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扣四“点”高阶思维促进语文深度学习
2020-08-31陈宝铝
陈宝铝
何谓深度学习?说法不一,但核心理念是学习必须指向高阶思维。笔者比较赞同华中师范大学郭元祥教授的说法:深度学习是一种主动的、探究式的、理解性的学习,关注学习者高阶思维能力的发展。近年来,随着核心素养的提出、国家中小学质量监测的推进,以及统编版教材的铺开使用,我国小语界逐渐把目光投向了深度学习领域。那么,如何促进小学语文的深度学习?笔者以为,高阶思维是深度学习之魂,要紧紧抓住这个“牛鼻子”,以高质量的问题助推高阶思维,以概括能力的提升带动高阶思维,以评鉴能力的培养促进高阶思维,以思维支架助力高阶思维。
一、瞄准切入点,以高质量的问题助推高阶思维
问题是思考的工具,有问题才有思考。教学实践告诉我们,没有高质量的、富有前瞻性的、具有思维张力的问题,是难以启动学生的高阶思维。语文浅学习最常见的表现是停留于表层、驻足于已知、止步于重复。课堂表面上是热闹的,但实际上学生在语言、思维上并没有多少收获。其重要原因之一是教师提问次数偏多,问的是小问题、浅问题。因此,要实施深度学习,加强对课堂问题的研究是一个切入点。
1. 要紧扣年段学习重点与单元语文要素设计问题。到了中高年级,问题的设置必须指向理解能力、分析能力、评鉴能力、质疑创新的培养。具体来说,好的问题的提出与解决具有以下功能:从理解课文的角度,能起到“牵一发动全身”的作用;从启发学生思维的角度,可以达到“豁然开朗”的境界;从培养能力的角度,能够较好地实现“举一反三”。特级教师王崧舟在教学统编版四下《墨梅》时,设计了三个问题:(1)为什么王冕家的梅花不是种在堂前,不是种在屋后,不是种在花圃,而是种在洗砚池边?(2)王冕是位大画家,很善于用色,怎么不给梅花添点颜色呢?(3)写梅花通常写香气,王冕这首诗写的不是“香气”,而是“清气”,这是为什么呢?这三大问题就很有思维的含金量与张力,问在了关键处——指向对墨梅品格的感悟,指向对作者为人品性的了解。这样,学生对《墨梅》的学习就不是停留在对字面意思的掌握上,而是深入到诗的内涵之中,准确感悟作者的写作目的——借墨梅抒发自己的人生志向,进而体会到诗歌折射人格,人格影响诗格这一重要的特点。
2. 要结合挑战性任务设计问题。深度学习的特点之一,是在挑战性任务的驱动下,学生全身心投入学习,体验成功,获得发展。挑战性的任务并不是非常深奥的、难度非常大的任务,而是属于最近发展区的,学生经过努力可以达到的。特级教师孙双金在教学《敕勒歌》时,设计了两个极具挑战性的任务,以问题的形式来驱动学生的积极思维:(1)蒙古人把天比作是蒙古包,那么,我们南京人把天看作什么?(2)草原人把大草原写得那么美,我们能不能学学他们,写一首《金陵歌》来赞美南京?这些极具挑战性的问题,充分激发了学生阅读创造的欲望,因此,课堂高潮迭起,精彩不断。
3. 要认真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思维从发现问题始,一旦学生学会提问题,其思考的方向与深度就有了保证。统编版教材把学生提问能力的培养作为语文要素之一来体现,安排在四上第二单元。在落实时,需要注意两点:一是不能只局限于这个单元的学习提问,要将学习提问这个训练贯穿在之后的教学之中;二是提问的方法还有很多,需要我们深入研究,不断引导学生学习。当然,在引导、培养学生提问的同时,教师也必须学会从学生的问题中提炼、聚焦出核心问题,用以启发学生深入思考。这样做,既能将学生的提问与教师的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又能推动学生提问能力的培养。
二、狠抓薄弱点,以概括能力的提升带动高阶思维
思维的最显著特征是概括性。鲁宾斯坦曾说过:“思维是在概括中完成的。”无论阅读什么样的文本,概括可以说是检验“读懂”的最基本的标志。从理解到概括,是一个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这既是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更是对学生思维发展的促进,它助推学生的思维“向更深处漫溯”。概括包括归纳概括和抽象概括。归纳概括涉及划分层次、段落,归纳层意、段意、主要内容,写故事梗概,给文章拟标题,编写提要或提纲。而抽象概括涉及概括中心思想、写作特点。
课改之前,我国小语界比较重视概括能力的培养,但走向了极端,成了人们普遍诟病的一个问题。课改之后,又走向另一个极端,再也不提分段与概括段意,导致了学生概括能力低下。统编版教材进行了纠偏,在语文要素中,有关概括的项目就安排了十几项,课文后也安排了相应的题目。所以,必须重新审视概括能力的培养这个问题。要遵循概括能力培养的顺序,引导学生先学会读懂长句,学会概括长句,学会读懂自然段,然后再学会读懂意义段。在这样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学会概括文本主旨与写作特点。除此之外,引导学生学会概括要特别注意以下三点。
1. 简要概括。在现在的质量检测中,常出一些规定字数的概括题。所以,到了高年级,尤其要注意引导学生进行简要概括。
2. 着眼于厘清段落与篇章的内在联系。厘清内在联系是准确概括的前提,也是训练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抓手。例如,统编版三下《海底世界》第四自然段是重点段之一:①海里的动物,各有各的活动方法。②海参靠肌肉伸缩爬行,每小时只能前进四米。③有一种鱼身体像梭子,每小时能游几十千米,攻击其他动物的时候,比普通的火车还快。④乌贼和章鱼能突然向前方喷水,利用水的反推力迅速后退。⑤還有些贝类自己不动,却能巴在轮船底下做免费的长途旅行。一般情况下,教学这个段落,教师都会引导学生找中心句,然后讨论海里的动物有哪些奇特的活动方式。在此基础上,有的教师会引导学生对段中的拟人句进行比较品析,体会拟人写法的作用。但对于这段话的内在联系,分述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就很少有教师会加以引导与训练。有个教师,在进行了上述环节的教学之后,出示了一道题:
下面是第四自然段句子顺序的调整方法,哪一项是正确的?
A. 第②句与第③句对调 B. 第④句调到②③之间
C. 第④句与第⑤句对调 D. 第①句与第②句对调
如此教学,学生既深刻理解了总述句与分述句的关系,又弄清了分述句之间的关系。多进行几次这样的实践,学生就易于养成在概括之前深入思考句与句的关系、段与段的关系的阅读习惯,概括能力也会随之提高。
3. 要更加注意教给规律与方法。对于分层、分段之类的练习,既要精选课文进行,又要在分段的规律、方法上给予学生必要的启发。请看薛法根老师教学《灰雀》的一个片段。
师:如果请三个同学读课文,怎么分成三部分读?
生:一人读列宁,一人读小男孩,一人读旁白。
师:好的,抓住课文中的两个重要人物,这是一种读法。
生:一个人读起因,一个人读经过,一个人读结果。
师:读到哪里为止?
生:第一个人读到“也没有找到”,第二个人读到“昨天你到哪去了”,第三个人读到“男孩是诚实的”。
师:好,按照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来分。还有没有第三种分法?简单明了。
生:直接把小节平均分。(众生笑)
师:一共几个小节?(13)13除以3,除不尽。没法分。所以这个方法有的时候可以用,有的时候不可以用,虽然看起来很公平。
师:仔细看课文第一小节第一句话,你马上就会发现,还有一种分法。
生:有一年冬天。
师:这是一个表示时间的词,发现了吗?来,再找一个表示时间的词。
生:一天。
师:画下来。再找一个表示时间的词。
生:第二天。
师:发现没有?找到三个表示时间的词,我们就可以请三个同学来读。注意,课文有一条非常重要的线索,(板书:有一年冬天、一天、第二天)这条线索叫时间线索。
这样的教学就完全立足于让学生掌握分段的基本规律。如此引导,何愁学生不会厘清文章的发展脉络?又何愁学生的概括能力不能尽快提高?
三、聚焦关键点,以评鉴能力的培养促进高阶思维
阅读评鉴,指在理解文本意义的基础上,评说人物与思想内容,鉴赏语言与表达技巧。它是一种比较复杂的高阶思维,也是阅读教学最高层次的内容与阅读审美的高级境界。只有紧紧抓住评鉴能力的培养这个重要的抓手,培养高阶思维才能落到实处,深度学习才有保证。
1. 一年级起就要进行评鉴的起始教学。理由有二:其一,《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阅读教学应该注重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这种综合能力的培养,各学段可以有所侧重,但不要把它们机械地割裂开来”。其二,从一年级起,统编版教材的课后练习就有意识安排了含有评鉴因素的题目。例如,统编版一下《小公鸡和小鸭子》课后“读一读,比一比”:小公鸡跟在小鸭子后面,也下了水。小公鸡偷偷地跟在小鸭子后面,也下了水。表面上看,这是在引导学生比较句子,弄清加了“偷偷地”这个词语,句子意思有什么不同。其实,这何尝不是在引导学生进行最初步的语文评鉴呢?也就是说,只有从一年级起,就从评鉴的角度来认识这样的题目,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品析、感悟,到了高年级,才能对更为复杂的语言现象进行比较、欣赏。笔者认为:在低年级,比较、理解语言是评鉴的主要内容,可以引导学生对文本中的人物进行简单的评价,认识一些常见修辞格的作用。在中年级,可以引导学生稍微全面评价人物,进一步认识一些修辞格的作用,在评价中积累有新鲜感的语言,辨识一些表达技巧,开始涉及对文本思想内容的简要评价。在高年级,可以从不同角度认识、评价人物与思想内容,鉴赏一些精彩的语言与突出的表达技巧,还可以开展初步的创意阅读。
2. 巧用多种方法落实评鉴教学。培养学生的评鉴能力,必须综合采用多种方法,如比较辨析、涵泳体会、朗读想象、仿写续写等。请看我省特级教师游增良教学《半截蜡烛》的片段。教师提出问题:“同学们,从哪些地方可以感受到伯诺德夫人一家语言的巧妙机智?”学生先找出了文中的句子:“司令官先生,天晚了,楼上黑,我可以拿一盏灯上楼睡觉吗?”接着展开了赏析性的讨论。生:“杰奎琳称‘少校为‘司令官,是故意抬高他的职位,满足他的虚荣心。”生2:“杰奎琳称少校为‘司令官先生,‘司令官显得敬重,‘先生显得亲切。两个称呼放一起,少校当然更喜欢了。”学生主要从称呼角度去理解、体会杰奎琳语言的机智巧妙,但文中另一个最为关键的地方学生却并未意识到。在这节骨眼上,游老师出示了两个句子:(1)我可以拿一盏灯上楼睡觉吗?(2)我可以拿一根蜡烛上楼睡觉吗?让学生比较赏析。学生马上争先恐后地说感受。有的学生说,杰奎琳说“一盏灯”是深思熟虑的,因为蜡烛也是灯火,如果德国军官答应了,她既可取走油灯,又可以取走蜡烛,显得有回旋的余地。还有的学生说,妈妈说了蜡烛、哥哥也说了蜡烛,现在再说蜡烛,可能引起德国人的怀疑,目标可能就暴露了!杰奎琳想得真细致……在比较之中,学生深刻认识到杰奎琳说话的智慧,悟得了文本语言的精妙之处,同时也体会到了品析语言的快乐,训练了思维的深刻性。
四、巧用支撑点,以思维支架助力高阶思维
深度学习提倡思维可视化——“让思维看得见”“把思维说出来”。提供思维支架是“思维可视化”的重要策略。有时,教师虽然把问题设置得较好,但课堂上学生能呼应者极少,这与教师缺乏提供思维支架有很大的关系。有了恰当的支架,文本的内在联系就能形象化、立体化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起到启迪与推动思维,促进整体把握的作用。例如,统编版三下《我们的奇妙世界》围绕着“这是一个奇妙的世界,一切看上去都是有生命的”,从天空与大地两个方面写出了世界的奇妙。文章篇幅较长,自然段较多,而且写天空与大地虽都是按照时间顺序,但具体叙述的依据不同。前者是按照一天的顺序写,后者是按照四季的顺序写。三年级仍属于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学生理解时还是有一定的困难的。此时,可以采用下面的思维导图引导学生全面认识课文的结构。
有了这个思维导图作支架,学生对课文的结构一目了然,而这样的梳理,对学生而言也是一次信息整合的训练,他们对于整合信息、有序地表达、将事物写清楚,有了一次很好的阅读实践。
有的时候,教师可以采用语言支架来促进学生思维。例如,教学统编版三上《灰雀》时,对于“灰雀到底是自己飞走了,还是被小男孩捉走了”这个问题,学生一般会理解,但绝大多数没有以文本中的语句作为自己判断的依据,讲起来往往丢三落四。有个教师在教学中,在學生阅读思考的基础上,设置了这样的语言支架:“我认为灰雀是?。我找到的句子是:,我是这样想的:。”有了这样的语言支架,学生就能紧密联系课文的语句,有根有据且有序地说出自己的想法。如此的教学,有效地训练了学生思维的条理性、逻辑性、深刻性。这样的学习无疑是有一定深度的。
除了上述做法,还可以充分利用板书作为支架来启迪学生的思维,也可以将板书与思维导图、语言支架有机融合,作为思维支架来促进学生的深度思维。
当然,推进深度学习除了上述四点,如何发挥学生的主动精神,如何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等问题,也应引起足够的重视。但总的来说,所有的举措都应该围绕高阶思维这个核心与灵魂,否则,深度学习就只能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难以落到实处,更难以收到实效。
(作者单位:福建省语文学会小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