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情感的本能

2020-08-29林采宜

东方企业家 2020年9期
关键词:钢琴课劳伦斯绅士

林采宜

新西兰女导演简·坎皮恩导演的电影《钢琴课》1993年获得46届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大奖,被评论界誉为“几乎堪称完美的女性电影”。影片女主人公艾达是个哑巴,因此男女主人公之间没有一句对白,所有的交流都在眼神和动作之间,整部影片以细腻的镜头语言描述了男女主人公的情欲冲动,那种沉默的激情既优雅浪漫,又充满原始野性。可以说,《钢琴课》是一部描写男女之间情爱力量超过理性力量的电影。

同样,劳伦斯的小说《查泰莱夫人的情人》表达的也是类似的主题,出身望族的查泰莱夫人爱上了园丁麦洛斯,并与之偷情,劳伦斯以这样的笔墨描述男女主人公的性:“她完全沉浸在一种温柔的喜悦中,像春天森林中的飒飒清风,迷蒙地、欢快地从含苞待放的花蕾中飘出……在她千丝万缕互相交汇的身体里,欲望的小鸟正做着美好的梦。”

无论是从故事的主题,还是从艺术表现的美学角度来看,两者异曲同工,但是他们问世后在社会上获得的评价却大不相同,《查泰莱夫人的情人》1928年问世,被当时社会骂为“诲淫”“放荡”,属于被禁作品之列。然而,即使是推崇和理解劳伦斯的文学评论,也总是强调它反对工业文明对人性的异化,以及反抗社会等级观念对生命和情感的禁锢,认为它是反对假道学和假绅士等等。

道学就是道学,绅士就是绅士,并不存在真假之分。道学和绅士是婚姻制度、社会等级制度等一系列社会世俗规则下产生的价值观念。而情感和欲望,属于人类的自然本能。

如果说劳伦斯笔下的查泰莱夫人还可以把她的出轨勉强归咎于婚姻的不幸,那么简·坎皮恩镜头下描绘的情欲或者说性爱,则是人类的一种本能的痛苦,即本能的情感、欲望与社会伦理之间普遍意义上的冲突,人性与社会世俗规则之间无法调和的矛盾。

這样的作品能够被主流社会所接纳,是当今社会主流文化对人类自身的本能欲望越来越宽容的一种征象。在中国的文学作品中,阐述这类问题的经典著作当数林语堂的小说——《红牡丹》。

一个出身望族的女子梁牡丹,“不爱贞节只爱美”,不受礼教约束,恣意妄为,和初恋情人、堂兄、诗人、拳师等各个不同社会阶层、不同性格的男子发生了一系列纠缠不清的情感故事,像朵怒放的红牡丹,活在肆无忌惮的本能和天性中。

林语堂对人性的看法和劳伦斯有相似之处。比较落入俗套的是,他最终给梁牡丹安排的结局是嫁给情投意合的傅南涛,叛逆的情感终于和婚姻这个世俗的规则媾和,演绎成似是而非的所谓喜剧。影片《钢琴课》也是如此,贝恩斯与艾达在最后一幕结成秦晋之好,远走高飞,“幸福美满”地生活在一起。

纯粹的爱本身是非伦理的,是一种难以解释的情感本能。而婚姻是世俗规则下的一种生存方式,对于纯粹的情爱而言,它既不是出路,也不是归宿。

猜你喜欢

钢琴课劳伦斯绅士
一节没上的钢琴课
你做得到吗
校有校规
新媒体在钢琴课的教学研究
还好他用的不是镰刀
地方高师钢琴专业课考试侧记
钢琴教学内容与方法的创新探讨
绅士的衣橱(A)
像绅士一样等4则
A Gentleman绅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