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语文作文教学中抒情方法探究

2020-08-29陈晶

读与写·上旬刊 2020年8期
关键词:二嫂抒情感情

陈晶

摘要:文学作品中的抒情是学生写作的“老大难”问题,很多学生只满足于把事情讲完整讲清楚,却不注意在叙事中加入自己的真情实感,文字干巴枯涩,没有味道;有的学生明明没有“情”,却硬要“抒”,为显示自己思想觉悟高,又要“抒”到某一种高度,结果却给人以矫情造作、无病呻吟之感;而更多的学生是心中有情却不知如何“抒”以致文章表达效果不佳。那么,初中生该掌握哪些抒情的有效方式呢?本文阐述了初中语文作文教学中抒情的几种方法,供参考。

关键词:初中写作;抒情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20)22-0090-01

1.直接抒情

这种技法是作者或作品中的人物,直接地表白和倾吐自己的思想感情,以感染读者,引起共鸣。如:语文教育家于漪的一篇回忆少年时代读书生活的优美散文《往事依依》中写到:“也是在初中读书时,来了一位代课的国文老师,是年轻的新派人,他喜欢教白话文。有一次,教到田汉《南归》中的诗:‘模糊的村庄已在面前/礼拜堂的塔尖高耸昂然/依然是十年前的园柳、屋顶上寂寞地飘着炊烟。老师朗诵着,进入了角色,那深深感动的神情凝注在眼睛里。这种感情传染了整修教室,鸦雀无声,大家都被深深感动了。这几句诗镌刻在我心上,几十年过去,至今还能信口背出。此后,我对新文学更有兴趣,读了许多有名的中外小说。”通过描写国文老师讲课时全情投入的神态和全班同学被深深感动的情景,给人身临其境的感觉,更真实地写出国文老师激发“我”课外阅读的兴趣的情景。喜怒哀乐为人之常情,作者在写作时,已经对所写的人、事、物、景产生了感情,这种感情是客观存在的,应该作如实的表达,喜则喜,怒则怒。

2.间接抒情

2.1 托物言志(寓情于物)。

如北宋儒家理学思想鼻祖周敦颐在《爱莲说》中运用托物言志的写法,样的情感表明了他对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的赞赏。从衬托中表明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对追逐名利,趋炎附势的世风的鄙弃。

2.2 借景抒情(寓情于景)。

如《老山界》中的景物描寫:“天上闪烁的星星好像黑色幕上缀着的宝石,它跟我们这样地接近哪!黑的山峰像巨人一样矗立在面前。四围的山把这山谷包围得像一口井。上边和下边有几堆火没有熄;冻醒了的同志们围着火堆小声地谈着话。除此以外,就是寂静。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山泉在呜咽,像波涛在澎湃。”描写了夜里行军的火把星光相连的奇观,表现红军部队的恢弘气势和顽强乐观精神。

2.3 借事抒情(寓情于事)。

借事抒情,指通过叙述事件来抒发感情,让感情从具体事件的叙述中自然地流露出来,感染读者。这种渗透着感情的叙述,读者品味起来就更觉得真诚可亲。如朱自清的《背影》,写父亲给儿子道别时买橘子的那一段叙述文字,情真意切,感人至深。把慈父的爱子之情和儿子对父亲的感激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2.4 借人抒情。

这是依附于人的描述的抒情,作者看见某一个人的形象,或听见某一个人的声音。都可能引发某一种感受,从而表现自我的感情倾向。如鲁迅《故乡》中的杨二嫂形象:“凸颧骨,薄嘴唇;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错落有致的长短句式,寥寥几笔,就凸显了杨二嫂的外貌特征,通过这个特征,可略知她尖酸刻薄的性格。短句简洁有力不啰嗦,长句形象生动显本质,这个句式以鲜明的态度写出了作者对杨二嫂既气又恨又怜悯的情感。

3.修辞手法抒情

在平时作文中,教师应指导学生善于捕捉小的抒情切口,比如生活小事。如《散步》借“散步”这件小事,来表达关于家庭伦理的理想:敬老爱幼。文章“小题大做”,收到了感人效果。生活中多留心这些小事件、小事物,多思考哲思意义。如一只小蝉、一枚贝壳、一棵紫藤萝、一个风筝、一件工艺品,这些小事物都承载一番深情,一缕哲思。同时,抒情要适度,表达要适当,由事而发,随景而生,不要生搬硬套。有真情实感,不无病呻吟、虚情假意。简洁、恰当,不要大段大段抒情,喧宾夺主。

总之,教师在作文教学中,无论什么教学法,重要的是让学生对写作有兴趣,营造氛围,创设情景,触动心灵,由心到文,搭起学生情感与写作之间的桥梁,激发学生作文的兴趣。如果学生能熟练地掌握技巧,恰当地应用抒情方式,就能妙笔生花,作文也就写的形象生动了。

参考文献:

[1] 蓝况壮.浅谈作文教学中的抒情[J].东方教育,2014年第07期.

猜你喜欢

二嫂抒情感情
春 日
会抒情的灰绿
带着感情
简论抒情体
带着感情
感情强烈的叹号
你永远等得起一份对的感情
闻香抢钱
闻香抢钱
店里不知身是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