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院前急救转运中的安全管理
2020-08-30张永强清镇市第一人民医院120急救中心
张永强 清镇市第一人民医院120急救中心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一种临床中较为严重的冠心病。AMI发病1h内有着非常高的死亡率,为此,发病后1h是AMI救治的关键时期,这就对AMI患者的院前急救转运提出了较高的要求[1]。我院结合AMI患者的特点和病变危险程度,提出了院前急救运转安全管理,现对其具体实施方法及效果作如下总结。
一、资料与方法
(一)一般资料
我院2018年1月提出了AMI院前急救转运安全管理,选取2018年1月-2019年12月120接诊的AMI患者50例作为研究组,其中女性18例,男性32例,年龄为(61.52±4.64)岁。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2月120接诊的AMI患者50例作为对照组,其中女性22例,男性28例,年龄为(61.41±4.58)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二)方法
1.头脑风暴制定方案:组织120例在岗医护人员进行头脑风暴讨论,以急性AMI患者的临床特征、急救方案、急救需求、转运危险因素等关键词进行相关资料的收集整理,通过医护人员的共同协商讨论,设定急性AMI院前急救转运中可能遭遇的各种危险情况,再通过逐项逐一质疑的方式,制定出一套科学、安全、可行的急性AMI转运安全管理方案。
2.集中培训:根据最终确定的急性AMI转运安全管理方案,组织120急救中心医护人员集中培训,培训内容主要包括AMI急性发病特点、院前急救处置方法、转运途中的安全管理等方面。保证120急救中心医护人员均能够清楚急性AMI转运安全管理方案的具体操作流程,同时能够根据所制定的方案严格执行。
3.安全管理具体措施:(1)出车准备:在接到120急救中心电话之后,根据呼救电话初步判定患者病情,并迅速完成急救物品的准备,在3min内出车,尽快达到患者身边。(2)院前急救:在到达现场之后,将患者就地平躺,尽量避免翻身,保持周围安静,稳定患者及其家人的情绪,迅速对患者的生命体征进行检测和记录,包括呼吸、意识、心率、血压、脉搏、皮温、尿量、瞳孔等。运用12导联心电图对患者ST-T变化情况进行观察,准确、迅速的判定患者的疾病和严重程度,确诊为AMI时,必须立即在现场对其实施救治。①给予面罩或者鼻导管吸氧,将氧流量调整为2-4L/min范围内,缓解患者发绀、呼吸困难、心肌缺氧等症状;②借助三通管、留置针建立起静脉通道,妥善固定。为患者提供阿斯匹林300mg、替格瑞洛180mg、阿托代他叮40mg用药;③患者普遍表现出心前区疼痛同时伴随有濒死感,故可经皮下注射给予5-10mg吗啡或者肌注盐酸哌替啶50-100mg,密切关注患者的呼吸变化、疼痛改善效果。(2)安全转运:在患者病情逐渐稳定或者有效改善之后,立即对其进行安全转运送入医院进行救治。在这个过程中,对患者进行妥善固定,若非电梯房,需要注意楼道狭窄和拐角区域,避免碰伤患者,且需要尽量保持担架平稳,头部始终朝上,身体不得出现倾斜,以免因大起大落对患者机体发生改变。在妥善置于救护车后,需持续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并及时与医院联系做好相应抢救准备工作。车辆行驶过程中,在上下坡、转弯、停车掉头时都必须尽量避免颠簸。在送入医院之后,与交接人员就患者病情以及个人情况做好详细对接。
(三)急救疗效评价
根据患者的心功能NYHA分级评分变化进行急救治疗效果评价,具体的标准为:(1)显效:患者心功能改善达到了2级及以上,临床症状和体征均表现出非常显著的改善。(2)有效:患者心功能改善达到了1级及以上,临床症状和体征均有所改善。(3)无效:患者心功能改善改善效果不足1级,临床症状和体征均无明显变化。
(四)统计学方法
运用统计学软件SPSS22.0行数据的分析处理,以率(%)表示计数资料,以χ2检验。若P<0.05即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两组患者急救治疗效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急救治疗效果比较(n,%)
三、讨论
AMI是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而引发的急危重症疾病。AMI患者在发病时,会表现出非常明显的持续性的发热、胸骨后剧烈疼痛、血清心肌酶升高等特点,严重情况下还可引发急性心力衰竭和休克症状[2]。为此,结合患者的特点,对其实施有效的急救处理,是保证患者身心健康的重要举措。
我科室为了更好的提升急性AMI患者的救治效果,首先提出了头脑风暴构建方法,并在这个过程中确定了发病后急救处理方法、用药方案、生命体征变化、搬运碰撞、救护车车速等高危因素,故基于此提出了出车充分准备、到场后的准确判断、确诊后用药救治、病情稳定后的转运、碰撞保护和车速控制等安全管理措施,根据结果来看,研究组的救治总有效率达到了9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0%(P<0.05)。
综上所述,在对急性AMI患者的急救中,通过实施院前急救安全管理方案,可有效提升患者的救治有效率,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