[5-6]。
3.2.2 缺乏创新创业经验
医学生对于职业规划的惯性思维通常有两种,一种是通过不断地提高学历,最终进入高校任职;另外一种常规且稳妥的选择即进入医院工作,这种选择通常稳定且不需要面临太大的就业压力[7],但是与安稳所伴随的即是与创新创业机会接触的减少,所以医学生相比于其他专业学生的创新创业动力以及创新创业实践能力与经验都会下降。
3.2.3 对创新创业的认识度不高
创新创业是提升能力的一种方式和渠道,它不仅是高校大学生在实践上的一种历练,更是对人生方向的选择。医学生一直被灌输的思想是提高专业技能,更好地去救死扶伤,治病救人,当然除了基本技能之外,更多的是需要不断地去创新[8],利用自身的技能来打造属于自身的价值。同时,创新也是对医疗行业技术提升的需要,在打好基础的同时,再进行创新创业或许更有机会成功。
4 如何加强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4.1 加强对医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心理学认为,意识具有主观能动性,创新意识是创新人才必不可少的品质,培养创新意识对于高等院校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具有积极的作用。对于医学生,更应该响应时代号召,打破传统固有的安稳就业的思维模式,积极主动地开展创新式的学习,拓宽就业视野,增加就业质量。同时通过不同的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模式對创新意识在课堂上进行思维的引导,加强逆向思维的开发,从而提高医学生的创新意识[9],通过对不同专业的学生不同的需求,结合该专业医学生特长,在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基础上,将创新创业的精神、意识纳入到课堂和学习中去,着重培养医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同时在专业发展、学生发展以及教学体系等三个方向进行全方位的探索,进而实现双创的现代化和规范化建设。全面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以及培养创新创业意识,关键点是如何去引导学生的思维,通过科技创新的引导,改变传统教学方式,培养学生辩证思维能力、联系思维及立体思维等,激发创新活力,在校园中需要通过学校相关部门的努力推进创新创业氛围的营造,激发学生双创热情。
4.2 改变医学院校培养创新创业能力的方式
在高校医学专业的双创能力培养方面,可以通过不同年级的维度进行分层次的教学培养。比如在大一期间,学生从高中步入大学的初级阶段,学生可塑性以及灵活性较强,对事物的敏感性较高,该阶段主要是培养学生对创新创业的意识,通过相关学科的竞赛来树立对双创学科的理解,同时通过各种创新创业的讲座、演讲等进行潜移默化的灌输和引导。大二阶段,根据学生的发展定位以及学生初步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学生结合医学专业参加各类创新创业竞赛,实现专业知识能力与创新创业竞赛实践的有机结合。大三阶段,根据学生的就业或者创业需求,有针对性地进行创新创业项目的培训与指导。大四阶段,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创新创业精神的培育。
学生的意愿、职业发展、性别等因素都会对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与能力造成重要的影响,因此,在专业教学过程中除了基础的创新创业能力的培育,还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订符合每个学生发展的培育计划,实现所有学生的全面发展。高校应该结合自身所处的实际境况,联系学生的学习模式,从实际出发,尽量满足社会和国家对医学人才的需要,培养敢想、敢做、做好的高精尖医学人才。课上注重引导培养创新创业思维,课后提供充足的时间、物资、师资力量,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质量,建立一支同时具有有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教师团队。同时要组织学生积极参加国家级、省级和校级的临床技能竞赛、护理技能竞赛、药学技能竞赛等活动,着力于打造以医学类竞赛为重点的精品活动,并在竞赛活动中培养医学生的创新精神[10]。
4.3 提供多样的创新创业实践活动
培养具有创新创业意识的医学类应用型高技能专门人才,需要构建符合高职医学类专业特征的创新创业平台。在平台构建、优化以及人才培养中不断培育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与相关能力。具体而言,可以进行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第一,优化课程结构,使医学类专业课程与创新创业课程融为一体,在专业教学中保证其系统化、柔性化,并体现循序渐进、层层递进的基本原则,确保高职医学类学生专业深度;在教学过程中体现理论与实践的一体化的教学原则,在巩固专业技能的同时,有效提升专业实施过程中相关创新创业技能。第二,不断优化高职医学类实验课程,在制度方面为学生预留一定的实验实践空间与平台,通过自主实验、自主探究等方式,引导学生通过文献查阅,自主进行专业知识的学习,并自主完成相关实验实训工作。第三,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业意识,在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推荐与专业相关的学生进行创新创业项目,鼓励學生利用专业知识主动积极参与,让学生将自己的专业知识以及专业能力与创新创业项目有效结合,培养其创新创业能力。高校应该结合已有的教学物资和专业的特点,定时开展一些具有特性和专业针对性的创新创业实践活动,注重学思结合,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优秀医学人才。同时医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并不是高校的“自家事”,同时也需要来自国家、企业、医院等外部的支持,只有这样才能将教育的凝聚力转化为医学生创新创业的凝聚力。当然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不断地通过实践,在实践中把握创业的方向以及创业的目标,才能提升自我的创业和创新能力。
5 结语
医学专业的高校大学生,在掌握扎实的专业技能之外,需要不断地加强课外实践能力。在国家医疗卫生行业的不断发展中,更需要医学生作为中坚力量,充分发挥在双创中的精神,不断提升自身的软实力和硬实力,不断地去适应国家改革和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沈博元.大学生创新人才培养中的价值引领研究综述浅谈[J].现代交际,2018(7):129-130.
[2] 张莹,耿福,靳泽沼,等.医科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现状及培养路径研究[J].智库时代,2019(36):163-165.
[3] 赵一欣.关于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研究文献综述[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19(7):100-101.
[4] 夏爽.医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研究[J]锦州医科大学学报,2018(5):40-42.
[5] 徐保转,李庆林,徐柏榕,等.医学生创新创业情况现状分析——以承德医学院为例[J].青春岁月,2018(35):136-137.
[6] 吕倜然.医学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及对策[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9(4):98-99.
[7] 徐萍.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现状及其对策研究[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0,3(6):74-75.
[8] 朱叶琳,唐金铃,伍晓慧,等.地方医学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现状调查分析[J].教育现代化,2019,6(7):94-96.
[9] 王志强.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在素质培养方面的思考[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20(5):41-42.
[10] 徐樱丹,姜金奎,周璇.大学生创业意识及创业准备探究[J].合作经济与科技,2020(10):140-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