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东道情皮影戏非遗传承人群研培教学实践探析
2020-08-31王亚娟
王 亚 娟
(陇东学院 音乐学院,甘肃 庆阳 745000)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1]文化是一个族群生存的底蕴,也是一个国家的生命所在。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更是指出:“文化是中华民族的血脉,是中华人民的精神家园;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抓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陇东地处甘肃东部,黄土高原的腹地,是中华民族农耕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悠久的历史和复杂的地理位置,自然孕育了丰厚独特的民间文化表现形式,这其中最耀眼的一颗明珠,就是以环县为主要流布地的陇东道情皮影戏。
2006年,陇东道情皮影戏进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列。2011年11月27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6届会议”上,宣布中国皮影戏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陇东皮影与全国三十几个省市的皮影戏一起获此殊荣。然而随着时代发展,传统文化的民间传承与现代社会发展的不协调问题凸显,皮影戏不断走向式微,皮影戏表演艺术的传承发展亟待关注。
2015年,教育部、文化和旅游部提出了实施“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方案把传统民间文化引入到高校进行专项培训和研究,正是高校扶智的职责所在。陇东学院是唯一一所地处陇东的地方性高等院校,有不可替代的地缘优势,当然,在陇东道情皮影戏的研究、研培等方面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和不可推卸的使命。因此,让非遗代表作(陇东道情皮影)在高校(陇东学院)安一个家成为可能(原中国传统音乐学会会长现任名誉会长乔建中教授多年来奔走呼吁:“给‘非遗’代表作在高校安一个家”)。
本文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实践为对象,结合多年来陇东学院对陇东道情皮影的研究实践,对其研培计划的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形式与管理等进行梳理,并在“非遗”保护的背景下,进行理论反思,以期为研培计划提供个案参考。
一、陇东道情研培教学概述
自2002年文化部提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以来,在政府的大力推动下,在全国范围内逐步普及了对保护优秀传承文化的重要性与必要性的认识,随着各级各部门相关政策措施相继出台,执行力度之大,涵盖范围之广都是史无前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说到底是依赖人的传承,使之绵延不断,因此,传承人群(这里笔者所指的传承人群是通过相关文化部门认定的进入保护名录的传承人和热爱某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或者相关行业的普通从业者)的培养尤显重要。
陇东学院2019年作为省级参与高校成功承办陇东道情研习班,并于12月被教育部、文旅部批准成为国家级研培参与高校。其教学正是在国家提倡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国家政策之下得以开展的,旨在贯彻落实教育部、文旅部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培计划》,“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2]研培教学根据《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习培训计划实施方案(2018-2020)》依托地方高校的文化、艺术学科优势和特色重点培育学科,以“强基础、增学养、拓眼界”为宗旨进行课程设置,担负对传承人群进行教育和提升,将“民间传承”与“专业教学”两种教学模式合理地有机结合,使得优秀的中华传承文化星火相传。民间传承主要是指依靠老艺人以“口传心授”师带徒的传授方式。皮影戏的民间传承方式主要是家传、师传、随班学艺。据调查环县道情皮影戏学员的学艺年龄多在十二三岁[3]。学徒入门初期先从打击乐开始学起,学习的整个过程可以用一个字“熏”来概括,这是很多民间技艺传统的学习方式。研培教学则是将传统传承方式与地方高校专业音乐教育相结合。培训内容以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国戏曲史、陇东道情演唱、陇东道情乐器伴奏训练、中国皮影戏史及其审美特点等为教学重点。在教学中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重在实践的训练方法,选取陇东道情皮影戏中具有代表性的剧目,训练念唱表演、乐器演奏等基本功,并将视唱练耳、现代化的练习手段、学习反思、课堂讨论、舞台实践等高校教学手段融入教学的传承方式中。
陇东道情皮影戏研培教学通过高校课堂教学的形式来实现,属于一种新的尝试,整个研培教学过程坚持传承人群的主体地位,以基层文化改革的需求为导向,研习课程设计与非遗传承人群实际紧密结合,重在“传承与发扬”,建立地方高校联系受训人实际办学、研培教师联系实际教学、受训人联系实际真学的研习机制。通过此次培训,我们发现陇东道情皮影戏的研培教学是一个不断探索与实践相融合,再探索、再实践的过程。如何将陇东道情皮影戏的民间传承模式与高等教育的课堂教学合二为一,从而提高陇东道情皮影戏传承手段的多样化,提升传承力度,还需要不断探索。
二、研培目标、教学实践
陇东道情研培教学是对传承人群展开的教学活动,研培教学谨遵“强基础、增学养、拓眼界”的文件指示精神,课程开设根据受训学员的特点,注重针对性、实用性和有效性,确保研培的教学质量。为此研培方邀请了国内知名专家、陇东道情传承人、陇东道情研究专家、省内文化学者、戏曲研究专家、非遗保护专家、高校教师对受训传承人群进行为期四周的研培实践教学。
(一)研培教学目标
教学相长,从教到学再从学到教,使受训传承人群坚持学用结合,切实提高传承能力、审美意识和技艺水平,为非遗传承贡献自己的力量是研培教学的目标。因此研培教学采用的教学方式主要以面授为主,课程设置(见表1)有专题讲座、基础课程、通识课程、拓展课程、实践课程、展演展示、观摩考察、总结座谈,在专题讲座、通识类和拓展类课程中,要求学员在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期文艺工作重要论述的基础上,认真领会各位专家学者理论讲述分析和艺术经验讲解,达到“强基础、增学养、拓眼界”的学习目的;在艺术实践和经验传授类课程中,学员注重提升专业技能、拓宽艺术视野和培养创新能力,鼓励在剧目创编实践中出新作品。使学员通过研培课程,对培训主要项目(陇东道情音乐)的唱腔演唱、乐器演奏、挑纤表演等方面的技艺真正有所提高。对其历史发展、艺术构成、地域特色、审美意象等方面加深认识,并将其运用于表演、传承、创作、创造等实践活动中,使该项目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和更广泛的社会影响。
表1
(二)研培实践
据中国文化报数据显示:“自2015年4月,文化部、教育部启动‘中国非遗传承人群研修研培计划’以来,到2018年6月,全国110余所高校开展研培计划,参与学员达2万人次,开班454期,涉及项目近400个,加上各地延伸培训,全国覆盖传承人群总数量超过5.7万人次。”[4]陇东道情皮影戏作为研培项目进入地方高校课堂尚属首次,首期陇东道情研习班学员来自庆阳、平凉、兰州、定西等地,有农民、自由职业者、中小学教师及文艺团体的演员等。陇东学院坚持以传承人群为中心,注重因材施教,在研培计划具体实施过程中,全面贯彻国家研培计划围绕“强基础、增学养、拓眼界”精神,始终以“以教带学促传承”为思路,在研培工作课程设置中时刻遵循“秉承传统,不失其本”的要求和原则,坚持做到以民间传统的传承模式为基础,在此之上结合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教学理念教师傅不能教的,强调研培教学课程设置的针对性、灵活性以及教学手段的多样性,坚持实训、文化知识水平提升与舞台实践相结合。此次“研培计划”的关注点始终是以非遗传承人群为着力点,以传承传统文化技艺为切入点,将传承人群引入高校,利用高校的教育优势对传承人群进行再教育,与此同时将非遗传承纳入高校教育体系。陇东道情皮影戏第一次被正式引进高校课堂,研修、研习是“研培计划”采用的主要方式。通过传承人群阶段性的课堂学习,将民间传承与高校课堂相融合,以此采用另一种思路来补救民间非遗传统传承方式的短板,提升传统文化的传承步伐,通过国家资金和政策扶持,借助高校师资力量和教学资源,以传承人群实际需求为导向的课程设置帮助传承人提高文化艺术素养、审美情趣和创新发展能力以及开拓传承人群的眼界等,目的是在保持传统文化原汁原味的基础之上,进一步实现提升传承人的创作能力和技艺水平,提高传承眼界,扩大传统文化的影响辐射,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艺术魅力和价值地位。
如前所述,陇东道情皮影戏具有未曾中断的传承谱系,研究这一传承谱系,并在此基础上运用现代高等教育教学理念以及现代化教学手段,便可开辟非遗传承人群研培教学的高效路径。在研培教学中,用心借鉴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研培教学的做法,转变教学观念,厘清研培教学的思路,将民间的口传心授全靠“熏”的方式与高校课堂现代化的教学方式进行无缝对接,形成多维度的研培教学体系。这其中以国家级、省级传承人带徒制度为核心的实训课程建设,将专业技艺多样化与传承人群实际需求对接,完善“多师多技艺”(陇东道情皮影的传承不是单一项目的传承,在民间师带徒传承是指由打击乐开始入门到文场到前台演唱的学习流程,一位优秀的陇东道情皮影艺人具备唱、念、乐器演奏及挑纤等多项技能)的实训教学模式。在研培任务开始之前,学院通过多方考察聘用敬登岐、敬廷孝、敬登琨、都占科等陇东道情皮影的行业领军人对学员进行实训教学,邀请国内知名学者乔建中教授、黄虎教授、康保成教授、邀请陇东资深的道情研究专家梁平正、张玉卿、邀请非遗专家、文化学者以及高校的相关专业教学带头人等形成“大师+知名专家+高校学科带头人”的教学新机制(见表2),形成“专业权威科学”的高水准研培教学团队。从受训传承人群需求实际为出发点进行课程设置(见表3、4、5、6)。
表2
表3
表4
表5
表6
通过通识课程的设置,帮助传承人群更加明确、深刻地认识和把握陇东道情皮影的文化精髓和艺术价值,增强非遗保护传承意识;通过基础课程和实训(实践)课程的设置使得受训传承人群更好地强化了基本功底,解决他们的技术难题;观摩考察课程的设置使得受训传承人群开拓了眼界,拓展了思维和知识面、增加对行业新动态、现阶段社会需求的认识度;展演展示课程的设置帮助受训传承人群熟练了技艺,提升了舞台表演能力,最值得一提的是将陇东道情皮影戏的幕后表演走向台前,这从某种意义上说无疑不是一种创新。
三、研培教学实践的启示
对于陇东道情皮影传承人群而言,研培计划是一个转换思路与提升自我相结合的学习过程,是一次回炉再加工的珍贵体验。通过对高校课堂的再学习,加深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和理解,强化个人传承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和创新的使命感,在研学与交流相融合的学习过程中,增强文化自信和个人荣耀感,以促进陇东道情皮影戏更好地传承发展。
对于研培教学而言,针对研培对象的不同文化层次、不同理解接受能力,要达到传承人群的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要解决好研培教学的目的和方式问题,也要解决好从教到学和从学到教的方法等实践问题,这是研培教学的关键之所在。笔者作为陇东道情皮影戏研习培训的主要工作人员,亲身参与其中,发现以下问题并得到启示:
(一)存在问题
1.大多受训学员文化水平、素养较低,有些学员年龄偏大,对传承工作持无所谓的态度,使得这些学员在培训后在本地本校不能很好地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尤其不能承担今后的培训任务。
2.学员需求差异较大,对所关心的内容不能够充分拓展,对问题的研讨也不够全面深入,学员学习的强度较大,一些学员的学习差异性未能得到充分体现和照顾。这些问题是我们在今后培训中需要高度重视和全力解决的。
3.要进一步做好培训方案的调研、设计和实施工作,切实提高培训的实效性,注重学员回访和县乡传承实践基地的选择和建设。
(二)得到的启示以及解决措施
1.充分考虑传承人群文化基础有差异,坚持因材施教。陇东道情皮影戏的传承人群从民间进入地方高校学习,其文化程度、优秀传统文化辨识能力以及对自身作为责任感认识度等方面有差距限制,对研培课程的认知接受能力存在偏差,要采用多种手段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创造能力以提高研培效果。
2.充分考虑受训传承人群的需求,坚持问题导向,注重精准施策。以受训传承人群的就业创收需求为导向,安排教学内容,帮助他们在肩负传承使命的同时助力脱贫攻坚,响应国家脱贫战略。
3.合理规划学习时间。陇东道情皮影戏的“研培计划”所规定的学习时间以一月为期,受训传承人群在这有限的时间里需要学习的知识内容量相对较多且涉及面较广,真正吸收还是有困难的,所以,应针对不同对象确定长短不等的学期,以保证“研培计划”所要求的达到的效果。
4.以集中教学为主,个别辅导辅助进行。在教学中因考虑受训传承人群的技能优势和短板,将集中教学作为主要授课方式的同时,合理安排分配时间,利用晚上和周末因地制宜分类个别辅导。
5.必须推进研培教学模式多元化。陇东道情皮影戏在地方高校开展研培教学尚属首次,据前期调研数据显示,尚有为数不少的民间传承人群不能接受传统与现代相融合的教学模式。因此,解决这一问题,就不能拘泥于一种模式,而是要根据传承人群的不同认知水平,探索多元教学模式。
6.必须建立巩固培训效果的长效机制。受训传承人群因为其来源具有多样性,因此在研习结束后又回到不同地域岗位,因此应建立长期联络反馈机制,加强跟踪指导,促使其不断提升能力,在传承中创新,以创新引领传承。
四、结 语
项兆伦提到“文化遗产是民族的文化印记,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和身份象征”(1)2015年6月16日,文化部在上海大学国际会议中心召开“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培训计划”试点工作现场协调会议,统筹组织各试点院校在2015年暑期开展传统工艺项目培训工作,时任文化部副部长的项兆伦出席会议并讲话。。在数字化时代,如果没有有效的保护性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消亡就不可避免。陇东皮影戏作为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它的传承、发展、保护、创新是地方高校义不容辞的责任,而教育部、文旅部联合启动的“非遗研培计划”正是为解决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新的社会环境下传承危机的一种国家策略下的新尝试。陇东道情皮影戏的传承人群研培教学更是尚属首次,虽然其中有很多不尽人意的地方,但是也做了有益的尝试,为后面的培训积累了经验。在今后我们还将继续开展此项工作,确保对陇东道情皮影戏传承人群再教育的延续性,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当然,我们在充分发挥“研培计划”对于陇东道情皮影戏传承发展带来的优势的同时,必须积极主动地去发现在研培教学实施中的不足,守住初衷并在一次次地尝试中不断完善,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在高校的再教育,探索陇东道情皮影戏研培教学方法,推进陇东道情皮影戏研培课程建设,将其传承工作推上新高度,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文化强国策略,在现代化教育手段与民间知识体系传承方式的有效融合中实现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