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动脉粥样硬化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相关性研究及危险因素分析
2020-08-31张家兵
张家兵 孙 宏
安徽省寿县县医院神经内科 安徽 淮南 232200
缺血性脑血管病占所有脑血管疾病的70%以上,其发病率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表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其主要包括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梗死等类型,临床表现严重者可引起肢体功能瘫痪、精神行为异常,甚至意识障碍等危及生命,具有高致残率、高致死率、反复发作等特点,对患者身心健康构成严重威胁。研究发现,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全身动脉粥样硬化存在关联性,尤其与心脑血管粥样硬化关系密切[1]。本研究主要对颈动脉粥样硬化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相关性进行分析,并对胱抑素C(cystatin C,Cys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density lipoproteincholesterol,HDL-C)等危险因素进行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是某院2017年9月至2019年9月间的8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和80例健康体检者。纳入标准:病历或体检报告信息资料完整;性别、年龄、相关病史等齐全;具有CysC、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两侧颈动脉内径及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ntima-Media Thickness,IMT)等辅助检查结果。排除标准:临床资料不完整;伴有严重的冠心病、肝肾功能衰竭、呼吸系统疾病、肿瘤及营养不良等;死亡病例。所有参与本研究的患者在研究前对本次实验目的及过程均有充分的了解,患者表示自愿参与本次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符合医学伦理学要求并经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
1.2 研究方法
1.2.1 资料收集 对研究对象的一般信息进行详细收集和记录,包括年龄、性别、高血压史、糖尿病史、吸烟史、饮酒史等。 详细记录每个研究对象的CysC、TG、TC、HDL-C、LDL-C等辅助检查结构。
1.2.2 颈动脉超声指标 依据颈动脉超声结果,记录各研究对象的双侧颈总动脉全程、颈内外动脉全程、颈内外动脉分叉处内膜厚度。诊断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标准:IMT≥1.0 mm代表颈动脉壁增厚;IMT>1.5 mm或局部隆起突出于动脉管腔>0.5 mm为斑块形成指标。
1.2.3 分组 观察组为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共80例;对照组为健康体检者,共80例。
2 结果
2.1 观察组和对照组的基线资料 将所选取的160例研究对象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80例,其中男35例,女45例,平均年龄为(72.78±8.33)岁;对照组80例,其中男34例,女46例,平均年龄为(71.22±10.89)岁。两组在年龄、性别、吸烟史、饮酒史、高血压史、糖尿病史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1。
表1 观察组与对照组的基线资料
2.2 观察组与对照组在CysC、TG、HDL-C、LDL-C、两侧颈动脉IMT水平 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的CysC和两侧颈动脉IMT明显升高,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的HDL-C水平明显降低,P<0.05,见表2。
表2 两组CysC、TG、HDL-C、LDL-C、两侧颈动脉IMT水平
2.3 观察组和对照组TC和两侧颈总动脉内径的比较 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的TC明显升高,P<0.05,见表3。
表3 观察组与对照组TC、两侧颈动脉内径
2.4 缺血性脑血管病相关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缺血性脑血管病设为应变量,CysC、TC、HDL-C、两侧颈动脉IMT设为自变量,结果显示:CysC、HDL-C及两侧颈动脉IMT和缺血性脑血管病存在相关性,见表4。
表4 缺血性脑血管病相关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3 讨论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或其他血栓物质形成使血管管腔发生狭窄或阻塞,影响脑组织供血动脉,导致脑组织血液供应不足或中断,脑组织发生缺血缺氧、甚至坏死的一系列病理生理过程,是缺血性脑血管病主要的病理转归形式。有研究表明,颈动脉粥样硬化是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病的重要原因,而脑动脉栓塞常由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脱落导致[2]。动脉壁内膜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过程中最早发生变化,表现为内膜表面的粗糙、增厚和局部隆起,从而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动脉管腔出现狭窄,血液流速较前增加。临床上可将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用来评价动脉粥样硬化程度,不稳定斑块较易发生破裂,从而造成远端血管的栓塞,附着于斑块表面的大量血小板,可激活凝血因子,最终导致血栓的形成。而IMT可作为一项反映颈动脉粥样硬化严重程度的重要指标[3]。多项研究数据提示,颈动脉粥样硬化在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病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主要体现在粥样硬化斑块对颈动脉狭窄的造成和促进作用,是动脉支配区域和远端低灌注脑梗死发病的重要病因。本研究数据显示,缺血性脑血管病组的双侧颈动脉IMT值明显高于健康体检组,Logistic回归进一步证实了颈动脉IMT是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相关风险因素,因为IMT直接反映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故从本研究可得出颈动脉粥样硬化与缺血性脑血管病存在相关性。
CysC是属于溶酶体蛋白酶范畴的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广泛存在于组织细胞和体液中,循环中的CysC一般是反映肾小球滤过率的生化指标,主要作用是反映肾功能状况。CysC有调节胱氨酸蛋白酶活性的作用,并通过影响中性粒细胞的迁移参与各种炎症反应过程,促进动脉粥样硬化形成,并通过以上作用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病产生关联[4]。HDL-C主要产生于肝脏,其在人体内的主要作用是把胆固醇由肝外转移至肝内代谢,具有对心脑血管的抗动脉硬化保护作用。高水平的HDL-C主要通过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干扰血栓的形成,其抗动脉粥样硬化的原理,主要表现在:对氧化型LDL-C有对抗作用,在巨噬细胞内胆固醇的外流过程中起介导作用,维持内环境的稳定和内皮细胞的功能,抑制细胞内炎症反应,从而阻断血栓形成的过程。多项研究提示低HDL-C水平是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能够增加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病风险[5]。亦有针对动脉粥样硬化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研究,发现低水平HDL-C可加重缺血性脑卒中的损伤程度,是导致临床预后差的重要因素。另有研究证实,低HDL-C水平在青年缺血性卒中患者中与不良的临床预后相关联,并且极低HDL-C水平与青年缺血性卒中病情快速进展相关联[6]。本研究通过单因素统计学分析,提示缺血性脑血管病组的CysC水平明显高于健康体检组、HDL-C水平低于健康体检组,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高水平CysC和低水平HDL-C与缺血性脑血管病存在关联性,由此本研究结果表明,CysC的升高和HDL-C的降低均是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病的危险因素。
本研究关于颈动脉粥样硬化与缺血性脑血管病之间的关联性的研究结果基本上印证了以往的理论和研究成果。颈动脉不但是脑血管的重要组成部分,颈动脉粥样硬化也是反映全身尤其是心脑血管粥样硬化的“窗口”。本研究关于CysC和低HDL-C能够增加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病风险的理论分析进一步佐证了以往的研究结论。而一贯被认为是心血管疾病高危致病因素的LDL-C[7],在本研究中却得出了与缺血性脑血管病没有明显相关性的结论,有待多中心大数据的进一步研究和探索。本次反映颈动脉粥样硬化的IMT值和CysC、HDL-C水平的研究结论,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早期预防和筛查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和临床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