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推动高职院校思政课程改革创新探讨

2020-08-31卢思桥

广西教育·C版 2020年5期
关键词:思政课程改革创新新时代

【摘 要】本文论述从教学理念、教学资源、师资队伍、教学模式等方面推进新时代高职院校思政课程改革创新,提出基于“八个统一”的原则,树立研究探索型教学理念,打造“多维立体、多元开放、共建共享”的“理论+实践”教学资源模式,搭建“区域、校际思政课建设协同创新共同体”,实施线上与线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混合教学模式。

【关键词】新时代  高职院校  思政课程  改革创新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0)05C-0161-03

新时代,思政课的教育教学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形成了一系列规律性认识和成功经验。但是,思政课教学仍存在与实践相脱节、偏重理论等问题,因此,推进高职院校思政课程改革创新势在必行。本文试从教学理念、教学资源、师资队伍、教学模式等方面探索新时代高职院校思政课程改革创新,提出树立研究探索型教学理念,打造“多维立体、多元开放、共建共享”的“理论+实践”教学资源模式,搭建“区域、校际思政课建设协同创新共同体”,实施线上与线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混合教学模式。

一、树立研究探索型教学理念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复杂多变的环境对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面对时代变化、教育对象的思想变化,高职院校如何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需要教师不断地深入了解教育对象的关注点、认知情况、成长成才的轨迹以及思想政治教学的规律,以及时更新教学理念。

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由传统型的教学理念向研究探索型教学理念转变,由教师为主角灌输知识,转变为教师和学生共同探讨学习;由以教师为主体的课堂教学,转变为学生参与度高的线上和线下结合的混合式教学;由单纯的理论教学,转变为理论和实践相融合的教学;由单一课堂教学,转变为多样化教学方式并存的教学;由单一的考核方式,转变为以考查学生价值取向、思维提升的多样化考核方式。

二、打造“多维立体、多元开放、共建共享”的“理论+实践”教学资源模式

理论性和实践性都是思政课的本质属性。思政课的教学资源模式的更新要遵循“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坚持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的原则,使教师在思政教学过程中既能立足课堂,也要走出课堂;既重视理论教学,也注重实践教学。

为此,思政课教学资源模式应由原来传统的、单一的理论资源转变为“多维立体、多元开放、共建共享”的“理论+实践”教学资源模式。“多维立体、多元开放、共建共享”的“理论+实践”教学资源模式,是指以移动学习平台、虚拟教学平台、微课程、学习指南、精彩一课等为主的多维立体化理论教学和以教学指南、教学项目库、活动手册、教学基地、典型案例等为主的多元开放实践教学两者相融合的教学资源模式。

“多维立体、多元开放、共建共享”的“理论+实践”教学资源模式可以达到以下效果:

第一,创新教学模式,提升教学效果。移动学习平台、虚拟教学平台是将教、学、管集于一体,将学生学习自主性与教学管理移动网络化相结合、考核实现过程与结果相结合、传统课堂和网络课堂相结合的新的教学模式。再加上微课程、学习指南、精彩一课等手段的融入,可使课程内容立体化、丰富化,让思政课教材鲜活起来,突出思政教育的时代感、针对性、前瞻性,为深化思政课教学改革、增强教学效果提供有力支撑。

第二,知行合一,提升学生的感悟能力。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学科的最大特点,知行合一是对理论的最好践行,通过实践不断深化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理解,可以强化学生的能力培养。教师通过教学指南、教学项目库、活动手册、教学基地、典型案例等方式,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可以解决学生思想困惑问题,不断增强理论与学生的自我相关性和个体现实诉求的匹配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的需求和期待,推动学生提升获得感。

第三,资源合理整合,打造全方位育人格局。立足院校办学实际、探索思政课理论特色发展的同时,挖掘和整合地方德育资源,与校外具有德育育人功能的红色资源、国防资源、科技资源相融合,打造校外育人基地,建立健全校外实践育人功能,可以推动思政课程的开展,打造全方位育人格局。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搭建“区域、校际思政课建设协同创新共同体”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师素质是办好思政课的关键因素。搭建“区域、校际思政课建设协同创新共同体”是有效促进教师能力提升的方式,其主要是通过牵头联合多所高校形成思政课建设联盟和思政课建设结对共建小组,整合各主体优势资源,采用多种形式推动工作的开展。如通过主题培训、教学公开课、微课比赛、学术研讨会、教师论坛、集体备课、联合网络教学等形式,增强教师之间、校与校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建立协同创新共同体的有效机制,最大限度地发挥思政资源集聚效应和规模集群效应。同时采用联盟和结对共建小组的方式,引导和鼓励思政课教师积极承担各类重大教学研究课题,聚焦思政课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为思政课的教学提供强有力的学理支撑。由此可见,搭建“区域、校际思政课建设协同创新共同体”可以充分挖掘地域资源优势,引领和助推高职高专思政课创新发展,不断提升高职思政课特色和影响力,发挥辐射作用。

四、实施线上与線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混合教学模式

教学环节是实施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关键环节。传统的教学模式采用固定时间段在课堂内集中授课,学生接收到的信息资源是有限的,而且授课的方式较为单一,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都不算特别高。同时,目前不少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方面还存在着“五化”现象,既碎片化、形式化、娱乐化、庸俗化、短效化现象。如何实现思政课“配方”新颖、“工艺”精湛、“包装”时尚,亲和力和针对性不断增强?经探索发现,采用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能提升思政课程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坚持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的原则。

(一)线上教学

1.课前网络摸底调查。根据不同章节的内容,通过网络调查,了解学生感兴趣的方向和想了解的知识。在预习环节、课程导入环节,从学生感兴趣的角度出发,在施教的同时解决学生的疑惑点,同时也促进了教学相长、老师自我能力的提升。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为例,有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章节的课前设置要有别于传统的模式,因为学生在中学阶段已经学习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且都能记住基本内容,因此,在课前环节教师可以根据社会出现的一些热点问题检测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找准教学的切入点。

2.课堂网络教学。上课前根据不同专业学生的具体情况,因材施教,结合移动学习平台,在线上推送学习资料、教学任务、拓展内容等,让学生对接下来要学习的章节有一定的认识。在授课过程中,结合微课程、虚拟教学平台开展教学重难点内容教学,使教学更为直观化、立体化。在课堂中可以进行随堂测试,检测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方便及时地调整教学进度。课后可以推送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电子书籍,开阔学生的视野。

可见,线上教学将教学资源与网络相结合,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学生碎片化学习、碎片化阅读的问题,有助于学生随时随地进行学习,查缺补漏知识点,提高学习兴趣。

(二)线下教学

线上采用的微课、慕课等学习方式,与面授相比,互动性不强,教师不能及时获得学生的感受,因此需要通过线下教学来弥补。线下教学可以由任课教师结合社会热点等进一步延伸所学的知识点,与学生面对面互动、检测,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点的程度。这体现了“坚持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的原则。将之前“满堂灌”转化成“输出灌”,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启发性教学,在平等沟通、民主讨论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研究问题,最后顺着引导得出结论。下面介绍专题化教学和小组合作案例教学。

1.专题化教学。专题化教学是近年来高校思政课程改革探索的一种有效形式。在专题化教学设计过程中,应做到形式与内容相统一。专题题目、专题内容的设计要切合学生的实际,也就是在设计过程中能做到语言生动、形象,让学生更容易融入与接受。比如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中,可以把教学内容分成4个板块和11个专题。第一个板块即专题一,在专题教学中具有导论的地位和功能;第二个板块由专题二至专题六5个专题构成,属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层面的内容;第三个板块由专题七至专题九 3个专题构成,属于道德观教育层面的内容;第四个板块由专题十至专题十一2个专题构成,属于法治观教育的内容。教师需要针对学生认知规律和学习能力进行研究,找出规律,采用多种不同教学手段组织教学。可以采用课前线上布置教学任务,让学生查阅收集相关材料,课堂中采用答辩、主题演讲、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方式进行。以“专题五:家国之道—— 弘扬中国精神,担当青春使命”为例,让学生课前收集针对中国精神的材料,在课堂上以小组讨论引导学生一步步深入挖掘每一个中国精神例子背后的主要根源和动力,最后通过主题演讲将中国精神与自我的行动相结合,弘扬中国精神。

2.小组合作案例教学。教师提前一两周布置案例任务,根据案例任务的内容列出阅读清单,学生按照阅读清单搜集有效信息,并且结合自己收集到的材料,提出自己的分析原因和解决方案。在这个过程当中教师可以给学生一些问题提纲,帮助学生有针对性地做好案例任务的准备工作,同时也有助于学生在收集材料过程当中积极思考、厘清思路。接下来,对学生进行分组,在分组讨论的过程当中,学生交换各自的意见,最终形成小组方案。由各小组派出自己的代表对之前布置的案例任务进行分析,提出小组的意见。每一组代表在发言结束之后,都要接受其他小组成员的提问,本组成员可以进行补充回答。这个过程能够帮助学生掌握知识点,不断地深入研究。教师在组织典型案例教学的过程中充当主持人的角色,在引导学生思考讨论的过程当中,以问题链的形式,让学生不断剖析,找出问题的根源。最后组织各小组针对整个活动进行总结和反思,并提交书面的汇报总结。课堂上学生发表看法、教师及时总结再提出新的问题等方式,让学生感受到自己是受教育的对象也是学习的主体,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也发挥了教师的主导性。

(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理论教学是主阵地,实践教学是重要补充,两者缺一不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思政课程的教学质量,应把学校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用理论指导实践,用实践验证理论。这体现了“坚持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的原则。

坚持以人为本,推进思政课程改革创新。一方面是坚持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统一性,在教学目标、课程设置、教材使用、教学管理方面进行统一的要求,另一方面根据授课内容和对象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实施有特色的实践教学,做到因时制宜、因材施教。

根据教学内容,制定科学性、可操作性强的实践教学计划,依托校内外的教学基地等资源和社会实践等项目,更好地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入脑、入心,将理论与实践有机融合,做到实践任务主题鲜明,实践教学任务有分加,实践过程有指导。鼓励和支持学生走向社会、深入基层,用观察的眼睛来看社会,用辩证的思维来分析问题,感受基层社会的“温度”,肩负起青年一代的责任与担当。每年的暑假可以与“三下乡”活动相结合,进行社会调研,了解农村问题,了解农村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的情况;组织学生到校外教育基地进行参观学习;根据实践教学计划的要求,参与扶贫、文化下乡、关爱留守儿童等活动;开展校园宣讲、拍摄微电影等,宣传国家政策,反映社会现实等。这些活动都有利于引导学生将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当中,有利于引导学生树立坚定理想信念,努力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要聚焦学生这个中心点,围绕着学生展开教育教学活动,帮助学生筑牢理想信念,树立正确“三观”,根据新时代学生的思想及行为特点,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遵循思政工作、思政教學、学生成长成才的规律,创新教学模式,以达到真正的育人目的。

【参考文献】

[1]何冰,马丽丹.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与微课有效对接教学模式研究——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例[J].黑河学院学报,2019(6).

[2]陈晓龙.以“八个相统一”推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J].甘肃高师学报,2019(4).

[3]艾四林.新时代如何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

【作者简介】卢思桥(1983— ),女,汉族,广西贵港人,法学硕士,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职业指导。

(责编 黎 原)

猜你喜欢

思政课程改革创新新时代
对高校思政课程创新的探索
传统节日德育资源在思想政治课程中的应用
新时期高校体育管理创新的理性思考
高职“国际金融”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创新研究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浅论对环境监察执法问题的思考和建议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
案例教学法在高职思政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职业中专思政课程增强传统文化教育策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