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工程+知识产权”复合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2020-08-31殷增斌袁军堂郝世博
殷增斌 袁军堂 郝世博
摘 要:针对工科学生知识产权意识欠缺、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不强等问题,南京理工大学实施了“3+1+2”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构建了“机械工程+知识产权”复合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打造了融合机械工程实验实践平台和知识产权实践教育中心的层次递进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平台,在培养既懂专业技术又懂知识产权的复合型人才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关键词:新工科;机械工程;知识产权;复合型人才;创新创业
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正在驱动新经济的形成与发展,高校应面向国家战略,积极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开展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领域亟须的新工科建设,探索更加多样化、个性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具有创新创业能力和跨界整合能力的工程技术人才[1]。当前,工科学生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普遍不强、知识产权观念相对缺乏,具有理工背景知识产权人才的数量和质量难以满足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的现实需求[2]。
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业能力和知识产权意识,善于将创新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的“工科+知识产权”复合型人才,是新时期工科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任务。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工科+”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构建创新创业实践平台,使大学生在不断的实践中养成创新意识和具备创业能力是当前高校人才培养的着力点。本文以南京理工大学“機械工程+知识产权”复合型人才培养为例,探索“机械工程+知识产权”复合型人才培养方案,构建从“基础实践”到“专业综合实践”,再到“创新创业能力拓展”的多层次、递进式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实现对机械工程复合型人才全方位、全周期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
一、“机械工程+知识产权”复合型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
针对当前工科学生知识产权意识欠缺、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不强等问题,南京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与知识产权学院合作建设了“机械工程+知识产权”特色复合型专业,培养具有知识产权背景、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复合型工程技术人才。我们围绕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知识产权强国战略的实际需求,明确了“机械工程+知识产权”复合型人才培养培养目标,确定了“机械工程+知识产权”复合型人才培养规格;针对“机械工程+知识产权”复合型人才毕业能力要求,优化了“机械工程+知识产权”知识体系和课程框架,梳理了机械工程和知识产权课程设置的基本内容和要求,促进机械工程与知识产权的交叉融合。
“机械工程+知识产权”专业培养具有宽厚的机械工程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良好的职业道德、人文素养、团队合作精神,身心健康,具有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能在机械工程及相关领域从事工程设计、机械制造、技术开发、科学研究、生产组织管理等方面工作的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通过结合机械工程技术背景,进行基础性的知识产权法学和管理学训练,使学生掌握法学基础理论,熟知知识产权理论知识,具备知识产权实践问题分析与解决能力,成为懂科技、懂法律、懂经济、懂管理的复合型人才,能够从事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服务等工作。
该专业实行“3+1+2”培养模式,即本硕连读的培养模式,本科为“3+1”阶段。本科阶段同时开展机械工程专业与知识产权专业的课程学习,3/4时间学习工科知识,1/4时间学习知识产权知识。学生在完成本科阶段学习任务后,授予工学学士和法学学士(副修)两个学位。本科成绩考核合格达到一定标准,将获得免试攻读知识产权专业(方向)硕士研究生的资格。
该专业必修课程由通识教育课、学科教育课、专业基础课(机械工程课程)、专业方向课(知识产权课程)组成,“机械工程+知识产权”体现在专业方向课设置上。“机械工程+知识产权”专业核心课程包括工程图形学、理论力学、材料力学、流体力学与热工基础、控制工程基础、工程材料及成形工艺、机械设计基础、机械制造基础、液压与气压传动、互换性与测量技术、民法学、刑法学、诉讼法学、合同法学、专利法学、专利文书撰写、专利文献检索与应用、著作权法学、企业知识产权管理。其中,知识产权知识采取早期嵌入的方式,从大一至大四设置法学、知识产权相关课程17门,每学期2~3门课程,共计37个学分。本科阶段知识产权课程设置流程如图1所示。
该专业主要实践环节有金工实习、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机械制造基础课程设计、模拟与数字电路综合实验、知识产权实务技能综合训练(I)(II)、科研训练、毕业实习、毕业设计、军事训练等。
二、“机械工程+知识产权”复合人才创新创业实践平台构建
针对新工科机械类专业对先进制造技术与装备领域机械综合实践创新技能培养要求,结合南京理工大学“机械工程+知识产权”复合型人才创新创业实践能力培养的需要,我们基于南京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学科优势,构建了面向高端装备和智能制造行业并融合知识产权实践教育的复合型人才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实践平台。
1.高端装备和先进制造技术综合实验平台
“创新驱动发展”“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等重大战略的深入推进和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智能制造等领域的突破性发展,对工程技术人才的创新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满足新形势下机械工程专业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需求,我们基于南京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学科优势,重点建设了跨课程、跨专业方向、跨年级层次的本科生和研究生通用的高端制造装备和先进制造技术综合实验平台。目前第一阶段共构建了四个综合实验系统:现代设计制造一体化综合实验系统、高端制造装备与技术综合实验系统、智能制造系统与技术综合实验系统、机械创新设计综合实验系统(如图2所示),旨在培养学生贯穿产品设计、分析、制造、管理、服务全生命周期各环节的创新实践能力。
2.理工背景知识产权人才实践教育中心
为加强理工背景知识产权人才创新能力培养和锻炼,我们依托南京理工大学知识产权学院,建立了知识产权创新实践教育中心,该实践教育平台下设校内实践教育中心和校外实践教育基地。“机械工程+知识产权”专业学生在学习知识产权相关专业课的同时参与知识产权创新实践活动。
其中,知识产权模拟法庭可进行知识产权案件以及其他刑事、民事、行政案件的正式开庭、模拟庭审、模拟调解、模拟听证等各类实践与模拟教学演示。知识产权信息检索与分析实验室的功能定位为进行知识产权信息检索与分析能力训练的专业化教学实验平台,以信息检索与分析为核心功能,可以开展知识产权检索、分析、预警等基于数据资源的实践操作课程。知识产权综合模拟训练实验室可基于知识产权数据检索以及案例分析,围绕模拟实践、交流互动的基本功能,沿着知识产权创造、管理、运营、保护等知识产权行业的全部流程,从信息检索、文件准备与撰写,知识产权分析预警与评议,知识产权评估、许可、转化,以及知识产权保护等多个方面开展能力综合实训。
创新实践教育中心同时开展“知识产权创新人才培养讲堂”“知识产权实务大讲堂”等系列活动,邀请国内外知识产权领域知名专家和高端实务人才开展对话交流,推进与拓展校内学科平台与校外基地合作的广度与深度,助力机械工程与知识产权的交叉融合,立足汇聚高端实务资源,回应学生实务需求,提升学生实务能力,为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能力提升提供支持。
3.融合“机械工程+知识产权”的多层次递进式创新创业实践能力培养平台
为了“加强基本技能训练,注重实践能力培养,激发创新意识形成”和充分实现资源共享,融合和拓展学院、学校及社会的实践、实训等教学资源,打破教学实验室和科研实验室的壁垒,我们以先进制造业特别是高端装备和智能制造行业人才所需的实践技能、创新创业能力、知识产权意识和综合素质培养为导向,基于教学实验室、科研实验室、工程训练中心、校企联合技术中心、大学生创新实践基地和企业实习基地等,建立了多层次、递进式的机械工程复合人才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和实践平台,如图3所示。该实践平台具有“机械基本实践技能训练—机械专业实验技能培养—机械+知识产权综合实践技能拓展—创新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提升—创新创业意识培养和能力训练”功能,形成了一体化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实践能力、知识产权观念和综合素质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逐级递进地培养学生的基础实践能力、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从而全面提升新工科人才培养质量。
三、“机械工程+知识产权”复合人才培养实践
南京理工大学于2015年开展了“机械工程+知识产权”复合型人才培养,是目前国内“工科+知识产权”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典型案例,开创了我国理工背景知识产权人才培养新格局。该专业2019届毕业生34人,就业率达100%,其中26人到“211工程”“985工程”高校继续深造。同时,该实践能力培养平台在机械工程专业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近三年来机械工程专业学生在全国大学生“挑战杯”课外科技作品竞赛、“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RoboMaster机甲大师赛、方程式汽车大赛、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国家级和省级机器人大赛中取得优异的成绩。
新工科背景下“机械工程+知识产权”复合型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模式以及多层次递进式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平台的探索和实践,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自主创业能力和知识产权观念的机械工程复合人才提供了经验借鉴,并且已经带动了我校工科人才培养体制机制的改革。一是进一步完善了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的体制机制,构建起较为稳固的知识产权协同创新联盟,使大学生能在协同合作单位参与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二是通过大学生创业知识和技能培训工作室、创业实践工作室以及大学生创业孵化园,将大学生创新实践活动与创业实践活动相结合。三是寓教于研。通过吸纳学生参与“中国知识产权协同创新网”等科研平台工作、创建“科研助理”机制,建立了“互联网+知识产权+创业”模式。四是寓教于用。利用产业平台和寒暑假时间引导学生参加专利代理機构、法务机构和企业管理实务,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参考文献:
[1] 吴爱华,侯永峰,等. 加快发展和建设新工科 主动适应和引领新经济[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1):1-8.
[2] 锁福涛. 理工背景知识产权人才培养的课程建设探讨[J]. 工业和信息化教育,2018(2):78-83.
[项目来源:教育部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机械工程复合人才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模式研究”]
[责任编辑:夏鲁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