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地方文化、融合幼儿美术教育的实践与探索
2020-08-28谢琼瑜
谢琼瑜
【摘要】幼儿生活和学习的空间要求幼师要从传递和发展社会文化的神圣使命的高度,把当地的自然生态、社会生活、风俗习惯等独特的文化引进教育内容,为幼儿提供感受和体验家乡文化的机会,从而培养幼儿对社会的认同感,加深对本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之情,为传承优秀的民族文化莫定基础。于是“有效利用本土文化、自然资源拓展幼儿教育的内容和范畴”就成了目前幼儿教育的最好的教育契机。
【关键词】欧越文化;民俗文化;童话故事
温州亦是中国青瓷的发源地之一。瓯越文化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文化特性为开展本土化的幼儿美术教育提供了丰厚的教育内容和教育资源。因此,如何利用温州的地域优势、历史悠久的民间艺术、积淀浓厚的文化、来从小培养幼儿的民俗艺术观,萌发幼儿爱家乡的情感,就成为我们探索的出发点。我们分阶段、有步骤地实施温州民俗文化、融合幼儿美术教育过程重点围绕温州的“温州童谣和故事”“温州的民俗民风”“温州的饮食文化”等内容展开。
一、童谣故事“孩”想学
美术作为人文学科,与社会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以美术教育为基础,渗透幼儿了解温州民俗文化。家长能看到美术能反映温州的民俗风情,能对孩子进行热爱家乡的教育,培养了人文精神,家长也会给予极大的支持。温州童谣流传于明清时代,曾以自身魅力给予一代又一代温州儿童独特而又有效的教育。在活动中让幼儿在家长的帮助下通过收集童谣、诵唱童谣、品味童谣,了解民俗文化的丰富多彩,并在美术活动将童谣的文学形象通过幼儿的创作转化为绘画,它是诗与画的融合,既培养了孩子对于文学的想象力,又培养了他们造型表现的才能。童谣童画,将文学之美,声音之美,色彩之美,融为一体,图文并茂,声情并茂,培养和发展儿童综合的艺术素质。收集整理研究音像资料,形成音像成果:如参观民间艺术展览,具有温州民俗文化的地方。
二、民俗文化“孩”想玩
温州下辖三区六县两个县级市,不仅有“南戏发源地”“百工之乡”的美誉,楠溪江古村落、泰顺廊桥等文化遗产,黄杨木雕、瓯绣、细纹刻纸等民间工艺,而且有夹缬工艺、活字印刷、泽雅造纸“四联碓”、洞头渔业等生产习俗,这些温州特有的民俗文化中特别选择其中有代表性和推广意义的。例如:1.泰顺的提线木偶戏如今已被列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我省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之一。提线木偶形象完整,制作精美,尤其是木偶头的雕刻与粉彩工艺,独具匠心、巧夺天工。2.拦街福则是温州城区、影响力很大的民俗活动。拦街福是传承了100多年的温州特有民俗活动,从清代开始盛行,上世纪40年代后几乎销声匿迹。而从2002年,拦街福活动再次出现在温州。3.舞龙灯是我国传统的一种民间活动,温州的舞龙制作精美大气,也称台阁,舞龙上张灯结彩,各行各业的人物纸扎塑像分布其上,百十人敲锣打鼓迤逦而来。4.泽雅的造纸至今仍保存着完整的造纸工艺体系和生产设施、生产工具,是典型的纸文化古村落,被称为中国造纸的“活化石”,也为今后利用高科技生产“生态纸”提供了可借鉴的实物样本。纸是生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感受温州特色造纸文化,更是贴近了传统文化的根源。除此以外我园地处的龙湾海滨地区更是有一项延续400多年民俗活动——汤和信俗等项目,在日常生活中开展家园合作推广民俗文化教育,请家长带幼儿去感受这些民俗的独特魅力。在我市灵昆镇九村还随着时代发展开拓出了新型的文化民俗“农村运动会”划泥马、打草鞋、搓草绳、绣花、抓泥鳅、插秧等都曾是过去普通生产劳动的项目,春游安排此类活动极大地丰富了幼儿的见闻,也勾起了成人对于传统文化的怀念与兴趣。幼儿的学习从实践中来,亲身感受体验浓郁的文化氛围更有利于他们吸收文化的精髓,在欧塑等美术活动中让幼儿直观地感受地方文化之美后进行米塑创作,亲身实践,更能萌发对于地方文化的兴趣与认同感。
三、温州美味“孩”来做
温州的饮食文化更是历史悠久,物产丰富,自古就有“食在温州”的美誉。传统欧菜与杭州菜、宁波菜、绍兴菜并称,是浙江菜系四大流派之一。瓯菜以海鲜为主,菜品细巧,颜色美观。在美术活动中就可以以瓯菜为内容,请幼儿品尝后进行绘画或者手工。除了大气优美的瓯菜,温州的小吃文化也是享誉全国。每一种都富含独特的地方味道和造型特点,大大丰富了美术教育的内容,我们还会请做特色小吃的家长来园授课,形成了家园合作的良性互动。让家长参与活动中来,提升他们对于幼儿园教育的理解,将家长从被动支持转化为主动参与,更利于创造适宜幼儿的文化氛围。
我园也在开展利用温州民俗文化、融合幼儿美术教育的实践活动中,不断对内容进行提炼和修改,吸取各方的意见和经验积累一些新颖的美术教学案例。树无根难活,教育立足于本土文化的土壤中汲取营养才能更加茁壮成长。在融合之路上,我们将继续努力前行。
参考文献:
[1]王春哲.幼儿创意美术教育的研究与思考[J].才智,2019(12).
[2]田艷.谈幼儿创意美术教学的有效策略[J].甘肃教育,201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