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经济增长质量测度研究

2020-08-31胡珊珊刘汝霞牛牧青郭凯

创新科技 2020年5期
关键词:主成分分析法

胡珊珊 刘汝霞 牛牧青 郭凯

摘 要:本文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梳理,构建包含4维度15个基础指标的经济增长质量指标评价体系,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中国1999—2018年间的经济增长质量进行综合测度。结果显示,国民经济素质对经济增长质量有显著的促进作用,是推动经济增长质量提升的重要力量。根据所得结果,从中国实际出发,提出几点具有建设意义的对策建议:提高国民经济素质、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加快发展社会福利、缩小收入分配差距等,以期为中国经济增长质量持续稳定地提高提供支持。

关键词:经济增长质量;主成分分析法;指标评价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037(2020)5-64-7

DOI:10.19345/j.cxkj.1671-0037.2020.05.007

1 引言

当今,我国经济发展正处于转型攻关期,迫切需要建立新经济体系来实现国家经济战略发展目标。我国经济发展已经发生实质性的改变,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变为高质量发展阶段。为了不断促进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应当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转化经济增长动力。以经济质量为首要目标,依靠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推动经济发展变革,提升我国的综合经济实力。

我国学者普遍认为,经济增长数量与经济增长质量同等重要,都应该得到高度的重视。然而关于经济增长质量的定义和测度等方面,国内还没有达到共识。目前,我国学者对经济增长质量的研究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讨论经济增长质量的内涵。托马斯(2001)认为经济增长质量由三个部分组成,包括人类发展、收入增长和环境可持续性[1]。刘树成(2007)从四个方面来解释经济增长质量,他认为经济增长质量的提高是指经济增长态势、方式、结构和效益四个方面的优化[2]。任保平(2012)认为经济增长质量是在经济增长数量发展到一定基础上,通过实现经济增长的效率、福利分配、稳定性、创新能力和结构优化的结果[3]。

测算经济增长质量指数。对于经济增长质量的测度主要有两种方法:第一种是单一指标评价法,第二种是综合指标评价法。对于单一指标评价法,主要用全要素生产率来表示经济增长质量,通过对全要素生产率的测量实现对经济增长质量的测度[4]。史自力(2013)以中原经济区为研究对象,以全要素生产率作为评价指标,对中原经济区的经济增长质量进行测度[5]。结果显示,自1982年起,中原经济区经济增长质量一直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赵可等(2014)以全要素生产率表征经济增长质量,采用数据包络(DEA)方法计算出全要素生产率指数[6]。

对于综合指标评价法,由于各位学者对经济增长质量的内涵界定不同,因而综合指标评价法的测度也有一些差异。任保平和王蓉(2011)以我国东部地区为研究对象,采用综合指标评价法,建立包含19个指标的评价体系,对经济增长质量进行测度。研究结果显示,我国东部地区的经济增长数量与经济增长质量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而经济增长质量的提升是由资源利用率的提升、环境质量的保护和福利分配的合理化共同作用的[7]。钞小静(2011)通过构建4维度28个基础指标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对中国经济增长质量进行测度,4个维度分别是经济增长稳定性、经济增长结构、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代价以及福利变化与成果分配[8]。唐毅南(2014)对中国经济增长质量进行研究,通过构建包括资本产出比、劳动生产率等在内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对经济增长质量进行测度。结果显示,中国经济质量一直處于不断上升状态,经济发展效率高,技术不断进步[9]。姚敏(2016)通过构建6维度46个基础指标的经济增长质量评价体系对中国各地区的经济增长质量进行测度,6维度分别是经济增长效率、结构、稳定性、福利水平和成果分配、资源环境、国家经济素质[10]。何兴邦(2018)从经济增长效率、发展稳定性、产业结构优化程度、绿色发展水平、福利改善程度和收入分配公平性出发,构建一个6维度的经济增长质量评价体系,并基于中国省际面板数据考察了环境规制对经济增长质量的影响。结果显示,总体上技术创新显著提升了中国综合经济增长质量,据此提出相关对策建议[11]。

综上所述,单一指标评价法以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质量进行测度,综合指标评价从多层面、多角度对经济增长质量进行测度,综合指标评价法比单一指标评价法更全面、适用性更强。本文在对现有研究成果进行分析和借鉴的基础上,构建一个4维度的经济增长质量评价体系,分别从经济增长效率、产业结构、社会福利变化与成果分配、国民经济素质出发,对中国经济增长质量进行测度和研究。

2 经济增长质量的内涵与指标体系构建

2.1 经济增长质量的内涵

从狭义上来看,经济增长质量从一个角度进行研究,如经济增长效率。从广义上来看,经济增长质量从多个角度进行研究,包括经济结构、经济效益、利益分配、成果获得和国民素质等,覆盖面广。仅从某一角度对经济增长质量进行研究具有片面性,从多个角度对经济增长质量进行研究具有充分性和完整性。因此,本文采用广义经济增长质量的内涵,从多个角度出发,构建综合经济增长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2.2 经济增长质量评价体系构建

本文在参考借鉴国内外有关经济增长质量研究的基础上,从4个维度出发对经济增长质量进行评价,分别是经济增长效率、产业结构、经济增长福利变化与成果分配、国民经济素质,构建经济增长质量评价体系,以期综合全面评价中国近年来经济增长质量(见表1)。

2.3 综合经济增长质量评价指标解释

2.3.1 经济增长效率。在经济增长过程中,经济增长效率主要是对投入与产出的效率进行衡量。经济增长效率这一维度主要包括三个基础指标,分别是劳动生产率、资本生产率和全要素生产率。劳动、资本和全要素生产率均涉及真实GDP,因而本文以1999年为基期,将名义GDP进行定基处理得到真实GDP。其中,劳动生产率是真实GDP与劳动力就业人口数的比值,资本生产率是真实GDP与资本存量的比值,资本存量的计算方式采用最常用的永续盘存法,通过索罗残差法求出全要素生产率。

4 结论与建议

无论在理论界还是实物界,学者们对经济发展都有一个统一的观点,即对国家、地区或社会经济发展的研究,不仅要重视经济增长数量,更要重视经济增长质量。本文采用广义经济增长质量内涵,对经济增长质量进行界定,分别从4个维度出发,构建15个基础指标的经济增长质量评价体系,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1999—2018年中国经济增长质量进行测度和分析。

本研究发现,从总体上看,国民素质对于综合经济增长质量的改善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国民素质是国家经济发展的保证,通过资源的长期投入,培养社会成员的整体素质,保障社会成员的精神面貌和健康状况等,为经济发展蓄力,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的支持和保障作用。国家财政医疗卫生支出、国家财政教育支出和国家财政科学技术支出体现国家的国民素质发展程度,其中,国家财政教育支出是促进国民素质提高的重要因素。而产业结构和经济增长福利变化与成果分配这两个维度对经济增长质量的提高次于国民素质,但也具有很大的推动力。其中,产业结构的优化与升级能促使经济质量的高速增长,有利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从而提高整个社会平均生产率。产业结构中主导产业的不断变化发展是经济质量增长的主导力量。在产业结构这一维度中,第三產业比较劳动生产率所占比重最大,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第三产业是服务业,能为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提供必要的支持作用。当今产业正处在转型当中,第一、二产业劳动力将会产生富余,而第三产业可以吸收这些富余劳动力,不仅能推动经济发展,还能维持社会稳定。社会福利变化与收入分配能为社会成员提供经济保障,降低经济损失,缩小成员间的收入差距,促进经济的良好发展。经济增长效率的提升能加快经济的发展,提高经济的质量。尤其是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对于物质生产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基于以上结论,本文主要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第一,提高国民经济素质。国民经济素质对经济增长质量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如今我国正处于经济质量增长阶段,为了推动经济持续不断向前发展,必须要重视国民经济素质的提高。未来国家之间的综合较量就是科技水平之间的较量,科技水平的提升与人才素质有着高度密切的关系。人才素质的提升对提高科技水平和维持经济可持续发展有重要的作用。国家应当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力度,提升全民的科学文化知识水平和能力,支持更多人接受高等教育。同时,还要关注地区之间的教育差异,不断向教育不足的地区倾斜,以实现教育的公平性。对国民的教育不仅要重视科学文化知识的培养,还要重视道德素质的培养,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全面提升国民的综合素质,保持经济增长质量持续稳定的发展。

第二,不断优化产业结构。产业结构的升级能促进经济质量的快速发展。第三产业作为产业结构中的主导产业,对于国民经济增长质量的贡献不言而喻。由于第三产业对其他产业的关联效应明显,其高速增长无疑对其他产业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从而带动经济质量的全面增长。第三产业的特点主要是知识技术密集和劳动密集。这一产业的就业范围十分广,对劳动力有大量的需求,需要各知识层次的劳动人员,同时能满足大多数就业者的需求。因此,应当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不断优化产业结构。

第三,加快发展社会福利。社会福利是国民享有的基本经济保障。在经济转型这一阶段,只有加快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才能充分反映政府兑现保障民生的承诺。只有更好地保障和改善人民的生活条件,才能为经济发展创造可持续的动力。首先,要整合完善制度体系,进一步提升社会福利的制度功能。其次,由特定兑现向普惠公众拓展,逐步扩大社会福利覆盖面。再次,在提高社会福利水平的基础上,建立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福利资源投入机制。最后,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多元合作机制。

第四,缩小收入分配差距。收入分配差距是影响社会经济稳定的重要因素。首先,在缩小收入分配差距时,要以市场为主导,探索影响经济增长质量的内部机理和机制。其次,建立底层民众表达基本诉求的正规渠道,避免收入分配引发社会矛盾。最后,应努力去除扩大收入分配差距的一些非市场因素,如行业垄断和腐败问题等。

参考文献:

[1] 托马斯.增长的质量[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157-164.

[2] 刘树成.论又好又快发展[J].经济研究,2007,42(6):4-13.

[3] 任保平.经济增长质量:理论阐释、基本命题与伦理原则[J].学术月刊,2012(2):63-70.

[4] 楚尔鸣,马永军.消费增长能否提升经济增长质量:基于全要素生产率的分析[J].当代经济研究,2014(4):53-59.

[5] 史自力.区域创新能力与经济增长质量关系的实证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9(6):1-8.

[6] 赵可,张炳信,张安录.经济增长质量影响城市用地扩张的机理与实证[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4,24(10):76-84.

[7] 任保平,王蓉.中国东部地区的经济增长质量评价[J].江苏社会科学,2011(1):108-114.

[8] 钞小静,任保平.中国经济增长质量的时序变化与地区差异分析[J].经济研究,2011(4):26-40.

[9] 唐毅南.中国经济真是“粗放式增长”吗:中国经济增长质量的经验研究[J].学术月刊,2014,46(12):82-96.

[10] 姚敏.基于地区层面的经济增长质量的测度[J].统计与决策,2016(21):126-129.

[11] 何兴邦.环境规制与中国经济增长质量:基于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当代经济科学,2018,40(2):1-10.

猜你喜欢

主成分分析法
山东省旅游产业竞争力评价研究
中国装备制造业阶段竞争力研究
陕西省各地区人力资本水平综合评价与分析
基于主成分分析的煤层气赋存影响因素分析
成都市中心城区商服用地基准地价空间演变规律研究
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高校财务风险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太原市土地可持续利用研究
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成都市房地产泡沫程度评价
考察我国各省市自治区社会发展综合状况
金华市服务外包产业科技创新能力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