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开排脓治疗扁桃体周围脓肿的临床效果观察
2020-08-31
(天柱县人民医院,贵州 天柱 556609)
扁桃体周围脓肿是扁桃体间隙内出现化脓性炎症的一种耳鼻喉急症,一般继发于急性扁桃体炎或者是慢性扁桃体炎的急性发作,且多发生于成年人[1]。本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一侧咽喉部出现剧烈疼痛,且痛感可放射至同侧牙齿、耳部,病情严重的还会累及翼内肌,导致患者张口困难,影响其正常生活和进食[2]。在临床上,扁桃体周围脓肿的治疗原则是消炎、排脓减压,同时缓解患者的全身症状[3]。以往采用穿刺抽吸术进行治疗,具有创伤少、安全等优点,然而该方法也存在治疗次数多、脓肿消退慢等不足之处[4]。因此,如何在提高扁桃体周围脓肿治疗效果的同时,最大限度降低患者的痛苦是当前耳鼻喉科工作者研究的主要课题之一。鉴于此,本研究尝试对扁桃体周围脓肿患者予以切开排脓术,并将其与穿刺抽吸术的效果作对比,具体阐述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选择2016年2月至2018年2月我院收治的52例扁桃体周围脓肿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的治疗方法不同进行分组,每组26例,A组有15例男,11例女;年龄20~57岁,平均年龄(38.06±7.62)岁;病程2~49 d,平均(12.96±4.88)d;病灶位置:14例前上型脓肿,12例后上型脓肿。B组有13例男,13例女;年龄18~58岁,平均年龄(37.69±7.94)岁;病程1~45 d,平均(12.50±5.13)d;病灶位置:12例前上型脓肿,14例后上型脓肿,两组的基线资料比较,未见明显性的差异(P>0.05),具可比性。纳入本次研究的患者均经临床相关检查确诊为扁桃体周围脓肿,继发于急性扁桃体炎,首次发病,且病灶均为单侧,患者自愿参与本研究,签订同意书;排除治疗前1周内曾服用过抗生素、或脓肿已破溃的患者。
1.2 方法:A组患者采用切开排脓术,具体方法:操作前,评估患者扁桃体脓肿情况,确定脓肿位置、大小;②常规消毒、铺巾,给予适量的1%地卡因进行表面局麻。①若脓肿病灶位于前上方,选择脓肿最突出的位置作为切口,切口为1.0~1.5 cm,切开黏膜和浅层组织;操作者用扁桃体血管钳由后外方插入对切口进行扩张,排出脓液,无需放置引流物,每日扩张切口排脓1次,直至脓液排干净。②若脓肿病灶在后上方,选择咽腭弓为切口,然后用血管钳扩张切口进行排脓。B组采用穿刺抽吸术,具体方法:先明确脓肿是否形成,并确定脓肿的位置,然后常规消毒,并予以1%地卡因对咽部黏膜进行局麻。用针头粗长的注射器选择脓肿最突出的地方进针,不可刺入过深,以免损伤咽旁间隙内大血管,随后抽吸脓腔内的液体,要求吸干净。若抽不到脓液或针头刺入1.5 cm深,仍无空腔感,可将针头刺向扁桃体旁较疏松组织中,上下移动持续抽吸,每日穿刺抽吸1次,直至脓液抽干净。两组均予以2 g头孢他啶注射液+250 mL 5%葡萄糖溶液静滴治疗,每日1次,连续治疗5 d,并予以漱口剂漱口以控制感染发生。
1.3 观察指标:①对比两组扁桃体周围脓肿的一次性治愈率。经1次切开排脓或穿刺抽吸后,患者的扁桃体周围脓肿消失,体温恢复正常,咽痛、咽部堵塞感消失称为治愈[5];②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即刻的疼痛评分。采用视觉模拟评分量表评估患者的疼痛情况,该量表总分值10分,分值愈高,代表患者的疼痛愈剧烈;③比较两组患者康复情况,主要包括术后治愈时间、1年复发率等;④记录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并进行组间比较。常见并发症有咽旁隙感染、误伤咽旁隙内大血管点、局部组织损伤等。
1.4 统计学方法:选用SPSS20.0软件,计量资料经t检验,(±s)表示,计数资料经χ2检验,以百分比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为P<0.05。
2 结果
2.1 两组一次性治愈率比较:A组26例患者中,12例经一次性切开排脓后治愈,治愈率为(12/26);而B组26例患者中,只有4例患者经一次穿刺抽吸后治愈,治愈率(4/26)。两组一次性治愈率比较,χ2=5.778,P=0.016,差异明显。
2.2 两组治疗前后疼痛VAS评分比较:治疗前,两组的VAS评分未见有显著的差异性(P>0.05);术后,A组患者VAS疼痛评分稍高于B组,但组间差异不明显(P>0.05),见表1。
2.3 两组术后治愈时间及复发率比较:A 组术后治愈时间为(4.16±1.34)d,B组为(4.86±1.15)d,两组对比,t=1.998,P=0.051,无明显的差异。随访1年发现,A组有1例患者复发,而B组有6例复发,A组的1年复发率3.85%(1/26),较对照组的23.08%(6/26)明显升高(χ2=4.127,P=0.042)。
表1 两组治疗前后疼痛VAS评分比较[(±s),分]
表1 两组治疗前后疼痛VAS评分比较[(±s),分]
2.4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A组的并发症发生率7.69%,B组为3.85%,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54,P=0.552),见表2。
表2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n(%)]
3 讨论
扁桃体周围脓肿的形成主要是由于扁桃体隐窝,尤其是上隐窝受阻,引流不畅,导致细菌、炎性物质大量释放和积聚破坏局部黏膜组织,继而向隐窝深层发展,穿透扁桃体被膜,侵入到扁桃体周围间隙,形成脓肿[6-7]。扁桃体周围脓肿发生后若得不到及时、规范的治疗可能会引发咽旁脓肿、咽旁间隙感染、喉水肿、败血症等并发症,危及生命安全。但需注意的是,扁桃体不只只是一个免疫器官,其还会影响到患者的饮食情况。因此,扁桃体周围脓肿的治疗原则是尽快消除脓肿,保护患者的咽喉功能,最大限度减轻患者的痛苦。
在临床上,扁桃体周围脓肿的诊断较为容易,其临床症状较典型,往往表现为一侧咽部疼痛逐渐加重,局部隆起显著,张口困难,即可初步判断为脓肿形成,再进行超声、MRI检查作进一步的确诊和脓肿定位。目前大部分学者认为[8-9],穿刺抽脓是扁桃体周围脓肿诊疗最为可靠的方法,且其创伤性较小,但该法的治疗时间较长,患者需经历多次穿刺的痛苦,且若穿刺不当极易损伤咽旁间隙内大血管,不利于患者康复。也有研究报道[10],在临床实际工作中受脓肿量、脓液黏稠度、穿刺位置等因素影响并不是全部扁桃体周围脓肿均可抽吸出脓液,故其临床治疗效果并不能达到预期的理想效果。而切开排脓术虽属于微创手术治疗的一种,但其直接对脓腔进行切口排脓,排脓较为通畅,且切口仅为1.0 cm左右,可自行愈合,安全性良好[11]。本研究对比切开排脓术和穿刺抽脓术的应用效果,结果显示,两组的术后疼痛VAS评分以、治愈时间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未见有显著的差异性(P>0.05),表明了切开排脓术与穿刺抽脓术的治疗时间相当,且均不会给患者带来较大的痛苦。除此之外,本研究还发现,切开排脓术的一次治愈率显著高于穿刺抽脓术,1年复发率也明显低于穿刺抽脓术(P<0.05),与吴首乌[12]的研究结果类似,提示切开排脓术能够显著提高扁桃体周围脓肿的治愈率,并能够大大降低疾病复发率。笔者分析其原因主要是切开排脓术能够是脓液彻底排出,而穿刺抽脓术具有一定的盲目性,易使病灶内有脓液残留而导致疾病复发。
此外,目前在临床上仍有较多因素影响切开排脓术的治疗效果多,因此为了保障该治疗手段的治疗效果,我们需注意以下几个方面:①在治疗开始前需与患者进行有效的沟通,向其介绍扁桃体周围脓肿形成的诱因、发生发展过程、治疗方法和步骤,并解释清楚切开排脓前后的相关注意事项,增强病患的治疗信心,并使其积极配合临床工作;②在切开排脓术实施过程中,患者有可能因咽反射而出现恶心呕吐症状,影响手术进程。因此,在切开排脓术开始前,医护人员应指导患者进行压舌、“啊”等训练,直至患者能够完全适应为止;③切开排脓术后,为患者提供复方硼酸含漱液漱口,以保持口腔清洁,减轻口腔内细菌密度。
综上所述,与穿刺抽脓术相比,切开排脓术治疗扁桃体周围脓肿具有一次性治愈率高,复发率低等优势,这既有利于减轻患者的痛苦,又可帮助其尽快康复。但由于本次研究所选的样本量相对较少,且随访时间较短,未对扁桃体周围脓肿的远期疗效作分析,因此切开排脓术是否为扁桃体周围脓肿的最佳治疗方案仍有待商榷,需在今后研究中扩大样本量和延长研究时间以作进一步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