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价值共创的服装新型社群平台运行模型构建

2020-08-31方倩罗明宇胡守忠

丝绸 2020年8期
关键词:结构方程价值共创扎根理论

方倩 罗明宇 胡守忠

摘要: 为了使服装新型社群平台更好地运营以满足服装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促进服装产品改进创新,提高企业响应用户需求的能力,从价值共创视角对服装新型社群平台运行进行系统性的研究。文章运用扎根理论方法提取社群平台运行的影响因素并基于文献建立研究假设构建模型,通过结构方程对调研数据进行实证分析。最终得到服装社群平台运行的影响因素为平台基础体系、平台运行环境及用户价值共创行为。通过验证得到服装新型社群平台基础体系、平台运行环境分别对用户价值共创行为具有显著正向影响,用户价值共创行为对平台共创价值有显著正向影响。

关键词: 服装;新型社群平台;价值共创;扎根理论;结构方程;平台运行

Abstract: In order to netter operate the new community platform of clothing to meet the personalized needs of clothing consumers, promote the improvement and innovation of clothing products, improve the ability of enterprises to respond to user needs, the operation of new community platform for clothing was systematically studi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value co-creation. The grounded theory method was used to extract the influence factors of community platform operation. Besides, the research hypotheses and model were established based on the literature and then the structural equation was used to empirically analyze the questionnaire data. Finally, the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operation of the clothing community platform were gained as below: basic system of the community platform, the platform operating environment and users value co-creation behavior. Through verification, the basic system of the new community platform of clothing and the operating environment of the platform have a significant positive influence on users value co-creation behavior respectively, and the users value co-creation behavior has a significant positive influence on the co-creation value of the platform.

Key words: clothing; new community platform; value co-creation; grounded theory; structural equation; operation of platform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以“90后、00后”(20~30岁)为代表的新消费群体逐渐成为市场消费主力,他们不再被动地接受企业产品信息,而是主动收集相关信息,成为与企业互动的价值共创者。他们关注的不仅是服装消费的质量,更在乎的是消费与自身个性、形象的密切关系程度,倾向购买个性化商品,获得个性化的定制服务。社群平台的出现与发展,使得共享经济背景下的资源流动能够突破时空界限,为消费者参与企业的价值创造过程提供快捷的渠道和方式,使消费者可以与相同价值观和兴趣爱好的用户一起交流互动、共创价值。因此,对聚集不同领域用户的服装新型社群平台的运行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用户的喜好、创意、想法及对服装设计的追求,并为企业的设计提供创意来源,更好实现供需匹配。通过探索服装新型社群平台运行的影响因素,构建服装新型社群平台运行模型,明确因素间作用关系,为服装企业的社群平台运营提供相应的参考依据,使服装企业通过社群运营更好地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积累忠实消费用户,推广服装品牌,从而促进服装企业的健康发展。

当前对于服装社群的研究主要是从服装品牌社群化推广[1]、社群中的服装消费文化[2]、社群营销策略[3-4]及社群平臺的交互工具[5]的研究,但是对于服装新型社群平台运行机理的研究则较少。有研究者认为,在消费者与供应者之间建立虚拟社群是商业成功的关键[6]。因此,针对当前快速发展的基于社交分享的各类服装新型社群平台,要考虑如何促进用户在平台上的价值共创行为,如何促进平台的有效运行,实现平台的共创价值。本文基于扎根理论研究方法,识别并提取出服装新型社群平台运行的影响因素,并通过文献分析,提出相应假设构建模型,再通过结构方程对因素间关系进行验证。通过假设检验,确定服装新型社群平台运行的影响因素机理,进而为服装企业改善社群平台运营、提高平台用户价值共创参与给出相应的建议。

1 相关理论及因素确定

1.1 基本理论

1.1.1 新型社群

社群最早的研究起始于20世纪的消费社群的研究[7]。之后Miniz[8]在2001年提出品牌社群这一概念,将“建立在某一品牌崇拜者间的社会关系之上、非因地理连接的专门化社群”定义为品牌社群。Madupu[9]等学者认为在线品牌社群是指成员之间以互联网为主要沟通媒介所形成的结构化社会关系网络,是传统品牌社群在网络空间中的表现形式。Bagozzi等[10]提出品牌社区是一群对品牌有着共同热情和良好社会认同感的消费者组成的友好群体,其成员共同参与群体行动,以实现集体目标或表达相互的情感和承诺。Yang[11]首先提出网络社群的概念,认为当有足够的人长时间共同参与一个公共讨论,投入够多的情感,并在网络空间中构成一张由个人关系组成的网,就会产生网络社群,这种网络上产生的社会群聚现象即为网络社群。张品良[12]则认为,网络社群是由一定的社会关系联结起来进行网络互动的集合体,它有稳定的群体结构和较一致的群体意识和持续的人际互动关系。郭莉等[13]认为,虚拟社区中的社群“是指由一群原本不认识的,因某种原因(共同兴趣、目标、需要或主题等)而通过在网络虚拟空间进行交流和互动,来交换知识、交流问题、分享爱好和产生交易的网络用户组成的群体,认为虚拟社区是一群有共同兴趣、目标或需要的人持续交流和互动,并产生心理、情感和关系变化的网络空间。Chiu等[14]认为虚拟社区是具有共同兴趣、目标或实践的人们进行交互以共享信息、知识并参与社会交互的在线社交网络。杨嵘均[15]提出网络虚拟社群是指在网络虚拟空间中由网络参与主体自发形成的关系松散却联系紧密的非结构化的组织群体。有共同的爱好、利益或者仅是纯粹的社交需求,来自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甚至不同国家的人,通过互联网轻易地在某个网络社区或社交平台上聚集、交流而形成一个虚拟社群,并将互联网变成了一个虚拟公共领域[16]。朱瑾等[17]将基于共同消费需求或者共同兴趣的人們形成的网上社群称为在线社群。在当前共享经济背景下,因兴趣、个人追求、共识达成、价值认同、情感交流及信任等而聚集在一起的相对固定的群组及社会关系的总称为新型社群[18]。新型社群不仅是人的聚合,更是连接信息、服务、内容和商品的载体[19]。即新型社群平台需要依托于平台媒介,基于用户间共同的兴趣、需求、话题、利益、关系等实时更新,用户间的交互具有虚拟性、匿名性等特征。

因此,基于上述文献分析,本文将共享经济背景下的服装新型社群平台定义为在服装领域依托于网络平台,以价值引导、学习交流、资源分享等为基础,经过一定形态的组织化所形成的新型网络化关系载体,并表现出互联网时代的形式与特征,如小红书等。

1.1.2 价值共创

Kambil[20]等于1996年首先创造了“价值共创”一词,强调客户在商业战略和营销中的作用,但这个词是由Prahalad等[21-22]推广和传播的。Ind[23]将价值共创作为一个过程,其为持续的交互提供了一个机会,在这个过程中,组织愿意与外部利益相关者共享它的世界,并且能够产生可以从他们的参与中得到的洞察力。Gronroos[24]认为价值共创是一项由参与直接互动的各方进行的联合协作活动,旨在为其中一方或双方带来的价值做出贡献。因此,一方面企业利用社群运营平台[25]整合市场资源、个人资源和公共资源;另一方面,用户可以整合社交网络资源和个人资源(如知识),参与价值共创[26]。

1.2 基于扎根理论的服装新型社群平台运行影响因素

1.2.1 研究方法

扎根理论是在获取了丰富的资料基础上,通过运用逻辑、归纳、演绎、对比等分析方法,以螺旋式地从下到上逐步提升概念及关系层次,最终形成理论的一种动态系统性的质性研究方法,其宗旨是从经验资料的基础上建立理论[27]。扎根理论的核心主要是资料收集与分析,资料的编码过程主要分为开放性编码、主轴编码与选择性编码,如图1所示[28]。

1.2.2 数据收集

根据研究主题,本文的服装新型社群平台,不是针对某一品牌的社区平台,而是容纳了多个服装品牌、商家及用户。即在此平台上有一部分作为专业用户,如服装类商家;一部分为专业领先用户,如意见领袖;另一部分为普通用户。每个用户都可以通过接入口构建交互场景,普通用户通过点击、评论、点赞、反馈等行为与其他用户进行价值共创。通过平台链接功能,用户的生活状态可以在其他社交平台与用户进行分享,通过用户之间的互动交流共创价值,激发用户的创造力。同时,用户借助于平台可以进行个人创作,以文字、图片或视频的形式分享自己的服装推荐、穿搭及设计理念,一方面满足自己的内容生产、内容分享的诉求,一方面可以为平台提供创意、想法,吸引新用户。而服装企业可以根据用户分享的内容改进产品设计,发掘用户需求以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因此,在前文分析的基础上,综合考虑服装新型社群平台及用户的特点,选取当前研究的社群平台中契合本文服装研究主体的内容,在进行筛选后进行扎根分析,进而得到服装新型社群平台运行的影响因素。

本文的资料来源主要分为三部分(表1):一是文献数据库,分别对关键词“社群”“平台”“社群平台”“价值共创”“服装社群”“共享经济下社群”“社群价值共创”“共享经济下价值共创”等在谷歌学术、百度学术、知网、维普、万方进行检索;二是自媒体平台,通过在微信公众号、知乎、豆瓣等查阅相关资料;三是通过视频及各类网站,收集相关采访报道等。通过以上渠道初步获得526份资料,为保证数据的相关性、真实性、有效性,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筛选,去掉重复性的文献,得到297份资料,经过小组讨论,再进行筛选,选取最契合研究主题的资料156篇,其中101篇用于编码分析,55篇用于理论饱和度检验。

1.2.3 开放性编码

开放性编码是对收集的原始资料进行逐步浓缩编码,将资料内容概念化、范畴化,即建立自由节点,并把这些概念逐渐“打破”分解,再重新组合的过程[29]。进而将大量分析的原始数据转为对这些精炼、浓缩后的概念进行分析,如此便易于对原始资料的分析,进一步推动范畴间的关系识别和探索。本文对自由节点的编码过程如图2所示,部分开放性编码举例如表2所示。

1.2.4 主轴编码

主轴编码是通过运用典范模型将开放性编码中得到的范畴进行联结起来的过程,典范模型主要是利用某一事件的条件、事件所处的维度、事件中行动者采取的策略及后果,实现各范畴间内涵与关系的统一[29]。通过典范模型说明与解释主范畴的内涵并体现范畴之间的关系。

在主范畴平台基础体系中,社群平台管理人员或企业通过对平台服装相关资源进行资源对接、资源运作,借助信息技术、移动互联技术、社交媒介技术等进行界面设计以支持用户在社群平台上的分享、互动行为。通过服装相关资源提供、资源共享、外部连接,促进平台服装资源分享、用户间积极交互,从而使更多用户参与平台服装信息搜寻、并主动进行分享。

1.2.5 选择性编码及理论模型构建

选择性编码是识别出能统领其他范畴的核心范畴并系统性地分析、验证它与其他范畴之间的关系的过程[29]。运用Nvivo11软件建立节点间关系,对得到3个主范畴、8个次范畴、33个子范畴进行梳理与对比,最终以“服装新型社群平台运行”统领全部范畴,从而摘出一条故事线。

本文的服装新型社群平台是在有关服装的基础上进行讨论,得到服装新型社群平台运行主要是通过平台构成要素之间的互动来进行,而平台构成要素主要包括平台主体用户、平台基础设施、平台运行环境。首先服装新型社群平台要运行流畅顺利,需要这些要素能够合理有效的协同配合。因此,对于社群平台管理者或企业来说,要完善平台的基础体系,要有

较强的平台软硬件技术支撑主体用户的价值共创行为。即平台要利用移动互联技术、数字化技术、社交媒介技术为用户搭建一个良好的交互场景,促进用户在平台上的服装信息搜寻、资源分享、交流互动;同时平台的连接机制通过用户连接、社交连接、跨界连接,聚集更多平台资源;另外平台的赋能机制,为用户提供各类服装相关资源、支持用户交互、分享、协作,为用户提供分享互动的支撑条件。其次,除了平台技术的支持,平台赋能、连接机制的动力支持,平台要能够很好地运行離不开一个良好的运行环境。因此,要求企业完善相关监管制度,实施相关规范措施、提供优质平台服务,为用户提供一个安全稳定的制度环境;为了促进平台用户参与价值共创活动,平台需要拥有资源吸收能力、资源整合能力、资源利用能力,同时用户为了能有效交互、满足个人与其他用户需求也需要具有学习能力、协作能力等;通过在平台上创建一个公平开放、自由平等、相互信任、互相协作的价值共创氛围,促进用户的社群认同、共享认同、获得社区意识,从而实现用户间积极交互、互相帮助、积极分享,共创价值,实现共赢。而在共享经济的背景下,用户更多地选择闲置资源分享,不只包括有形资源,也包含个人知识、经验、能力、已获信息及社交资源等无形资源。最后,作为平台运行的主体,其价值共创行为结果即共创价值是考量平台运行好坏的标准之一。而平台的基础设施、平台运行环境都为用户的价值共创行为提供了条件支持。通过社群平台用户的价值共创行为实现平台资源整合,平台用户个性化需求满足,平台共创价值实现,从而保证平台的正常顺利运行。故本文基于扎根理论建立了服装社群平台运行影响因素理论模型,如图3所示。

1.2.6 基于价值共创的服装新型社群平台运行的指标体系

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平台主体用户行为、平台基础设施、平台运行环境三者相互作用共同影响社群平台的运行,本文通过分析文献[35,37-38],增加平台共创价值作为用户价值共创行为的结果,即作为平台运行绩效评判的一个指标,从而得出基于价值共创的服装新型社群平台运行的指标体系,如图4所示。

1.2.7 理论饱和度检验及信效度检验

利用之前留取的55篇文献资料进行饱和度检验,由于篇幅限制,现选取其中1篇进行举例,测试文本如下:“从淘宝到菜鸟再到金融的种种平台,任何人都可以把自己的任何创意、任何想法、任何产品在平台上展示给任何可能有需求的人,而这里相互展示和交易的成本,由于智能搜寻技术的提升而趋近于零,任何人都很容易找到自己所需要的东西,任何一个独特的东西都可以卖给任何一个人。”[39]将其进行三级编码得到:个性化—平台技术—平台基础体系/资源多样性—连接机制—平台基础体系。将剩余的文献进行饱和度检验均未发现新的范畴产生。因此,认为本文的研究理论达到了饱和。

通过三角验证法进行效度检验:首先,通过对目前服装新型社群平台的问题出发,梳理相关概念,明确当前研究的理论背景;其次,详细的研究设计,多元的中外文献资料,合理制定资料编码次序;最后,程序化的编码过程,并通过故事线对范畴间关系进行梳理,结果显示,服装新型社群平台的运行需要平台主体用户、平台基础体系、平台环境的共同作用,即社群平台基础体系与社群平台环境会通过影响平台主体用户的价值共创行为进而影响社群平台的整体运行。因此,认为本文通过了信效度检验。

2 基于价值共创的服装新型社群平台运行理论模型构建及关系验证

2.1 初始关系假设

2.1.1 变量间关系假设

对于服装企业来说,需要平台中的IT创新应用,来精准把握用户的特征及偏好[40]。对于平台用户来说,通过整合平台资源及个人资源参与价值共创[35]。社群平台管理人员充分利用IT信息系统,将平台信息进行整合利用,优化平台管理,提高平台运行效率,给用户提供更好的体验从而促进用户进行价值共创。共享经济下,社群平台成为价值创造的主要平台,赋能为社群平台用户提供了价值创造的机会[41]。江积海等[42]基于Airbnb案例探讨了平台型商业模式创新中的连接对价值共创的影响。社群平台连接不同领域用户,用户间直接互动促成了平台的价值共同创造,如果参与者设法使用这个平台,就会共同创造价值[35]。

李梅芳等[30]研究了平台安全保障措施对用户共享意愿的影响,强调了平台内部环境的影响作用。平台通过建立相应的平台规范制度,并采取相应的安全保障措施保护平台用户的权益,从而增强用户的信任感,促使更多用户参与平台的资源分享与其他用户共创价值。平台和用户分别拥有各自所需要的但是需要花费一定成本去得到并利用的资源,如用户的知识、经验、创意想法、闲置时间、精力、社交资源等。这些资源需要进行整合才能发挥其最大化价值[43]。社群平台作为企业获取异质性资源的媒介,其资源对接能力、资源共享能力对社群平台的资源整合具有重要影响,从而会影响用户的价值共创行为。服装社群平台上有越来越多的信息分享,则会营造一个良好的分享互助氛围,会激发更多的用户参与交互,分享自己的经验知识等。当用户在社群平台上进行交互,发生资源信息等交换,社群平台价值才会产生[13]。

在企业与消费者的价值共创过程中,消费者参与企业的价值创造活动对于企业的产品开发、运作改善及营销扩散具有重要影响[44]。用户在共同创造价值的平台上采取直接、互动的行动,积极、直接地影响价值创造和价值实现[35]。消费者通过知识技能和社会资源在互动的基础上实现共创价值[37]。平台用户通过帮助其他成员解决问题或提供帮助,一方面可以获得平台及用户的认可、提高自我形象而获得社会价值;另一方面可以结交新朋友获得社交价值,从交互中的娱乐体验获得享乐价值,通过个人需求满足获得实用价值[38]。

因此,提出假设:

H1:平台基础体系对用户价值共创行为有显著正向影响;

H2:平台运行环境对用户价值共创行为有显著正向影响;

H3:用户价值共创行为对平台共创价值结果有显著影响。

2.1.2 初始模型构建

基于上述研究假设,构建基于价值共创的服装新型社群平台运行概念模型,如图5所示。

2.2 研究设计

2.2.1 问卷量表设计

在参考前人设计量表的基础上根据研究主题设计相关题项,采用Likert 5级量表进行问卷设计,即1代表非常不同意,2代表不同意,3代表一般,4代表同意,5代表非常同意。对测量题项进行打分,并找相关领域专家、老师和同学等对题目进行审核,删除或修改含义不清或表达歧义的题项形成初始问卷。先在小范围进行预调研,根据调研结果再对问卷进行修改设计,形成正式问卷并发放。具体测量量表及参考来源如表5所示。

2.2.2 问卷发放与收集

调研主要采用网络调研及线下调研相结合的方式:网络主要通过朋友圈转发,以及在服装相关社群平台内邀请社群用户填写,同时邀请服装相关领域的专业人士、老师和同学进行在线填写;线下主要通过在上海一些繁华商圈(如静安寺、新天地等及地铁站附近)进行纸质分发填写。

问卷共发放402份,其中网络调研302份,实地调研100份,共回收362份,通过筛选出没有参与过服装社群平台的问卷并将其剔除,最后共回收有效问卷333份,总体有效率为83%。

2.3 数据分析及假设检验

2.3.1 人口统计学分析

根据调研数据,被调查者的个人信息总结为:1)在性别上,男女比例分别为43.8%、56.2%,女生占比较男生高,即女生对于服装的关注度比男生高;2)在年龄上,20~30岁占比约73%,即当前市场上的新消费群体更关注个性化,对于社群平台的关注度相较于其他群体要高;3)学历上,本科生与硕士生占比约93%,即表明问卷填写者有一定的知识文化背景,保证了问卷的填写效果;4)职业上,学生与企业从业人员占比约81%,保证了数据的可靠性;5)月收入,收入3 000元及以下的占比56%,由于职业是学生占比较大,故月收入相对较低。

2.3.2 关于参与服装新型社群平台相关情况的总结分析

对调查者的社群平台参与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如图6所示。

由图6可知,调研对象对于淘宝微淘、小红书的参与占比较大,其他类的服装新型社群平台参与情况较为平均,即说明现在对于服装新型社群平台的宣传及应用仍有一定的发展空间。

在调研及相关文献[61-63]分析的基础上,对当前主要的服装新型社群平台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并提出相关的服装新型社群平台运营发展建议,社群平台对比如表6所示。

根据分析结果,针对服装新型社群平台运营提供以下建议:

1)对于服装新型社群平台运行来说,平台的基础体系构建对用户的价值共创行为具有重要影响。社群平台管理者或企业应通过交互工具设计、界面设计,提供多种分享途径的选择,连接多方用户获取优质异质性服装资源,依靠平台资源整合能力为用户提供个性化推荐,为用户定制平台内容。针对蘑菇街与美丽说,频繁转型导致运行不稳定,基础设施不完善,导致用户的体验感降低,造成用户流失,因此平台要达到更好的运营状况,平台管理者需要加强平台的基础设施建设,丰富社群平台交互界面,以此增加用户流量。

2)平台对用户交互分享的支持,创建开放交流、公平和谐的交互氛围有利于搭建价值共创的环境。当用户在一个基础设施完备、环境氛围良好的平台上时则利于产生价值共创行为,会促进更多的人进行交互分享,进而产生更多的共创价值,推动平台的运行发展。针对淘宝微淘而言,用户与服装品牌间及用户之间的交互行为较少,因此在交互设计方面,平台管理者可以通过增加互动的趣味性,简化操作性,提供相应的奖励机制,营造互动的氛围来提高用户的互动参与度。

3)平台通过严格的监督管理,为用户提供相应的价值共创安全保障。用户在社群平台上进行服装相关信息资源的搜寻,会发现基于相同兴趣爱好的成员分享的相关服装信息资源,通过交互能够获得社交价值;用户找到了自己想要的服装信息资源,获得了实用价值;用户通过在平台上分享个人的服装设计理念、创意、想法、穿搭技巧及相关推荐等,为平台管理者及平台上其他成员提供了新鲜的创意来源及推荐参考,通过与其他用户交互为他人解决了相关难题,体验了交互乐趣,获得了社会价值、享乐价值等。因此,企业或社群管理人员需要对平台上分享内容进行严格把控,保证内容的真实性可靠性,并对积极分享的用户给予一定的金钱或名誉奖励,从而增加用户黏度,促进更多用户进行分享产生价值共创行为。针对小红书平台上充斥着部分虚假分享内容,平台管理者应加强平台监督管理,提高平台监管技术,制定平台分享制度,扩大内容监管运营团队,严厉打击虚假、低質、不当分享内容,对违反平台规定的用户进行相应的警告或惩罚,同时鼓励平台用户积极举报不当内容及违规操作行为,净化平台内容生态,为用户提供一个真实和谐的内容分享及交流互动氛围,帮助获得更多平台共创价值。

2.3.3 量表信效度检验

對量表共45个题项进行信度检验。结果总体内部一致性Cronbach α系数为0.976,其中平台基础体系、平台运行环境、用户价值共创行为、平台共创价值的Cronbach α系数值分别为0.935、0.949、0.914、0.953,均大于0.7,并且没有出现删除题项Cronbach α系数值提高的情况,表明量表信度很好,所有题项均可保留。

对量表进行效度检验。总体变量的KMO值为0.93,其中自变量、中介变量和因变量的KMO值分别为0.967、0.912、0939,且显著性均为0.000,表明量表效度显著,可以进行因子分析。通过主成分分析,得到公因子方差均大于0.5,表明各题项均可保留。

2.3.4 结构方程模型验证

1)三级因子赋值于二阶变量。为了简化模型,通过因子分析将三级因子赋值于二级因子。本文的三级因子有45项,二级因子即潜在变量12项,通过计算得到潜在变量的赋值处理。

2)模型识别。该结构模型的数据资料点数DP=78,自由参数的数量t=28,自由度df=78-28=50>0,模型可以识别,能够进行模型的参数估计。

3)拟合度检验。运用Amos 21.0对数据进行分析,根据表7的模型拟合指标显示,拟合指标均达到要求,模型拟合效果较好。根据表8结果显示,各路径系数的P值均达到了显著性水平,研究假设均通过。标准化后的模型路径如图7所示。各变量间的标准化路径系数在0.27~0.91,各测量变量间的标准化路径系数在0.76~0.93,变量间关系显著。由图7可知,e 1和e 5之间存在相关性,即针对服装新型社群平台,平台上的服装相关资源需要平台技术的支持进行整合利用,因此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e 7与e 10之间存在相关性,即社群平台用户通过参与平台的互动活动,与平台其他用户交互,积极搜索与服装相关的信息资源,可以满足自身需要,通过与其他用户交互解决服装相关推荐及搭配的问题等,因此价值共创参与行为与实用价值存在一定的相关性;e 10和e 13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即平台用户通过平台的交互获得服装相关资源,解决个人问题之后可以获得相应的快乐感与满足感,因此实用价值与享乐价值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3 结 论

本文运用扎根理论提取出价值共创下的服装新型社群平台运行影响因素,提取出平台基础体系、平台运行环境、用户价值共创行为等主范畴,并补充了平台运行结果即平台共创价值。通过文献分析对这些变量之间的关系进行假设,建立了服装新型社群平台运行模型,之后运用结构方程对变量间关系进行验证,假设全部通过。根据运行模型结果显示,服装新型平台基础体系、平台运行环境对用户价值共创行为均有显著正向影响,用户价值共创行为对平台共创价值有显著正向影响。

参考文献:

[1]韩炎. 基于MI平台的服装品牌社群化推广研究[D]. 大连: 大连工业大学, 2018.

HAN Yan. The Research of Clothing Brand Community Popularization Based on MI[D]. Dalian: Dalian Polytechnic University, 2018.

[2]蔡金芳. 基于新型社群的服装消费文化研究[D]. 天津: 天津工业大学, 2018.

CAI Jinfang. Research on Clothing Consumption Culture Based on New Community[D]. Tianjin: Tianji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2018.

[3]樊靖. 社群营销背景下CM公司社群营销策略的研究[D]. 昆明: 云南师范大学, 2016.

FAN Jing. Research on Social Marketing Strategy of CM Company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Social Marketing[D]. Kunming: Yunnan Normal University, 2016.

[4]陆婷婷. 电商平台移动端的服装品类营销策略研究[D]. 杭州: 浙江理工大学, 2016.

LU Tingting. Marketing Strategy Reaearch for the Clothing Category on Mobile Terminal of E-commerce Platform[D]. Hangzhou: Zhejiang Sci-Tech University, 2016.

[5]FLLER J, MHLBACHER H, MATZLER K. Consumer empowerment through internet-based co-creation[J]. Journal of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s, 2009, 26(3): 71-102.

[6]BLANCHARD A L, MARKUS M L. Sense of virtual community: maintaining the experience of belonging[C]//Proceedings of the 35th Hawaii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ystem Sciences, HISS. 2002: 32-41.

[7]DANIEL J. BOORSTIN. The Americans: the democratic experience[J]. American Historical Review, 1973, 80(3): 726.

[8]MUNIZ J A M J T C O. Brand community[J]. 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 2001, 27(4): 412-432.

[9]MADUPU V C D O. Antecedents and consequences of online brand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a conceptual framework[J]. Journal of Internet Commerce, 2010, 9(2): 127-147.

[10]BAGOZZI R P, DHOLAKIA U M. Antecedents and purchase consequences of customer participation in small group brand communitie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search in Marketing, 2006, 23(1): 45-61.

[11]YANG J L H. The case study on the cultural identity in virtual community[J]. Advances in Intelligent Systems and Computing, 2014, 281: 1293-1303.

[12]张品良. 全媒体环境下网络虚拟社群发展及社会管理创新[J].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2014(5): 105-112.

ZHANG Pinliang. Network virtual community development and social management innovation in the omnimedia environment[J]. Journal of Jiangx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2014(5): 105-112.

[13]郭莉, 张悦, 周冬梅, 等. 虚拟社区中的社群交互:研究综述[J]. 技术经济, 2014, 33(12): 30-38.

GUO Li, ZHANG Yue, ZHOU Dongmei, et al. Community interaction in virtual communities: research review[J]. Technical Economy, 2014, 33(12): 30-38.

[14]CHIU C M H M H, WANG E T G. Understanding knowledge sharing in virtual communities: an integration of social capital and social cognitive theories[J]. Decision Support Systems, 2007, 42(3): 1872-1888.

[15]杨嵘均. 论网络虚拟空间的意识形态安全治理策略[J]. 马克思主义研究, 2015(1): 98-107.

YANG Rongjun. On the governance strategy of ideological security in the virtual space[J]. Marxist Studies, 2015(1): 98-107.

[16]楊嵘均. 论虚拟公共领域对公民政治意识与政治心理的影响及其对政治生活的形塑[J]. 政治学研究, 2011(4): 101-113.

YANG Rongjun. On the influence of virtual public domain on citizens political consciousness and political psychology and its shape and shape of political life[J]. Political Studies, 2011(4): 101-113.

[17]朱瑾, 林敬梓, 王兴元. 在线社群氛围对社群成员创新行为的作用机理研究: 自我决定视角[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7, 34(8): 29-36.

ZHU Jin, LIN Jingzi, WANG Xingyuan. How online community climate influence members exploration from self-determination theory[J].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Countermeasures, 2017, 34(8): 29-36.

[18]何方. 新型社群与共享经济的持续发展[J]. 浙江学刊, 2016(6): 215-221.

HE Fang.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new community and sharing economy[J]. Zhejiang Journal, 2016(6): 215-221.

[19]潘一禾. 新型社群与魅力型领军人才[J]. 浙江社会科学, 2016(2): 61-63.

PAN Yihe. New community and charismatic leading talents[J]. Zhejiang Social Sciences, 2016(2): 61-63.

[20]KAMBIL A. Re-inventing value propositions[J]. Social Science Electronic Publishing, 1996, 2451: 14205.

[21]PRAHALAD C K, RAMASWAMY V. Co-opting customer competence[J].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2000, 78(1): 79-90.

[22]PRAHALAD C K, RAMASWAMY V. Co-creation experiences: the next practice in value creation[J]. Journal of Interactive Marketing, 2010, 18(3): 5-14.

[23]IND N C N. The meanings of co-creation[J]. European Business Review, 2013, 25(1): 86-95.

[24]GRNROOS C R A. Service as business logic: implications for value creation and marketing[J]. Journal of Service Management, 2011, 22(1): 5-22.

[25]BETTENCOURT L A, LUSCH R F, VARGO S L. A service lens on value creation: marketings role in achieving strategic advantage[J]. 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 2014, 57(1): 44-66.

[26]XIE K W Y, XIAO J. Value co-creation between firms and customers: the role of big data-based cooperative assets[J]. Information & Management, 2016, 53(8): 1034-1048.

[27]陳向明. 扎根理论的思路和方法[J]. 教育研究与实验, 1999(4): 58-63.

CHEN Xiangming. Ideas and methods of grounded theory[J]. Education Research and Experiment, 1999(4): 58-63.

[28]张婷, 胡守忠. 基于扎根理论的服装企业买手运营模式研究[J]. 丝绸, 2018, 55(1): 41-47.

ZHANG Ting, HU Shouzhong. Study on garment enterprise buyer operation mode based on the grounded theory[J]. Journal of Silk, 2018, 55(1): 41-47.

[29]李志刚. 扎根理论方法在科学研究中的运用分析[J]. 东方论坛, 2007(4): 90-94.

LI Zhigang. The study of grounded theory in business research[J]. Oriental BBS, 2007(4): 90-94.

[30]李梅芳, 齐阳阳, 王梦婷, 等. 知识技能型共享经济平台活跃度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理研究[J]. 研究与发展管理, 2019, 31(3): 99-108.

LI Meifang, QI Yangyang, WANG Mengting, et al. Research on influential factors of knowledge and skilled based sharing economy platform vitality and their functional mechanism[J].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Management, 2019, 31(3): 99-108.

[31]林正奎, 刘丰军, 赵娜. 在线知识社区群体协作内在机制研究进展[J]. 情报科学, 2019(6): 170-177.

LIN Zhengkui, LIU Fengjun, ZHAO Na. Research review on intrinsic mechanism of group collaboration in onlineknowledge community[J]. Intelligence Science, 2019(6): 170-177.

[32]何超, 张建琦, 刘衡. 分享经济:研究评述与未来展望[J]. 经济管理, 2018, 40(1): 193-210.

HE Chao, ZHANG Jianqi, LIU Heng. The sharing economy: research reviews and prospects for the future[J]. Economic Management, 2018, 40(1): 193-210.

[33]沈鹏熠. 全渠道零售体验价值共创行为: 影响因素与驱动机制[J]. 中国流通经济, 2019, 33(7): 10-21.

SHEN Pengyi. Omnichannel retail experience value co-creation behavior: influencers and drivers[J]. China Circulation Economy, 2019, 33(7): 10-21.

[34]YU T K, LU L C, LIU T F. Exploring factors that influence knowledge sharing behavior via weblogs[J].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2010, 26(1): 32-41.

[35]GRNROOS C, GUMMERUS J. The service revolution and its marketing implications: service logic vs service-dominant logic[J]. Managing Service Quality: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2014, 24(3): 206-229.

[36]RUYTER C M C W K D. Social capital production in a virtual P3 community[J]. 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 2007, 34(6): 832-849.

[37]YNGFALK F. "Its not us, its them!": rethinking value co-creation among multiple actors[J]. Journal of Marketing Management, 2013, 29(9): 1163-1181.

[38]馮鑫. 基于体验和协同视角的虚拟社区团购决策机制及评价体系研究[D]. 北京: 北京邮电大学, 2014.

FENG Xin. Decsion-Making and Evaluating System of Collaborative Group-Buying in Virtual Community From The View of Experiences[D]. Beijing: Beijing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2014.

[39]林英泽. 电商平台规则与共享经济发展[J]. 中国流通经济, 2018, 32(1): 85-92.

LIN Yingze. The rule of e-commerce platform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sharing economy[J]. China Circulation Economy, 2018, 32(1): 85-92.

[40]FAWCETT S E W C, ALLRED C.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s an enabler of supply chain collaboration: a dynamic-capabilities perspective[J]. Journal of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2011, 47(1): 38-59.

[41]ALI A O S P. Customer empowerment in the digital age: table 1[J]. Journal of Advertising Research, 2016, 56(1): 4-8.

[42]江积海, 李琴. 平台型商业模式创新中连接属性影响价值共创的内在机理: Airbnb的案例研究[J]. 管理评论, 2016, 28(7): 252-260.

JIANG Jihai, LI Qin. Effect of connection attributes of platform: based business model innovation on value co-creation based on case study of Airbnb[J]. Management Review, 2016, 28(7): 252-260.

[43]ARTHUR O M W B. The nature of technology: what it is and how it evolves[J]. Genetic Programming & Evolvable Machines, 2012, 13(2): 265-267.

[44]肖静华, 谢康, 吴瑶, 等. 企业与消费者协同演化动态能力构建:B2C电商梦芭莎案例研究[J]. 管理世界, 2014(8): 134-151.

XIAO Jinghua, XIE Kang, WU Yao, et al. Collaborative evolution dynamic capability construction of enterprise and consumer: case study of B2C e-commerce mengbasa[J]. Management World, 2014(8): 134-151.

[45]JANG H O L, KO I. The influence of on-line brand community characteristics on community commitment and brand loyalty[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lectronic Commerce, 2008, 12(3): 57-80.

[46]ALADWANI A M. Developing and validating an instrument for measuring user-perceived web quality[J]. Information and Management, 2002, 39(6): 467-476.

[47]郝金磊, 尹萌. 分享经济:赋能、价值共创与商业模式创新:基于猪八戒网的案例研究[J]. 商业研究, 2018(5): 31-40.

HAO Jinlei, YIN Meng.Sharing economy:empowerment, value co-creation and business model innovation:a case study of zhubajie[J]. Business Research, 2018(5): 31-40.

[48]周文辉, 李兵, 周依芳, 等. 创业平台赋能对创业绩效的影响: 基于“海尔+雷神”的案例研究[J]. 管理评论, 2018, 30(12): 276-284.

ZHOU Wenhui, LI Bing, ZHOU Yifang, et al. The impact of entrepreneurial platforms empowerment on entrepreneurial performance: a case study based on "haier+thunderobot"[J]. Management Review, 2018, 30(12): 276-284.

[49]王家宝, 敦帅. 分享经济视阈下知识产权创新服务模式: 基于知呱呱实践的案例分析[J]. 中国科技论坛, 2017(9): 186-192.

WANG Jiabo, DUN Shuai. Service mode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innovation under the perspective of sharing economy: based on the case analysis of zhiguaguas practice[J]. Chin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BS, 2017(9): 186-192.

[50]吴晓云, 张峰. 关系资源对营销能力的影响机制: 顾客导向和创新导向的中介效应[J]. 管理评论, 2014, 26(2): 58-68.

WU Xiaoyun, ZHANG Feng. How Do relation-based resources affect marketing capabilities: the mediations of customer and innovation orientations[J]. Management Review, 2014, 26(2): 58-68.

[51]肖萌, 马钦海. 顾客资源对价值共创能力的影响机制: 资源整合的中介作用[J]. 技术经济, 2017, 36(9): 76-84.

XIAO Meng, MA Qinhai. Influence mechanism of customer resources on value co-creation ability: mediating effect of resource integration[J]. Technical Economy, 2017, 36(9): 76-84.

[52]CHEN C J H S W. To give or to receive? Factors influencing members knowledge sharing and community promotion in professional virtual communities[J]. Information & Management, 2010, 47(4): 226-236.

[53]KANKANHALLI A T B C Y, WEI K K. Contributing knowledge to electronic knowledge repositories: 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J]. Mis Quarterly, 2005, 29(1): 113-143.

[54]YI Y, GONG T. Customer value co-creation behavior: scale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J]. 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 2013, 66(9): 1279-1284.

[55]唐方成, 蔣沂桐. 虚拟品牌社区中顾客价值共创行为研究[J]. 管理评论, 2018, 30(12): 131-141.

TANG Fangcheng, GIANG Yitong. Research on customers value co-creation behavior in virtual brand community[J]. Management Review, 2018, 30(12): 131-141.

[56]胡银花, 孔凡斌. 消费者参与虚拟品牌社区价值共创动机的实证研究[J]. 湖北社会科学, 2018(5): 73-80.

HU Yinhua, KONG Fanbin. An empirical study on consumers motivation to participate in the community value creation of virtual brands[J]. Hubei Social Science, 2018(5): 73-80.

[57]杨学成, 涂科. 平台支持质量对用户价值共创公民行为的影响:基于共享经济背景的研究[J]. 经济管理, 2018, 40(3): 128-144.

YANG Xuecheng, TU Ke. Research on the effect of platform support quality on user value co-creation citizenship behavior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sharing economy[J]. Economic Management, 2018, 40(3): 128-144.

[58]SWEENEY J C, SOUTAR G N. Consumer perceived value: the development of a multiple item scale[J]. Journal of Retailing, 2001, 77(2): 203-220.

[59]卜慶娟. 顾客在价值共创互动过程中的行为及其结果研究[D]. 北京: 北京邮电大学, 2017.

BU Qingjuan. Research on Customer Behavior and Results in the Interactive Process of Value Creation[D]. Beijing: Beijing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2017.

[60]金立印. 虚拟品牌社群的价值维度对成员社群意识、忠诚度及行为倾向的影响[J]. 管理科学, 2007(2): 36-45.

JIN Liyin. The Effect of value dimension on sense of community, loyalty and brand related behavior intentions in virtual brand community[J]. Management Science, 2007(2): 36-45.

[61]徐芷薇. 微淘营销对消费者建立品牌信任机制的影响研究[D]. 广州: 华南理工大学, 2019.

XU Zhiwei. Research on the Impact of Micro-Tao Marketing on Consumers Brand Trust Mechanism[D]. Guangzhou: 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2019.

[62]殷君. 社群电商平台小红书商业模式研究[D]. 郑州: 郑州大学, 2019.

YIN Jun. Business Model Research of Community E-commerce Platform about Little Red Book[D]. Zhengzhou: Zhengzhou University, 2019.

[63]林朝阳. 社交电子商务模式盈利困境及突破:以蘑菇街、美丽说为例[J]. 商业经济研究, 2018(6): 70-72.

LIN Chaoyang. Social e-commerce model profit dilemma and breakthrough: to mushroom street, beauty as an example[J]. Business Economics Research, 2018(6): 70-72.

猜你喜欢

结构方程价值共创扎根理论
社区居民旅游公平感知与旅游参与、旅游收益的结构关系
大学生就业能力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中国设计产业竞争优势研究
基于扎根理论的会展场馆观众满意度影响因素研究
社会心理安全氛围在工作场所欺凌中所起的作用
消费者在线生成广告行为阻碍因素及作用路径研究
大学生网络购物行为影响因素模型检验
价值共创理论下的小米手机数字营销模式分析
大学生网上订餐意愿的定性研究
价值共创活动对顾客价值的影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