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上中国作物品种的引进与输出
2020-08-28杨扬
摘 要:绵延2000余年、全程7000余km的丝绸之路,它在世界版图上的延伸,使得政治、经济、文化间“西渐东来”,先后有多种重要的作物品种通过使臣朝贡、民族迁移、中外通商、游客旅行和战争动乱等形式借助丝绸之路为东西方农业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作为沟通中土与域外的桥梁,丝绸之路开拓了我国与世界多国的陆运及海运交往,更成为我国作物品种引进与输出的重要通道。这些作物品种走向世界并在当地本土化以后,逐渐增加了世界作物种质资源,丰富了世界饮食文化,并且对促进东西方农业交流起到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丝绸之路;作物品种;引进;输出;本土化
作为经济全球化的早期版本,丝绸之路通道上器物、农业、科技等的交融与沟通,推动了我国的发展与进步,其中作物品种络绎于途,使得世界作物品种资源得到快速丰富和发展[1]。 早在20世纪初,前苏联植物学家瓦维洛夫就说,中国是世界八大作物起源中心中的最重要作物起源中心,大概有1/4的作物起源于中国[2]。据不完全统计,通过丝绸之路外引的包括粮食、果蔬等作物品种就有100余种[3-4],同时中国本土的中药、粮食以及果蔬等品种也不断被引种到国外,尤以粮食作物为最,包括稻、粟、大豆等。中国在引进吸收外国优质作物品种资源的同时,也在不断向国外输出本国优质作物品种资源、生产技术等,以丰富世界的作物品种资源体系以及实现作物种质资源的可持续性。
1 丝绸之路的历史变革
德国地理学家费李希霍芬(F.von Richthofen)在19世纪70年代首次定义“丝绸之路”为以丝绸、瓷器等贸易为主的西域交通路线,之后该道路成为中国古代通往西方的贸易往来通道,也因中国丝及丝织品西传而得名。它不仅建立了远距离的跨区域交通,同时沟通了东西方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等的交流,对世界文明传播影响深远[5-7]。“丝绸之路”分为“陆上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
1.1 路上丝绸之路概况
陆上丝绸之路(简称陆上丝路)是指西汉时期因张骞出使西域而逐渐兴起的一条东西方贸易互通线路。它始于先秦,兴于汉代,盛于唐代,从东向西延伸,以现今西安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地区并连接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它的贯通不仅使得中原丝绸、火药及西域马匹、蔬果等多种商品交换便利,商人及使者络绎于途,也带动了通道沿线经济、文化等的繁荣发展。随着历史的更替变迁,东汉迁都至洛阳,陆上贸易之路向西不断延伸,后经班超、窦固等和好友邦,使得两汉时期呈现“使者相望于道”的盛况。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连年混战并未阻断陆上贸易往来,反而使外来交往与商贸往来仍然一片繁荣。隋朝时期隋炀帝设立专使驻张掖等地掌管与西域通商事宜,其出巡时出现了丝绸之路上的“王国博览盛会[8]。唐朝时期都护府的设置维护了陆上丝路的畅通,丝绸的质量、种类等也达到了空前的水平,并且开始作为一般等价物与其他商品进行交换,从皮毛、植物、香料到珠宝器具生意异常兴隆,巨额的关税使得唐朝成为当时世界上的强国[9-10]。陆上贸易往来呈现空前繁荣之盛况。五代以后因为战乱、海上贸易兴起以及西域自然环境的恶化等原因陆上丝路日渐式微。元明以后随着经济重心的迁移、航海技术的发展以及清代闭关锁国的政策等原因,使得陆上贸易往来渐渐沉寂[3]。路上丝绸之路不仅改写了华夏文明、民族融合与互通贸易,还创造了资源共享的世界文明,具有不可撼动的历史地位。2013年中国提出“一带一路”构想以来,丝路辉煌逐渐重现,之后我国联合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联合申报了世界文化遗产。今天的中国正在通过“商通世界,贸连天下”的丝绸之路,走进“一带一路”的崭新时代。
1.2 海上丝绸之路概况
海上丝绸之路(简称海上丝路)的形成较陆上丝路要晚,随着航海术及造船术的发展及提升,经历了相当长的发展过程。海上丝路始于先秦,成于汉代,发展于六朝,繁荣于隋唐,鼎盛于宋元,到明朝郑和七下西洋到达顶峰,然后衰落于清代闭关锁国,开始了海上宗教文化、作物新物种、贸易往来等的大交流[11]。15世纪时奥斯曼帝国的崛起以及土耳其控制中东,使得陆上丝路贸易税收大幅增加,很多商旅逐渐放弃陆上丝路。陆上丝路沿线城市贸易逐渐衰败的同时促进了海上贸易的开始。宋朝以來,伴随经济重心的南移,东西方贸易往来重心由陆上丝路转向了海上丝路。元朝时期蒙古帝国的建立,使得外贸转向内贸,海上丝路渐趋进入顶峰。明清时期陆上丝路日益式微,海禁政策也使得海上丝路在一定程度上被阻隔[12-13]。到近代之后陆上丝路则完全衰落,被海上丝路所替代,并且成为西方列强入侵中国西南地区的重要道路,给近代中国以及相接壤的国家和地区带来了严重灾难。此后海上丝路日益衰微,直至新中国成立才有起色。当代中国提出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不仅搭建了战略平台,便于海洋的开发利用,推动沿线各国经济合作、贸易往来与文明交融,对世界的和平发展也具有重要作用[14]。
2 丝绸之路上中国作物品种引进与输出概况
丝绸之路上东西方文化交流中农业科技交流是一项重要组成部分。美国东方学者劳费尔曾高度称赞中国人乐于接受外来新事物,“采纳有用的外国植物为己用并把它们并入自己完整的农业系统中”。据记载,西域原始农业起源于三四千年前的孔雀湖下游的罗布淖尔地区以及新疆哈密的五堡古墓,谷麦、青稞等就发现于该两地。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8世纪,西域掌握了大麦、小麦、高粱等作物的栽培技术。
2.1 汉唐时期中国作物品种引进与输出概况
汉宣帝年间西域都护设置及以后,中原地区的灌溉、水利等技术伴随丝绸之路传入西域[15]。西汉时期张骞出使西域后,引进了苜蓿、葡萄,之后我国陆续引入了“胡”字植物,如胡麻、胡豆、胡蒜、胡瓜、胡桃、胡荽、胡椒等物种[16]。为了减少季节性影响,农民创造了保护地栽培法,如风障、温室等。南北朝时期引入的“海”姓作物,诸如海棠、海芋、海枣等[17]。 汉唐时期我国经丝绸之路引入的作物品种大多首先在以长安为中心的关中地区种植, 然后陆续进入华北、西北及其他地区, 比如葡萄、石榴、核桃、西瓜、芒果、蓖麻、菠菜等, 可见外引的作物品种在我国基本按照由西向东的路线进行传播[18-20]。早期传入我国的作物品种多为果蔬,少有粮食作物。而此时传入的宿麦(冬小麦)和苜蓿对中国农业产生了重大影响,冬小麦从根本上改变了黄河流域的种植熟制,改善了人们的饮食结构等;苜蓿的引进使得大面积牧场形成以及汉唐马政发展迅速,同时苜蓿嫩苗可作蔬菜,轮作倒茬可作绿肥,对当时的农牧业发展起到重要作用。此时陆上丝路沿途所属于北半球中纬地区,“植之秦中,渐及东土”,引种的作物大多有着较好的风土适应性[21]。
2.2 宋元及明清时期中国作物品种引进与输出概况
唐代之后,由于中国的经济重心开始南移,海上贸易得以迅速发展,在1492年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人类进入航海新时代之后,一些美洲作物开始经由海上贸易辗转传到中国境内,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这主要发生在宋元和明清时期,主要有“番”字,新引种的作物在中国为南北向传播,因纬度、气候等差异以及人地矛盾突出等原因,这个阶段引入的作物基本以高产、经济作物为主,主要有番薯、玉米、花生、洋芋、烟草、葵花、棉花、甘蔗、占城稻、高粱等,兼有部分果蔬作物如番石榴、番荔枝、菠萝蜜、香蕉、番茄、辣椒、南瓜、胡萝卜、豇豆、甘蓝、橄榄等。晚清以后传入的作物品种,主要是“洋”字植物,包括洋芋、洋葱、洋白菜、洋槐等等[17]。这些作物品种的引入,使得大量荒地得以开发利用,这些高产、经济作物的引入缓解了因人口激增造成的人地矛盾以及食物短缺等问题,作物种植熟制模式发生变化的同时提高了农业集约化水平。特别是辣椒的引种改变了中国饮食传统五味组成,此后辣味在中国盛行。外引的作物品种以渐进的风土过渡方法通过作物试种及风土适应,逐渐改变生活习性,进而适应了当地环境[21],为大面积推广打下基础。宋元及明清时期是中国作物布局发生重大变革的历史阶段,并由此加速了中国农业产业分化和农业商品化趋势的发展[22]。近现代中国作物品种的引进与输出不胜枚举。
2.3 中国作物品种引进与输出的其他说明
我国是世界上著名的农业大国之一,拥有上下五千年文明历史,农业文明悠久,土地资源丰富,地形地势复杂,气候环境多种多样,这些资源和条件使得中国成为世界上种质资源大国。瓦维洛夫《主要栽培植物的世界起源中心》中提到:“中国温带有极大数量的中国特有的本地块根及块茎植物和水生植物”[23]。毛泽东主席说过:“我相信,一个中药,一个中国菜,这将是中国对世界的两大贡献”。比如在日本称蚕豆为唐豇,辣椒为唐辛子,萝卜为唐物,花生为南京豆,柑桔称为“唐蜜桔”以及日本最早从我国引种茶树等等[24]。菲律宾引入了中国白菜、菠菜、芹菜、莴苣、大辣椒、花生、大豆等蔬菜作物,菲律宾人还爱吃中国的饭菜等。印度引入中国桃,称为“至那尼”,意为“汉人传来”;梨称为“至那罗阖弗旦罗”,意为“中国王子”,后又传入波斯及罗马等地。波斯引入大黄等中药,并运往西亚及欧洲等地[25]。印度尼西亚引进中国大豆、扁豆、绿豆、花生等,极大地丰富了当地人民的饮食文化。
此外,中国外传的作物品种多种多样,诸如包括雄黄、黄连、天麻、阿胶、血竭、龙脑、肉桂、茯苓等百余种中药,且外传地区广泛,到达东南亚、东北亚诸国、印度洋沿岸诸国等,丰富并发展了世界医药学[3];以及生姜、桑树、桦树、方竹、李、杏、粟、茶叶等经济作物也经由丝绸之路传到了域外。我国作物品种的输出对丰富世界作物种质资源库以及各国农业文明交流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3 丝绸之路上中国作物的引进与输出的现代价值
“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返道,劳而无获”。多种国内外优秀作物品种经由陆上丝路、海上丝路以及其他途径陆续引入与输出,通过选择、栽培、驯化、选育与本土化等,在不长的时间里经过不断的风土适应,逐渐适应了当地环境,培育出多数具有地方特色的作物品种,很多甚至在当今的作物结构组成中依然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这不仅反映了世界人民积极主动吸收适应本国国情的优秀外来农业技术与勇于开拓创新的精神,也是本土农业接纳与包容外来作物品种的过程,满足了日益增长的物质生活需求和营养享受需要,丰富了世界种质资源库与饮食文化,更有助于提高农业集约经营水平、更新农业结构以及提升农业技术水平,還促进了国内外农业产业的生产效率以及社会经济文化的繁荣,对于节约资源、提高土地生产力、增加收入以及农业文明的可持续发展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岁月变迁使得21世纪初贸易和投资在世界范围内重新活跃起来。在当代交通和资讯迅猛发展以及全球化发展背景下,推动丝绸之路沿线区域的作物品种发展合作,既是对农业历史文化的传承,也是对该区域蕴藏的巨大农业资源潜力的开发。新时期“新丝绸之路经济带”以及“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所涉及的国家和地区地域辽阔,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土地资源,被称为21世纪的战略能源和资源基地,孕育着发展作物品种资源的巨大潜力,可以使沿途各国与地区经济联系更加紧密,文化交流更加深入、合作空间更加广阔,同时也必将推动沿途国家农业生产和经济发展[26]。
参考文献:
[1]白吉庆,林青青,黄璐琦.“丝路中药”初探[J].中药文化,2016,18(6):793-797.
[2]李昕升,王思明.中国原产粮食作物在世界的传播及影响[J]农林经济管理学报,2017,16(4):557-562.
[3]刘启振,王思明.陆上丝绸之路传入中国的域外农作物[J].中国野生植物资源,2016,35(6):5-11+20.
[4]丁晓蕾,王思明.美洲原产蔬菜作物在中国的传播及其本土化发展[J].中国农史,2013,(5):26-36.
[5]宋梦珂,包亚芳.论线性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以丝绸之路为例[J].建筑与文化,2017,(11):162-164.
[6]陈同滨.丝绸之路跨国申遗:国际语境中的探索、创新与协作[J].中国文物报,2015,6):12.
[7]陈巴特尔,佟代泉.试论元朝对“一带一路”的历史贡献[J].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50(2):18-22.
[8]沈济时.丝绸之路[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26.
[9]吴慧.中国商业通史简编[M].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2015:78.
[10]王茹芹,兰日旭.陆上丝绸之路[J].时代经贸,2018,10(8):54-75.
[11]王棣.宋代“海上丝绸之路”上的中药外传[J].中国中药杂志,1993,18(10):634-637.
[12]林华东.“海上丝路”的影响与启示[N].人明日报,2014-10-19.
[13]朱艳.“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价值及启示[N].光明日报,2015-3-22.
[14]许尔君.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现实与未来[J].泰山学院学报,2016,38(5):107-121.
[15]陈刚.古丝绸之路与中原和西域科学技术的传播交流[J].蘭台世界,2017,20(33):106-108.
[16]李荣华,樊志民.“植之秦中,渐及东土”:丝绸之路纬度同质性与域外农作物的引进[J].中国农史,2017,(6):18-25.
[17]王思明.外来作物如何影响中国人的生活[J].中国农史,2018,(2):3-14.
[18]吴景敬主编.葡萄[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62:13.
[19]曹尚银,侯乐峰主编.中国果树志(石榴卷)[M].中国林业出版社,2013:18.
[20]郗荣庭,张毅萍主编.中国果树志(核桃卷)[M].中国林业出版社,1996:34.
[21]樊志民.农业进程中的“拿来主义”[J].生命世界,2008,(7):36-41.
[22]林华东.“海上丝路”的影响与启示[N].人明日报,2014-10-19.
[23]Vavilov.N.I.1951.The origin, variation, immunity and breeding of cultivated plants, (Translation by K.Star Chester).[J]Chron, Bot.Vol.13.Ronald Press, New York.
[24]缪祥山.海上丝路与古代农业科技文化交流[J].中国农史,1994,13(4):100-104+87.
[25]赵阳阳.略论古代丝绸之路中西动植物物种的交流[J].历史教学问题,2015,(1):122-125+18.
[26]杜德斌,马亚华.“一带一路”:中华民族复兴的地缘大战略[J].地理研究,2015,34(6):1005-1014.
作者简介:杨扬(1988-),女,硕士研究生,作物栽培。