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古诗文教学德育融入研究
2020-08-31黄腊英万素花郭鹏飞
黄腊英 万素花 郭鹏飞
内容摘要:高中语文教材的古诗文中蕴藏着丰富的德育资源,怎样运用古诗文教学来提升学生思想认识,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思考的一个问题。文章以语文教材为依托,立足于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的德育目标,条分缕析地论述如何有效地将德育融入古诗文教学。
关键词:高中语文 古诗文教学 德育融入
2017年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对继承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要坚持立德树人,增强文化自信,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1]古诗文作为语文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古代文化的传承、发展、创新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党的十九大提出要坚持立德树人,增强文化自信,因此古诗文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其中所蕴含的古人智慧、为人处世的哲学等德育资源,在落实立德树人,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增强道德认知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全册古诗文的数量占据了其他文章总数的一半,因此,在进行德育教育的过程中,古诗文占有一定的德育资源优势。
一.高中古诗文教学德育融入的必要性
现使用的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编入文章总数79篇,古诗文占文章总数的53%。根据不同的体裁和内容,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第一,以人物传记或者记叙形式来表现古代仁人志士爱国的文章,如《苏武传》、《廉颇蔺相如传》、《荆轲刺秦王》等;第二,表达作者怀才不遇,难以实现豪情壮志的,如《滕王阁序》、《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定风波》等;第三类,用劝说、议论的方式展现古人智慧,讲明道理的,例如《寡人之于国也》、《劝学》、《师说》、《过秦论》等;第四,表现离愁、孝道的,如《声声慢》、《定风波》、《陈情表》等。这些文章都极具经典性,无论是语言的锤炼、谋篇布局还是文字背后所蕴含的智慧都值得考究和学习。
然而在學习这些经典作品的过程中,很多学生只是简单记住老师强调的考点,要求背诵全文的,学生为了减轻负担,甚至草率地只背常考的几句。对于文章的理解也是常把翻译参考书放在一旁,对于文章的理解往往只是细枝末节,却忽略了文章中真正的精髓,学生并未从所学文章中受到真正的教育,提升思想道德认识。因此,在古诗文教学中,教师从不同角度切入,让学生抓住考点的同时,理解文章精髓,让学生受到古人思想的激励,培养道德意识,从而提升自身的人格修养显得很有必要。
二.高中古诗文教学德育融入的方法
(一)在古诗文朗读训练中融入德育
朗读是学习古诗文最重要的方法之一。都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学生在进行朗读的过程中能同时调动自己的听觉、视觉及思想,达到读书的四道(耳道、眼到、口到、心道)。正如朱永新教授所说的阅读对生命唤醒具有一种独特的价值。文章架设起了我们的生命与书中的精神和情感进行灵魂交流的场域,朗读经典篇章能充盈我们个体生命的精神,不断实践高尚的人生价值。古诗文语言精炼,文字优美,不同的诗体有不同的节奏,在作品的创作手法上也具有独创性。加强对作品的朗读训练,在朗朗读书声中学生能够更好地体会其中的节奏、语气和韵味,养成良好的文言语感。同时,学生通过声情并茂地朗读文章,会不自觉地受到一些艺术美的熏陶,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潜移默化的受到古人高尚人格的影响,实现自我教育。因此,在教学古诗文的过程中,朗读训练也不失为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好办法。
对于高中生而言,他们具备了一定的自主学习和辨识能力。教师在进行古诗文朗读训练的过程中可以以三步走的程序:自读、示读、复读来培养学生朗读的能力。例如,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这一篇章,主要表达作者对生活窘迫的无奈、对仕途的厌恶以及回归自然的向往和喜悦之情,在朗读的过程中要让学生准确地把握文章情感基调,读出前后情感的变化。首先,让学生自读、反复吟咏去把握文章的情感,体悟文章语言,发现疑难点,提出问题;其次,教师通过播放录音或者自己示范朗读的方式,让学生找出自读与示范朗读的异同,共同探讨相异的地方,掌握正确的朗读方式,更好地体会文章的节奏、语气和韵味;最后,学生在掌握文章内容主旨的基础上,再次品读,达到熟读成诵,披文入情,能够深入体会陶渊明由悲转为喜的心境,领悟其淡泊名利的品格。
(二)借古诗文素材在写作训练中融入德育
写作是将种种观感转化为一种意境,再将这种意境转化为文字的过程,同时也是在训练写作者的思想,培养情感的过程。结合古诗词教学,教师在积极引导学生与文本产生对话之后,学生对古代文人的精神世界、他们的人格魅力有更深刻的认识,从而形成自己的独特视角。学生再结合自身实际和学习感知,借用写作训练强化道德认知,将内化于心中的道德价值观念外显于文字中,也就形成了自身的思维品质。由阅读古诗文吸入养料再到写作表达,是实现自我教育的一个过程。
教师在古诗文教学过程要寓德育于写作训练,充分挖掘古诗文中能够增强学生道德体验的素材,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讨论。用以意逆志的方法去体悟作者的精神世界,如领悟杜甫心怀天下苍生的胸怀,领略屈原的忠诚爱国,领会陶渊明淡泊名利的旷达......进而受其影响,树立正确的目标和价值观,写出的作文才诚实有厚度。例如,教材中的《离骚》只是文选片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讲解重难点部分,让学生理解文意之外。还可以让学生去查阅相关资料,比如屈原的人物传记,其他史学家对其的评论以及他的其他作品,进一步加深理解屈原的爱国情怀,使其在写屈原这个点上材料更充实,有分量;在教学《鸿门宴》的时候,重心应放在以刘备、项羽为代表的人物形象分析上,这两个人物形象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评价。对于项羽既有李清照“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英雄观点,又有《七律》写的: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因此,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分析原文的基础上,查阅相关资料,进行小组讨论,然后可以练习一篇“我眼中的项王”之类的作文,加深自己的认识。
(三)在古诗文主题活动中融入德育
现在强调大语文的学习观。在实际生活中,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是相等的,生活中处处有语文。学习古诗文也是如此,生活中处处有诗文,有哲学。教师要让德育融入到古诗文教学中,不能只满足于课堂教学,还要有效利用课余时间,实现由课内到课外,从各项活动设计、实践活动、活动评比中进行德育教育,让德育不自觉地走进学生的内心,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在高中阶段,学生的组织能力较强。教师可以让学生自由组合,最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古诗文朗诵比赛,课本剧改编,道德话题辩论,或者是以心中敬仰的诗人为典范进行演讲比赛等,以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学生在参与过程中,亲自感知、体验,既能把已有的德育知识进行回忆、联想、再现,加强学生的道德认知,又能激发学生的學习兴趣。例如在学习《过秦论》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就秦国灭亡的原因进行讨论,同时结合《寡人之于国也》等相关篇章就君主的治国方式进行辩论,从而引导学生关心国家时事政治。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大量查阅资料,寻找充分的论据,也是开拓学生视野的过程,形成新的道德认知。同时,古诗文作为人类最精华的智慧结晶,学生在把握情感基调和艺术旨趣的基础上,进行朗诵比赛,也是再一次对自我进行熏陶感染的过程。正如温儒敏在论语文教育中所说的:“所谓素质培养,最重要的是用人类最精华的智慧成果去熏陶感化,让人格思想得以及健全发展。”[2]因此,德育作为素质教育之一,在古诗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用古人的智慧成果去熏陶感化学生,是提升学生品格修养的有效途径。
结语:在语文教学中融入德育教育是语文学科的重要任务。古诗文作为语文教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所蕴含的丰富德育资源是教师进行德育教育的最佳素材。透过古诗文,让学生在学习和实践中去领悟和思考古人们的为人处世之道,看待问题,解决事物的智慧,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认知,提升自身的道德素养。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第4页.
[2]温儒敏.温儒敏论语文教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1.第29页.
项目资助:塔里木大学汉语言品牌专业项目,编号:220101504
(作者介绍:黄腊英,塔里木大学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学科语文;万素花,塔里木大学人文院副教授,学历:硕士,研究方向:现代汉语;郭鹏飞,乌鲁木齐市第一中学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