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教改革中高职院校学生党员教育创新路径探讨
2020-08-31卢美凤
【摘 要】本文阐释当前高职院校学生党员教育存在的问题,从内因、外因两方面分析影响高职院校学生党员教育成效的主要因素,提出高职院校学生党员教育创新路径:聚焦全员“六学”,激发主观能动性;聚焦示范课堂,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聚焦典型先进,推进创先争优;聚焦文化经典,拓宽教育平台;聚焦导师下班,推动联动机制;聚焦学生宿舍,推动价值认同;聚焦志愿服务,实现意识升华;聚焦“流动支部”,强化组织培养;重视评价督导,及时指导整改;聚焦队伍培养,提升党务能力。
【关键词】职教改革 高职院校 学生党员 教育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0)05C-0021-03
2019年2月,国务院出台《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指出要把职业教育摆在教育改革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中更加突出的位置。2019年4月,教育部和财政部联合发布的《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改革发展任务中,明确要深入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要实现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培养高度融合,要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共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上述两个文件为职业教育改革提供了政策导向,同时也为高职院校学生党员教育工作在新时代的创新发展指明了方向。
一、当前高职院校学生党员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重发展、轻教育,缺乏持续性过程管理。当前,高职院校党组织普遍重发展、轻教育,对于积极分子培养、选拔、考核较为重视,即单方面重视发展党员,忽视发展后的党员教育工作长效机制建设,缺乏完善的党员教育管理监督考核机制。这导致对学生党员缺乏持续性过程管理,部分学生党员入党前埋头苦干,入党后就放松对自身的约束和管理,工作积极性降低,思想较为涣散,未能发挥党员的榜样表率作用。
(二)内容形式僵化,缺乏针对性和时代性。伴随职教改革的深入开展,高职院校党建工作也遇到了更多的问题和挑战,但部分高职院校对学生党员的培养形式仍停滞在原有层面,教育内容空洞无吸引力,久而久之,学生党员把党的理论知识学习变成被动应付的任务,教育收效甚微。一些老师简单认为党员教育就是党建常规事务工作之一,不能把“三全育人”“人的全面发展”等具体理念运用到党建工作中,导致党建活动缺乏科学性,组织形式单一,教育效果欠佳。
(三)党建与教学分离,流动党员管理有短板。一些高职院校对于在校学生党员的培养与管理进行了探索,但是未能充分结合高职院校党建工作的实际,党建与教学相分离,脱离教学抓党建,降低了思想引导和培养教育的效果。现行的党员教育管理模式大多未能结合高职学生实践教学占比较大的特点,在学生党员管理中不能解决学生离校顶岗时间长、参加校内组织活动难度大等问题,造成校外实习党员培养教育出现“真空期”。
二、影响高职院校学生党员教育成效的主要因素
(一)内因:生源整体素质的特殊性。一般来说,高职院校生源主要包括三类:普高统招生源、普高单招生源、五年一贯制初中毕业生源。高职学生多数存在自控能力较薄弱、学习动力不足、学习态度不够端正、整体文化理论基础水平不高等问题,较难形成拼搏进取的精神和创先争优的习惯,这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党员教育效果产生了负面影响。
(二)外因:高职院校培养模式的特殊性。
其一,高职院校学制一般是三年,实际在校时间为两年半,甚至有的是两年。持续半年到一年的校外实习期造成学生在校时间较少。一名学生党员从入校开始培养到发展成为预备党员,要经过一年半以上的时间,刚成为预备党员可能马上就进入校外实习阶段,从而出现“培养一个出去一个”的尴尬局面。此外,学生党员校外实习地分散,且主要心思放在实习工作上,忽视了党的理论知识学习,从而导致入党前后教育管理脱节的问题。
其二,高职院校侧重于培养高技术技能型人才,教学过程中较为重视专业技能和实际操作技能的学习,对职业纪律、职业道德和职业理想等方面关注较少,对学生个性化发展的思想要求及政治诉求重视不足,继而影响党员的教育培养。
其三,高职院校学生党建工作多由辅导员兼任,一方面辅导员本职工作本身具有复杂性及琐碎性,同时面对学生问题的突发性和即时性,很难抽出较多时间思考及结合支部实际有效组织形式多样的党建活动;另一方面,受自身知识体系局限性的影响,部分辅导员对党的基本理论认识不全面不深入,党务工作能力不足,简单认为党建工作就是相关各种事务处理,这极大降低了党员教育的成效。
三、高职院校学生党员教育创新路径
在职教改革背景下,高职院校党建工作既要体现高等教育的特点又要充分体现职业教育的特征,对此,应紧紧围绕“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目标,树立与时俱进的党建工作理念,用创新的观念带动学生党建工作的创新。以下以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进行论述。
(一)聚焦全员“六学”,激发主观能动性。以学习型支部建设为基础,制订支部学习计划,全员参与,坚持做到“六学”,即集中学、系统学、互动学、创新学、自主学、实践学。通过党员会议引导全体黨员集中学,专题学习引导系统学,培训与交流相结合实现互动学,开展多样化学习型活动实现创新学,自学红色书籍等实现自主学,全体党员立足岗位做贡献实现实践学。充分运用“三会一课”的基本形式,由支委会制定方案,采用专题党课、集中学习、党日活动等方式,党员轮流作为组织者或主讲人,利用辩论、讲堂、比赛等形式开展专题学习、交流讨论、党日活动等。坚持既要继承也要创新,既要时效也要持久,既要集中学也要个人学,充分调动个体参与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从思想观念上逐步实现“要你学”向“我要学”转变。
(二)聚焦示范课堂,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遵循“学懂、弄通、做实”的总要求,以党的十九大精神“进课堂、进宿舍、进头脑”行动为抓手,着力打造组织形式多样化、学习要求层次化、示范效果高效化、行动能力超强化的“四化”十九大精神示范课堂。如党支部以“新星闪亮”为主题,开展“十九大·为师谈”主题讲座、“十九大·先锋讲”主题宣讲会、“十九大·学子说”主题沙龙、“十九大·榜样引”典型挖掘、“十九大·青年梦”主题演讲比赛、“十九大·幸福梦”主题宿舍美化比赛、“十九大·爱国梦”主题观影、“十九大·家乡梦”图片征集比赛等系列活动,使党的十九大精神在基层生根开花。
(三)聚焦典型先进,推进创先争优。树立典型先进是创新工作体系、提升党建工作整体水平的重要手段,在挖掘树立典型的过程中,应做到外学先进,内塑典型,激发组织成员的内在动力,在组织中形成正确的先进导向,帮助党员明确工作任务,找准发展方向,扎实推进岗位工作,营造支部全体成员创先争优的浓厚氛围。如外学先进,党支部组织学生党员在集中学习黄大年、廖俊波同志先进事迹的基础上,集体观看桂剧《赤子丹心》,用舞台剧的形式向党员展示时代楷模黄大年胸怀大我、至诚报国的情怀,实现价值观的引导和精神境界的引领。而内塑典型,则在支部内挖掘树立典型先进人物,强化宣传效果,发挥示范带动和辐射作用,引导全体党员及入党积极分子向先进人物看齐。全体党员通过外学先进、内塑典型,在先进典型的强烈感召和鼓舞下,“活”起来,“动”起来,营造齐创共争的活跃局面。
(四)聚焦文化经典,拓宽教育平台。以传统经典文化熏陶为切入点,以提升文化自信、坚定理想信念为着力点,“灌输”变“滋养”,开展多样化传统文化体验活动。党支部组织学生党员观看越剧《仁医寸心》《董小宛与冒辟疆》等作品,感受剧中人物至真至美至善的情怀。更结合建筑院校学生的专业背景,组织参观纪念馆、书院、博物馆等,在解读建筑构造的过程中,分析建筑所处历史背景的社会关系、人文风情、历史内涵,提升学生党员的时代使命感和民族自豪感。以图书馆、读书角为平台,举办系列读书分享活动,鼓励学生党员读思想政治教育类原著和传统文化相关典籍,增强文化自信。
(五)聚焦导师下班,推动联动机制。把党员对学生群体的榜样引导作用落实到具体行动中,党支部建立“一对一对一”党员结对班级制度,即一名专业课教师党员对接一名学生党员指导一个班级;实行“四个加强一个定期”,即加强思想引领工作,加强对学生身心健康的关怀,加强专业理论学习、专业实践、社会实践、求职就业等指导,加强寝室文明建设;通过定期召开班委会及班会等方式,构建引领学生思想教育的联动机制,通过党员参与班级创建的方式实现党员的示范引领作用。
(六)聚焦学生宿舍,推动价值认同。随着校园生活特点变化,作为在校活动主要场所之一的学生宿舍已成为思政工作的前沿阵地。学生党支部可将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合到宿舍及寝室文化的建设中,打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挂牌宿舍示范楼层,党员率先践行并以不同形式传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自身之行逐渐引导其他学生产生趋同性,以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方式,不断增强学生党员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认同,并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参照不断修正自我。
(七)聚焦志愿服务,实现意识升华。传统的党员教育更多局限于课堂教育,党员通过亲身体验来获得受教育领悟的机会较少,通过志愿服务活动,党员可以通过奉献爱心,服务社会,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信念践行到为弱势群体、特殊人群的服务中。高职院校可以与社区、爱心机构、事业单位等开展结对共建活动,充分利用自身优势资源,与共建单位组织多样化的志愿服务活动,引导学生在“奉献、互助、友爱、进步”的志愿服务环境中,不断锤炼责任心、民心和党心。
(八)聚焦“流动支部”,强化组织培养。一方面,可以建立“流动支部”。“流动支部”由外出实习的学生以地方区域为限组建,党组织指定专门的指导老师。作为一个临时性的支部组织,其主要职责是方便离校实习的党员在实习地开展组织活动,实现离校党员管理全覆盖。另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易班等新型网络互动平台,建立“易班”支部,打破时空限制,校外实习的学生党员可以通过“易班”参加组织生活,支部可以通过易班的话题、论坛、热帖、考试等功能上传党的相关文件、热点、考题及支部最新动态等,用于学习及开展定期理论考核。可以设立支部信箱,方便支部及时了解党员诉求,解决困惑。可以设立风采展示区,用于宣传在实践岗位上表现突出的学生党员,激励及教育其他学生党员。
(九)重视评价督导,及时指导整改。要建立党员评价督导制度,加强自评,接受上级考评,结合群众评议,完善定性、定量与平时督导相结合的考核制度;建立信息反馈机制,落实督导报告、公报、约谈、限期整改、适当奖惩等措施,充分发挥评价的职能,实现党员评价督导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对于思想和行动有偏差倾向的党员,及时疏导和引导,指导整改。
(十)聚焦隊伍培养,提升党务能力。高职院校必须保证基本的人员配备,应设置党建专员,专兼职结合构建完整的党建工作体系,并给予专兼职人员必要的待遇补贴。同时,注重党建工作人员的素质提升,提供校内外理论学习机会,创新实践锻炼的长效机制。可以与兄弟院校共建党建专员挂职锻炼机制,定期委派人员到对方的党建岗位挂职锻炼,并通过规范的制度使挂职制度稳定、长效执行,从而建立稳定、有效、长期的党建工作队伍提升机制,使党建工作人员在具体的学生党建工作中得到锻炼的同时,获得实践学习的机会。
【参考文献】
[1]马骄.多元价值观背景下高职大学生党建工作创新机制[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20(1).
[2]董洪亮.坚持立德树人思想引领 加强改进高校党建工作[N].人民日报,2014-12-30.
【作者简介】卢美凤(1986— ),女,广西合浦人,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讲师。
(责编 苏 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